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上科學全冊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上科學全冊知識點

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第1章 科學入門知識點
1.1 科學并不神秘
1、科學要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
2、我們要多觀察、多實驗、多思考,運用科學方法和知識,推動社會的進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進科學實驗室
1、認識實驗室常見的儀器設備,了解其用途和存放條件。
2、實驗室安全守則,常見危險警告標志,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
3、常見實驗操作:物品加熱(酒精燈的使用),少量液體的取用(膠頭滴管的使用),放大鏡的使用等。
1.3 科學觀察
1、觀察和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
2、用心觀察,在很多情況下,單憑我們的感官進行觀察還不能對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斷,因而經常要借助于一些儀器和工具來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判斷。
3、在科學研究中我們還常借助各種儀器來擴大觀察的范圍。
4、科學結果的記錄和整理。
1.4 科學測量(重、難)
測量是一個把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
1、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單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納米 1米=106 微米 =109 納米
單位換算過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放正確、看正確、讀正確。
放正確:(1)“0”刻度對準被測物體邊緣; (2)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
看正確:視線要于刻度尺垂直
讀正確:測量值包括數值和單位,只有數字而沒有單位是無意義的。
特殊測量法:化曲為直法、累積法、組合法、滾圓法。

2、體積的測量(重、難)
1、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固體體積的常用單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常用單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單位換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
2、①測量規則固體體積——刻度尺
②測量液體、不規則固體體積——量筒或量杯
量筒——刻度均勻 量杯——刻度上密下疏
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必須將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讀數時視線與凹形液面中央最低處相平。
不規則固體體積測量方法:①排水法 ②懸掛法
溫度的測量(重、難)
物體的冷熱程度稱為溫度。
實驗中常用的溫度計是利用水銀、酒精等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用“℃”表示。攝氏溫度是這樣規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100。0和100之間分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攝氏度。零度以下,應讀作零下多少攝氏度。
溫度計的使用:①不能測量超過溫度計量程的溫度。②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③一般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物體中拿出來讀數。④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內液面相平。
體溫計里有一段細而彎曲玻璃管,水銀受熱膨脹能通過它,遇冷收縮通不過它,因此可以離開被測者讀數。
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問題提出→猜想與假設→設計研究方案→獲取分析證據→得出結論→評價與交流
七年級上冊第2章 觀察生物知識點
2.1 生物與非生物
1、生物對刺激有反應,非生物對刺激沒有反應。
蝸牛:觸角兩對,口(攝取食物);足(腹足)運動、爬行;眼;殼(保護)。有視覺、觸覺、味覺、嗅覺沒有聽覺。
2、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特征叫做生物的應激性。
3、生物與非生物的差別:
生物
非生物
1、對刺激有反應(有應激性)
對刺激沒有反應(無應激性)
2、能生長
不能生長
★ 3、需要營養(會新陳代謝)
不需要營養(不會新陳代謝)
4、能呼吸
不能呼吸
5、能繁殖后代
不能繁殖后代
6、有遺傳和變異
沒有遺傳和變異
7、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不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8、能進化
不能進化
4、動物與植物最主要的區別:
能否自己制造有機物,能否進行光合作用,營養方式的不同。
2.1 細胞(重、難)
1、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木栓切片時,發現了細胞。細胞很小,一般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之間。
2、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提出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構成的。
3、20年后德國科學家魏爾嘯提出一切細胞來自細胞。
細胞學說的內容: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單位。細胞是由細胞分裂產生的。
3、動物細胞 ↓
細胞膜:保護細胞,并控制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
細胞質: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起傳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細胞 ↓
細胞壁:最外層,由纖維素組成,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狀。
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 泡:含有細胞液。
細胞膜:保護細胞,并控制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
細胞質: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起傳宗接代的作用
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重、難)
①目鏡和物鏡:兩者結合起來,有放大作用。它們的放大倍數分別可在目鏡和物鏡上面,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就是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②鏡座:馬蹄形,穩定鏡身。
③鏡壁:提握鏡身。
④反光鏡:一面為平光鏡,反面為凹面鏡,都可采集光線。
⑤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范圍較大。
⑥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范圍較小。
⑦鏡筒和物鏡轉化器:鏡筒上可安放目鏡,下端有一個可以轉動的圓盤,就是物鏡轉換器。轉換器上的圓孔可安放物鏡。
⑧載物臺:放玻片的地方,中間有通光孔。
⑨壓片夾:固定玻片。
⑩遮光器:載物臺下面的圓形版,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做光圈。
傾斜關節:可使顯微鏡略微向后傾,,便于觀察。
顯微鏡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對光、放片、調焦和觀察等過程:
安放:一只手握鏡臂,另一只手托鏡座,把顯微鏡放置在接近光源,靠身體前方略偏左的地方,鏡筒在前,鏡臂在后。
對光:(1)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2)轉動遮光器,讓較大的一個光圈對準通光孔,當看到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就表示對光完成。
放片:將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使載玻片正對通光孔。
調焦:(1)眼睛注視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直到接近載玻片。(2)左眼注視目鏡,同時右眼睜開,向后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3)當看到載玻片的物像時,停止轉動粗準焦螺旋,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為止。
觀察:
若要看到的細胞更大些該怎么辦?
使用高倍物鏡的方法:在低倍鏡下,把要放大觀察的部分移到視野正中心,然后轉動物鏡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在稍微調節細準焦螺旋,即可看到進一步放大的物像。
高倍物鏡比低倍物鏡下觀察,細胞要大、 數目要少、 視野要暗。
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洋蔥表皮細胞)和動物細胞(人體口腔上皮細胞)。(重、難)
擦 滴 取 展 蓋 染 吸
2.3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細胞
1、生物體一般是由細胞構成的。其中大多數生物的個數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屬于多細胞生物。
2、受精卵 ——→ 分裂、分化、生長 ——→ 生物個體(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
3、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叫做細胞分裂。意義:單細胞生物增加個體數量,多細胞生物增加細胞數量。
4、細胞分裂時,細胞內存在一種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種物質稱為染色體。在動物的植物細胞分裂過程中,母細胞的細胞核內出現的染色體,最終會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剛分裂的子細胞只有母細胞一般大小。
5、細胞生長,體積由小變大。細胞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不斷長大。
6、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有的子細胞,長到和母細胞一般大小時能繼續分裂;而有的子細胞則發生變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態和功能的細胞,這種過程叫做細胞的分化。細胞分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態和功能的細胞。
2 組織
1、植物和動物的受精卵是一個細胞,它經過多次分裂和生長后,除少數細胞繼續分裂外,其余大部分細胞則分化成許多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的細胞群,這些細胞群就是組織。
2、植物的基本組織:具有保護功能的保護組織、能輸送物質的輸導組織、能制造和貯存營養物質的營養組織、其支撐和保護作用的機械組織、能分裂產生新細胞的分生組織。
3、在葉的表面有一層表皮,扁平的表皮細胞排列緊密,起著保護作用。表皮是植物的一種保護組織。在葉片的中部,可以看到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葉肉細胞,它們是植物的營養組織。在葉脈處,有輸導組織,它們能輸送從根吸收來的水分、無機鹽以及由葉制造的營養物質。
4、人體內有四大基本組織,即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
5、皮膚,由外到內可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層。
①表皮位于皮膚的外表,細胞排列緊密。表皮主要起到保護身體、防止細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上皮組織構成。
②真皮內有許多血管、汗腺以及觸覺小體、毛囊、立毛肌、熱敏小體和冷敏小體等。觸覺小體、熱敏小體和冷敏小體能感受外界給予皮膚的觸碰、擠壓、冷或熱等刺激。
③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能緩解沖擊、儲存能量。
3、器官和系統
1、由多種組織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成為器官。
2、能夠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構成系統。
3、植物的六大器官:根 莖 葉(營養器官)花 果實 種子(生殖器官)
4、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5、人體內與攝食、消化有關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道)以及唾液腺、胃腺、腸腺、胰腺、肝臟(消化腺)等,它們稱為消化器官。
6、食物→口腔(分泌唾液)→咽(推向食道)→食道(推向胃)→胃(分泌胃液)→小腸(分泌膽汁、胰液、腸液)→大腸→肛門
7、人體有呼吸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
8、人體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
2.4 常見的動物
1、地球上現存的動物大約有125萬種。為了更好地研究與識別它們,我們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分類的標準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2、根據體內有無脊椎骨,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3、身體背部有一條脊柱,脊柱由許多塊脊椎骨組成,成為脊椎動物。它可以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脊椎動物是動物中最高等的。身體上沒有脊椎骨的動物稱為無脊椎動物。地球上大約有4.7萬種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約有20萬種,大自然中大部分屬于無脊椎動物。
4、魚類:大約出現在4.5億年前,目前世界上約有魚類2.4萬種。它們終身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無四肢,身體表面大多有鱗片,皮膚濕潤,在水中產卵,體溫不恒定。(如鰱魚、鳙魚、草魚、青魚、黃魚、鯊魚等)
5、兩棲動物:大約出現在3.5億年前。幼體水中生活,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或水中,無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如青蛙的幼體和魚有些相似,用鰓呼吸,成體用皮膚或肺呼吸。皮膚濕潤,在水中產卵。體溫不恒定。除此以外還有:大鯢<娃娃魚>、蠑螈、牛蛙等)
6、爬行動物:大約出現在3億年前。它們一般貼地爬行,身體內有肺,皮膚表面覆蓋著角質鱗片或甲,表皮干燥。卵生,體溫不恒定。(如龜、蛇、鱷魚、變色龍、鱉等)
7、鳥類: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有喙無齒,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胸肌發達,骨骼愈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這些身體特征都很適合飛翔。卵生,體溫恒定。氣囊和肺相通,可進行雙重呼吸,大腸很短。(如家鴿、雞、鴨、鵝、鸚鵡、貓頭鷹等)
8、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目前它們是動物界中分布最廣、功能最完善的動物。哺乳動物全身被毛,體溫恒定,胎生,哺乳。是最高等的動物。(如鯨、蝙蝠、袋鼠、海豚、熊貓、猴等)
* 從魚類到哺乳類,一個比一個高等:
水生 → 陸生;體外受精 → 體內受精;卵生 → 胎生;
體溫不恒定 → 體溫恒定;用鰓呼吸 → 用肺呼吸。
--------------------------[4-8皆為脊椎動物]-------------------------
9、扁形動物:(如渦蟲、血吸蟲等)
10、腔腸動物:(如水母、水螅、珊瑚、海葵等)
11、棘皮動物:(如海膽、海參等)
12、節肢動物:身體多細胞,身體不長較厚,無貝殼。身體有許多節肢構成,并且分部;體表有外骨骼、足、觸角分節,兩側對稱,卵生。(昆蟲占100多萬種)
13、軟體動物:(如蝸牛、烏賊、貝殼、蛤等)
14、環節動物:身體多細胞,具真體腔,身體分節,無足,長而薄,看似與節肢動物相像。(如蚯蚓,身體呈圓長形,由體結構成,考體表呼吸,會分泌粘液。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沒有眼睛,下雨時會爬出,屎中含有豐富營養。)
15、線形動物:(如蛔蟲、蠕蟲等)
16、原生動物:身體單細胞,最低等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
-------------------------[9-16皆為無脊椎動物]-----------------------
昆蟲屬節肢動物,它是動物中成員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大約有100萬種之多。昆蟲體內沒有骨骼,卻在體表長著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骼。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足,兩對翅。
2.5 常見的植物
1、能產生種子的植物叫做種子植物。植物分為種子植物和無種子植物。
2、種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都是),如蘋果、豌豆、郁金香、樟、玉蘭、青菜等,它們是植物界種類最多、分布最廣、最高等的植物。種子裸露的植物稱為裸子植物,它們分布很廣,其中大多數種類植株高大,根系發達,抗寒能力強,如黑松、水杉、銀杏、蘇鐵、側柏等都是常見的裸子植物。
3、區別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看種子是否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裸子植物有根、莖、葉、種子。
4、蕨類植物:它們沒有種子,但有根、莖、葉。到了夏天,葉的背面會長出許多孢子囊,內有許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5、苔蘚植物:它們的結構比蕨類植物更簡單,沒有根,只有柔軟矮小的莖和葉,不開花,也沒有種子,用孢子進行繁殖。
6、藻類植物:它們的結構更為簡單,壓根就沒有根、莖、葉。
蕨類植物
苔蘚植物
藻類植物
生活環境
陰濕的環境
潮濕的環境
水中
形態結構
根、莖、葉
無根,有莖、葉(有假根,固定作用)
無根、莖、葉
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細胞分裂
舉例
蕨、胎生狗脊
地錢、葫蘆蘚
紫菜、海帶、水綿、衣藻
對生物的分類有7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分類等級越高,生物之間共同特征就越少,差異性就越大,親緣關系就越遠。
分類等級越低,生物之間共同特征就越多,差異性就越小,親緣關系就越近。
2.6 物種的多樣性
1、一些生物個體微小,全部生命活動都在一個細胞內完成。屬于單細胞生物。它們一般生活在水中。
2、衣藻 (單細胞植物)↓
3、草履蟲(單細胞動物)↓
4、大多數生物的個數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屬于多細胞生物。
5、大多數生物的滅絕都是因為喪失棲息地而造成的。
6、為了保護資源,特別是為了保護珍稀生物資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環境,國家劃出了一定的保護區域,這樣的地區叫做自然保護區。有:廣東省的鼎湖山、貴州省的梵凈山、吉林省的長白山、四川省的臥龍山等。
七年級上冊第3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知識點
3.1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
一、地球的形狀
1.古代的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2、現在人們對于地球的認識: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地球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半徑6357千米,僅差0.33% ,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
地球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3、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 遠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月食現象 麥哲倫環球航行 地平線是弧形的 登高望遠 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天涯海角走不到邊
4、地球的內部結構: (由內到外):地核(內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殼。其中,軟流層位于上地幔;巖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全部為海洋)。六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并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溝、海嶺、巨大的山脈(分界線),所以板塊邊界(地殼活動最頻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環太平洋地區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3.2 地球儀和地圖(重、難)
一、地球儀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做經線,也稱子午線。經線等長,為半圓,指示南北。
2.在南北兩極中間,與兩極等距,并且與經線垂直的線叫做赤道,與它平行的線叫做緯線。緯線不等長,赤道最長向兩極變短,為整圓,指示東西。
3.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市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4.0°經線以西的180°屬于西經(W)。0°經線以東的180°屬于東經(E)。
5.赤道以北就是北緯(N)。北緯90°就是北極。赤道以南就是南緯(S)。南緯90°就是南極。
6.緯度從赤道算起,把0°定為赤道,由赤道到北極和南極各分作90°。
7.劃分東西半球的經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即20°W和160°E
8.劃分南北半球的緯線是:0°緯線,即赤道
9.低中高緯度的的劃分:低緯度0°∽30° 中緯度30°∽60° 高緯度60°∽90°
二、地圖
1. 地圖是以各種不同的圖示符號,將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縮小后表現在平面上的圖形。
2. 地圖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3. 比例尺
①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在地圖上的縮小程度。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1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即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10千米以上。
中間的稱為中比例尺。
③大比例尺地圖表示的范圍小,描述的內容也比較詳細。
小比例尺地圖表示的范圍大,描述的內容也比較粗略。
比例尺的三種表現方式: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
地圖的方向常用三種方法來表示:
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指向標定向法:一個指北的方向標指示北方。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3 組成地殼的巖石
一、巖石的類型: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1、常見巖石的種類:花崗巖、玄武巖、石灰巖、砂巖和大理巖
2、巖石的應用。
3.4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一、地殼變動的證明:懸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火山和地震等。
二、火山
1火山的構成: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
2、火山噴發物的組成。
3、火山的類型。
4、火山多發區: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三、地震
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2、地震的組成: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3、地震多發區: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4、地震的防范和預報:伏而待定,有序逃生,防震建筑。
5,張衡和地動儀。
3.5 泥石流
1、形成原因:山區有利于水流匯集,且流速大、沖刷力強;山坡或谷底表層堆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沖刷;暴雨或持續性降水,形成大量水流。
2、人類活動(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誘發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3.6 地球表面的板塊
1、大陸漂移說:德國魏格納提出,大陸是漂移的,地球上所有大陸曾經是連成一片的,后來經過分裂,漂移直到現在的位置。
2、海地擴張說:美國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形成一個地殼裂縫(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 一起向兩邊移動。
3、板塊構造說:地球上的巖石像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這些小塊小塊的“七巧板”叫做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3.7 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的類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
高 原
平 原
山 地
丘 陵
盆 地
相對高度



較大

海拔
1000米以上
200米以下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下

地形特征
與相對高度有關
地面起伏
較小
地面起伏很小
坡陡頂尖,地面起伏較大
坡緩頂圓,地面起伏較小
四周高
中間低
2、地形的變化: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
3、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等高線地形圖(重、難)
等高線地形圖:是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等高線較密處為陡坡,等高線較疏處為緩坡。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山峰)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數字)增高
鞍部
兩個山頂之間的平坦區域
峭壁(陡崖)
等高線重疊處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
山谷(易形成溪流)
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
洼地(盆地)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數字)降低
七年級上冊第4章 物質的特性知識點
4.1物質的構成
1、物質是由分子構成: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極其微小的粒子,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
2、分子之間存在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水和酒精的體積之和。(氣體分子之間空隙最大,液體第二,固體第三)
3、分子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擴散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進行且溫度越高,擴散越快。
擴散現象說明分子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和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練習
1. 一個厚壁鋼瓶內盛有油,對油施加高壓后,雖然瓶壁沒有裂痕,但瓶內的油會
從鋼瓶壁滲出。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說明固體鋼的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2. 下列事例中,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B )。
A.春天,柳絮飛揚 B.夏天,荷花飄香
C.秋天,黃沙撲面 D.冬天,雪花飄飄
3. 將一根細線松松地系在一個鐵絲框架的相對的兩邊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
再取出來,框架上便會出現一層肥皂膜,如圖
4-12甲所示。用燒熱的針刺破線的一側的肥
皂膜,另一側的肥皂膜會把細線拉過去,如圖
4-12乙。這個實驗現象說明( D )。
A.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B.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
C.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D.分子之間存在著引力
4.人們發現,長期堆放煤炭的墻角,不但地表和墻的表面會變黑,而且在地面和
墻面的里層都會變黑。如何解釋這一現象?構成煤炭的粒子在不停地運動,滲入了墻壁。
4.2 質量的測量
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質量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物體的質量是由物體本身決定的,是物質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的位置、形狀、溫度、狀態的改變而改變。
物體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用“kg”表示。常用質量單位還有噸(t)、克(g)、毫克(㎎)。
單位換算: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實驗室里常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質量。(重、難)
調平。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到橫梁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調節衡量兩端的平衡螺母(向指針偏轉的相反方向),使指針對準分度盤中央刻度線,這時橫梁平衡。
稱量。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先大后小)并調節游碼在橫梁標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復平衡。這時盤里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指示的質量值,就等于被測物體的質量。
稱量完畢,用鑷子將砝碼逐個放回砝碼盒內。
練習
1. 醬油的密度要比水的密度大。如圖 4-29所示是小明媽媽
剛從超市買來的醬油,瓶內醬油的質量 __________500
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 有一家工廠要制造一種特殊用途的鋼鋁罐,在鋼罐內表
面要壓貼一層 0.25毫米的鋁片。技術人員先把薄薄的鋁
膜裝在鋼罐內與內壁相貼,再往鋼罐內灌滿水,水中插入冷凍管。當水結成冰
后,鋁膜就緊緊地貼在鋼罐的內壁了。試解釋這一技術處理的科學道理。
3. 小強的爸爸用科學方法種植馬鈴薯喜獲豐收。小強想測量一下馬鈴薯的密度,
他取了一些馬鈴薯切成小塊并測出其質量,所用的砝碼及游碼位置如圖4-30所
示,再將這些馬鈴薯倒入盛有40毫升水的量筒內,量筒中的水面升到100毫升,
則馬鈴薯的密度為多大?
參考答案提示
1. 大于
2. 冰的密度比水小,當水凝固后,體積會增大,于是就將周圍的鋁膜緊緊地壓在鋼罐的內壁上。
3. 1.11X103 千克/ 立方米
4.3 物質的密度(重、難)
1、密度定義:
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l)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物體的形狀、體積、質量無關,即對于同一物質而言,密度是不變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樣的;)
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
(公式變形: m=ρv v=m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質量(單位:千克或克),v 表示體積(單位:米3或厘米3)
水銀的密度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義是1米3水銀的質量為13.6×103千克,
3、.密度的單位:
(1)密度的單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
(2)兩者的關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密度的測量(測量石塊和鹽水的密度)
測量原理:ρ=m/v
(a)測量石塊的密度步驟:
①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調節天平平衡。
②測出小石塊的質量 m
③向量筒中注入適量的水,測得水的體積記 V1
④將石塊用細線拴好,完全浸沒在水中,測出石塊和水的總體積為 V2
⑤計算石塊體積 V = V2–V1
⑥計算出石塊的密度ρ=m/(V2–V1)
(b)測量鹽水的密度步驟:
①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調節天平平衡。
②在燒杯中盛一定量的鹽水,稱出它們的質量為m1
③把燒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測出它的體積為V
④稱出燒杯中剩余鹽水的質量m2
⑤計算出量筒內鹽水的質量 m = m1 – m2
⑥計算出鹽水的密度ρ=(m1 – m2)/V
密度計算的格式:
解 寫公式 代數據(單位) 計算結果 答
密度知識的應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兩個量,即可求得第三個量。
(2) 可用于鑒別物質的種類。
練習
1. 醬油的密度要比水的密度大。如圖 4-29所示是小明媽媽
剛從超市買來的醬油,瓶內醬油的質量 __大于__500
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 有一家工廠要制造一種特殊用途的鋼鋁罐,在鋼罐內表
面要壓貼一層 0.25毫米的鋁片。技術人員先把薄薄的鋁
膜裝在鋼罐內與內壁相貼,再往鋼罐內灌滿水,水中插入冷凍管。當水結成冰
后,鋁膜就緊緊地貼在鋼罐的內壁了。試解釋這一技術處理的科學道理。
冰的密度比水小,當水凝固后,體積會增大,于是就將周圍的鋁膜緊緊地壓在鋼罐的內壁上。3. 小強的爸爸用科學方法種植馬鈴薯喜獲豐收。小強想測量一下馬鈴薯的密度,
他取了一些馬鈴薯切成小塊并測出其質量,所用的砝碼及游碼位置如圖4-30所
示,再將這些馬鈴薯倒入盛有40毫升水的量筒內,量筒中的水面升到100毫升,
則馬鈴薯的密度為多大?
1.11X103 千克/ 立方米
4.4 物質的比熱(重、難)
1、 溫度不同的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熱傳遞時,熱會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
2、熱量:物體吸收和放出熱的多少叫做熱量。符號:Q,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為J。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不僅與溫度升高多少有關,還與質量的大小和物質的比熱有關。
3、計算物質吸放熱量的多少:Q = Cm(t2-t1)
(t2-t1)--表示變化的溫度 C 表示比熱 m 表示質量
4、 比熱小,吸收相同的熱量時,升高的溫度大,升溫快,降溫也快。如沙土
比熱大,吸收相同的熱量時,升高的溫度小,升溫慢,降溫也慢。如水
5、水的比熱的應用。
1、用冷水冷卻物體(冷卻劑)
2、熱水供暖----冬天的散熱器用熱水取暖
3. 調節氣候作用----沿海地區晝夜溫差變化不大
練習
1.如圖 4-39甲所示,冬天在給小孩
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熱水
中加熱。已知容器中熱水的初溫
為 60℃,冷牛奶的初溫為 10℃,
每隔 1分鐘測量一下水和牛奶的
溫度,描繪出它們的溫度隨時間
變化的曲線,如圖 4-39乙所示。在牛奶放
入熱水直至兩者達到相同溫度的過
程中,水 ___________ 熱量,溫度 ________;牛奶 __________ 熱量,溫度
__________。在前 10分鐘內,牛奶溫度的變化量要 ___________(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熱水溫度的變化量。
2. 海難發生后,許多因素威脅著遇險者的生命,如寒冷、饑餓、缺水等。表 4-9
中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溫度的海水中預期可能存活的時間。
(1) 表 4-9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對遇險者生命的威脅?
(2) 該因素會威脅人生命的理由是什么?(提示:人的正常體溫為 37℃左右)
(3) 根據表 4-9中的數據,如果在海水溫度為 16℃的區域發生海難,結束搜尋
落水人員的行動離海難發生的時間應不少于幾個小時?
3. 鐵塊和銅塊的質量一樣大,已知鐵的比熱比銅的大,則( )。(本題可多選)
A.放出相同的熱量,鐵塊溫度降低較多
B.放出相同的熱量,銅塊溫度降低較多
C.升高相同的溫度,鐵塊吸收的熱量較多
D.升高相同的溫度,鐵塊吸收的熱量較少
4. 在比較不同地區一天之內晝夜氣溫的變化時,人們發現通常的情況是:內陸地區
(特別是沙漠地區)氣溫的變化較大,而沿海地區氣溫的變化較小。你能解釋這個
現象嗎?
參考答案提示
1. 放出 降低 吸收 升高 大于
2. (1) 表4-9 反映的是溫度對遇險者生命的威脅。
(2) 因為水的溫度低于人體的溫度,水吸收人體的熱量后,人的體溫會下降。當人體無法依靠自身的調節維持正常體溫時,就會出現危險。
(3) 結束搜尋落水人員的行動離海難發生的時間應不少于12 小時。
3. BC 
4. 因為水的比熱比沙石的比熱大,質量相同的水和沙石,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熱量,水溫度的變化比沙石小。
4.5 熔化與凝固(重、難)
一 、基本概念
熔化(吸熱) 汽化(吸熱) 升華(吸熱)
固態--液態 液態---氣態 氣態---固態
凝固(放熱) 液化(放熱) 凝華(放熱)
液態--固態 氣態--液態 固態--氣態
二 、具體講述
定義一: 根據各種固體熔化的不同特點,可以將固體分為兩類。一類像海波那樣,具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作晶體。另一類像松香那樣,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叫作非晶體。但無論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熔化時都要從外界吸收熱量。
定義二: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做熔點。不同的晶體熔點不同,熔點是晶體的一種特性。
定義三:凝固是熔化的逆過程。無論是晶體還是非晶體,在凝固時都要向外放熱。晶體在凝固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作晶體的凝固點。同一晶體的凝固點與熔點相同。非晶體沒有凝固點。
一個方法:水浴法加熱(使受熱均勻)
晶體:排列整齊、規則。(自然條件)有固定熔點。
固體
非晶體:排列沒有規則,受熱時,隨溫度升高,會變軟,沒有固定熔點。
晶體熔化凝固曲線: (重、難)

練習
1. 鐵鍋可以用來熔鋁,鋁鍋不能用來熔鐵,這是因為( C )。
A.鐵的傳熱比鋁快 B.鐵的硬度比鋁大 C.鐵的熔點比鋁高
2. 銅的熔點是 1083℃,溫度為 1083℃的銅處于可能是固態,可能是液態,可能是固液態。
3. 將某種固體物質持續加熱,記錄的時間和對應的溫度如下表:
由表可見,該固體的熔點是 ____0℃ __,它可能是 ____ 冰 __。
4. 在南極長城站附近,氣溫常達-40℃以下。在那里測量氣溫應該選用水銀溫度
計還是酒精溫度計?為什么?
因為固態水銀的熔點是-39℃,即液態水銀的凝固點是-39℃,而酒精的凝固點是-117℃,在-40℃時,水銀為固態,不能用來測量溫度,而酒精是液態,仍可用來測量溫度,所以在南極應當用酒精溫度計,而不能用水銀溫度計。
4.6 汽化與液化(重、難)
一、汽化(蒸發和沸騰)
1、蒸發
定義一:只在液體表面并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的汽化現象叫蒸發。
定義二:液體溫度越高,液體表面積越大,液體表面空氣流越快,蒸發得越快。
定義三:不同液體蒸發快慢不同。
實驗表明,液體蒸發時,溫度要降低。液體由于蒸發溫度降低后,會從周圍物體吸收熱量,從而導致周圍物體溫度降低。
2、沸騰
沸騰條件:①達到沸點 ②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③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
定義一: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液體內部同時進行的劇烈汽化現象叫做沸騰。
定義二:不同液體的沸點不同。沸點也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二、液化
氣體液化方法:①降低溫度 ②壓縮體積
練習
1. 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體蒸發的是( )。
A.把盤子中的水倒入瓶子中 B.把濕衣服從樹陰下移至陽光下
C.把濕毛巾掛在電風扇前吹風 D.利用管道代替溝渠輸水
2.電吹風采取了哪些措施加速頭發上水分的蒸發?
3.有一種粘木料用的膠,需要在100℃左右的溫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溫度再升高就會熬焦,失去黏性。所以熬這種膠一般用圖4-73所示的兩層鍋,兩層鍋之間裝著水,這樣就不會把膠熬焦。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4.有人在鍋里煮雞蛋,當水燒開之后,為了使雞蛋快點燒熟,他加大火力,讓水沸騰得更劇烈些。試用科學原理分析他的做法是否合理。
5.冬天,人說話時,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氣”:夏天打開冰箱時,可以看到從冰箱里附近也會出現一團“白氣”。這兩種現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6.戴眼鏡的人吃湯面時,眼鏡的鏡片常常會變得模糊,過一段時間后,眼鏡的鏡片又會變得清晰了。這個現象中先后發生的物態依次是( )。
A.汽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液化
C.汽化——凝固——汽化 D.液化——凝固——液化
參考答案提示
1. BC
2. 提高溫度;加快液面空氣的流動
3. 因為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內鍋用熱水加熱,其最高溫度為100℃,所以不會把膠燒焦。
4. 雞蛋從熱水獲得熱量,因為在標準大氣壓下,當水沸騰時其溫度為100℃,即使加大火力,使水沸騰得更劇烈些,但水的溫度不會因此升高,所以也不能使雞蛋煮熟得更快些。
5. 共同點:都是水蒸氣液化的現象。不同點:口里呼出的“白氣”是口里呼出的溫度較高的水蒸氣在外面遇冷而發生液化,而從冰箱里附近出現的“白氣”是冰箱沖出的冷氣使外面溫度較高的水蒸氣被冷卻發生了液化。
6. A
4.7 升華與凝華(重、難)
實驗一:固態的碘晶體受熱后直接變成了碘蒸氣(升華),遇冷后又直接變成碘晶體(凝華)。
干冰:固態的二氧化碳
雨:云中降落下來的液態水滴
雪:云中降落下來的固體水
云:由許多細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
霧:近地面中水蒸氣---液化
霜:近地面中的水蒸氣---凝華
露:近地面中的水蒸氣---凝結
練習
1. 如果我們能夠聞到某種固態物質的氣味,說明這種固態物質發生了哪種物態變化?
2. 如圖 4-82所示是“干冰胡須”,你能解釋干
冰在空氣中長出“胡須”的現象嗎?
3. 如圖 4-83所示,在北方十分寒冷的地區,
人在室外時,口罩、帽子、
眉毛上都會長出冰霜。
說說這些冰霜是怎樣
形成的。
參考答案提示
1. 說明有分子從固態物質中跑出,直接進入空氣中,即固態物質發生了升華。
2. 干冰的溫度非常低,使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干冰外表發生了凝華而形成的。
3. 人在室外時,口罩、帽子、眉毛的溫度都非常低,當有氣體從口中呼出時,其中的水蒸氣會在冰冷的口罩、帽子、眉毛上發生了凝華而變成小冰晶。
4.8 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重、難)
一、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物質只發生顏色、狀態等變化,而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1.物質變化
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
2.化學變化時一定發生物理變化,物理變化時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
練習
1. 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2. 拿一只小燒杯,將它靠近
嘴邊,張開口對著燒杯內
壁哈氣,如圖 4-89甲,可
以發現杯內壁出現了水霧。
點燃打火機,并用一只干
冷的小燒杯罩在火焰上,
如圖 4-89乙。一段時間
后,同樣可見燒杯的內壁
出現水霧。這兩個過程發
生的變化( )。
A.都是物理變化
B.都是化學變化
C.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
D.前者是化學變化,后者是物理變化
3. 炒鍋通常是用鐵制成的,這主要是利用了鐵的什么性質?這些性質是物理性質
還是化學性質?
參考答案提示
1. C
2. C
3. 炒鍋用鐵制成,是利用鐵具有較高的熔點和良好的導熱性能,鐵的這些性質不需要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土默特左旗| 水城县| 江北区| 宽甸| 四川省| 凤山县| 澄江县| 贵州省| 临湘市| 固镇县| 霍林郭勒市| 浮梁县| 苏尼特右旗| 武邑县| 小金县| 洮南市| 贵州省| 天镇县| 中山市| 台东市| 宁德市| 永川市| 崇礼县| 乌审旗| 丰城市| 德化县| 忻城县| 达孜县| 治县。| 永春县| 新巴尔虎右旗| 长宁县| 长兴县| 白朗县| 高邮市| 来凤县| 贺州市| 勐海县| 华阴市|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