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2課 新文化運動【2022年課標】知道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1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1.背景:中華民國政局混亂,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啟發(fā)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yǎng)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2.興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并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4.主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5.思考:北大為什么能夠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①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多在北京大學任教))②蔡元培擔任校長后,銳意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為辦學理念,提倡“學術思想自由”。③《新青年》雜志由上海遷往北京(1917年),在北京大學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知識點2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6.主要內容: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提出。文學革命,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陳獨秀發(fā)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文化運動的斗爭矛頭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內容 詮釋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針對尊孔復古的逆流,《新青年》強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了禮教吃人的本質。)提倡民主與科學 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只有民主科學才能救中國(陳獨秀首先提出)提倡白話文,建設新文學 提倡白話文,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1)內容: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2)口號: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口號是誰首先提出的?他將它們稱為什么?陳獨秀首先提出。德先生和賽先生(3)矛頭:新文化運動的斗爭矛頭是什么?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4)文學革命:文學革命的發(fā)端是什么? 以新文學的形式揭露封建禮教的是誰的什么文章?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是文學革命的發(fā)端);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7.意義: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fā)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盡管新文化運動對于中西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絕對的肯定或否定),它仍然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8.如何正確的評價新文化運動?性質(地位) 是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進步性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知識分子受到了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局限性 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與肯定(過于偏激)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擇善而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改造、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易錯提醒】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戊戌變法開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中國思想文化近代化。【知識拓展】1.新文化運動中“新”的含義。用資產階級的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即用資產階級的新道德觀反對封建的舊道德觀;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用“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專制和愚昧。因此,新文化運動中“新”的含義是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2.如何看待新文化運動中曾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后,為了加強其專制獨裁統(tǒng)治,恢復帝制,在文化領域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tǒng)治,具有進步意義。 但這個口號全面否定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3.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1)進步性: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弘揚了民主科學思想;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為五四運動做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2)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前期沒有與群眾斗爭相結合;沒有提出反帝的要求。【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2022年山東青島)“洋務運動、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啟蒙,中國移植了民主憲政,卻出現(xiàn)了嚴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沒有成為一種社會常識和社會共識。”材料指出了新文化運動的( )A.背景 B.內容 C.過程 D.地位【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太平天國、辛亥革命都發(fā)生在新文化運動之前,所以材料指出的應該是新文化運動的背景,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新文化運動的過程,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新文化運動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2.(2022年四川巴中)這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代表人物陳獨秀指出:“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賽先生即science)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運動是( )A.啟蒙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賽先生即science即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C項正確;啟蒙運動強調理性,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起義,不是思想解放運動,排除B項;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排除D項。故選C項。3.(2022年山東煙臺)脫離世界潮流幾百年的中國,終于再次回到了世界潮流之中。雖然未來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風順,我們學器物,失敗;學制度,也失敗;最終我們明白了要學思想。材料中的“學思想”( )A.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B.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 D.標志著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答案】C【詳解】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學器物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的歷程,其中“學思想”與新文化運動有關。新文化運動打著“民主”和“科學”的旗號,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C項正確;學制度包括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排除B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4.(2022年山東濱州)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為救亡圖存進行了不懈探索。這些探索的共同作用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 B.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C.實現(xiàn)了國家的富強 D.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反映了了中國不斷向西方學習,挽救民族危機,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過程,D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排除A項;鴉片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排除B項;改革開放實現(xiàn)了國家的富強,排除C項。故選D項。5.(2022年廣東廣州)民國初年,文化界掀起了一場論戰(zhàn)。一方認為,用“粗俗”的白話文代替優(yōu)雅文言文是一種倒退:另一方則認為文言文死氣沉沉,白話文更有活力。這場論戰(zhàn)發(fā)生在(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洋務運動時期 C.義和團運動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答案】D【詳解】根據“用‘粗俗’的白話文代替優(yōu)雅文言文是一種倒退:另一方則認為文言文死氣沉沉,白話文更有活力”可得出這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提倡白話文運動,D項正確;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ABC項都在這之前,排除ABC項。故選D項。6.(2022年山東日照)1919一1922年,《新青年)中“民主”出現(xiàn)次數(shù)不及“革命”的1/20。這種變化反映出( )A.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國民大革命的進行 C.新文化運動的結束 D.中國社會性質變化【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自1917年俄國通過十月革命成功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快速傳播并產生深遠影響,A項正確;1924至1927年國民大革命的進行,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的結束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1919至1922年中國社會性質為未發(fā)生變化,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選A項。7.(2022年山東菏澤)對下圖反映的時代主題表述最準確的是( )A.民族危機的加劇 B.近代化的探索C.中國人民的覺醒 D.西方列強的侵略【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反映的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具體史實,中國的近代化從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學習西方的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由表及里,層層深入,B項正確;民族危機的加劇和西方列強的侵略在題干中未體體現(xiàn),排除AD項;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中國人民開始覺醒,排除C項。故選B項。8.(2022年湖南湘西)1915年,以陳獨秀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針對當時中國社會存在的積弊,進行了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請問這場革新運動是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1915年以陳獨秀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針對當時中國社會純真的積弊,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這就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實現(xiàn)大解放運動。它啟發(fā)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為隨后爆發(fā)的五四運動起來思想宣傳的作用,C項正確;19世紀60年到90年,洋務運動是以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首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促進中國工業(yè)近代化發(fā)展;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發(fā)動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即戊戌變法,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建立中華民國;因此ABD與“1915年”‘實現(xiàn)文化領域’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9.(2022年北京)1917年,《新青年》發(fā)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指出國人的頭腦仍然裝滿“帝制時代的舊思想”,如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該文作者應是A.李鴻章 B.康有為 C.張謇 D.陳獨秀【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1917年,《新青年》發(fā)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指出國人的頭腦仍然裝滿“帝制時代的舊思想”,如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可知,該文作者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發(fā)表的,主張改變人們的思想,所以該文作者是陳獨秀,D項正確;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tǒng)治,排除A項;康有為是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主張通過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張謇,著名的狀元實業(yè)家,主張實業(yè)救國,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2年四川成都)繪制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下列選項與圖中序號對應完全正確的是A.①近代的屈辱與抗爭 ②戊戌變法 ③地主階級 ④三民主義B.①近代的屈辱與抗爭 ②辛亥革命 ③資產階級 ④民主與科學C.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辛亥革命 ③資產階級 ④三民主義D.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戊成變法 ③地主階級 ④民主與科學【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經濟近代化”、“政治近代化”、“思想近代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思維導圖梳理的是近代化的探索,所以①處為近代化的探索;根據材料“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政治制度,變法圖強”、“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資產階級領導的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可以判斷,②處為戊戌變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求強求富的自救運動, ③處為地主階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解放國民思想,④處為民主與科學,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11.(2022年湖南湘潭)胡適曾被美國《展望雜志》推舉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百位名人之一,理由是“替中國發(fā)明了一種新語言”。這主要是基于他A.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 B.主張使用白話文 C.發(fā)表《狂人日記》 D.宣傳馬克思主【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主張使用白話文,開辟了中國文學的新天地,B項正確;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魯迅 發(fā)表《狂人日記》 ,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2.(2022年山西)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學開始招收女學生,隨后,錄取了鄧春蘭、王蘭在內的九名女學生,其他學校也紛紛效仿。兩年后,已經有七個院校解除了大學女禁。這說明A.新文化運動推動觀念革新 B.男尊女卑現(xiàn)象得以根除C.杰出人物能決定社會發(fā)展 D.男女平等已經完全實現(xiàn)【答案】A【解析】題干反映了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學開始招收女學生,其他學校也紛紛效仿,結合所學,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蔡元培此舉反映了新文化運動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沖擊了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的觀念,有利于女性提高社會地位,A項正確;男尊女卑現(xiàn)象“根除”的表述過于絕對化,也不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排除B項;杰出人物推動社會發(fā)展,但不能說起決定性作用,決定性作用通常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等因素,排除C項;男女平等“完全實現(xiàn)”的表述過于絕對化,也不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排除D項。故選A項。13. (2022年四川瀘州)民國初期,部分人士抨擊“舊體育”的專制和落后,認為“新體育”應謀求“身體自覺”“科學運動”和“合作精神”等現(xiàn)代社會亟需的公民品格。這一主張A. 成為了戊戌變法的理論依據 B. 加速了封建王朝的覆滅C. 表明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D. 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期部分人士抨擊專制和落后,主張科學、合作精神,深受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科學觀念的影響,D項正確;戊戌變法當時已經失敗,排除A項;當時是民國初期,封建王朝已經覆滅了,排除B項;材料沒有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14. (2022年江蘇蘇州)1920年,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了新取向,否定“生存競爭.優(yōu)勝劣汰”,趨向于互助進化、財產公有、平民主義、大同主義。這一變化與李大釗一篇文章的影響有關,這篇文章是A. 《變法通議》 B.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C. 《敬告青年》 D.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答案】D【解析】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宣傳方向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其中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得到廣泛傳播。材料中“趨向于互助進化、財產公有、平民主義、大同主義。這一變化與李大釗一篇文章的影響有關”可知是《我的馬克思主義觀》,D項正確;《變法通議》是梁啟超的文章,排除A項;《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是章炳麟的文章,排除B項;《敬告青年》是陳獨秀的文章,排除C項。故選D項。15.(2022年山東臨沂)陳獨秀說:“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在他們的共同推動下,這場“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A.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小說開始出現(xiàn) B.詩詞逐漸被雜文和小說所代替C.使用白話文寫作逐漸普及開來 D.建立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答案】C【解析】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對此,陳獨秀明確提出“文學革命”,對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chuàng)作,推廣國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材料“文學革命之氣運, 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可知材料中的“文學革命”促進了白話文的逐漸普及,C項正確;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小說早已有之,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期間和之后,傳統(tǒng)詩詞依然存在,排除B項;“文學革命” 與宣傳馬克思主義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6.(2022年黑龍江齊齊哈爾節(jié)選)材料一:孔子開創(chuàng)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一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黃金時代便開始出現(xiàn)。它光芒四射,燦爛奪日,成為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最富麗的時代。——摘編自李定一《中華史綱》材料三:新文化運動時,在胡適、魯迅等人的倡導下,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當時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1)依據材料一指出哪位歷史人物開創(chuàng)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他是我國古代哪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哪部書籍?(3)依據材料三指出使白話文逐斷普及開來的是哪次運動?哪位人物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并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寫出這次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4)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的感倍。【答案】(1)孔子;儒家;“仁”、“禮”;《論語》。(3)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民主與科學。(4)①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促進社會的進步;②思想推動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進步;③思想領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為杜會的變革奠定了基礎。【解析】(1)人物,根據材料“孔子開創(chuàng)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一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黃金時代便開始出現(xiàn)”可得出孔子開創(chuàng)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學派,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我國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核心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書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3)運動,根據材料“新文化運動時,在胡適、魯迅等人的倡導下,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可得出使白話文普及開來的是新文化運動。人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口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以科學和民主作為兩大旗號,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4)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作為我國古代主要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促進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西方通過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人們的思想,促進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我國通過新文化運動主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解放人們的思想,說明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促進社會的進步,思想文化發(fā)展同時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促進歷史的進步,并為社會的變革奠定了基礎。(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年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新文化運動開始后,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倡導下,白話文成為時尚。學校開始使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學者們還編寫了許多白話書信,用民眾通行的語言講述新時代的思想,白話文逐漸普及。這一過程反映出A.新道德戰(zhàn)勝了舊的封建禮教 B.文學革命推動了思想啟蒙C.民主與科學改變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了傳統(tǒng)文化【答案】B【詳解】用民眾通行的語言講述新時代的思想,反映出文學革命推動了思想啟蒙,B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xiàn)新道德戰(zhàn)勝了舊的封建禮教,排除A項;題干沒有體現(xiàn)民主與科學改變了黑暗政治,排除C項;題干沒有體現(xiàn)新式教育取代了傳統(tǒng)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2.(2021年山東濟寧中考真題)《新青年》在1915—1918年總篇數(shù)共1 274篇,其中“社會主義”一詞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從1919—1922年,總篇數(shù)1 026篇,其中使用篇數(shù)達145篇,使用次數(shù)1 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這種變化反映了A.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發(fā)生轉變 B.民眾普遍擁護國民革命運動C.中國政府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D.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社會主義”一詞的使用率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在當時即指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五四運動使越來越多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所以使得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思想發(fā)生改變,A項正確;國民革命運動是1924年開始,B項排除;C項在材料中未體現(xiàn),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使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D項排除。3.(2021年江蘇鎮(zhèn)江中考真題)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三年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體之痛苦。自經此次實驗……珍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fā)。”陳獨秀“此次實驗”的矛頭直指A.軍閥混戰(zhàn)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憲 D.專制政體【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三年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體之痛苦。自經此次實驗……珍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f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產階級共和體制已確立三年,時間上應該是1915年。1915年,陳獨秀發(fā)起新文化運動。“此次實驗”是指新文化運動。因為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企圖復辟帝制,在文化領域又推行尊孔復古,遭到國人的普遍唾棄,故新文化運動的矛頭直指專制政體,D正確;新文化運勢興起時,軍閥混戰(zhàn)還沒開始,排除A;根據材料“自經此次實驗……珍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fā)。”可知,矛頭指的不是民主共和,排除B;戊戌變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憲,但結果失敗了,排除C。故選D。4.(2021年山東濱州中考真題)“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認定民主與科學“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最早提出該主張的是A.陳獨秀 B.蔡元培 C.魯迅 D.胡適【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認定民主與科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最早大力主張民主與科學的是陳獨秀,選項A正確;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排除。5.(2021年廣西河池中考真題)下列關于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史事件及其影響,其中搭配正確的一組是A.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B.戊成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C.辛亥革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D符合題意;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A排除;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B排除;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排除。故選擇D。6.(2021年山東棗莊中考真題)1920年2月,王蘭等三名裹著小腳的女子以旁聽生身份進人北京大學學習,隨后又有六名女生人學。女性能進入國立大學學習主要得益于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提倡男女平等,個性解放,大學是否應該開放女禁,成為當時社會普遍將關注的問題。蔡元培、胡適等人都贊成大學開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積極爭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1920年春,北京大學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學旁聽,開創(chuàng)了男女同校的先例。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背景事件是新文化運動。因此D正確,ABC排除。故選D。7.(2021年湖南郴州中考真題)胡適曾提出“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張A.實業(yè)救國 B.扶清滅洋 C.提倡科學 D.提倡新文學【答案】D【詳解】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準確理解與認識,根據材料內容可以得出材料主要提倡的是新文學,其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新文化運動中,前期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聞學,反對舊文學,故選D項;實業(yè)救國思潮不斷高漲推動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和進入黃金時期,與題意不符,故排除A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時期的口號,不符合題意,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學,而不是科學,故排除C項。8.(2021年四川雅安中考真題)1919年,美國學者杜威訪問中國時評論道:“世上似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學生像中國的學生這樣,一致而熱切地追求現(xiàn)代的和新的思想。”這種新思想最終引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全國性運動。當時中國學生追求的“新思想”是A.自強求富 B.民主與科學 C.君主立憲 D.變法圖強【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一致而熱切地追求現(xiàn)代的和新的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當時中國學生追求的“新思想”是民主與科學,選項B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選項A排除;“君主立憲”、“變法圖強”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選項CD排除。9.(2021年江蘇徐州)下圖可以看出1916年胡適提倡A.民主 B.科學 C.新文學 D.新道德【答案】C【解析】根據“白話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內容反映的是1916年胡適提倡新文學,1916年胡適提倡新文學,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C項正確;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B項;材料沒有涉及新道德,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1年遼寧丹東)陳獨秀將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大口號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認為只有這兩位先生能夠救中國。這兩大口號是A.民主和共和 B.民主和科學 C.自由與平等 D.民主與法制【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陳獨秀將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大口號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認為只有這兩位先生能夠救中國,B項正確;材料說的是思想,民主和共和、 自由與平等、 民主與法制均是政治主張,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1.(2021年山東青島)辛亥革命以后,端坐朝堂的皇帝沒有了,但人心中的“皇帝”還存在,為了掃除“人心中的皇帝”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領導了A.戊戌變法 B.“二次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北伐戰(zhàn)爭【答案】C【解析】材料“辛亥革命以后,端坐朝堂的皇帝沒有了,但人心中的‘皇帝’還存在”指的是,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為了掃除“人心中的皇帝”,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領導了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C項正確;成戌變法、“二次革命”、北伐戰(zhàn)爭均和掃除“人心中的皇帝”即動搖封建統(tǒng)治思想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12.(2021年遼寧錦州)某同學參觀關于“近代化探索”的圖片展,在某展區(qū)看到了以下四幅人物圖片,可知該展區(qū)的宣傳主題是 A.鴉片戰(zhàn)爭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武昌起義【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人物圖片可知從左至右依次是胡適、魯迅、陳獨秀、李大釗,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C項正確;題干的主題應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鴉片戰(zhàn)爭、戊戌變法、武昌起義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13.(2021年山東淄博)“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下列著名文章所為“時”“事”在于1915年 陳獨秀發(fā)表《敬告青年》1917年 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1918年 魯迅發(fā)表《狂人日記》A.呼吁維新變法 B.闡發(fā)三民主義 C.弘揚民主與科學 D.宣傳馬克思主義【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陳獨秀的《敬告青年》、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魯迅的《狂人日記》,都屬于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他們提倡民主與科學,C項正確;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呼吁維新變法,排除A項;孫中山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闡發(fā)為三民主義,排除B項;李大釗等在新文化運動后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故選C項。14.(2021年湖南衡陽中考真題)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學”的思想,這反映出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是A.學制度→學技術→學思想 B.學思想→學制度→學技術C.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 D.學制度→學思想→學技術【答案】C【詳解】“師夷長技以自強”與洋務運動有關,洋務運動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君主立憲”與戊戌變法有關,戊戌變法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與辛亥革命有關,辛亥革命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新文化運動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故題干信息反映出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是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故C符合題意;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是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排除ABD。故選C。15.(2021年浙江麗水中考真題)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歷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代先聲)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頻頻出現(xiàn)。1919年元旦,李大釗在《新紀元》一文中寫道:十月革命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應當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此后“革命”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劇增。(1)材料說明1919年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思想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時代先鋒)縱觀陳秀一生,經歷十分復雜…“他是那個時代在站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摘錄自《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10期(2)結合所學知識,用相關史實對上述劃線部分加以說明。(時代巨變)中共百年重要會議(部分)(3)依據年代尺上四次會議的內容和作用,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表述簡潔)【答案】(1)由民主科學轉向馬克思主義。(2)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主張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號召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等。(3)示例:觀點:正確的抉擇是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成功的保證。闡釋:在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中國共產黨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會議確定了把黨的工作重心從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把中國逐漸由落后的農業(yè)國轉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的目標,為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fā)展到社會主義社會指明了方向,對建立新中國具有深遠的意義;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綜上所述,無論是七屆二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亦或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正確的抉擇是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成功的保證。【詳解】(1)據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頻頻出現(xiàn)”、“十月革命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應當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此后‘革命’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劇增”,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了新文化運動宣傳的主流。(2)據材料“對推動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結合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發(fā)起新文化運動的史實加以說明;據材料“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結合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史實加以說明。(3)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回答邏輯嚴密,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如選取七屆二中全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根據所學可知,兩次會議都作出了轉移黨的工作重心的決定,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成功提供了保證,據此可提煉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釋,七屆二中全會為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fā)展到社會主義社會指明了方向,對建立新中國具有深遠的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使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最后總結,正確的抉擇是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成功的保證。(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年山東聊城)保守派、維新派和激進派都有機會爭一日之短長。背后拖著長辮,心里眷戀帝制的老先生與思想激進的新人物并坐討論,同席笑謔。這一場景最可能出現(xiàn)于A.洋務運動時期B.戊戌變法時期C.辛亥革命前夕D.新文化運動時期【答案】D【解析】考查點:新文化運動。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中的“心里眷戀帝制”等信息可知,這一時期帝制已經被推翻了。“保守派、維新派和激進派都有機會爭一日之短長”說明思想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在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種社會思潮學生中間流傳,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匯集一處,激烈爭論,各不相讓。D正確;ABC時期帝制尚未被推翻,不符合題意。綜上故選D。2.(2020年新疆)在魯迅的小說中,深刻剖析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是A. 《子夜》B. 《狂人日記》C. 《阿Q正傳》D. 《駱駝祥子》【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魯迅的雜文思想深刻,語言犀利。他的作品《阿Q正傳》,深刻解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所以C項符合題意;A項是矛盾的作品,排除;B項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和反思,排除;D項是老舍的作品,排除。故選C。3.(2020年四川樂山)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學”的思想,這反映出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是A.學制度→學技術→學思想B.學思想→學制度→學技術C.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D.學制度→學思想→學技術【答案】C【解析】“師夷長技以自強”與洋務運動有關,洋務運動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君主立憲”與戊戌變法有關,戊戌變法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與辛亥革命有關,辛亥革命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新文化運動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故題干信息反映出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是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故C符合題意;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是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排除ABD。故選C。4.(2020年江蘇南京)“小學課本改用白話。國文課"改稱"國語課'“倡導這一變革的是A.林則徐B.李鴻章C.梁啟超D.胡適【答案】D【解析】考查點:新文化運動。解題思路:識記新文化運動中倡導白話文的人物。材料反映的是倡導白話文,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經倡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D符合題意;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A排除;李鴻章領導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B排除;梁啟超領導戊戌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C排除。故選擇D。5.(2020年江蘇蘇州)如圖是蘇州吳縣沈維鈞編輯,由上海世界書局于1921年6月發(fā)行的《做白話文秘訣》書影。這本書的出版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B.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C.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D.是對文學革命的積極響應【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1921年6月發(fā)行的《做白話文秘訣》書影”可知,這是在教會人們如何寫白話文,而提倡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之一,故D符合題意;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故A不符合題意;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故B不符合題意;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6.(2020年甘肅天水)胡適說:“北大是因為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陳獨秀,三是小兔子胡適本人(三人年有長序,但都屬兔)。”“三只兔子”因高舉哪兩面大旗而聞名?A.自強與求富B.維新與變法C.自由與平等D.民主與科學【答案】D【解析】本題難度適中,由關鍵信息胡適、北大、蔡元培、陳獨秀,可知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答案選D,自強與求富是洋務運動,維新與變法是戊戌變法,自由與平等是西方啟蒙思想。7.(2020年河北)這些人信奉馬克思主義,主張對外反抗西方列強,對內反對封建軍閥,他們采取俄國布爾什維主義的活動方式,秘密組織政黨。1921年,他們創(chuàng)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A.曾國藩 李鴻章B.康有為 梁啟超C.孫中山 黃興D.陳獨秀 李大釗【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信奉馬克思主義”“1921年,他們創(chuàng)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可知,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思想的主流,在陳獨秀、李大釗等的影響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故D符合題意;A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主張“自強”“求富”,排除;B是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主張維新變法,排除;選項C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主張是“三民主義”,排除。故選D。8.(2020年湖南湘潭)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是A.李大釗B.陳獨秀C.胡適D.魯迅【答案】A【解析】考查點:中國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解題思路:由“《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可知,李大釗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中指出“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向中國人民第一次正確地闡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質。《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熱情歌頌了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向中國人民第一次正確地闡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質,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本質,熱情歌頌了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歡呼“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新青年》刊載了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文章論述了李大釗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見解,極大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因此在中國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是李大釗。選項A符合題意;陳獨秀倡導民主與科學,掀起新文化運動,B排除;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提倡文學革命,C排除;魯迅的文學作品,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D排除。故選A。9.(2020年青島)“皇帝倒了,民國創(chuàng)建了,共和實現(xiàn)了,但民主、自由、博愛、獨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鮮主張,好像都與中國主體人群無緣。中國沒有從國體變更這樣大的歷史調整中重建秩序,更沒有構建出中國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國人精神困惑更加嚴重。”為解決“精神困惑”,中國人掀起了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答案】D【解析】通過題干分析,“皇帝倒了,民國創(chuàng)建了,共和實現(xiàn)了”,說明材料描述歷史事件發(fā)生在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建立后,即1912年以后。“民主、自由、博愛、獨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鮮主張,好像都與中國主體人群無緣”、“中國人精神困惑更加嚴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D符合題意;洋務運動發(fā)生在19世紀60-90年代,A排除;戊戌變法發(fā)生在1898年,B排除;辛亥革命是一場政治革命,C排除。故選擇D。10.(2020年廣西柳州)口號往往反映一場運動的目的和訴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自強求富”“變法圖強”“三民主義”“民主與科學”反映的時代特征是A.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B.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D.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維新派提出“變法圖強”;革命派提出“三民主義”;激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提出“民主與科學”,體現(xiàn)向西方學習從科學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現(xiàn)出層層遞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各階層進行近代化的探索,故選D;材料內容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前,A錯誤;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從1924到192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B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從1919年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C錯誤。11.(2020年黑龍江綏化)近代以來,無數(shù)先進的人土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不懈努力,繪就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間題。材料一:1915年,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志》,并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ロ號,由他首先提出。他還將它們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當時《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李大釗、魯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學。他們熱情宣傳西方的先進思想,猛烈抨擊中國傳統(tǒng)的舊道德和日文化。(1)材料一中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的是誰 文中提到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分別指什么 (2)材料一中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除《新青年》外,還有哪里 【答案】(1)陳獨秀(2)北京大學【解析】(1)依據課本所學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雜志。《青年雜志》的誕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提倡民主和科學。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提出。他還將它們形象地成為“德先生”和“賽先生”。(2)依據課本所學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