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2022年課標】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1 二次革命1.背景:袁世凱為了建立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凱武力鎮壓國民黨。2.經過: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這場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反對袁世凱的獨裁專制和軍事進攻,保衛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所以稱之為二次革命。3.結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下去,孫中山、黃興等被迫流亡日本。①國民黨內部不統一,力量渙散,行動不一致,獨立各省彼此觀望。(這是二次革命失敗的直接原因。)②北洋軍力量強大,帝國主義大力支持袁世凱。③沒有組織和發動群眾是不能取勝的重要原因。知識點2 袁世凱復辟帝制4.袁世凱的倒行逆施的表現:對內:獨裁統治;對外:出賣國家主權)(1)對內:獨裁統治:在鎮壓二次革命后,為了建立獨裁統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①鎮壓二次革命 ②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③下令解散國民黨 ④解散國會⑤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⑥修改總統選舉法,總統可無限任期,可指定繼承人。(2)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對中國有什么影響?主要內容: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影響:極大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日愛國斗爭;加速了袁世凱政府的倒臺;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氣焰等。知識點3 護國戰爭5.爆發: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6.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勝利結束。7.袁世凱復辟帝制為什么失敗了?①復辟帝制違背歷史發展潮流;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③護國戰爭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各地討袁勢力的強大)。④北洋軍內部的分化,袁世凱眾叛親離;帝國主義也改變了對袁世凱支持的態度。⑤“二十一條”出賣了國家民族利益,引起眾怒。知識點4 軍閥割據軍閥割據局面出現的原因:(1)是由于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質所決定的。是中國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經濟的必然產物。(2)是由于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質所決定的。帝國主義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導致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9.局面: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有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其他如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榮廷。X|k10.危害:這些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連年混戰,中國陷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北洋軍閥分裂后的主要派系,控制的區域,依靠的國家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區域 依靠的國家直系 馮國璋、曹錕 江蘇、江西、湖北 英、美皖系 段祺瑞 皖、浙、魯、閩 日奉系 張作霖 東北三省 日滇系 唐繼堯 云南、貴州 英、美桂系 陸榮廷 廣東、廣西 英、美晉系 閻錫山 山西 日【易錯警示】1.“二次革命”爆發的原因:袁世凱獨裁;“宋案”;袁世凱武力鎮壓國民黨。“護國戰爭”爆發的原因:袁世凱稱帝。2.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與平等的思想,袁世凱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體現了獨裁與專制的實質。【知識拓展】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及軍閥割據局面出現的原因。(1)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斗爭。③護國戰爭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護國軍節節勝利。④北洋軍內部分化,袁世凱眾叛親離。(2)軍閥割據局面出現的原因:①是由中國半封建社會性質所決定的,是中國分散的封建地主經濟的必然產物。②是由中國半殖民地社會性質所決定的,帝國主義在華扶植代理人,采取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導致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2022年江蘇鹽城)下圖是1918 年沈伯塵針對時弊創作的漫畫,該作品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敗 B.描繪了二次革命的過程C.反映了軍閥割據的危害 D.說明了北伐戰爭的局限【答案】C【解析】依據漫畫可知反映了這一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再者,從時間上來看1918 年也符合北洋軍閥割據, C 項正確;1918年已經不存在清政府,排除A項;二次革命是在1913年,排除B項;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排除D項。故選C項。2.(2022年山東東營)“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憲年號應即廢止,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導致這一結果的歷史事件是A.二次革命 B.護法運動 C.護國戰爭 D.北伐戰爭【答案】C【解析】依據“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中華民國五年為1916年,可知導致這一結果的歷史事件是護國戰爭,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稱帝,舉國嘩然,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眾叛親離,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最終在絕望中死去,C項正確;1913年孫中山等人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但是迅速歸于失敗,排除A項;1917年,孫中山等人又發動了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的護法運動,排除B項;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北伐戰爭,排除D項。故選C項。3.(2022年江蘇鎮江)清末民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局。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應任務材料一 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這場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時中華民國的誕生也沒有帶給他們真正的民主……此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遙遠,于是慢慢的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 1916年2月,陳獨秀感覺到“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他意識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決,需要多數人的“最后之覺悟”,達成觀念的解放。1919年1月,他說明了“最后之覺悟”的途徑;既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并反對“孔學”所提倡的“封建時代之道德、禮教、生活、政治”。——摘編自《陳獨秀文章選編》(上)材料三 歷史圖片請回答(1)材料一、二分別涉及了哪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概括指出陳獨秀期待多數人“最后覺悟”的政治原因。(2)材料三中的圖片史料與另外兩則文獻史料之間構成的是互證關系還是對立關系?(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末民初的政治變局與觀念變化。(4)綜合上述材料,這一時期的觀念變化反映了哪一領域局勢的變動?【答案】(1)事件:材料一辛亥革命;材料二;新文化運動。原因:共和國體之下,仍然存在專制統治(答出專制統治即可)。(2)關系:互證關系。(3)政治變局:共和政體取代專制政體(推翻清朝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北洋軍閥統治(任答1點即可)觀念變化:擁護民主與科學(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動搖封建禮教(反對尊孔復古逆流)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任答1點即可)(4)領域:政治。【解析】(1)事件:根據“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得出材料一是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根據“既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可得出是主張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原因:根據“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可得出共和國體之下,仍然存在專制統治(2)關系:根據所學,照片與文獻是互證關系。(3)政治變局:根據“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得出共和政體取代專制政體;結合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可得出當時北洋軍閥統治;觀念變化:根據“既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可得出擁護民主與科學;動搖封建禮教;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等。(4)領域:根據所學,思想觀念的變化反映的是政治領域的變動。(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年江蘇南通)北洋政府統治黑暗,但該時期中國也出現了一些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新氣象。這些新氣象包括①武昌起義爆發 ②新文化運動的興起③科舉制度的廢除 ④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北洋政府統治,直至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宣告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結束,這一時期陳獨秀于1915年發起新文化運動,1912~1919年間民族工業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②④正確;武昌起義爆發于1911年,科舉制度廢除是在1905年,兩者都發生在晚清政府時期,①③錯誤。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2.(2021年江西中考歷史)小唐同學在整理檔案時,摘抄如下案件資料。這一案件A.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失敗 B.反映袁世凱建立獨裁統治的野心C.說明袁世凱復辟了帝制 D.導致了軍閥割據混戰局面的出現【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了宋教仁,結合所學可知是因為宋教仁組建的國民黨在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占優勢,宋教仁如果組閣成功,將直接威脅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所以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刺殺宋教仁,故選B;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標志辛亥革命的失敗,A錯誤;袁世凱復辟帝制是在1915年,C錯誤;3.(2021年揚州中考真題)觀察下圖,該戰爭形勢圖所示的是A.廣州起義 B.武昌起義 C.二次革命 D.護國戰爭【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示意圖中“護國軍進軍路線”“袁軍進軍路線”,可知與護國戰爭有關,1915年,袁世凱公然復辟帝制,遭到舉國反對,愛國將領蔡鍔等人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最終被迫于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并在眾叛親離中死去,D正確;1895年,孫中山等人籌劃在廣州發動起義,但是迅速歸于失敗,A排除;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揭開辛亥革命的序幕,推翻清王朝統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中華民國,B排除;1913年,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了捍衛民主共和,發動二次革命,但是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C排除。故選D。(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年江蘇蘇州)“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兩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在孫中山這篇《討袁檄文》號召下,1915年底,蔡鍔在云南宣告獨立,起兵北上討袁,史稱A.黃花崗起義B.武昌起義C.護國戰爭D.北伐戰爭【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15年,袁世凱稱帝,1915年底,蔡鍔在云南宣告獨立,起兵北上討袁,史稱護國戰爭,打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故C符合題意;黃花崗起義推動了武昌起義 的爆發,故AB均不符合題意;北伐戰爭形式上統一的中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2.(2020年海南)造成下表項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府院之爭軍閥紛爭列強侵略D.農民戰爭【答案】B【解析】根據圖中數據可知,農戶和耕地面積在1914年到1918年大幅度減少,荒地面積增加,軍費開支巨大,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和軍閥紛爭有關。北洋軍閥的割據局面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破壞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土地荒蕪,故B項正確;北洋時期的府院之爭有兩次,一次是黎元洪總統和段祺瑞總理之爭,另一次是馮國璋總統與段祺瑞總理之爭,A項和材料沒有直接的聯系,A項錯誤;1914年到19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C項錯誤;1914年到1918年沒有出現農民戰爭,D項錯誤;故選B。3.(2020江蘇鎮江)《討袁檄文》稱:“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此后發生的“戮此民賊”的事件被稱為A.武昌起義B.二次革命C.護國戰爭D.北伐戰爭【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袁世凱復辟帝制活動,令舉國嘩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領導的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運動爆發,所以C項符合題意;A項發生在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排除;B項發生在宋教仁遇刺后,排除,北伐戰爭發生在袁世凱去世后,D排除。故選擇C。4.(2020年湖南常德)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參與建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華興會,孫中山曾為其題詞“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他發動護國戰爭,功勛卓著,被孫中山稱為“再造民國第一人”。材料中的兩個“他”分別是A.黃興 陳天華B.宋教仁 黃興C.宋教仁 蔡鍔D.黃興 蔡鍔【答案】C【解析】為了建立獨裁統治,袁世凱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袁世凱借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鎮壓。導致宋教仁“為憲法流血”的重大活動是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再造民國第一人是蔡鍔。1911年武昌起義后,蔡鍔在云南起義響應,任云南軍政府都督,后奉調入京。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蔡鍔秘密離京返至昆明,宣布云南獨立,發動反袁護國戰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因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一人”,C符合題意;綜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項不符,排除。故選擇C。5.(2020年云南昆明)如下圖反映的是發生于1915年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這場戰爭首先爆發于廣東廣州云南昆明貴州貴陽D.湖北武昌【答案】B【解析】1915年底,袁世凱準備元旦登極,復辟帝制,袁世凱的復辟活動,令舉國嘩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群豪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昆明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3月,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之下被迫宣布取消,6月,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這場戰爭首先爆發于云南昆明,B符合題意。故選B。6.(2020年宜賓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國在大革命后的百年間,經歷了對抗周邊國家組成的反法同盟干涉,同時土地被轉移到大資產階級手中,又高價租給農民,形成束縛勞動力的小農經濟。加之國內長年戰爭,生產落后,農民的貧困仍無根本性變化。拿破侖帝國、復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各派勢力輪番較量,法國仍在政局動蕩中,苦苦尋求實現長期穩定的道路。百年后的中國也遇到同樣問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列強暗中支持袁世凱,干涉革命中央到各省政府既不能滿足農民土地愿望,也苦于無稅可收的捉襟見肘;加之派系林立,立憲派、舊官僚混跡其間;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也平息不了革命之后的政局震蕩,美國、法國式革命道路踐行失敗。——摘編整理自《章太炎政論選集》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法兩國在資產階級革命道路上經歷的相同遭遇。【答案】(1)革命都遇到外部勢力得干涉;兩國都無法解決土地問題;都面臨生產落后、農民貧困的問題;革命歷程曲折、反復發展。【解析】(1)根據材料分析,可概括出中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相同遭遇主要有:法國大革命遭到周邊反法同盟的反對,中國的革命受到列強干涉,所以,革命都遇到外部勢力得干涉;法國土地掌握在大資產階級手中,中國也不能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所以,兩國都無法解決土地問題;中法國內長期征戰,都面臨生產落后、農民貧困的問題;中法兩國都是政權更迭頻繁,起義不斷,所以,革命歷程曲折、反復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