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022-2023學年高一歷史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022-2023學年高一歷史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學案

資源簡介

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第一步:單元學習目標整合
單元名稱 課時名稱 課標要點 重點難點
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第28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認識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一國兩制”對現實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難點: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改革開放的進程。
第29課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 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使中共十八大以來我過去的巨大成就; 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的關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第二步:單元思維導圖回顧知識
第三步:單元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主、法治、外交和祖國統一進程
民主制度恢復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政府著手平反冤假錯案,我國的民主政治逐步恢復發展
“依法治國” 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逐步建立起以憲法為核心的完善的法律體系。1999年,“依法治國”被正式寫入憲法
新時期外交 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努力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
“一國兩制”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20世紀末,香港和澳門先后回歸
2.1978年以來我國兩次經濟體制轉型
(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
①特點: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②表現: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2)20世紀90年代“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以來
①特點: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表現:資源配置方式發生轉變,即改變過去以行政配置資源的方式,轉為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方式;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股份制、公司制。
3.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
(1)“全方位”,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論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要實行開放政策。
(2)“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開放。
(3)“寬領域”,就是立足于我國國情,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市場的開放,把對外開放拓寬到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服務業等。
第四步:單元核心素養對接高考
一、核心素養
1.【歷史解釋】正確認識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
(1)必要性:原有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改革經濟體制才能更好地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要求,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
(2)目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3)內容: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逐步探索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唯物史觀】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特點
漸進性 先從農村開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開,再到建立新體制,循序漸進
探索性 先試點,后推廣,實現全面改革
聯動性 城鄉聯動,互相推進,共同發展
創新性 突破舊體制,探索新體制,最終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歷史解釋】“一國兩制”的基本內涵
(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香港、澳門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實行“兩種制度”: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地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相互支援、共同發展。
(3)高度自治: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依照憲法規定,在港、澳、臺設置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臺灣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4)和平談判: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5)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具有穩定性。
4.【家國情懷】“一國兩制”構想與祖國統一大業
(1)理論形成: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政府對臺灣政策的重大轉變;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并全面闡述;1984年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提供憲法保證,“一國兩制”正式成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
(2)成功實踐:中國對香港、澳門分別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復行使主權。
(3)現實意義: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推動了兩岸關系的發展,為解決臺灣問題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為國際社會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成功范例。
5.【歷史解釋】鄧小平理論的逐步形成
過程 內容
創立 明確 提出 中共十二大 (1982年) 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系統 概括 中共十三大 (1987年) 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規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逐漸 形成 “南方談話” (1992年) 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發表了一系列講話,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三個有利于”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明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五大 (1997年) 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6.【歷史解釋】新時期中國外交的特點
(1)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
(2)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不訴諸武力,不干涉他國內政,反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人。
(3)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4)中國愿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實行全方位,無敵國外交。
(5)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繁榮。
(6)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7.【唯物史觀】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建樹
(1)國內外形勢:世界多極化趨勢,兩極格局解體,國內現代化建設需要。
(2)外交政策: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實行不結盟政策和全方位外交;對外開放。
(3)外交成就: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二、對接高考
1.【2022·遼寧】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指引中國發展繁榮的正確道路,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迸c此論斷相關的史實是( )
①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
②“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
③“兩彈一星”試驗成功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其中①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屬于開放,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屬于改革,①④正確,B項正確;1954年召開一屆人大,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排除②;“兩彈一星”試驗成功改革開放前的史實,排除③,排除ACD項。故選B項。
2.【2022·湖北】北京在成功舉辦第11屆亞運會后,正式提出申辦2000年奧運會。經過多次商討,北京奧申委于1992年6月確定并公布了申奧主題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這一口號體現了中國( )
A.積極地傳播奧運精神 B.適應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改革開放的堅定姿態 D.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
答案:C
解析:“開放的中國盼奧運”表明中國辦奧歷程與對外開放緊密相連,體現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C項正確;A項無法體現“開放的中國”,排除;B、D項都不能反映“開放的中國”,排除。故選C項。
3.【2022·山東】如圖為1983~1993年我國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D.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答案:D
解析:根據曲線圖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國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在下降,這意味著農業產值相對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制1993年,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這種體制改革的深入,進一步推動不同產業在國民經濟產值中占比格局變化,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逐漸上升,第一產業產值占比相對下降,D項正確;這一時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排除A項;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并不會導致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下降,排除B項;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2·浙江】深圳經濟特區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中舉足輕重。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回眸歷史,愈加凸顯出深圳經濟特區的不一般,這個不一般就在于它是( )
A.多邊貿易體制主導下的成果 B.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的產物
C.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成就 D.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答案:D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這一嶄新的試驗很快取得明顯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幾年內,建設成為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D項正確;深圳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共中央主動建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并不是多邊貿易體制主導下的成果,排除A項;題干中深圳經濟特區的不一般主要體現在其“開創性”方面,“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的產物”“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成就”,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C項。故選D項。
5.【2022·湖南】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積極建立待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決定。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待業保險”正式更名為“失業保險”。這一變化反映了( )
A.經濟改革引發失業現象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完善 D.思想解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待業保險”制度是一種覆蓋范圍僅限于國營企業且保障層次很低的失業救濟制度,僅僅是為了解決失業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難,實行“失業保險”制度表明我國已能實事求是地面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的失業現象,擺脫了舊有觀念的束縛,依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尋找多種可行的解決辦法,從而使失業保險真正發揮應有的功能,可見思想解放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D項正確;并不是經濟改革引發失業現象,是國家對失業現象的界定變了,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排除B項;材料主旨不是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經”的說法夸大了,排除C項。故選D項。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师宗县| 镇赉县| 南汇区| 双流县| 珲春市| 新安县| 南召县| 绥滨县| 广平县| 龙里县| 和顺县| 枣阳市| 普洱| 达拉特旗| 卫辉市| 安化县| 上林县| 江口县| 乡城县| 大埔区| 旌德县| 大悟县| 从化市| 柳州市| 枣庄市| 兴山县| 常州市| 阜康市| 将乐县| 手机| 柯坪县| 汤阴县| 威宁| 杨浦区| 成武县| 石门县| 宣城市| 区。| 合川市|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