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題型解讀】坐標曲線題是將化學反應中“量”的關系或物質的變化趨勢通過數學坐標曲線的形式表示出來的一類題目,目的是考查學生運用數學方法、模型對化學概念、原理及反應實質的理解辨析能力。該題型考查溶解度的相關知識,金屬氧化物、酸堿鹽的綜合知識,綜合性強,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求很高。1. 酸、堿中加水稀釋時溶液pH的變化曲線圖1 圖2(1)圖1:起始時酸溶液pH小于7,溶液顯酸性,隨著水的加入,pH不斷增大,但最終pH小于7。(2)圖2:起始時堿溶液pH大于7,溶液顯堿性,隨著水的加入,pH不斷減小,但最終pH大于7。2. 水中加酸、堿的pH變化曲線圖3 圖4(1)圖3:起點水的pH=7,隨著酸的加入,酸性不斷增強,即pH不斷減小,但不會小于或等于加入酸溶液的pH。(2)圖4:起點水的pH=7,隨著堿的加入,堿性不斷增強,即pH不斷增大,但不會大于或等于加入堿溶液的pH。3.往酸中加堿,往堿中加酸4.金屬與酸反應圖1 圖2 圖3(1)等質量的鎂、鐵、鋅與質量相同及溶質質量分數相同且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如圖1。(2)向等質量的鎂、鐵、鋅中加入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三種金屬均有剩余,如圖2。(3)向質量相等的鎂、鐵、鋅中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如圖3。5.優先反應(1)第一個反應的生成物反應一開始就立即產生,隨著反應的進行,生成物的質量不斷增加,結束時,質量達到最大并保持不變,如圖1所示;(2)第二個反應在第一個反應結束后才開始,即起點的橫坐標不是0,隨著反應的進行,生成物的質量不斷增加,完全反應時,質量達到最大并保持不變,如圖2所示。優先原則:(1)H+優先與OH-反應(或OH-優先與H+反應)舉例1:向一定量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先2NaOH+H2SO4=== Na2SO4+2H2O,后:2NaOH+CuSO4=== Cu(OH)2↓+Na2SO4。舉例2:向一定量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鹽酸先:NaOH+HCl=== NaCl+H2O,后:Na2CO3+2HCl=== 2NaCl+H2O+CO2↑。(2) CO32-優先與H+反應舉例:向一定量的氯化鈣和稀鹽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先:Na2CO3+2HCl=== 2NaCl+H2O+CO2↑,后:Na2CO3+CaCl2=== CaCO3↓+2NaCl。【特別提醒】將稀硫酸加入到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由于H+與OH-反應的同時,SO42- 與Ba2+也反應,所以反應一開始,兩個反應同時發生,不存在先后順序。【簡記】反應生成的沉淀或氣體還能繼續發生反應,則該反應后發生。6.酸堿中和反應PH和溫度變化7.往飽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例1、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鐵粉末的燒杯中不斷加入稀鹽酸,燒杯中相關量的變化與圖像相符的是( )例2、某實驗小組用傳感器探究稀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過程中溫度和pH的變化,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中溶液的溫度一直升高、pH一直增大B.氫氧化鈉與鹽酸的中和反應先放熱后吸熱C.40s時溶液中的溶質為氫氧化鈉和氯化鈉D.該實驗是將稀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例3、如圖為三種不同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與對應濃度的鹽酸反應的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所用鹽酸濃度越大,V時所得溶液的pH越大B.在a曲線所示的實驗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劑,酚酞試液由紅色變為無色C.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反應速率相同D.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溶液酸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a>b>c例4、如圖所示的四個圖像,分別對應四種過程,其中正確的是 ( )A.①分別向等質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B.②分別向等質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質量、不同濃度的稀硫酸C.③分別向等質量且足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D.④分別向等質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質量、等濃度且足量的稀硫酸例5、兩個燒杯中有等質量的鋅和鐵,分別逐漸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產生氫氣的質量與加入稀硫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A、B代表金屬,a、b、c是曲線上的三個點,請回答:(1)A金屬是________;在________點時兩燒杯中金屬都有剩余。(2)b點時B金屬所在燒杯中的溶液的溶質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1.某稀溶液溶質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種或幾種,向該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y與加入Ba(OH)2溶液質量x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溶質組成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有H2SO4和HCl B.一定有H2SO4、CuCl2,一定沒有HClC.一定有HCl、CuCl2、NaNO3 D.一定有HCl和CuCl2,一定沒有H2SO4,可能有NaNO32.探究中和反應是否發生的方法有多種。小方同學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并用圖象分別描述了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其中依據圖像不能對斷中和反應一定發生的是( )A.在稀鹽酸中加入氯化銅,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鹽酸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3.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Na2CO3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氣體或沉淀的質量與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OE發生化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B.PF有沉淀生成C.G點溶液的pH=7D.反應過程有氣體和沉淀生成,屬于復分解反應4.如圖所示是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pH的變化圖象,下列說法正( )A.圖中a點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硫酸鈉和硫酸 B.圖中b點時,硫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C.圖中c點所示溶液呈堿性 D.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到硫酸溶液中5.相同質量的Mg、Fe、Zn三種金屬,分別與足量的、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相同的稀H2SO4充分反應,生成氫氣與消耗稀H2SO4的質量關系如圖,所得的結論與事實相符的是:( )A.三種金屬消耗稀H2SO4的質量:MgB.三種金屬的失去電子總數量:Mg>Fe>ZnC.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Mg=Fe=ZnD.三種金屬與稀H2SO4反應后溶液的質量:Mg>Fe>Zn6.向盛有20g10%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鹽酸,下列是關于溶液總質量或溶液pH隨鹽酸質量變化的關系圖(Q點表示恰好完全反應)。其中正確的是( )7.燒杯中盛有等質量的鋅粉和鐵粉,向其中不斷加入氯化銅溶液,測得燒杯中剩余固體的質量與加入氯化銅溶液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ab段發生的是鐵與氯化銅的反應B.向b點所得固體中加人稀鹽酸,無氣泡產生C.c點所得溶液呈淺綠色D.d點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8.向下表的甲物質中逐漸加入相應的乙物質至過量,反應過程中生成氣體或沉淀的質量與加入乙的質量關系,能用如圖曲線表示的是(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③④9.小華想測定Cu—Zn合金和Cu—Ag合金中銅的質量分數,實驗室只提供了一瓶稀鹽酸和相關的儀器。(1)根據現有的條件,你認為只能測出________合金中銅的質量分數。(2)若想測出該鹽酸的質量分數,你認為實驗時必須提供和測出的數據是____(選填序號)。 A.參加反應的合金質量B.參加反應的稀鹽酸的質量C.產生氣體的質量.(3)為了測定該合金的組成,小華稱取10克該合金粉末,在粉末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的質量(m)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曲線如圖,求出該合金中銅的質量分數。(列式計算)1.某校化學小組在利用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探究酸堿中和反應時,測得燒杯中溶液 pH 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點所示溶液呈酸性B.向b點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C.該實驗是將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D.c點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Na2SO4和NaOH2.現有質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種金屬,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氫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氣(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丙依次可能是Mg、Zn、FeB.金屬活動性:甲>乙>丙C.相對原子質量:乙>丙>甲D.消耗硫酸的質量:甲>乙>丙3.向一定質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蕩。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Na2CO3溶液質量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b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生成 B.bc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有沉淀生成C.從a點到c點,溶液中NaCl的質量逐漸增大 D.從b點到c點,溶液的pH逐漸增大4.將未經砂布打磨的鋁條放人盛有足量稀硫酸的密閉容器中,用壓強傳感器測得容器內氣體壓強和反應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1)由圖象可知密閉容器內發生了________反應(選填“吸熱”或“放熱");(2)請對曲線各部分變化情況作出解釋。 。5.將氫氧化鈉溶液逐滴滴入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繪制了如圖曲線,根據圖示回答問題:(1)A點處溶液的溶質是________;(2)C點處溶液的pH________7(選填“>”、“=”或“<”)。答案及解析例1、A【解析】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所以溶液中鐵元素的質量從零開始逐漸增加,增加到一定值后不再變化;隨著稀鹽酸的加入,固體質量會逐漸減小到零;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且氯化鐵能溶于水,所以溶液質量隨稀鹽酸質量的變化曲線應先陡后緩;溶劑的質量開始增加的多,完全反應后,溶劑的質量增加的少。例2、D【解析】根據圖示中pH的變化確定實驗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以及溫度的變化確定反應放熱分析。A、由圖示可知,實驗中溶液的溫度先升高后減小,不符合題意;B、 氫氧化鈉與鹽酸的中和反應放熱,然后溫度慢慢恢復減小,不符合題意;C、該反應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40s時氫氧化鈉和鹽酸未完全反應,溶液溶質為鹽酸和氯化鈉 ,不符合題意;D、由pH的變化可知,該反應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符合題意;例3、A【解析】根據圖像中溶液pH由低到高的增加規律可知,是向鹽酸中加氫氧化鈉溶液,因兩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當氫氧化鈉過量時,濃度越大則pH越大及酸堿性溶液與酚酞反應的顏色變化分析。A、由圖可以看出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恰好完全反應,即pH=7時,需要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相等,因此所用鹽酸濃度越大,需要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濃度也越大,V時氫氧化鈉溶液過量,所得溶液的pH越大,符合題意;B、在a曲線所示的實驗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劑,酚酞試液由無色變成紅色 ,不符合題意;C、化學反應速率與溶液的濃度有關,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反應速率不相同,不符合題意;D、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溶液酸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a例4、C【解析】銅與稀硫酸不反應,不能產生氧氣,A錯誤;等質量、不同濃度的稀硫酸中硫酸質量不相等,與等質量且足量的鋅反應時生成氫氣質量不相等,20%硫酸產生的氫氣多,B錯誤;足量金屬與等量酸反應產生氫氣質量相等,鎂的金屬活動性大于鋅,反應速率快,C正確;等質量兩種金屬與足量酸反應產生氫氣質量不相等,鎂產生氫氣多,鎂的金屬活動性大于鋅,反應速率快,D錯誤。例5、(1)鐵 c (2)ZnSO4、H2SO4【解析】向等質量的鋅和鐵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至過量,鐵產生的氫氣質量多,故A金屬是鐵;c點時,硫酸全部參加反應,兩個燒杯中都有金屬剩余;b點時,B金屬已反應完全,故b點時B金屬所在燒杯中的溶液的溶質是ZnSO4、H2SO4。1.D【解析】①如果溶液中存在稀硫酸,那么加入氫氧化鋇后,會馬上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②氫氧化鋇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氫氧化鋇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③實驗中,無法證實是否有硝酸鈉的存在,據此分析判斷。【解答】由圖像可知,加入氫氧化鋇后,先不產生沉淀,過一段時間后才產生沉淀,說明原溶液中一定有鹽酸和氯化銅,氫氧化鋇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因硫酸與氫氧化鋇產生的硫酸鋇沉淀不溶于酸,所以一定無硫酸,硝酸鈉可能存在。2.D【解析】A、在稀鹽酸中加入氯化銅,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氫氧化鈉會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所以沉淀要加入氫氧化鈉一段時間后產生,即可說明酸和堿發生了反應,不符合題意;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鹽酸 ,加入稀鹽酸一段時間后才產生氣體,可說明鹽酸先與氫氧化鈉發生了中和反應,不符合題意;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溶液藍色程度在加入硫酸一段時間后開始發生變化,可說明開始加入硫酸與氫氧化鈉發生了中和反應消耗,不符合題意;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一開始即產生沉淀,無法證明硫酸與氫氧化鈉發生了中和反應,符合題意;3.C【解析】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再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據此分析判斷。A.OE為碳酸鈉和稀鹽酸的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A正確不合題意;B.PF段為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鈉和碳酸鈣沉淀,故B正確不合題意;C.G點時加入的碳酸鈉過量,此時溶液成堿性,pH>7,故C錯誤符合題意;D.反應過程有氣體和沉淀生成,屬于復分解反應,故D正確不合題意。4.B【解析】根據反應過程中溶液pH的變化情況分析,該實驗過程中溶液pH由大于7減小,所以是將硫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當溶液pH大于7,說明堿有剩余,pH小于7,說明酸有剩余,pH等于7,說明恰好完全反應。A、圖中a點pH大于7,說明堿有剩余,則該點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硫酸鈉和氫氧化鈉 ,不符合題意;B、圖中b點時,pH=7,說明硫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 ,符合題意;C、圖中c點pH小于7,所示溶液呈酸性 ,不符合題意;D、該實驗過程中溶液pH由大于7減小,所以是將硫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不符合題意;5.B【解析】根據相同質量的Mg、Fe、Zn三種金屬,分別與足量的、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相同的稀H2SO4充分反應,等質量的金屬產生氫氣相等,金屬完全反應時鎂消耗硫酸質量最多,產生氫氣質量最大,鋅消耗硫酸質量最少,產生氫氣質量最小分析。A、由方程式中物質的質量關系可知,三種金屬消耗稀H2SO4的質量:Mg>Fe>Zn ,不符合題意;B、每個鎂原子與酸反應失去2個電子,每個鐵原子與酸反應失去2個電子,每個鋅原子與酸反應失去2個電子,因相等質量的三種金屬,各原子個數關系為 Mg>Fe>Zn ,所以失電子總數 Mg>Fe>Zn ,符合題意;C、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鎂、鐵、鋅,不符合題意;D、三種金屬與稀H2SO4反應后產生氫氣質量關系為Mg>Fe>Zn,所以反應后溶液的質量:Mg6.B【解析】A、設與20g10%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反應時,消耗7.3%的稀鹽酸的質量為x,20g10%氫氧化鈉溶液中所含氫氧化鈉的質量是:20gx10%=2g.NaOH + HC1 = NaCl + H2O40 36.52g xx7.3%解得x=25g,因此Q點對應的橫坐標應該是25,選項A錯誤;B、與20g10%氫 氧化鈉溶液恰好反應時,消耗7.3%的稀鹽酸的質量為25g,溶液總質量為45g,選項B正確;C、Q點對應的橫坐標應該是25,選項C錯誤;D、該反應是將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圖像的起點位置從大于7開始逐漸減小,當稀鹽酸過量時,溶液的pH<7,選項D錯誤。故選B.7.C【解析】根據向盛有等質量的鋅粉和鐵粉的燒杯中,不斷加入氯化銅溶液,鋅先與氯化銅反應,然后鐵與氯化銅反應,結合圖像中剩余固體的質量變化確定各點的反應情況分析。A、向盛有等質量的鋅粉和鐵粉的燒杯中,不斷加入氯化銅溶液,鋅先與氯化銅反應,然后鐵與氯化銅反應,圖像中ab段發生的是鋅與氯化銅的反應 ,不符合題意;B、b為鋅完全反應時的圖像,所得固體為銅和鐵,向b點所得固體中加人稀鹽酸,有氣泡產生 ,不符合題意;C、c點為鐵完全反應的圖像,所得溶液中含有氯化亞鐵,呈淺綠色 ,符合題意;D、d點為氯化銅過量的圖像,所得溶液中溶質有氯化銅、氯化亞鐵和氯化鋅三種 ,不符合題意;8.B【解析】根據圖像可知,反應開始并沒有馬上產生沉淀或氣體,而是過了一段時間后才生成的,據此分析判斷。①硝酸鋇不與稀鹽酸反應,而只與稀硫酸反應,因此反應開始時就會產生沉淀,故①錯誤;②稀硫酸與銅不反應,只與鋅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因此反應開始就會生成氫氣,故②錯誤;③稀鹽酸先與鐵銹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開始時沒有氣體生成;當鐵銹完全反應后,鐵單質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氫氣,故③正確;④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HCl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二者同時反應,沉淀立即產生,故④錯誤;⑤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此時沒有氣體生成;然后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故⑤正確。 那么能用曲線表示的是③⑤。9.(1)Cu-Zn(2)B,C(3)根據圖片可知,生成氫氣的質量為0.2g,設參加反應的鋅的質量為x,Zn+2HCl=ZnCl2+H2↑;65 2x 0.2g;解得:x=6.5g;那么銅的質量分數為:。【解析】(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只有排在氫前面的金屬才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2)利用生成氫氣的質量,結合鋅和稀鹽酸反應的方程式可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稀鹽酸的溶質HCl的質量,最后根據計算出稀鹽酸的質量分數。(3)根據圖像確定生成氫氣的質量,利用反應的方程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鋅的質量,用合金的質量減去鋅的質量就是銅的質量,并計算出它的質量分數。【解答】(1)在三種金屬中,只有金屬鋅能夠與酸反應生成氫氣,銅和銀都不能與酸反應,因此只能測出Cu-Zn合金的銅的質量分數;(2)若想測出該鹽酸的質量分數,我認為實驗時必須提供和測出的數據是:參加反應的稀鹽酸的質量 和產生氣體的質量.故選BC。(3)根據圖片可知,生成氫氣的質量為0.2g,設參加反應的鋅的質量為x,Zn+2HCl=ZnCl2+H2↑;65 2x 0.2g; 解得:x=6.5g;那么銅的質量分數為:。1.B【解析】根據反應時溶液pH由大于7下降確定該反應是將酸加入到堿的溶液中,以及圖像中各點對應溶液pH確定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的進程分析。A、a點所示溶液pH大于7,呈堿性 ,不符合題意;B、b點溶液pH=7呈中性,向b點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符合題意;C、由pH的變化可知, 該實驗是將稀硫酸逐滴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不符合題意;D、c點硫酸有剩余,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Na2SO4和H2SO4 ,不符合題意;2.D【解析】(1)(2)金屬越活潑,反應速率越快,反應需要時間越短;(3)根據方程式M+H2SO4=MSO4+H2↑可知,當金屬完全反應時,相對原子質量越大,生成氫氣的質量越少;(4)反應生成的氫氣中的氫元素完全來自于硫酸。【解答】由圖中信息可知,完全反應所需時間:乙<甲<丙,則金屬活動性強弱是:乙>甲>丙,則甲、乙、丙依次不可能是Mg、Zn、Fe,故A、B錯誤;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稀硫酸足量,相對原子質量越大,生成的氫氣質量越小,因此相對原子質量:丙>乙>甲,故C錯誤;生成的氫氣中的氫元素完全來自于硫酸,因此生成氫氣質量越大,消耗硫酸質量越大,因此消耗硫酸的質量:甲>乙>丙,故D正確。3.D【解析】向一定質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這段時間內溶液質量的增大量為加入碳酸鈉的質量與二氧化碳的質量之差;然后,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這段時間內溶液質量的增大量為加入碳酸鈉的質量與沉淀的質量之差;當二者完全反應后,溶液質量的增大量等于加入碳酸鈉的質量,據此分鐘判斷。A.ab段應該為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故A正確不合題意;B.bc管應該為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故B正確不合題意;C.從a到c,一直有氯化鈉不斷生成,因此它的質量不斷增大,故C正確不合題意;D.從b到c點,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由于氯化鈉呈中性,因此溶液的pH值保持不變,故D錯誤符合題意。4.(1)放熱(2)AB段:氧化鋁和稀硫酸反應無氣體生成,氣壓變化不大;BC段:鋁和稀硫酸反應生成了氫氣,放熱導致氣體膨脹,氣壓增大CD段:完全反應后溫度下降,氣壓減小;DE段:反應停止,溫度不變,氣壓不變【解析】(1)在封閉容器中,物質放熱,溫度升高,氣壓增大;物質吸熱,溫度降低,氣壓減小,據此分析;(2)未經打磨的鋁條表面有氧化鋁薄膜,加入稀硫酸中后,氧化鋁先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鋁和水,這段時間沒有氣體生成。然后金屬鋁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鋁和氫氣,并放出熱量,這段時間內氣壓增大。當反應完全結束后,不再有熱量產生,因此溫度下降,氣壓減小。當溫度到達室溫時,溫度保持不變,氣壓不變,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像可知,封閉容器內氣壓增大,過段時間后氣壓減小,那么溫度應該影響里面的氣壓變化,即開始時容器內發生放熱反應。(2)AB段:氧化鋁和稀硫酸反應無氣體生成,氣壓變化不大;BC段:鋁和稀硫酸反應生成了氫氣,放熱導致氣體膨脹,氣壓增大;CD段:完全反應后溫度下降,氣壓減小;DE段:反應停止,溫度不變,氣壓不變。5.(1)氯化鈉和氯化銅 (2)>【解析】將氫氧化鈉溶液逐滴滴入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中, 氫氧化鈉會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所以沉淀要在鹽酸反應完全后才開始產生;(1)A點溶液為鹽酸剛好完全反應的圖像,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銅和氯化鈉;(2)C點為氫氧化鈉過量的反應,溶液中含有氯化鈉和氫氧化鈉,呈堿性,pH大于7;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期末沖刺”專題復習講義(四)化學反應的坐標與曲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