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學案)——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學案)——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 案
學習目標
1.通過對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2.通過對賦稅制度的背景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賦稅制度的變化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息息相關,從而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3.通過對賦稅制度史料的解讀,使學生歸納出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提高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4.通過對每個朝代賦稅制度背、內容、影響的學習,提高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歷史事件闡釋的能力。
5.通過近代關稅的發展歷程,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失去了關稅自主權。奮發圖強,振興中華,是每個青年學生的歷史重任。
學習重難點
重點: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近代中國關稅自主權喪失。
難點: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和特點。
探學新知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一)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
秦漢時的賦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賦、人頭稅和徭役
1.田賦
(1)秦朝的田賦: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也就是要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
(2)漢朝的田賦:秦亡后,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
2.人頭稅
(1)秦朝的人頭稅: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云夢睡虎地秦簡有“口賦”或“戶賦”的記載?!稘h書·食貨志》稱,秦朝“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
(2)漢朝的人頭稅:分口賦、算賦,規定不分男女,7—14歲每人每年繳口賦20錢,漢武帝以后加征3錢,15—56歲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賦120錢,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例如,對車船征稅,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對財產總額征收“稅民資”,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
3.徭役
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秦朝男子17歲起役,后來漢昭帝改為23歲起役。
(1)更卒: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
(2)正卒:正卒是指導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使兩年。
(3)戊卒:戊卒是指到邊塞屯戊,役期一般是一年。
(二)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
1.隋朝的賦役制度: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這一制度為唐朝所繼承。
2.唐朝的賦役制度
(1)租庸調制:唐朝在隋朝租調役的基礎之上,發展成租庸調制,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2)兩稅法: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破壞。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三)宋元時期的賦役制度
1.宋朝的賦役制度
(1)附加稅繁多: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在在超過正稅數倍。
(2)徭役繁重:宋朝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
(3)募役法:因為徭役擾民嚴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的賦役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襲唐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但是,元朝在糧食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
(四)明清時期的賦役制度
1.明朝的賦役制度
(1)明初兩稅: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
(2)金花銀: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銀花”。
(3)一條鞭法:
①推行:明朝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②內容: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
③意義: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2.清朝的賦役制度
(1)“滋生人丁,永不加賦”: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盛世增丁,永不加賦”。
(2)攤丁入畝: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天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一)關稅
1.關稅的起源與發展
(1)含義: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
(2)起源: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
(3)分類: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在世界范圍內,廢止國內關稅,單一征收國境關稅的情形,是伴隨近代國家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而出現的,只有數百年的歷史。
(4)中國國境關稅:中國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行統一的國境關稅。實際上,隨著國內關稅的逐漸衰亡,國境關稅在近代中國的重要性日趨凸顯,但在一段時間里,中國不能自主征收國境關稅。
2.中國關稅自主權的喪失
(1)協定關稅(喪失過程)
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②《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這項規定,開了協定關稅的惡例。
③此后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定關稅權,根據這些條約和片面最惠國待遇規定,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
(2)列強把持關稅大權: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里。
3.中國人民收回關稅自主權的斗爭
(1)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
(2)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
(3)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 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兩項主要內容之一。國民政府首先與美國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隨后,又陸續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到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議》。國民政府通過這些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4)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
4.新中國的關稅制度建設
(1)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這個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2)改革開放后,為適應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3)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二)個人所得稅
1.含義: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
2.民國時期的個人所得稅:
①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
②1980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3.新中國的個人所得稅
①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
②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
③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深化探究
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清康熙時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海關設置后即制定稅則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征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試圖“寓禁于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后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
——摘編自韋慶遠、葉顯恩主編《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后,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
材料三:1950年,政務院確立改造海關的基本方針,海關稅則“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需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在海關稅率方面,根據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內需要予以調整,“使其較能適合于發展國內生產護國內工業的要求”。同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70余年來未有的出超。
——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50年中國海關稅率調整的特征和意義。
答案:(1)變化:從不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分進口稅率和出口稅率,并且出口稅率高于進口稅率;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貿易,鴉片戰爭后國門被打開;協定關稅,海關主權喪失;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稅率靈活,根據國家需要調整。
意義:維護國家關稅主權;有利于結束外貿入超的局面;保護了本國民族經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解析:(1)變化:根據材料一“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征稅”,材料二“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得出從不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并且出口稅率高于進口稅率;根據“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率大幅降低.....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钡贸鐾砬搴jP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原因:根據“之后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1843年”等信息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貿易,鴉片戰爭后國門被打開;根據“《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并結合鴉片戰爭的影響得出協定關稅,海關主權喪失;根據“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結合所學得出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
(2)特征:根據“政務院確立改造海關的本方針,海關稅則“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需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結合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得出完全自主;根據“在海關稅率方面,根據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內需要予以調整,“使其較能適合于發展國內生產保護國內工業的要求”得出稅率靈活,根據國家需要調整。意義:根據材料“在海關稅率方面,根據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內需要予以調整”、“使其較能適合于發展國內生產保護國內工業的要求”結合所學從維護國家關稅主權、有利于結束外貿入超的局面、保護本國民族經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等角度概括。
隨堂訓練
1.《周禮》中有“關市之征”的記載。該記載證明( )
A.中國關稅起源的最早記載 B.已經形成我國關稅的雛形
C.開啟后世“關稅”的名稱 D.關稅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2.《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三十一年,下令"使黔首白實田",即讓小農自報所占田地以作為征收稅賦的基礎。這一詔令( )
A.賦予個體小農家庭私有產權的合法性 B.加重了農民階級的賦稅負擔
C.表明個體小農家庭生產模式最終確立 D.加速了秦朝封建統治的滅亡
3.唐前期,繼續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急劇崩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780年,唐朝改行兩稅法。這一變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賦稅改革能夠有效緩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變化影響賦稅制度變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徑 D.賦稅制度變化影響土地制度變化
4.湖南蠶桑業原本比荊(州)、襄(陽)落后,在五代時有了一定的發展?!顿Y治通鑒》記載:“湖南民不事蠶桑,(高)郁令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抒大盛。”這一變化表明( )
A.賦稅改革促進民間手工業發展 B.手工業專業化趨勢加強
C.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D.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
5.明朝中后期,政府不斷頒布流民復業令,三令五申禁止隱瞞人口和田地,并在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等處設置“撫民佐貳官”,專門撫輯流民,迫使逃戶回歸故鄉。明朝政府此舉旨在( )
A.加強中央集權 B.控制人口規模 C.穩定賦役征派 D.推行社會救濟
6.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關稅征收主要由戶部、工部管理的常關和總稅務司控制的洋關組成,1901年《辛丑條約》后,列強以常關稅抵還賠款,規定洋關口岸五十里以內的常關劃歸稅務司管理。晚清關稅征收體制變化的結果是( )
A.中國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清政府徹底地失去了稅收的管理權
C.商業稅成為清政府主要收入來源 D.列強進一步加強對中國財政的控制
7.何懷宏在《選舉社會及其終結》中指出,從秦漢至晚清兩千多年間,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各有大致不變的方面,但就總的趨勢而言,這些方面又并非沒有變化。下列項中,體現“并非沒有變化”的是( )
①罷除丞相 ②白銀貨幣化 ③“工商皆本” ④“攤丁入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8.1911年12月5日,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向英國政府報告:“中國所有口岸的海關稅收現已完全置于海關稅務司的控制下,供償付和賠償之用?!?7日,英國第3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說:“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確認自己的義務,把關稅全部匯解總稅務司賬內,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稅收交給稅務司管理?!边@表明( )
A.辛亥革命取得了英國政府支持 B.英國意圖維持在華的獨霸地位
C.關稅主權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 D.政局變化未觸動英國在華利益
9.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了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外,還新增了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專項附加扣除。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個稅可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
B.只要有收入,就須繳納個稅
C.個稅是調節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個稅起征點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據題干可知,“關市之征”是關稅和市稅的統稱,都是對商品在流通環節中征稅,該記載是我國關稅的雛形,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證明《周禮》就是中國關稅起源的最早記載,故排除A項;C、D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秦朝“讓小農自報所占田地以作為征收稅賦的基礎”表明,封建國家賦予個體小農家庭私有產權的合法性,故A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國家要征稅,并不是加稅,所以,B說法不合適。個體小農家庭生產模式的確立是在戰國時期,而不是秦朝,故排除C。秦朝的滅亡是因為暴政,向農民征稅并不能說明秦朝統治殘暴,故排除D。故選:A。
3.答案:B
解析:題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礎上實行租庸調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劇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潰,租庸調制也難以維持,于是改行兩稅法,所以題干體現出土地制度變化影響賦稅制度變化,故選B項。賦稅改革并不能有效緩解土地兼并,排除A項。題干沒有體現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徑,排除C項。題干體現出土地制度變化影響賦稅制度變化,D項因果倒置。
4.答案:A
解析:材料“郁令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抒大盛”體現的是賦稅制度變革對民間手工業的影響,故A項正確;B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是雇傭關系,C項排除;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項。
5.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政府頒布流民復業令、禁止隱瞞人口和田地、設置“撫民佐貳官”,都是為了穩定小農生產,實行賦稅征收,C項正確;加強中央集權是指削弱地方加強中央權力,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對人口增長的態度,得不出控制人口規模,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穩定賦役征派,而不是推行社會救濟,排除D項。故選C項。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出清政府的關稅征收一步步地被西方列強控制,使得列強對清政府的國家財政控制日益強化,故選D項。中國在鴉片戰爭后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排除A項;材料中顯示清政府失去部分關稅控制權,戶部和工部還掌握一部分,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比例,排除C項。
7.答案:D
解析:明朝罷除丞相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屬于政治領域的變化,①正確;白銀貨幣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推動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體現了經濟領域的變化,②正確;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朝末年社會生產關系發生變化的具體反映,體現了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③正確;“攤丁入畝”將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兩千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體現了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④正確。綜上分析,故選D項。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根據題意和所學可知,提高個稅起征點,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反映出個稅是國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C項正確;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的是增值稅,不是個稅,A項排除;個稅起征點為5000元,只有超過5000元的部分才繳納個人所得稅,B項排除;提高個稅起征點會減少國家財政收入,D項排除。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漳州市| 镇沅| 湘西| 内乡县| 仙桃市| 淳化县| 石渠县| 搜索| 察哈| 曲靖市| 汝阳县| 高平市| 保康县| 玉田县| 绵阳市| 玉田县| 宁明县| 安庆市| 锦屏县| 太保市| 呼图壁县| 清苑县| 龙门县| 聂荣县| 冕宁县| 古交市| 柘城县| 博爱县| 广昌县| 蒙城县| 时尚| 建湖县| 深州市| 湾仔区| 南城县| 永仁县| 甘德县| 江阴市| 盐边县|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