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2019)生物選擇性必修2(知識點+跟蹤檢測)第5講 生態環境的保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2019)生物選擇性必修2(知識點+跟蹤檢測)第5講 生態環境的保護(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人教(2019)生物選擇性必修2(知識點+跟蹤檢測)
第5講 生態環境的保護
【課標導航】
2.4.1 探討人口增長會對環境造成壓力
2.4.2 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荒漠化和環境污染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對生物圈的穩態造成威脅,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
2.4.3 概述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嘗試提出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合理化建議
2.4.5 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一、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二、全球性環境問題
1.存在的環境問題
2.不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連線)
三、生物多樣性
1.基因多樣性:所有生物擁有的全部基因,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
2.物種多樣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3.生態系統多樣性: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四、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實例(連線)
五、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就地保護: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這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2.易地保護:如建立植物園、動物園以及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
3.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
4.加強立法、執法和宣傳教育。
六、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
1.內涵:追求的是自然、社會、經濟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
2.實現措施
(1)保護生物多樣性。
(2)保護環境和資源。
(3)建立人口、環境、科技和資源消費之間的協調與平衡。
[基礎微點練清]
1.判斷正誤
(1)依據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應該對垃圾進行焚燒處理[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 P103“概念檢測”T1(1)] (×)
(2)園林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體現了生態工程的整體原理(√)
[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 P103“概念檢測”T1(2)]
(3)我國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大部分都與人口眾多直接相關(√)
(4)人口增長過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資源,還加劇了對環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難度(√)
(5)臭氧層能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
(2019·浙江選考,T1A)
(6)丹頂鶴在我國東北等地繁殖,遷徙到江蘇沿海灘涂越冬,在鹽城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易地保護(×)
(7)就地保護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8)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嚴重干擾(2019·浙江選考,T1D)(√)
2.下列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體富營養化
B.各國工業大量排放SO2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C.劣質裝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氣等對人體有害
D.廢舊電池中的汞、鎘、鉛等重金屬鹽對土壤和水源會造成污染
解析:選B 化石燃料大量燃燒導致CO2排放過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大量排放SO2會形成酸雨,B錯誤。
3.(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 P96“概念檢測”T1) 長江江豚僅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是極危物種。下列保護長江江豚的措施,最為有效的是(  )
A.建立長江江豚繁育中心
B.建立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
C.加強立法、執法和宣傳教育
D.利用生物技術對長江江豚的基因進行保護
解析:選B 對于長江江豚的保護,最為有效的是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
4.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物多樣性包括種群、物種、生態系統三個層次的內容
B.生態系統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
C.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大于它的直接價值
D.就地保護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解析:選A 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的內容,A錯誤;生態系統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B正確;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是指不能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生態價值,生態價值遠高于直接價值,C正確;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就地保護,D正確。
5.(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 P96“拓展應用”T2) 在有些地方,某些人喜歡通過“放生”來表示自己有愛心,他們從市場上買來動物,放歸自然環境。放生的動物中,有些不是本地物種。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做法?
提示:(1)有些放生的動物可能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甚至成為入侵物種;(2)放生的動物不適應當地環境,或者放生的方式不當都會導致放生的動物死亡;(3)將購買的動物放生,只是形式上的彰顯愛心,并不能從根本上起到保護動物的作用,還可能助長對該動物的獵捕。
一、人口增長與全球性環境問題
[試考題·查欠缺]
1.(浙江選考)下列關于人類與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酸雨會破壞水體的生態平衡
B.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會使全球氣候變暖
C.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增加對地球資源的消耗
D.平流層中臭氧含量變化與紫外線對地球表面的輻射量無關
解析:選D 平流層中臭氧含量減少,會增加紫外線對地球表面的輻射量。
2.(海南高考)海洋污染已成為全球重大環境問題之一。海南管轄的海域面積大,保護好海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海洋污染主要來自陸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動和直接向海洋傾倒廢物
B.赤潮和水華的發生與人類活動造成海水富營養化有關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
D.紅樹林生態修復是保護沿海海洋環境的重要舉措
解析:選B 海洋污染主要來自陸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動和直接向海洋傾倒廢物等,A正確;水華是指淡水水體中含有大量氮、磷,導致藻類大量繁殖的現象,B錯誤;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C正確;紅樹林是海岸的天然防護林,紅樹林生態修復是保護沿海海洋環境的重要舉措,D正確。
3.(2021·閩南四校月考)下列有關人類與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圈內各個層次都具有較強的生物生產力
B.全球氣候變暖會使我國北方干燥地區變得濕潤
C.人類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設法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
D.深海海底與地表生物圈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能量來源和代謝途徑的差異上
解析:選D 如果用一座八層樓房的高度(約30 m)代表地球的直徑,那么生物圈的厚度就相當于樓上約4 cm厚的一個薄層,而生物圈中有生物生產力的部分就相當于一張紙的厚度,可見生物圈內不是各個層次都具有較強的生物生產力,A錯誤;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北半球亞熱帶地區因副熱帶高壓增強,可能使降水減少,干旱加重,B錯誤;人類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設法降低出生率,而不能提高死亡率,C錯誤;深海海底與地表生物圈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能量來源和代謝途徑的差異上,生物圈地表部分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能,深海熱裂口的能量來源于地熱和H2S 的氧化,D正確。
[強知能·補欠缺]
1.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1)人類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人類的生存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和草原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等)也是有限的,人口數量若超過環境容納量,就會使環境遭到破壞。
(2)人口增長,人類需求也不斷增加,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和經濟發展,污染物的總量增大,大量工農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環境中,影響了環境的納污量以及對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能力,加劇了環境污染。
(3)影響人口數量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會因素,人類要自覺地控制人口數量,保持人口、經濟、環境協調一致地發展。
2.生態環境問題形成原因與防治措施
類型 成因機制 危害 防治措施
溫室效應 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大氣中CO2增加→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 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能源;大量植樹造林
酸雨 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硫和氮的氧化物+大氣中的水汽→硫酸和硝酸→酸雨 水體酸化,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傷害植物的葉和芽,腐蝕建筑物和金屬材料 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脫硫煤;開發新能源;植樹造林
臭氧層破壞 霧化劑、除臭劑和制冷劑使用氟利昂→臭氧層變薄→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 導致人患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農作物減產 減少氮氧化物和氟氯烴的排放
水體污染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進入水體,海洋運輸時石油泄漏和傾倒污染物等 水體富營養化,若出現在海洋中稱為赤潮;若出現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稱為水華 減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污染物進入水體
土地荒漠化 植被(如草原、森林等)遭到破壞是主要原因 沙塵暴遮天蔽日,破壞力極強 合理利用和保護現有植被;大量營造防護林;部分地區退耕還林、還草
3.水污染的產生與解決辦法
(1)人類活動超出了環境的承受能力,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2)以成因與危害為突破口,正確區分水污染的類型
污染類型 成因 危害
無機污染 水體中富含N、P等礦質元素 藻類大量繁殖,水體渾濁度增加,進一步加劇水質惡化,水體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機污染 水體中富含有機物 異養型生物繁殖,水體缺氧,魚、蝦等水生生物死亡,進而使河水變黑、發臭
重金屬、農藥污染 重金屬、農藥進入食物鏈 較高營養級生物體內的重金屬等濃度較高
(3)解決水污染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排放。對不可避免產生的污水,要集中到處理廠進行凈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過濾、化學反應分解等,最符合生態學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辦法降解。
[練題點·全過關]
1.(浙江選考)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臭氧層能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
B.人類活動對大量野生生物的滅絕沒有影響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嚴重干擾
解析:選B 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A正確;人類活動對野生生物的滅絕會產生影響,B錯誤;防治酸雨最有效的辦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從燃料中把這些物質去掉,C正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會釋放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嚴重干擾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確。
2.(2021·新余模擬)下列關于人類與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唯一出路是設法降低出生率
B.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的大量燃燒
C.臭氧量減少主要是氟利昂、CO2等逸散至大氣圈上層發生反應所致
D.被排放到水體中的微生物病原體等會使飲用水質量越來越差
解析:選C 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產也是有限的,那么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唯一出路就是設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A正確;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致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了嚴重干擾,導致溫室效應,B正確;CO2釋放不會破壞臭氧層,臭氧量減少主要是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終將會到達大氣圈上層并在強紫外線照射下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的,C錯誤;微生物病原體投放到水體中會導致水體污染,使越來越多的江、河、湖、海變質,使飲用水的質量越來越差,D正確。
二、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試考題·查欠缺]
1.(2021·浙江選考)我省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木繁茂,自然資源豐富,是高校的野外實習基地。設立該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治酸雨         B.保護臭氧層
C.治理水體污染 D.保護生物多樣性
解析:選D 設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2.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各國的普遍關注,改善環境、治理環境成為重要課題。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生物體的呼吸作用釋放大量CO2
B.森林能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C.霧霾現象可自行退去,說明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D.過度放牧導致草原生態系統退化,沒有改變牲畜的環境容納量
解析:選C 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大量CO2,A錯誤;森林能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B錯誤;霧霾現象可自行退去,即生態系統的環境狀態受到干擾而變差后可自行調節變好,說明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C正確;過度放牧導致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牲畜的環境容納量會變小,D錯誤。
3.(2019·江蘇高考)我國生物多樣性較低的西部沙漠地區生長著一種葉退化的藥用植物鎖陽,該植物依附在另一種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長,從其根部獲取營養物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鎖陽與小果白刺的種間關系為捕食
B.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強,恢復力穩定性較高
C.種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鎖陽因長期干旱定向產生了適應環境的突變,并被保留下來
解析:選C 鎖陽與小果白刺的種間關系為寄生,A錯誤;沙漠地區物種多樣性較低,生物種類少,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簡單,所以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恢復力穩定性較低,B錯誤;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能防風固沙,這屬于生態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正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長期干旱對不定向的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D錯誤。
[強知能·補欠缺]
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之間的聯系
2.生物多樣性的原因分析
(1)從分子水平看
―→―→
(2)從進化角度看: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變異與定向選擇在進化過程中共同作用的結果。
(3)從細胞方面分析:生物多樣性是變異和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4)從物種方面分析: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和自然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5)從生態系統方面分析:生物多樣性是生物與生存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3.外來物種入侵與生物多樣性
(1)外來物種入侵的概念
某物種從它的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
(2)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
破壞遷入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或生態平衡;使遷入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即引發生態危機。
(3)外來物種入侵引發生態危機的原因
①占據空的生態位。
②侵入種具有頑強生命力,傳播能力強,一旦侵入,能迅速傳播蔓延開來,在短時期內種群呈“J”型增長。
③遷入地環境條件適宜。
④外來物種缺少天敵的控制。
4.澄清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四個易誤點
(1)保護生物多樣性只是反對盲目地、掠奪式地開發利用,而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
(2)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兩種方法中保護的對象不同:就地保護除了保護區域內的物種,還應保護相應的生態環境,而在物種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不再適于物種生存后,只能實行易地保護。
(3)外來物種的入侵不一定會引起本地物種數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種對當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則會引起本地物種數目銳減。
(4)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大于它的直接價值。
[練題點·全過關]
1.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群落演替過程中生物多樣性一般會逐漸降低
B.建立動植物園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
C.濕地能調節氣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D.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解析:選D 生物群落在自然演替過程中生物多樣性一般會逐漸增加,但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生物多樣性不一定會增加,A錯誤;就地保護可保護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這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B錯誤;濕地能調節氣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錯誤;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D正確。
2.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組成生物多樣性
B.許多野生生物的使用價值目前還不清楚,說明生物多樣性具有間接價值
C.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明顯大于其間接價值
D.建立植物園、動物園等措施屬于易地保護
解析:選D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目前尚不明確的使用價值屬于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價值;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是指對環境的影響,顯然遠大于其直接價值;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就地保護,建立動物園、植物園等屬于易地保護。
3.下列關于江蘇省境內發生的幾個生態事件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互花米草原產美洲,引入江蘇沿海等地種植后迅速擴散并改變了灘涂生物多樣性,屬于生物入侵
B.小龍蝦原產美洲,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區后迅速擴散,對農田有一定危害,但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不屬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產我國,但后來在國內絕跡,從歐洲引入并在大豐境內建立自然保護區實行易地保護
D.丹頂鶴在我國東北等地繁殖,遷徙到江蘇沿海灘涂越冬,在鹽城建立自然保護區實行就地保護
解析:選B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后成為野生狀態,并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互花米草引入江蘇沿海等地后,在與當地生物的競爭中占優勢,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A正確;小龍蝦由日本引入后,在與當地生物的競爭中占優勢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擴散,屬于生物入侵,B錯誤;麋鹿原產我國,在國內絕跡后,從歐洲引入并在大豐境內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屬于易地保護,C正確;鹽城的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是在其越冬地進行的就地保護,D正確。
社會責任——關注生態文明建設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后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后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源。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等。
[素養訓練]
1.(2020·北京東城區模擬)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目前已退耕還濕46萬多畝。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濕地生態系統可因地制宜建設成公園作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這是生物多樣性間接價值的體現
B.隨著退耕還濕的推進,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增加,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發生了適應性變異更加適應環境的結果
C.某地濕地公園中鯉魚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D.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于農田生態系統,是由于濕地中生物的數量更多
解析:選C 濕地生態系統可因地制宜建設成公園作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這是生物多樣性直接價值的體現,A錯誤;變異是不定向的,不能產生適應性變異,B錯誤;濕地公園中鯉魚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營養級的能量,不屬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正確;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于農田生態系統,是由于濕地中生物的種類更多,D錯誤。
2.糧食生產和環境保護是當前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下列做法不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是(  )
A.合理開發海洋,尋找新的糧食資源
B.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防止環境污染
C.開荒辟地,圍湖造田,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D.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具有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種
解析:選C 開荒辟地,圍湖造田會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穩定性,因此C項所述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動物物種的出現會打破原來固有的生態循環系統,有時甚至給當地環境帶來壓力和災難,造成生態系統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有能和鱷魚搏斗的緬甸蟒蛇、瘋狂繁殖的亞洲鯉魚、數量驚人的八哥等。下列關于生物入侵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物入侵會使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B.生物入侵會使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增強
C.生物入侵會打破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的制約關系,破壞生態系統的穩態
D.適當引入外來物種,可增加物種多樣性,使當地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解析:選B 外來物種入侵或引種不當(如引入我國的水葫蘆、食人魚等),則首先會減少當地的物種,從而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主要通過食物鏈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種消失或者瀕危),使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減弱。
4.(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聯考·湖南卷)中國綠色基金會等公益機構發動社會力量在荒漠化地區植樹造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植樹造林是緩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B.荒漠地區造林應多采用本地鄉土樹種
C.荒漠地區造林能促進能量的循環流動
D.植樹造林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
解析:選C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樹造林能夠防止土地退化,進而緩解土地荒漠化,A正確;應用協調原理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要處理好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平衡,因此,荒漠地區造林應多采用本地鄉土樹種,B正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所以荒漠地區造林不能促進能量的循環流動,C錯誤;植樹造林能增加生物的多樣性,使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復雜化,從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D正確。
5.(2021·衡水調研)2020年環境日主題為“關愛自然,刻不容緩”,即希望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使我們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某地大熊貓的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此時對大熊貓極有效的保護措施是易地保護
B.植樹造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
C.濕地及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原產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沿海一帶并迅速擴散,增加了當地的物種多樣性
解析:選D 某地大熊貓的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此時對大熊貓極有效的保護措施是易地保護,A正確;植樹造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B正確;濕地及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功能,這屬于生態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正確;原產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沿海一帶并迅速擴散,造成生態入侵,降低了當地的物種多樣性,D錯誤。
6.(2019·北京高考)為減少某自然水體中N、P含量過高給水生生態系統帶來的不良影響,環保工作者擬利用當地原有水生植物凈化水體。選擇其中3種植物分別置于試驗池中,90天后測定它們吸收N、P的量,結果見下表。
植物種類 單位水體面積N吸收量/(g/m2) 單位水體面積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結合表中數據,為達到降低該自然水體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斷應投放的兩種植物及對該水體的生態影響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結構將保持不變
B.植物a和b,導致該水體中的食物鏈縮短
C.植物a和c,這兩種植物種群密度會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動方向將改變
解析:選C 單位水體面積N吸收量最大的植物是a,單位水體面積P吸收量最大的植物是c,因此為達到降低該自然水體中N、P的最佳效果,應投放的兩種植物為a和c。投放a和c這兩種植物后,由于水中N、P充足,這兩種植物的種群密度會增加。植物a和c是當地原有物種,投放后水體的食物鏈沒有變化,能量流動方向并沒有改變。
7.二氧化碳過量排放不但引起氣候變暖,還會溶于水中導致海洋酸化。這兩種變化共同影響著海洋生物。請回答下列問題:
(1)珊瑚所受的破壞尤其嚴重,珊瑚由珊瑚蟲不斷增殖堆積而成,因其體內生活著蟲黃藻而呈現美麗顏色。據甲圖可知,珊瑚蟲與蟲黃藻的關系是_______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間,珊瑚也只向見光面擴展,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珊瑚蟲的生長提供有機物等。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從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來看,這構成了一個_______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將導致________銳減等環境問題。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圖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動物細胞除了通過________方式直接將多余的H+泵出去,還可以通過________的作用,維持酸堿平衡。
(3)假設海水pH在漫長的歲月中緩慢變化,某種生物有望不斷進化從而適應酸性環境,這實質上是該生物種群不斷保留和積累________的過程。
(4)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此需要世界各國通力合作,這是因為碳循環具有________特點。
解析:(1)由圖甲可知,蟲黃藻為珊瑚蟲提供O2和有機物,珊瑚蟲為蟲黃藻提供CO2和無機鹽,因此兩者之間為互利共生關系;蟲黃藻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蟲生長提供有機物等,因此珊瑚只向見光面擴展;由“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可推知,珊瑚礁是一個生態系統。(2)乙圖中顯示氫離子通過主動運輸出細胞,也可通過與緩沖物質結合形成H2CO3。(3)海水pH在漫長的歲月中緩慢變化,使得該生物種群不斷保留和積累耐酸基因,不斷進化從而適應酸性環境。(4)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的特點。
答案:(1)互利共生 蟲黃藻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 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 (2)主動運輸 緩沖物質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穩態與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物多樣性是保持生態系統穩態的重要條件
B.在草原生態系統中不存在負反饋調節
C.保護大熊貓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D.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
解析:選B 生物種類多,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就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增強,因此,生物多樣性是保持生態系統穩態的重要條件;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就地保護,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
2.(2019·天津高考)多數植物遭到昆蟲蠶食時會分泌茉莉酸,啟動抗蟲反應,如分泌殺蟲物質、產生吸引昆蟲天敵的揮發物質等。煙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該蛋白會隨煙粉虱唾液進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啟動的抗蟲反應,使煙粉虱數量迅速增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植物產生揮發物質吸引昆蟲天敵體現了信息傳遞調節種間關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蟲以植物為食和植物抗蟲反應是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
C.Bt56基因表達被抑制的煙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數量增長比未被抑制的對照組快
D.開發能水解Bt56蛋白的轉基因植物可為控制煙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解析:選C 植物產生的揮發物質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化學信息,其吸引昆蟲天敵體現了信息傳遞調節種間關系的功能,A正確。植物與其天敵之間存在著共同進化的現象,B正確。煙粉虱的Bt56基因表達出的Bt56蛋白可抑制茉莉酸啟動的抗蟲反應,所以若煙粉虱的Bt56基因的表達被抑制,則煙粉虱的數量增長速度會減慢,C錯誤。若Bt56蛋白被水解,則煙粉虱無法抑制植物茉莉酸啟動的抗蟲反應,有利于對煙粉虱的防治,D正確。
3.(2021·寧德模擬)有關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氣的大量燃燒 ②造成臭氧層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大量使用氟利昂等物質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壞  ④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積累和濃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選C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氣的大量燃燒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引起的;大量使用氟利昂等物質會導致臭氧層破壞,造成臭氧層空洞;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氣的二氧化硫等氣體排放過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強;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主要是水體中N、P等礦質元素增多造成的。
4.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三江源時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應、生態效益相統一。”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B.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是物質循環再生原理
C.提高三江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舉措
D.保護三江源生物多樣性的最大成效是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解析:選D 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遠大于其直接價值。
5.《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些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這一思想和生態學知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草原上放養的牲畜過多,會使部分個體餓死,但牲畜的環境容納量不變
B.“竭澤而漁”使魚蝦數量大幅度低于K/2,可能會使生態系統發展停滯甚至崩潰
C.對于自然資源,我們應反對掠奪式開發利用,而不是禁止開發利用
D.只有正確處理人與資源和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人類唯一正確的選擇
解析:選A 環境容納量的大小與環境有關,過度放牧可能會導致草場退化,使牲畜的環境容納量變小,A錯誤;“竭澤而漁”使魚蝦數量大幅度低于K/2,可能會使生態系統發展停滯甚至崩潰,B正確;對于自然資源,提倡合理開發利用,而不是禁止開發利用,C正確;只有正確處理人與資源和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人類唯一正確的選擇,D正確。
6.(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聯考·福建卷)由于環境變化,2004年后某濕地自然保護區水質逐年變差,生物種類減少,鳥類生存受到影響;保護區在2007年開始加強生態修復,環境改善。在1996~2009年間科研人員調查了該保護區內某種珍稀候鳥的數量變化,統計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2004~2007年間,該種候鳥種群的K值下降
B.2004~2007年間,該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下降
C.1996~2004年間,該種候鳥的種內斗爭逐漸減弱
D.統計繁殖成鳥的數量可以研究出生率對種群數量的影響
解析:選C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2004年后某濕地自然保護區水質逐年變差,再結合曲線分析可知,2004~2007年間,該種候鳥種群的K值下降,A正確;2004~2007年間,生物種類減少,故該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下降,B正確;1996~2004年間,該種候鳥種群數量逐漸增加,因環境資源有限,故該種候鳥的種內斗爭逐漸增強,C錯誤;統計繁殖成鳥的數量可以研究出生率對種群數量的影響,D正確。
7.運用生態學原理可以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利用性引誘劑誘捕某害蟲的雄性個體,主要是通過提高害蟲的死亡率來降低該害蟲的種群密度
B.海洋捕撈時在魚群數量為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時捕撈,能夠保持魚群數量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
C.將農作物秸稈漚肥施給農作物,實現了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
D.合理開發和利用野生資源可以起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
解析:選D 用性引誘劑誘捕某害蟲的雄性個體,能破壞害蟲的正常性別比例從而降低出生率,進而使該害蟲的種群密度明顯降低,A錯誤;K/2(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所以海洋捕撈時,使捕撈后魚群數量維持在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才能夠保持魚群數量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而不是在K/2時捕撈,B錯誤;能量流動是單向的,不能被循環利用,C錯誤;“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所以合理開發和利用野生資源可以起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D正確。
8.(2021·荊州模擬)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濕地由淺水區向陸地方向依次生長著蘆葦、堿蓬等,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
B.要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在無機環境得到改善的基礎上,首先應增加分解者的種類和數量
C.人工濕地可以凈化污水,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恢復濕地的最佳方法是減少人為維護活動,盡可能采用自然恢復的方法
解析:選B 由于土壤濕度、地形等因素的不同導致該濕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A正確;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生態系統的基石,所以要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首先應增加生產者的種類和數量,B錯誤;人工濕地可以凈化污水,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對生態系統起到了重要的調節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正確;恢復濕地的最佳方法是減少人為干擾,盡可能采用自然恢復的方法,D正確。
9.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態系統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進物種多樣性的提高
B.把沼澤地改造成人工林是增加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C.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保護無經濟價值的物種是為人類生存發展保留空間
D.不同環境的自然選擇是物種多樣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解析:選B 生態系統中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使其他物種的生存阻力減小,有利于提高物種多樣性,A正確;把沼澤地改造成人工林往往會使生物多樣性減小,B錯誤;對無經濟價值物種的保護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為人類生存發展保留空間,C正確;不同的環境使自然選擇的方向不同,從而使生物向不同方向進化,增加了物種多樣性,D正確。
10.如圖表示的是三種可能的人口增長曲線,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按生態學原理,世界人口增長應該表現為曲線a
B.若地球上人口的環境容納量(K)為110億,則全球最適的人口數量為55億
C.資源或空間有限是曲線b與曲線a產生差別的主要原因
D.如果環境條件惡化下去,人口增長將表現為曲線c
解析:選A 按生態學原理,世界人口增長呈“S”型曲線,應該表現為曲線b;“S”型曲線具有K值,若K值為110億,則K/2值是最適的人口數量,即為55億;“J”型曲線無K值,但在資源或空間有限時,人口增長呈“S”型曲線;如果環境條件惡化下去,人口增加到一定數量后又會逐漸減少,因此人口增長將表現為曲線c。
11.“發展經濟不應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要保護生態系統,應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此,人們在廣大的山區進行人工植樹造林,在許多城市建造了濕地公園,比如某市的南湖濕地公園,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過人工管理提高某種速生樹的產量后,其抵抗力穩定性提高
B.濕地公園必須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
C.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
D.濕地公園的觀賞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解析:選B 在一片山林地上通過人工管理提高某種速生樹的產量后,導致生物種類減少,從而導致其抵抗力穩定性降低,A錯誤;任何人工生態系統都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B正確;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陽光,C錯誤;濕地公園的觀賞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錯誤。
12.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小于它的直接價值
B.生物多樣性只包括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C.可持續發展只追求經濟與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
D.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是要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解析:選D 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大于它的直接價值,A錯誤;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B錯誤;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C錯誤;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是要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D正確。
13.(2021·宜賓模擬)“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蝦糞便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的生物肥料,農藥、化肥達到零投入,再采用添加富硒營養液的培育方式,種出了綠色環保的“蝦稻”。下列關于“蝦稻共作”模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
B.提高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
C.實現了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
D.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和直接價值
解析:選D “蝦稻共作”模式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傳遞效率,A錯誤;該模式形成的農田生態系統的物種更豐富,其恢復力穩定性降低,B錯誤;該模式可實現物質循環,不能實現能量循環,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的,C錯誤;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都有一定的間接價值和直接價值,D正確。
14.許多諺語、詩詞等體現了豐富的生態學觀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一山不容二虎”是因為虎的營養級較高,獲得的能量少
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主要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抵抗力穩定性
C.“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物質循環的功能
D.“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解析:選B 能量流動是單向、逐級遞減的,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獲得的能量越少,A正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主要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恢復力穩定性,B錯誤。“落紅”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體現了物質循環的特點,C正確。綠水青山可以美化環境,減弱溫室效應,可以為人們創造經濟價值,且有很大的間接價值,“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D正確。
15.生態文明要求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使我們國家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下列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每種野生生物都有獨特的基因庫,必須維持野生生物的多樣性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就是新物種形成的過程
C.合理開發和利用野生資源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措施
D.把受災地區的珍稀動物遷入其他自然保護區屬于易地保護
解析:選B 每個物種都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即每種野生動植物都是一個基因庫,因此必須保護和維持野生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A正確;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不僅僅是新物種形成的過程,B錯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是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C正確;易地保護指的是將瀕危生物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異地,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D正確。
二、非選擇題
16.(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聯考·福建卷)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各地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自然環境中的砷以多種形態存在于地殼中。根據植物對砷的吸收和積累不同,可將植物分為三類:低吸收型(有限吸收和積累砷,通常對砷耐受能力低)、富集型(高效地吸收和積累砷,通常對砷耐受能力高)、中間型(體內積累砷和耐受能力均介于以上二者之間)。回答下列問題:
(1)砷在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屬于________________。
(2)砷可以抑制植物的葉綠素合成,影響植物生長。若土壤被砷嚴重污染,群落中有些種群的數量會減少甚至消失,導致物種_______下降,從而改變群落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減少,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復被砷污染的土壤,可選擇種植________型植物,對種植后的植物進行____________處理,達到消減土壤砷污染的目的。
解析:(1)砷在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2)若土壤被砷嚴重污染,群落中有些種群的數量會減少甚至消失,導致物種豐富度下降,從而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根據“砷可以抑制植物的葉綠素合成”可知,砷能夠使植物光合作用減弱,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減少,故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減少。(3)由題干信息可知,富集型植物能高效地吸收和積累砷,且通常對砷耐受能力高,故修復被砷污染的土壤,可選擇種植富集型植物,將砷集中到植物中,通過對種植后的植物進行集中回收處理,達到消減土壤砷污染的目的。
答案:(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豐富度 速度 方向 植物光合作用減弱,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減少 (3)富集 集中回收
17.(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聯考·湖北卷)陸地生態系統主要分為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種類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產力最高的,其食物網極其復雜,物質循環速度快,能量流動渠道多。熱帶雨林是地球之肺,對地球氧氣的生產及二氧化碳的平衡起著關鍵性作用,是全球氣候的重要調節器。回答下列問題:
(1)在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四種生態系統類型中,物種豐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生態系統。
(2)熱帶雨林的綠色植物通過________作用將碳釋放到大氣中。
(3)熱帶雨林比苔原生態系統土壤中累積的有機質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引起全球氣候變暖。若在適宜的生長條件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植物的短期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為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為引起氣孔的部分關閉,氣孔部分關閉的生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溫度和降雨量因大氣圈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而發生變化,從長期影響來看,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可能會導致位于北半球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分布向北方移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與草地、荒漠和苔原生態系統相比,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度更高。(2)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碳的循環形式是二氧化碳;熱帶雨林的綠色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將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3)熱帶雨林中溫度較高,分解者分解作用比較旺盛,所以熱帶雨林比苔原生態系統土壤中累積的有機質少。(4)若在適宜的生長條件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植物的短期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為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光合速率加快;另一方面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引起氣孔的部分關閉,氣孔部分關閉的生理意義是使蒸騰作用減弱,減少植物水分的散失。如果溫度和降雨量因大氣圈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而發生變化,從長期影響來看,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可能會導致位于北半球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分布向北方移動。
答案:(1)森林 (2)呼吸 (3)熱帶雨林中溫度較高,分解者分解作用比較旺盛 (4)光合速率加快 蒸騰作用減弱,減少植物水分的散失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全球氣溫升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清水河县| 铁岭县| 灵山县| 文成县| 平顶山市| 满洲里市| 疏勒县| 苗栗县| 蓬莱市| 宁国市| 博罗县| 且末县| 普兰县| 方正县| 安达市| 徐水县| 濮阳市| 翼城县| 资兴市| 祁东县| 方城县| 乳源| 台安县| 雅安市| 乌恰县| 公安县| 梧州市| 三都| 呼和浩特市| 延边| 曲周县| 泊头市| 景泰县| 依安县| 额济纳旗| 白水县| 武义县| 吉林市| 平乐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