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章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二節 營養器官的生長課題名稱:營養器官的生長課時:1課時授課年級:初一年級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解釋植物體營養器官的概念,說明根、莖、葉的一般功能。2. 描述直根系與須根系的形態特征以及它們各自的形成,推測根系分布規律。3. 識別根尖各部分的結構,理解其發育中的變化并說明根尖四個區的基本功能。4. 識別芽的結構并指出芽伸展為枝條的過程中各部分的變化。5. 指出莖與根在生長的方向性上表現不同,說明莖的伸長主要是哪些細胞活動的結果。能力目標1.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2. 通過討論和描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 通過研究植物根系,認同植物對水土保持及環境保護的作用。2. 使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3. 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教學重點1. 了解根尖的基本結構與主要功能。2. 識別芽的結構并指出芽伸展為枝條的過程中各部分的變化。教學難點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主要教法和學法觀察法、歸納法、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學情分析與教學策略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有關植物根、莖、葉的感性認識,針對學生現有的水平,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驅動式展開探究,通過一個個有層次的問題,由淺到深一步步啟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的探究思維。教學設計思路“營養器官的生長”這節內容需要2個課時的教學,根據現有的條件,我這樣來安排本節內容的授課,先是引導學生學習根、莖、葉的基本知識,然后另外安排1個課時進行探究實驗。以下是我對于根、莖、葉的基礎知識學習部分的教學思路,我先通過故事引入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引入營養器官的生長的學習。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請學生利用3分鐘時間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是先學習根的發生和生長,先讓學生欣賞有關根的生長的視頻 ,然后探究根尖的結構及功能,使學生認同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這部分的學習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緊接著學習根系的學習。第二部分是莖和葉的發生和生長,引導學生觀察枝條的各部分的結構并拋出問題,你知道這些枝條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嗎?進入葉芽結構及發育情況的學習。最后進入練習鞏固、知識反饋階段,以便了解學生對本課學習的情況。教學過程(一)導入植樹節到了,小明和同學們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在校園里種下了一棵棵小樹苗,一年過去了,小明長高了10厘米,小樹呢?它長高了多少?在小明和同學們的關心和照顧下,小樹已長得比同學們還要高了,它們已成為校園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問:生物由小長大需要不斷獲取什么?(生:營養物質) 植物是通過哪些器官來獲取這些營養物質的?(生:根、莖、葉)綠色植物的根、莖、葉是植物體吸收,運輸和制造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稱它們為營養器官。一棵幼苗由小長大的過程,實際上是它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生長的過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節“營養器官的生長”。(教師板書:營養器官的生長)設計意圖:以故事的形式導入,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降低心理接受門檻。(二)講授新課師:請同學們利用3分鐘時間快速閱讀課文106-111頁。師: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們先來學習“根的發生和生長”(教師板書:一、根的發生和生長)先請同學們欣賞有關根的生長的視頻。播放根的生長的視頻,學生觀看視頻。設計意圖: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學習根的發生和生長的興趣。師:同學們,通過視頻你們看到了根的生長過程,為了便于大家觀察根的生長我們人為地放快了根的生長速度。你還記得根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嗎?(生:胚根突破種皮向下不斷伸長形成的)是不是根的所有部位都在生長?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吧!課件出示:整株玉米植株的根 放大的根 放大的根尖結構圖師:請同學們觀察根尖的結構,通過你自己的觀察,你打算把根尖劃分為幾部分呢?(生:迅速找到答案并回答,若學生未找到答案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觀察根尖的結構,從而將根劃分為四個區域)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根的四個區域的結構。師:根冠中的“冠”字字義是什么?(生:帽子)我們經??匆婒T摩托車的司機帶頭盔行駛,頭盔有什么作用呢?(生:保護作用)那么根冠有什么作用呢?(生:保護作用)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根冠位于分生區的外部,它對分生區的細胞起什么作用呢?(保護分生區的細胞)課件出示:根冠的功能(保護分生區的細胞)師:請同學們觀察分生區細胞的形態結構。同學們,通過你自己的觀察你發現什么了沒有?(生:分生區細胞體積小,細胞核大)師:非常棒!分生區細胞體積小,細胞核大,這是剛剛分裂的細胞所具有的特點,分生區細胞有這樣的結構特點,那么它有什么功能呢?(生:分裂產生新細胞)課件出示:分生區的功能(分裂產生新細胞)師:請同學們繼續觀察伸長區細胞的形態結構,你發現什么了?伸長區的細胞來自哪里?(生:伸長區細胞的體積大,伸長區的細胞來自分生區)師:好,真是不錯!伸長區的細胞來自分生區,分生區的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不斷補充伸長區的細胞數量。伸長區細胞的這些結構特點使它具有什么功能呢?(生:使根伸長)課件出示:伸長區的功能(使根伸長,是根生長最快的部位)師:成熟區和其它三個區域有著很明顯的區別,大家注意到了嗎 (生:根毛)成熟區生有大量根毛,這對根吸收水分有什么意義嗎?(生: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積,提高根吸水的效率)師:成熟區有什么功能呢?(生: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課件出示:成熟區的功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師:根的成熟區以上的部位又有什么功能呢?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有疑惑。哪位同學知道的,請你來說說?(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等,因為它有輸導組織)設計意圖: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師:真棒!由此可見,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師:植物的根的形態是多種多樣。各不相同的。(課件出示:小麥的根系和大豆的根系。)這是小麥的根系和大豆的根系,所謂的根系是指一株植物全部根的總和,請大家注意觀察,小麥的根系和大豆的根系有什么不同?(生:大豆的根系有主根和側根之分,小麥沒有,是由許多不定根組成的)課件出示:標注出大豆的主根、側根和小麥的不定根師:大豆的根系有主根和側根之分,像這樣的根系我們稱之為直根系。小麥的根系沒有明顯的主根、側根之分,由很多不定根組成,形狀像一把胡須,叫做須根系。課件出示:(大標題為:大家談)不同地點的同種植物的根系分布圖師:你從圖中觀察到什么?(生:積極思考并試圖回答)教師引導從學生根系的類型及根系的這三種分布方式可能是受哪種因素影響的結果等方面來思考。(甲、乙、丙三地根系分布形態可能受水或肥分布不均的影響:甲地,下部根向右伸展較多,說明右側水分或肥料較多;乙地,根系向兩側擴展較多,說明地面淺層水、肥較豐富;丙地,根系向深層分布較明顯說明土壤淺層較缺水。使學生了解根系的分布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師:(拓展到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有人給植物澆灌,每天澆一點水,只有土壤表層是濕潤的,而下層卻一直得不到水。另有人澆水,是在土壤干燥以后一次澆足,使土壤下層的根也能獲得水分。請同學們思考哪種方法對根系的發育有利?(生:積極思考并試圖回答)設計意圖:將生物問題與生活生產方面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是學生能用生物知識解釋并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師:根據根系有無明顯的主根、側根之分,我們將植物的根系劃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直根系和須根系的形態不同,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也不相同。此外,根系的分布還收到環境中水、肥等因素的影響。師:植株的生長除了與根的生長有關之外,還與莖和葉的生長有關,接下來我們來學習莖和葉的發生和生長。(教師板書:二、莖和葉的發生和生長)請同學們利用1分鐘時間閱讀課本有關莖和葉的發生和生長部分并注意思考什么是節,什么是節間,枝條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生:閱讀課文并思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前已發下去的枝條,了解節及節間。(節是枝條上著生葉的部分;節間是指節與節之間的部分)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了解節和節間等比較簡單的知識,引起對枝條的興趣。師:大家知道枝條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嗎?(生:葉芽)大家知道葉芽長什么樣子嗎?(生:疑惑)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吧。課件出示:葉芽的縱切結構圖引導學生識別葉芽的結構并拋出問題①葉原基發育成什么?②芽原基發育成什么?③芽軸發育成什么?④生長點有什么功能呢?以搶答的方式來進行,并給回答正確的學生掌聲鼓勵和糖果鼓勵。(葉原基發育成幼葉,這些幼葉將會發育形成葉;芽原基發育成側芽;芽軸發育成莖;生長點能進行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是主莖不斷的生長)課件出示葉芽的縱切結構圖與枝條各部分相應的圖片,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師: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大家知道為什么兩片葉子不相同嗎?(葉原基形成幼葉時,先是頂端生長使葉原基伸長成柱形,然后邊緣生長而形成葉的雛形。大多數的幼葉,葉片的生長是全面擴展,但各部分的生長速度可能不一致,因而葉片的形狀和葉緣會發生不同的變化。葉的生長期有限,在短期內葉片長到一定大小時,生長就會停止。)教師介紹莖的除了垂直生長外還有水平生長,比如草莓和甘薯等,它們的莖是水平生長的。課件出示:練習題設計意圖:聯系鞏固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學反思《營養器官的生長》是北教版第6章綠色開花植物生活史的內容,重難點的知識是根尖的結構和功能及芽的結構和芽伸展為枝條的過程中各部分的變化,根尖的結構和芽的結構是比較抽象和難理解的,此外本教材這部分的內容知識點比較零散,不易教授。 針對以上問題,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下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體會。我首先以故事導入并課件出示植株由小長大的圖片,從而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使其對本節課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進而引入主題“營養器官的生長”。在講述根的發生和生長部分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根的生長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然后與學生一起觀察根尖的結構,并注意引導學生認同根尖的結構與其功能是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在了解了根尖的結構和功能之后,教師小結這部分的學習,強調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細胞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這就解決了前面提到的“是不是根的所有部位都在生長?”的問題。根系的學習部分,讓學生通過觀察小麥的根系和大豆的根系的區別而進入這部分的學習,這樣的設計學生易于接受。此外,我還讓學生觀察不同地點的同種植物的根系分布圖,引導學生了解根系的分布還受到水、肥等因素的影響。葉芽部分的學習,我課件出示5個問題,要求學生以搶答的方式來進行,答對的學生將獎勵糖果甚至是掌聲,可以說這個活動把整堂課推向了高潮,學生不但記住了葉芽的結構及其發育為枝條各部分的知識,在最后一個環節,練習鞏固部分,學生還留有激情,高效的完成練習。這說明學生在這堂課上的學習是有效率的。對于這樣的教學效果我本人是非常滿意的,因為這個班的學生的成績很是不理想,帶本班生物課的老師說,這些學生今天能有這樣的表現已經相當不錯了。我不能保證學生在課下是否花多少時間去學習生物,但在這樣的課堂上我敢肯定學生是有收獲的,他是學習到一些生物知識的,至少要讓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的到培養。總之,整堂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即討論法,歸納法,多媒體教學法等。運用討論,歸納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參與課程教學,這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此外,運用多媒體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用豐富的表現形式保證了學生的視聽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課堂活動,這樣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