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復習提綱第1課 適應新環境一、怎樣適應新的學校生活?1、主動適應新的學校環境。優秀中學生的共同經驗有:主動了解和適應新環境,自覺縮短適應期,盡快進入中學生角色。2、學校環境需要我們悉心維護和主動建設。3、積極的心理狀態,有助于盡快適應新環境。如何調適好心理狀態?學習上:調整學習動機,借鑒他人經驗 ,改進學習方法心理上:有想不通的事,主動找老師、同學談心總之,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心態,主觀上努力,方法上得當。二、怎樣結識新朋友 (結識新朋友的方法和途徑有哪些?)1、在交友過程中需要發揮我們的主動性。 2、通過集體活動增進彼此了解。3、主動與老師成為朋友。 4、營造快樂的人際環境,盡快適應新的集體生活。第2課 開始新學習一、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的理由有哪些?)1、學校是知識的殿堂,進步的階梯。2、通過學習,我們發現自己的潛質,培育自己的能力。3、接受義務教育,是每個中國公民法定的權利和義務。接受義務教育有什么重要性?接受義務教育,是每個中國公民法定的權利和義務。對現代社會來說,義務教育是為公民生活打下文化知識基礎的必備教育,對于一個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對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都極為重要。公民只有通過接受教育,才能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立足于社會、未來,才能為民族、國家多作貢獻。二、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三、怎么學習?(如何盡快地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1、需要良好的態度、習慣和方法。2、學習有法,學無定法。怎樣理解“學習有法,學無定法”?(1)恰當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是實現學習目標的有效手段,但學習方法和策略多種多樣。(2)我們需要針對具體的學科,個人習慣和能力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這樣才能順利打開知識寶庫大門。3、不斷學習,我們才會成長。第3課 正確認識自己一、中學生要承擔哪些責任?1、要對學習、生活、行為、班集體、社會負責。 2、要承擔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責任。二、中學生怎樣承擔責任?1、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了解新角色的要求,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2、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要考慮自己行為的后果。三、我們應如何正確認識自己?1、在實踐的檢驗中認識自己。 2、從別人的態度中認識自己。3、在多重比較中認識自己。 4、在自我觀察和內省中認識自己。(重要途徑)第4課 共同建設集體一、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個人的發展與集體的發展密切相關。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二、良好的班集體對我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1、良好的班集體是我們健康成長的重要環境。①好的班集體不僅能保障我們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且能促進我們社會生活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②積極向上的班風激勵我們團結互助,勤奮好學。2、互幫互助的班風有助于塑造我們的良好個性。三、良好的班集體取決于健康向上的班風。四、怎樣建設良好的班集體?1、需要樹立共同的奮斗目標。 2、需要嚴明的紀律。3、還需要班級成員團結友愛,互幫互助。4、關心集體事務,愛護集體設施,使用文明用語,維護集體榮譽。第5課 積極融入社會一、個體與社會的關系?1、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和社會息息相關,不可分割。2、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都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為什么需要社會化?(為什么需要與人交往?)(1)只有社會化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2)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長和發展起來。(3)只有通過社會化,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由“生物的我”向“社會的我”的轉變,才能真正實現我們人生的社會價值。二、怎樣做一個社會的人?(我們社會化的基本要求、重要途徑、最高境界分別是什么?)1、與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我們社會化的基本要求。為什么需要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1)與人交往溝通是我們的社會需要,也是我們向社會化邁出的第一步。它使我們走出自我封閉的內部世界,向外部世界開放。(2)人類的社會適應,最主要的就是人際關系 的適應。(3)我們與他人的心理距離越接近,就越感到心情舒暢、關系融洽。2、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是我們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為什么要關注社會、了解社會?(1)只有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2)關注社會、了解社會,體現了我們對社會的一種責任。(3)關注社會、了解社會就是要關注社會的發展狀況,了解社會的要求和規范。3、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是我們社會化的最高境界。三、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為他人、為社會作出了什么樣的貢獻。四、為實現人生價值,作為中學生應該怎樣服務和奉獻社會?1、要盡到做中學生的責任,認真學習,互幫互助,尊重老師,愛護校園;2、多參加社會活動,主動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奉獻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社會活動有: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活動、義務植樹活動、美化綠化校園活動等)第6課 禮貌待人一、什么是禮貌?1、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一種行為規范。2、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了解并遵循的基本的社交禮儀。二、為什么人際交往需要禮貌?1、禮貌能體現友好、得體的氣度和風范,能夠使人們愉快交往,愿意交往,提高交往效率。2、禮貌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對于社會的文明進步,都具有重大作用。3、在生活中,不禮貌的行為,可能產生誤會,造成麻煩。4、禮貌行為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摩擦。5、文明禮貌是人際關系和諧的潤滑劑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二、怎樣才能做到文明禮貌?(禮貌待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態度誠懇,儀表大方,語言文明,行為得體; 2、學會謙讓道歉;3、尊老愛幼,尊重婦女,關愛弱者; 4、移風易俗,助人為樂,關心公益事業。第7課 平等待人一、為什么要平等待人?1、平等,是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2、平等,是人際交往的前提和基石。(1)只有平等相待,我們才能彼此尊重、和睦共處。(2)只有尊重對方,才可能平等地對待他,才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3)只有在平等的環境中,我們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生活。二、怎樣做到平等待人?1、消除偏見與歧視,增強平等意識。 2、要在法律范圍內正確行使平等權利。3、尊重他人的人格、習慣、愛好; 4、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傳統。三、為什么需要相互理解和寬容?1、由于所處的環境和地位不同,每個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都不盡相同。2、一個再優秀的人也有犯錯的時候。因此,理解并寬容地對待他人,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的優秀品質。3、理解是共同生活的基石; 4、寬容是生活的潤滑劑;5、寬容是相互的,如果我們寬容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寬容。四、如何做到寬容?(寬容的要求?)1、對于那些無心犯錯的人,多給一些尊重和關心,對他的過錯要善意指出,幫他改正,不能袖手旁觀或者幸災樂禍,更不能落井下石。2、當受到別人的無意傷害時,當別人做了錯事時,我們也就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來理解和原諒他。3、寬容是有限度的。 4、寬容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規范。第8課 與人為善一、什么是善良?善良是我們內心對他人的友好態度,是對他人的同情、關心和愛護。二、為什么要善良?(善良的重要性)1、善良是人最可貴的品質之一。 2、善良的人最易贏得友誼和朋友。三、怎么做到善良?(善良的要求)1、不做別人不喜歡、不接受的事情。 2、善良需要真誠的心。3、以善良之心回報友善之情。 4、“勿以善小而不為”。5、在受到傷害時,應該用正當的手段來維護我們的權益。6、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的要求——換位思考和理解。7、以恰當的方式表現我們的友善。8、友好地對待陌生人,與不相識的人交往時,首先應該做到禮貌待人。9、關心和幫助最常接觸的人。 10、樂于助人。四、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心品質的是友好地對待陌生人。五、與人為善的根本是:樂于助人。第9課 做一個自尊的人一、什么是自尊?1、自尊是一種自己尊重自己、愛護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尊重與愛護的心理需要。2、自尊是對自己尊嚴和價值的肯定。它是以一個人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評價為基礎的。二、為什么需要自尊?(自尊的意義)1、自尊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所必備的操守。2、自尊是贏得他人尊重的前提。3、自尊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實現成功人生的條件。4、自尊是一種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自強的基礎。三、如何擁有自尊?1、自尊,就是要接納和珍愛自己,同時做到自重自律;2、尊重是相互的,自尊還必須學會尊重他人; 3、自尊還必須自立自強。第10課 做一個自信的人一、為什么需要自信?(自信的重要性和自卑的危害)1、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自信必不可少。自信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是成功的第一秘訣。2、自信是一種激情澎湃的力量,它能讓我們挺起胸膛,舒展愁眉,振奮精神;它能讓我們目光敏銳,說話鏗鏘有力,行動堅定不移。3、自卑是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絆腳石,是快樂生活的攔路虎。二、怎樣才能擁有自信?1、相信自己是獨特的,是有價值的。2、了解和認識自己,才有真正的自信。要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點,自我肯定,揚長避短。3、自信是我們每個人成功經驗的累積。4、自信源于不斷充實和發展自己。第11課 做一個自強的人一、怎樣才能自強?1、做自強的人,一定要有明確目標。明確目標才可能實現成功。有了目標,我們的行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就能激發起勇氣和信心。2、把目標轉化為實際行動。3、腳踏實地,分段實現目標。4、堅持不懈地去實現目標。二、為什么要堅持不懈?1、只有意志堅定的人,才能品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喜悅。意志薄弱的人,做事往往虎頭蛇尾,半途而廢。2、凡是成功的人,幾乎都經歷過這樣奮斗的痛苦和歡欣。3、只要堅持和努力,一個人就完全可以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譜寫生命的美麗篇章。三、怎么做到堅持不懈?1、決不輕易說不。2、即使身處逆境,也決不放棄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是竭盡全力去改變環境,為自己的成功創造機會。3、不要相信運氣,要相信自身的努力。做什么都要腳踏實地,也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