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求最小動力由F1× L1=F2 × L2知,當阻力、阻力臂一定時,動力臂越長,動力越小,動力臂最長時,動力最小。要求最小動力,應先求最大動力臂。(1)找最大動力臂的方法:①動力作用點確定時,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線段長即為最大動力臂;②動力作用點沒有確定時,應看杠桿上哪一點離支點最遠,則這一點到支點的線段長即為最大動力臂。(2)最小動力的作法:①作出最大動力臂(即連接支點與最遠點作為最大動力臂);②過動力作用點作最大動力臂的垂線,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動力方向。(3)若動力臂和阻力一定時,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阻力臂最小時,動力最小。二、杠桿的動態平衡問題先找出杠桿的相關要素——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當杠桿水平時,如果動力臂最長,也就是說動力是最小的。因此,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繼續分析出,當力的方向改變時,對力臂與力的影響。【能力拓展】明確力的方向是豎直還是垂直方向非常重要,再根據公式解題。例1、古代護城河上安裝的吊橋可以看成一個以O為支點的杠桿,一個人通過定滑輪用力將吊橋由圖示位置緩慢拉至豎直位置,若用L表示繩對橋板的拉力F的力臂,則關于此過程中L的變化以及乘積FL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L始終在增加,FL始終在增加 B.L始終在增加,FL始終在減小C.L先增加后減小,FL始終在減小 D.L先減小后增加,FL先減小后增加例2、如圖所示的裝置中,均勻木棒AB的A端固定在鉸鏈上,懸線一端繞過某定滑輪,另一端套在木棒上使木棒保持水平,現使線套逐漸向右移動,但始終保持木棒水平,則懸線上的拉力(棒和懸線均足夠長)( )A.逐漸變小 B.逐漸變大C.先逐漸變大,后又變小 D.先逐漸變小,后又變大例3、如圖所示,粗細均勻的直尺AB,將中點支起來,在B端放支蠟燭,在AO的中點C放兩支與B端完全相同的蠟燭,此時直尺AB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將三支蠟燭同時點燃,且它們的燃燒速度相同,那么在蠟燭的燃燒過程中,直尺AB將( )A.A端將逐漸上升 B.始終保持平衡C.B端將逐漸上升 D.不能保持平衡,待兩邊蠟燭燃燒完了以后,才能恢復平衡例4、用一根長為L、重為G0的均勻鐵棒,插入一個邊長為a、重為G的正方體物塊的底部,在另一端施加一個向上的力,將物塊撬起一個很小的角度(如圖所示,圖中的角度已被放大).如果鐵棒插入物塊底部的長度為物塊邊長的三分之一,則要撬動物塊,作用在鐵捧最右端的力至少為()A. B. C. D.1.有一圓柱鐵塊,想用如上甲乙兩種方法使它倒下成丙圖狀。比較兩種方法力和做功大小正確的是( )A.F1>F2 W1>W2 B.F1C.F1=F2 W1=W2 D.F12.如圖AB為一可繞O點轉動的杠桿,在A端通過繩子作用一個拉力,使杠桿平衡,保持重物不動,而使繩繞A點沿圖中虛線緩慢逆時針轉動,則F( )A.先變大后變小 B.先變小后變大 C.不變 D.無法判斷3.三個和尚挑水吃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為避免沒水吃,三個和尚商量出新的挑水方案:如圖所示瘦和尚和小和尚兩人合抬一大桶,胖和尚一人挑兩小桶,以下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申圖中小和尚為減輕瘦和尚的負擔,可以讓瘦和尚往前移動一點距離B.甲圖中小和尚為減輕瘦和尚的負擔,可以將水桶往前移動一點距離C.乙圖中水桶b向下沉,為保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將他的肩往后移動一點距離D.乙圖中水桶b向下沉,為保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將后面水桶b往前移動一點距離4.如圖所示,在一個輕質杠桿的中點掛一重物,在桿的另一端施加個動力F,使杠桿保持靜止,然后向右緩慢轉動F至水平方向,這一過程中F變化情況是( )A.一直增大 B.一直減小 C.先變大后變小 D.先變小后變大5.一均勻木板AB,B端固定在墻壁的轉軸上,木板可在豎直面內轉動,木板下墊了物塊C,恰好使木板水平放置,如圖所示。現用水平力F將C向B勻速推動過程中,下列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物塊C有且只受到5個力的作用②木板AB僅受重力和物塊C對它的支持力的作用③物塊C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它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④推力F將逐漸變大A.只有①④正確 B.只有②③正確 C.只有①②正確 D.只有③④正確6.有一質量分布不均勻的木條,質量為2.4kg,長度為AB,C為木條上的點,。現將兩臺完全相同的臺秤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再將此木條支放在兩秤上,B端支放在乙秤上,C點支放在甲秤上,此時甲秤的示數是0.8kg,如圖所示。則欲使乙秤的示數變為0,應將甲秤向右移動的距離是(支放木條的支架重不計)( )A.AB B.AB C.AB D.AB1.如圖所示的杠桿中,OA=1m,OB=0. 4m,物體重力G=100N,杠桿自身重力忽略不計,則關于此杠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如圖所示的杠桿的F1的力臂L1=1mB.若使杠桿在如圖所示位置平衡,則拉力F1=80NC.F1的方向如圖中實線所示時,杠桿在如圖所示的位置平衡,則此時杠桿為費力杠桿D.F1的方向從圖示位置轉到虛線所示的位置的過程中,F1逐漸變大2.如圖所示,O為杠桿的支點,為了提高重物P,用一個跟杠桿保持垂直的力使杠桿由豎直位置轉動到水平位置,在這個過程中( )A.杠桿始終是省力的 B.杠桿始終是費力的C.先是省力的,后是費力的 D.先是費力的,后是省力的3.如圖所示,一根可繞O點轉動的均勻硬棒重為G,在棒的一端始終施加水平力F,將棒從圖示。位置緩慢提起至虛線位置的過程中( )A.F的力臂變小,F的大小變大 B.F的力臂變大,F的大小變小C.重力G與它的力臂乘積保持不變 D.重力G與它的力臂乘積變大4.由五塊相同磚塊構成的橋,如圖所示,若每塊磚長度為30厘米,則此橋的最大跨度L為( )A.20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50厘米5.如圖是農村曾用的舂米工具的結構示意圖。桿AB可繞O點轉動,桿右端均勻柱形物體的長度與桿右側的OB相等,桿AB的重力不計,柱形物體較重。若作用在A點的動力F方向始終與桿垂直,則桿從水平位置緩慢轉動45°角的過程中,動力F大小的變化是( )A.增大 B.先減小后增大 C.先增大后減小 D.減小答案及解析例1、C【解析】當吊橋被吊起的過程中,如圖中虛線位置1所示:吊橋重力的力臂L′在減小,重力不變,則GL′在減小;一開始動力臂小于橋長,當橋與繩垂直時,動力臂最大,隨后動力臂又變小,即拉力的力臂線變大后變小,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FL始終在減小。ABD項不符合題意、C項符合題意。例2、D【解析】如圖所示,G表示桿AB的自重,LOA表示桿的重心到A端的距離,T表示懸線拉力的大小,L表示作用于桿AB上的懸線拉力對A點的力臂.把AB視為一根可繞A端轉動的杠桿,則由杠桿的平衡條件應有:,由此得:當線套在桿上逐漸向右移動時,拉力T的動力L(L1、L2、L3、L4)經歷了先逐漸變大后又逐漸變小的過程,故懸線的拉力T則是逐漸變小后逐漸變大.故D正確,ABC錯誤.例3、B【解析】設一只蠟燭的質量為m,直尺長為L,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說明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三支蠟燭同時點燃,并且燃燒速度相同,三支蠟燭因燃燒減少的質量m′相同,故有說明在燃燒過程中直尺始終平衡,故B正確,ACD錯誤。例4、C【解析】如圖所示:在撬起物塊時,物塊為以左端點為支點發生轉動,所以物塊可視為一根杠桿,由圖1可知,動力臂為阻力臂的2倍,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支持力是物重的,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則物塊對鐵棒的壓力:;則對鐵棒來說,物體提供的阻力為;在阻力與阻力臂一定的情況下,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動力臂越大,動力越小,如圖2所示,當力垂直于鐵棒時,力的力臂是鐵棒的長度,的力臂最大,力最小;鐵棒重力的作用點是鐵棒的重心,在鐵棒的中點處,即鐵棒重力的力臂,物體提供的阻力為,力臂;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則;1.D【解析】如圖按照甲的方法,支點為B,F1力臂為BD;按照乙圖方法,支點為C,F2力臂為D′C。因為BD大于D′C,用甲乙兩種方法,阻力和阻力臂不變,故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所用力的大小關系為:F1<F2。無論如何將圓柱鐵塊倒下都是克服重力做功,兩種方法使得柱體重心移動距離相等,故兩個力做功相等,故比較使用甲乙兩種方法,人至少要做的功的大小為:W1=W2。2.B【解析】在杠桿上,從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為力臂時最長,此時動力最小;分析拉力在轉動過程中動力臂的長度變化即可。【解答】分析可知,當力F與杠桿AB垂直時,此時動力臂最長,因此在力F轉動的過程中,動力臂先變長后變短;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力F先變小后變大。故選B。3.B【解析】AB.以細繩和扁擔相接觸位置為轉軸,設小和尚對扁擔的支持力為,力臂為,瘦和尚對扁擔的支持力為,力臂為,由杠桿平衡關系可知小和尚受到的壓力為,根據力的相互性,則有瘦和尚受到的壓力為,則有聯立可得小和尚為減輕瘦和尚的負擔,即為了減小,可以增大,或減小,故A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CD.以胖和尚肩部為轉軸,水桶a的重力大小為,力臂為,水桶b的重力大小為,力臂為。由杠桿平衡關系可知水桶b向下沉,為保持水平平衡可以減小,增大,故CD均不符合題意。4.D【解析】在桿的另一端施加一個動力F,使杠桿保持靜止,然后向右緩慢轉動F至水平方向,這一過程中F已經動力臂的變化如下圖所示:由上圖可知,動力臂先增大,當動力與杠桿垂直時,此時動力臂最大,動力最小,后動力臂逐漸減小,動力逐漸增大。5.A【解析】①塊C向右移動時,水平方向上受向右的推力,水平面向左的摩擦力和AB對C向左的摩擦力,豎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共5個力,故①正確;②木板AB在豎直方向上受重力和物塊C對它的支持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受木塊C對它向右的摩擦力,故②錯誤;③物塊C受到的重力、地面對它的支持力以及木板AB對它的壓力,所以物塊C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它的支持力不是一對平衡力,故③錯誤;④以桿為研究對象,桿受重力G和C對它的支持力F支,兩力臂如圖所示: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得 水平力F由A向B緩慢勻速推動木塊,F支的力臂在減小,重力G及其力臂lG均不變,所以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在整個過程中支持力在逐漸增大;由于支持力逐漸變大,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可知桿對物體C的壓力也逐漸變大,根據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知,C和木板間、C和地面間的摩擦力逐漸增大,由力的平衡條件知,水平推力F也逐漸增大,故④正確。綜合分析只有①④正確。6.C【解析】木條的重力G=mg=2.4kg×10N/kg=24N設木條重心在D點,當C點放在托盤秤甲上,B端放在托盤秤乙上時,以B端為支點,托盤秤甲的示數是0.8kg,則托盤受到的壓力F壓=mCg=0.8kg×10N/kg=8N根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托盤秤對木條C點的支持力為8N,如圖所示:由杠桿平衡條件有FC×CB=G×BD8N×CB=24N×BDCB=3BD因為所以欲使乙秤的示數變為0,需將甲秤移到D點,故向右移動的距離為。1.B【解析】A. F1的力臂如圖所示:則L1=OAsin=1m×=0.5m,A錯誤;B. 若使杠桿在如圖所示位置平衡,由F1L1=G OB得,F1===80N,B正確;C. 由A分析知,動力臂為0.5m,阻力臂為0.4m,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為省力杠桿,C錯誤;D. F1的方向從圖示位置轉到虛線所示的位置的過程中,動力臂變大,F1逐漸變小,D錯誤。2.C【解析】分析杠桿旋轉的過程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關系,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判斷即可。【解答】在杠桿由豎直位置轉動到水平位置時,動力臂L1的長度始終不變。在開始的一端時間內,動力臂L1>L2,為省力杠桿;后來,動力臂L1<L2,為費力杠桿,因此這個杠桿先是省力的,后是費力的。故選C。3.B【解析】如下圖所示,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得到G×L2=F×L1即G×OA×cosα=F×OB×sinα當∠α增大時,cosα變小,而sinα變大;因此重力和它的力臂乘積變小,故C、D錯誤;因為OB×sinα變大,所以動力F的力臂變大,而F卻變小,故B正確,A錯誤。4.D【解析】設一塊磚的長度為L0,最上方的磚受兩端的兩磚的支持力作用而處于平衡,則磚對左方第二塊磚壓力第二塊磚在重力及壓力的作用下而處于杠桿的平衡狀態下,設露出部分長為x,則重心的位置離支點;則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則求得:; 此圖可知,此橋的最大跨度L為:。5.C【解析】在桿從水平位置緩慢轉動45角過程中,動力F的方向始終與桿垂直,故動力臂不變。阻力臂先增大后變小,由杠桿平衡可知,動力F先增大后變小。故C正確,ABD錯誤。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期末沖刺”專題復習講義(十三)杠桿的動態平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