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復分解反應:1.定義: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這類反應可表示為 AB+CD=AD+CB。2.特點:(二換二)復分解反應沒有化合價的變化,必須有水,氣體或沉淀生成。二、復分解反應的分類:1.酸與金屬氧化物:生成鹽和水例:2HCl + CuO = H2O + CuCl22.酸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例:HCl+NaOH = NaCl+H2O3.酸與鹽反應:生成新酸與新鹽例:2HCl+Na2CO3 = 2NaCl +H2O + CO2↑4.堿與鹽反應:生成新堿與新鹽例: Ca(OH)2 +Na2CO3= CaCO3↓+2NaOH5.鹽與鹽反應:生成兩種新鹽例:Na2SO4+BaCl2 =BaSO4↓+2NaCl【特別提醒】堿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不屬于復分解反應三、置換反應(1)置換反應①概念: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發生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②形式: A+BC → AC+B③特點:一換一④置換反應類型a.活潑金屬與酸反應,如Fe+2HC1 = FeCl2+H2 ↑b.金屬與鹽溶液反應,如Cu+2AgNO3 = Cu(NO3)2+2Agc.H2和C與金屬氧化物反應,如H2+CuO △ Cu+H2O四、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它們的區別如下:反應類型 概念 特點 形式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 多變一 A+B+...→ C分解反應 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 一變多 A → B+C+...置換反應 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發生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反應 一換一 AB+C → A+CB復分解反應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反應 二換二、價不變 AB+CD → AD+CB例1、面是四種制取ZnSO4的化學反應:①Zn+H2SO4=ZnSO4+H2↑②ZnO+H2SO4=ZnSO4+H2O③Zn(OH)2+H2SO4=ZnSO4+2H2O④ZnCO3+H2SO4=ZnSO4+H2O+CO2↑對這四個化學反應,錯誤的是( )A.反應①中鋅元素由游離態變為化合態B.反應②中鋅元素的化合價不變C.反應③實質是Zn2+和SO42-的反應 D.③④都是復分解反應例2、初中化學的很多反應可以表示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單質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則該反應一定是復分解反應B.若甲、乙、丙分別是酸、堿、鹽,則丁一定是水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屬氧化物,則丙一定是二氧化碳D.若甲是鋅,丙是氫氣,則乙一定是稀硫酸例3、下列各組離子能在指定液體中大量共存的一組是( )A.在稀鹽酸中:Ca2+、、K+ B.在氫氧化鈉溶液中:K+、Ba2+、Cl-C.在氯化鈉溶液中:H+、Ag+、 D.在硫酸銅溶液中:Ba2+、Na+、OH-例4、如圖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由此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A.反應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 和H2OB.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前后溶劑質量不變C.該反應的實質是HCl+NaOH=H2O+NaClD.反應前后陰、陽離子的總數不變例5、北宋張潛在其《浸銅要略序》一書中對銅的冶煉有如下記載:“山麓有膽泉,土人汲以浸鐵,數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鍛煉成銅”。(1)書中提及的“膽泉”為硫酸銅溶液,“浸鐵”即將鐵放入其中,寫出此冶煉銅方法中生成銅的化學方程式 。(2)若“浸鐵”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種類的離子,則“”表示 (填寫離子符號)。1.下列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 )A.Zn+H2SO4=ZnSO4+H2↑ B.Zn+2HCl=ZnCl2+H2↑C.Zn+CuSO4=ZnSO4+Cu D.ZnO+H2SO4=ZnSO4+H2O2.許多物質在溶液中都以離子形式存在,我們熟悉的復分解反應就是溶液中離子間結合得到水,氣體或沉淀的一類化學反應。如: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就是溶液中的H+和OH-結合成水分子的過程(如圖所示)。結合信息、圖示,你認為下列各組離子間不能反應的是( )A.H+ Na+ OH- NO3- B.Na+ K+ Cl- OH-C.H+ K+ CO32- HCO3- D.K+ Ba+ Cl- SO42-3.鈀、鎳、銅在電子工業中有廣泛應用。小明想比較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做了如圖所示實驗,只有實驗④有明顯的現象。則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排序正確的是( )A.銅>鎳>鈀 B.銅>鈀>鎳 C.鎳>鈀>銅 D.鎳>銅>鈀4.已知復分解反應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可進行。在常溫下,測得相同濃度的下列六種溶液的pH:溶質 CH3COONa NaHCO3 Na2CO3 NaClO NaCNpH 7.8 8.6 11.3 10.2 11.1表中數據揭示出復分解反應的一條規律,即堿性較強的物質發生類似反應可以生成堿性弱的物質。依照該規律,請你判斷下列反應不能成立的是( )A.CO2+H2O+2NaClO=Na2CO3+2HClO B.CO2+H2O+NaClO=NaHCO3+HClOC.CH3COOH+NaCN=CH3COONa+HCN D.NaClO+CH3COOH=HClO+CH3COONa5.有關專家提出了“以廢治廢”的治理污染新思路,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如冶煉鋼時,為減少煤中硫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所造成的污染,一般是在煤燃燒時添加生石灰或石灰石進行固硫(主要是利用氧化鈣與二氧化硫反應生成亞硫酸鈣)。 根據這一原理,有人將造紙廠回收的堿白泥(主要成份:CaCO3和NaOH)摻進煤中進行固硫。用堿白泥固硫時,可能發生了下列化學反應:①S+O2SO2②CaCO3 CaO+CO2↑③SO2+2NaOH ==Na2SO3+H2O④CaCO3+2NaOH ==Na2CO3+Ca(OH)2⑤SO2+CaO CaSO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①是氧化反應,也是化合反應B.生成物都是含氧化合物C.③屬于復分解反應 D.確定能發生的化學反應有①②③⑤6.燒杯中盛有等質量的鋅粉和鐵粉,向其中不斷加入氯化銅溶液,測得燒杯中剩余固體的質量與加入氯化銅溶液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ab段發生的是鐵與氯化銅的反應B.向b點所得固體中加人稀鹽酸,無氣泡產生C.c點所得溶液呈淺綠色D.d點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7.將等質量的鎂、鐵、鋅分別放入三份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中,反應生成的氫氣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根據圖中信息,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曲線y表示鎂的反應情況B.鎂一定過量C.鋅一定過量D.鎂消耗稀鹽酸的質量最大8.如圖所示,在細玻璃管兩端固定鐵圈和銀圈,用細線在玻璃管中點懸掛起來,使之恰好水平平衡,然后小心地把裝置浸入盛有適量硫酸銅溶液的燒杯中,放置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什么現象?請用學過的知識對此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1.下列物質組合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有( )①K2CO3+CaCl2 ②H2SO4+KCl ③H2CO3+CaCO3 ④Fe+CuSO4 ⑤CO+NaOH⑥Na2SO4+Ba(NO3)2 ⑦Mg(OH)2+CuSO4 ⑧BaCO3+NaOHA.①②③⑥⑦ B.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⑥ D.①⑥2.將質量相等的A、B、C三種金屬,同時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且足量的稀鹽酸中,反應生成H2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根據圖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結論錯誤的是( )(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為+2價)A.放出H2的質量是A>B>CB.金屬活動性順序是A>B>CC.反應速率最大的是BD.相對原子質量是C>B>A3.通過實驗可以比較鐵、銅、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下列裝置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 B.C. D.4.下列各組物質間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是( )A.AgCl和HNO3 B.NaCl溶液和K2CO3溶液C.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 D.KNO3溶液和Ca(OH)2溶液5.A、B、C、D、E、F分別是氧化鐵、稀鹽酸、氫氧化鈣溶液、碳酸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二氧化碳中的一種,B不屬于氧化物。他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反應關系,圖中相連的兩圓表示相應物質間能發生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相連兩圓的物質間發生的反應均屬于復分解反應B.固態D物質可用于人工降雨C.A與D混合后有氣泡產生D.B與C反應后溶液中始終沒有明顯現象6.“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堿法”的重要反應,反應生成的NaHCO3(一種鹽)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從溶液中先結晶出來。下面是四位同學對該反應涉及的有關知識發表的部分見解,其中正確的是( )A.這個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B.NaHCO3一定是難溶于水的物質C.反應后的溶液中存在NH4+D.結晶出NaHCO3后的溶液中沒有Na+答案及解析例1、C【解析】A. 反應①中鋅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變為+2價,所以鋅元素由游離態變為化合態,此選項正確;B. 反應②中鋅元素的化合價均為+2價,鋅元素的化合價不變,此選項正確;C. 反應③實質是H+和OH -的反應,此選項錯誤;D.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是復分解反應。③④都是復分解反應,此選項正確。例2、B【解析】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則該反應不一定是復分解反應,例如對2NaOH+CO2═Na2CO3+H2O來說,雖然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兩種化合物,但不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所以不屬于復分解反應。該選項說法不正確。B、酸和堿反應一定生成鹽和水,若甲、乙、丙分別是酸、堿、鹽時,則丁一定是水。該選項說法正確。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屬氧化物,則丙或丁都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故該選項說法不正確。D、若甲是鋅,丙是氫氣,則乙可能是稀鹽酸或稀硫酸。該選項說法不正確。例3、B【解析】A、稀鹽酸中的氫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結合,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則不能共存,故A錯誤。B、幾種離子不能結合生成水、氣體或沉淀,因此能夠共存,故B正確。C、氯化鈉溶液中的氯離子和銀離子結合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則不能共存,故C錯誤。D、硫酸銅中的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結合成硫酸鋇沉淀,銅離子與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氫氧化銅沉淀,則不能共存,故D錯誤。例4、A【解析】A.由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反應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和H2O,故選項說法正確;B.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酸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屬于復分解反應,在溶液中水只作溶劑,所以反應后溶劑質量增加,故選項說法錯誤;C.該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結合氫氧根離子生成水分子,即H++OH-=H2O,故選項說法錯誤;D.反應實質是氫離子結合氫氧根離子生成水分子,反應前后陰、陽離子的總數減少,故選項說法錯誤。例5、解:(1)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2)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在反應前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根離子和銅離子,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中含有離子是亞鐵離子、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由離子的變化可知,表示銅離子,表示亞鐵離子,表示硫酸根離子。故答案為:(1)Fe+CuSO4═FeSO4+Cu;(2)Fe2+。1.D【解析】A、該反應中,鋅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錯誤;B、該反應中,鋅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錯誤;C、該反應中,鋅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鋅和銅,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錯誤;D、該反應中,氧化鋅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水,是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符合復分解反應復燃特點,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正確,故選D。2.B【解析】A、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能夠結合生成水,離子之間能反應,故錯誤;B、鈉離子、鉀離子、氯離子、氫氧根離子之間不能結合生成水或氣體或沉淀,離子之間不能反應,故正確;C、氫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能夠結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離子之間能反應,故錯誤;D、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能夠結合生成硫酸鋇沉淀,離子之間能反應,故錯誤。3.D解:①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銅<氫;②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鈀<氫;③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銅>鈀;④有明顯的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鎳>氫;由以上可知,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鎳>銅>鈀。故選:D。4.A【解析】A、反應物NaClO的堿性小于生成物Na2CO3的堿性,反應不能發生,選項錯誤;B、反應物NaClO的堿性大于生成物NaHCO3的堿性,反應可以發生,選項正確;C、反應物NaCN的堿性大于生成物CH3COONa的堿性,反應可以發生,選項正確;D、反應物NaClO的堿性大于生成物CH3COONa的堿性,反應可以發生,選項正確;5.C【解析】A、①S+O2 SO2符合多變一,屬于化合反應,又有氧氣參加,也屬于氧化反應,故正確;B、根據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為含氧氧化合物,生成物都是含氧化合物,故正確;C、SO2+2NaOH═Na2SO3+H2O不屬復分解反應基本反應反應類型;故錯誤;D、①煤中含有硫,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硫。故①能發生;②堿白泥中主要成分CaCO3在高溫條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故②能發生;③二氧化硅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鹽和水,故③能發生;④碳酸鈣和氫氧化鈉不反應,堿與鹽的反應,反應物必須可溶,故④不能發生;⑤煤中含有的二氧化硅雜質能與氧化鈣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硅酸鈣故⑤能發生。上述所寫的化學反應能夠發生的是①②③⑤,故正確。6.C【解析】根據向盛有等質量的鋅粉和鐵粉的燒杯中,不斷加入氯化銅溶液,鋅先與氯化銅反應,然后鐵與氯化銅反應,結合圖像中剩余固體的質量變化確定各點的反應情況分析。A、向盛有等質量的鋅粉和鐵粉的燒杯中,不斷加入氯化銅溶液,鋅先與氯化銅反應,然后鐵與氯化銅反應,圖像中ab段發生的是鋅與氯化銅的反應 ,不符合題意;B、b為鋅完全反應時圖像,所得固體為銅和鐵,向b點所得固體中加人稀鹽酸,有氣泡產生 ,不符合題意;C、c點為鐵完全反應的圖像,所得溶液中含有氯化亞鐵,呈淺綠色 ,符合題意;D、d點為氯化銅過量的圖像,所得溶液中溶質有氯化銅、氯化亞鐵和氯化鋅三種 ,不符合題意;7.B解:觀察圖象可知,三種金屬反應的速率x>y>z,判斷出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x>y>z,從而得知x為鎂,y為鋅,z鐵。相同質量的三種金屬完全參加反應,應該是鎂消耗的酸最多,鐵次之,鋅最少,但圖中鐵產生氫氣最多,即消耗稀鹽酸最多;鎂鋅產生氫氣一樣多,即消耗稀鹽酸一樣多,故鎂過量,但鋅無法確定。由上述分析可知,B判斷正確。故選:B。8.鐵圈一端向下傾斜。鐵會與硫酸銅反應,Fe+CuSO4=FeSO4+Cu,生成紅色的銅附著在鐵圈外面,而且銅的相對原子質量比鐵大,根據反應可知,生成銅的質量大于反應掉的鐵的質量,所以左邊鐵圈質量變大,而銀不能與硫酸銅反應,所以右邊的銀圈質量不變,所以杠桿不平衡,鐵圈一端向下傾斜。【解析】根據鐵與硫酸銅反應固體質量增加,銀不與硫酸銅反應分析。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紅色的銅附著在鐵圈外面,銅的相對原子質量比鐵大,根據反應可知,生成銅的質量大于反應掉的鐵的質量,所以左邊鐵圈質量變大,而銀不能與硫酸銅反應,所以右邊的銀圈質量不變,所以杠桿不平衡,鐵圈一端向下傾斜。1.D【解析】①K2CO3與CaCl2 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鉀,屬于復分解反應,正確;②H2SO4與KCl交換成分沒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錯誤;③H2CO3和CaCO3不會發生成分互換的反應,所以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錯誤;④Fe與CuSO4 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銅,該反應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錯誤;⑤CO和NaOH不發生反應,錯誤;⑥Na2SO4和Ba(NO3)2交換成分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鈉,屬于復分解反應,正確;⑦Mg(OH)2難溶于水,不能與CuSO4反應,錯誤;⑧BaCO3難溶于水,不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錯誤。2.B解:A、由圖中信息可知,放出H2的質量是A>B>C,該選項說法正確;B、由圖中信息可知,等質量的金屬與足量的酸反應時,所需時間越短,金屬的活動性越強,所以金屬活動性順序是B>A>C,該選項說法不正確;C、由圖中信息可知,反應速率最大的是B,該選項說法正確;D、A、B、C在生成物中均為+2價,因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完全一致,因此將質量相等的A、B、C三種金屬,同時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且足量的稀鹽酸中時,相對原子質量越小,產生的氫氣越多,由圖中信息可知,放出H2的質量是A>B>C,所以相對原子質量是C>B>A,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B。3.C解:A、由于銅、銀都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無法比較銅、銀二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A不符合題意;B、由于銅、銀都不能與硫酸亞鐵反應,無法比較銅、銀二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B不符合題意;C、由于銅、銀都不能與硫酸亞鐵反應,無法比較銅、銀二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故C不符合題意;D、由于鐵能與硫酸銅反應,銀不能與硫酸銅反應,可比較出鐵、銅、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是鐵>銅>銀,故D符合題意。故選:D。4.C【解析】A、氯化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能與硝酸發生復分解反應,選項錯誤;B、氯化鈉和碳酸鉀交換成分得到的氯化鉀和碳酸鈉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質,不滿足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反應不能進行,選項錯誤;C、硫酸銅與氯化鋇交換成分得到了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銅,反應能夠進行,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正確;D、硝酸鉀和氫氧化鈣交換成分得到的氫氧化鉀和硝酸鈣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質,不滿足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反應不能進行,選項錯誤,故選C。5.D【解析】根據物質間的反應可知,鹽酸能發生四個反應,氫氧化鈣能發生三個反應,故D和E為鹽酸或氫氧化鈣,A既能與D反應又能與E反應,則A是碳酸鈉,C、B、F分別為二氧化碳、氫氧化鈉、氧化鐵,而C能與D和B反應,若D是氫氧化鈣,則C是二氧化碳,B為氫氧化鈉,E為鹽酸,F為氧化鐵,代入框圖,推斷合理;A、復分解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化合物,一般是酸堿鹽之間的反應,所以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及氫氧化鈣間發生的反應不屬于復分解反應,不符題意;B、由分析知D是氫氧化鈣,不可以用于人工降雨,不符題意;C、A與D混合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鈣間的反應,由于產物中存在碳酸鈣,所以A與D混合后有沉淀產生,不符題意;D、B與C混合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間的反應,產物是碳酸鈉和水,故兩者反應沒有明顯現象發生;符合題意。6.C【解析】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該反應的反應物為四種化合物,不屬于復分解反應,A錯誤;NaHCO3是一種能溶于水的白色粉末,B錯誤;生成物中含有NH4Cl,電離時產生NH4+,C正確;結晶析出NaHCO3后的溶液仍為NaHCO3的飽和溶液,溶液中含有Na+,D錯誤。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期末沖刺”專題復習講義(三)復分解、置換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