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課標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課標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年課標】
通過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思維導學】
【背記要點】
知識點一、淝水之戰
1、強大后的前秦,疆域東瀕大海,南抵漢水,西至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
2、383年,苻堅不顧一致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拼湊了步兵60余萬、騎兵27萬,浩浩蕩蕩南下,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出師前,苻堅自恃兵多勢強,號稱自己的百萬大軍,“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3、東晉團結一致,從容應對,以8萬精兵應戰,在淝水與前秦軍前鋒隔岸對峙。
4、在決戰即將爆發時,東晉將領提出要前秦軍隊稍稍后撤,以便晉軍過河交戰。苻堅認為在晉軍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定能一舉獲勝,隨即命令軍隊后撤。不料,當前秦軍后撤時,有人在陣后大喊:“秦兵被打敗了!”前秦軍頓時陣腳大亂,自相踐踏,一潰而不可收拾。晉軍乘機發動猛烈攻擊,打敗前秦軍。苻堅中箭負傷,帶領殘兵逃回北方。
5、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知識點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3、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見。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而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
4、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
(1)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
(2)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
(3)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知識點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
2、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
3、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各民族不僅在經濟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頻繁。
(1)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
(2)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
(3)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5、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溫馨提示】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曹魏、西晉、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統一過北方。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從經濟角度看是少數民族從游牧向定居農業轉變的過程;從文化發展角度看,是少數民族的漢化過程;從社會發展進程角度看,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3.淝水之戰、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4.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遷徙、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和親和戰爭等。
【名師點撥】
★★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
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
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2cnj*
【重難點突破】
1、中國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文化交流和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為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3)遼宋夏金元時期:戰爭頻繁,民族政權并立,促進了民族交融。封建生產方式逐漸向邊疆地區擴展,周邊各族迅速封建化。
2、中國古代四次局部統一:
東漢末年,曹操統一北方(黃河流域);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統一北方(黃河流域);南北朝時期,北魏、北周先后統一北方;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3.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
(1)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出現的民族大交融趨勢。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趨勢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北方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文化復興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4.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及影響。
(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陽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優越,能更好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2)影響:①一方面加強了與漢族等其他民族間的聯系,有利于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遷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都城遷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轉型意義的行動;③遷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勢力斗爭的一次勝利。
【三年真題】
(一)、2022年中考真題
1.(2022年西藏自治區)與“鳳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起”這些典故相關的戰役是( )
A.淝水之戰 B.赤壁之戰 C.巨鹿之戰 D.官渡之戰
【答案】A
【詳解】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淝水之戰后,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戰狀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起”等典故都出自這次戰役, A 項正確;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與題干這些典故無關,排除B項;巨鹿之戰發生在秦末,與題干這些典故無關,排除C項;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與題干這些典故無關,排除D項。 故選A項。
2.(2022年山東濟南)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漢化措施。如果用世紀年代的紀年方式表述,這一事件發生在( )
A.公元前5世紀初 B.公元前5世紀末 C.公元5世紀初 D.公元5世紀末
【答案】D
【詳解】根據“公元494年”并結合所學可知,一世紀是一百年,在百位數上加1就是世紀,4+1等于5世紀,習慣上每個世紀頭20年叫某世紀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紀末,因此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時間上應該表述為公元5世紀末,D項正確;A、B、C三項時間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D項。
3.(2022年江蘇鎮江)下列兩幅圖片再現了北魏人民的經濟生活狀況。這些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
A.江南開發 B.民族交融 C.科舉取士 D.重文輕武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幅圖片反映了漢族與北方民族相互學習,反映了北魏時期的民族交融,B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江南開發,排除A項;材料與科舉取士無關 ,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北魏重文輕武,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2年湖南湘西)某校學生以“民族融合”為主題進行探究活動,收集到某個王朝推行“說漢話、穿漢服、行漢制”等措施的資料。請問這個王朝的國君是
A.漢武帝 B.唐太宗 C.秦始皇 D.北魏孝文帝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說漢話、穿漢服、行漢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故這個王朝的國君是北魏孝文帝,D項正確;漢武帝、唐太宗、秦始皇都是漢族建立王朝的皇帝,與“說漢話、穿漢服、行漢制”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
5.(2022年吉林長春)“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這些措施( )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實力
C.沿襲了鮮卑習俗 D.實現了南北統一
【答案】A
【詳解】“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等措施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和民族交融趨勢,A項正確;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沿襲了鮮卑習俗,排除C項;北魏孝文帝改革沒有實現南北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2年湖南益陽)如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B.少數民族的漢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D.民族交融的加強
【答案】D
【解析】根據圖片“漢族婦女制作蒸饃和烙餅磚畫”可知,這是漢族接受受北方少數民族的飲食;“北朝穿漢服的貴族婦女”可知,這體現的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族的服飾;“南朝穿胡服的宮廷樂隊”可知,這體現的是漢族接受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這些圖片反映的主題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民族交融,D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題干中未體現,排除A項;少數民族的漢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表述不全面,排除BC項。故選D項。
7.(2022年廣西河池)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姓改用漢姓的情況,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意義是
鮮卑姓 漢姓 鮮卑姓 漢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陸
拔拔 長孫 賀蘭 賀
達奚 奚 獨孤 劉
A.實現了南北統一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增強了軍事力量 D.削弱了北魏實力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姓改用漢姓的情況。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其中要求改鮮卑姓為漢姓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B項正確;北魏沒有完成南北統一,排除A項;表格反映的是改漢姓與增強軍事實力無關,排除C項;這一做法沒有削弱了北魏實力,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2年四川成都)舞劇《五星出東方》自2021年首演以來,受到觀眾熱捧。該劇以新疆出土的東漢蜀錦護臂(圖)為構想之源,運用舞蹈的藝術想象力,演繹了漢朝戍邊將領在北方古城與少數民族首領的兒女從劍拔弩張到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體現了藝術與歷史的精妙結合。該舞劇
A.宣傳普及了系統的古代歷法知識 B.準確復原了真實可靠的歷史場景
C.填補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藝術表現了邊疆民族交融的歷史
【答案】D
【解析】根據“演繹了漢朝戍邊將領在北方古城與少數民族首領的兒女從劍拔弩張到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可知,該舞劇藝術表現了邊疆民族交融的歷史,D項正確;材料沒有宣傳普及了系統的古代歷法知識,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準確復原了真實可靠的歷史場景,排除B項;填補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2年湖南邵陽)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通用語言,各民族間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國家統一 B.發展了畜牧經濟
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實力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促進了民族交融,C項正確;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畜牧經濟的發展和北魏實力的增強,排除B、D項。故選C項。
10. (2022年新疆建設兵團)下面三幅圖畫摹繪自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些原是北方少數民族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這反映了
A. 內遷各族生活習慣一致 B. 祖國邊疆地區得到開發
C. 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北方少數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可知,漢族接受少數民族的文明,這體現的是民族交融,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和漢族的交融,不是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民族關系,不是邊疆開發、 經濟重心南移,排除BD二項。故選C項。
11.(2022年山西晉中)“禁止穿鮮卑服,一律改穿漢服”“規定30歲以下的鮮卑官吏仍說鮮卑語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鮮卑的復姓為近似的單音漢姓”。與這些措施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五胡內遷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會盟 D.澶淵之盟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題干中涉及的這些措施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所以與這些措施相關的歷史事件應該是孝文帝改革,與五胡內遷、唐蕃會盟以及澶淵之盟無關,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12.(2022年重慶A卷)北魏后期,一位到過北方的南朝大臣在親眼目睹洛陽舊貌換新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后,感嘆當時中原“禮儀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輕視。這反映出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閡完全消除 D.分裂割據局面已經結束
【答案】B
【解析】孝文帝改革時期實行遷都洛陽的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陽的“禮儀盛富,人物殷阜”,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B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排除A項;雖然民族融合趨勢加強,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閡,排除C項;分裂割據局面已經結束是隋朝時期,排除D項。故応B項。
13.(2022年四川廣元)廣元某校歷史學習小組在開展合作探究時,制作了圖示卡片。下列選項與該卡片內容最契合的是
A.商鞅變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北魏統一了北方,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漢化措施,規定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促進了民族交融,D項正確;商鞅變法是秦國為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排除A項;文景之治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治世,排除B項;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治世,排除C項。故選D項。
14.(2022年湖南郴州)下圖是北魏時期的陶籠冠傭,該陶俑頭戴紗織籠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長裙,腰間系帶,是當時著漢裝的侍女形象,這種“胡人漢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
A.商鞅變法 B.前秦的統一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北魏時期、胡人漢服”可得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他推行漢化措施,規定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C項正確;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秦國“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排除A項;前秦的統一使前秦境內的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是北宋朝政的改革,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2年湖北黃岡)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這表明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閡消解 B.當時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間的偏見完全消除 D.“胡”“漢”觀念已經徹底淡薄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表明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B項正確;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閡消解、各民族之間的偏見完全消除、 “胡”“漢”觀念已經徹底淡薄這三項的“消解”、“完全消除”、“徹底淡薄”表述太絕對,排除ACD項。故選B項。
(二)、2021年中考真題
1.(2021年成都中考真題)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國家以漢語為正音,三十歲以下的在朝官員,強令改說漢語,禁說鮮卑語。如有違反,將受到降職或者撤職的處理。孝文帝推行的這類措施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實力
C.沿襲了鮮卑習俗 D.實現了南北統一
【答案】A
【詳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國家以漢語為正音,三十歲以下的在朝官員,強令改說漢語,禁說鮮卑語。如有違反,將受到降職或者撤職的處理。孝文帝推行的這類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A符合題意,B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改變了鮮卑習俗,C排除;北魏孝文帝沒有實現南北統一,D排除。故選擇A。
2.(2021年安徽中考真題)跪坐習俗是儒家禮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垂腳高坐被視為傲慢行為。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胡床、胡坐”的傳播,漢人的跪坐禮俗逐漸變成垂腳高坐,這一轉變體現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強 B.儒學正統地位的喪失
C.政權分立的加劇 D.少數民族漢化的開始
【答案】A
【詳解】從跪坐到垂腳高坐體現了漢族對少數民族習俗的接受,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加強,故選A;儒學正統地位并沒有喪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強,而非政權分立的加劇,排除C;材料體現的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習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數民族漢化,排除D。
3.(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題)2021年4月,陜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數民族特征(見下圖),出土的碓房、水井、陶倉等又是華夏農耕文明的體現。這表明,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與漢族交往狀態是
A.戰爭 B.隔離 C.分裂 D.交融
【答案】D
【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數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倉等又是華夏農耕文明的體現”并結合所學可知。十六國時期,政權統治者仿漢制,實行君主專制制度,經濟文化生活交流頻繁,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減少,我國出現了各民族大交融,故D正確;ABC與題干出土文物描述不符,故錯誤。綜上故選D。
4.(2021年湖南懷化中考真題)他進一步推進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文中的他是
A.馮太后 B.漢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答案】D
【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北魏是由少數名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起來的政權。為鞏固統治,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題干信息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故D正確;ABC錯誤。綜上故選D。
5.(2021年重慶中考真題A卷)下圖所示,是公元443年鮮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來說明
A.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B.小篆成為全國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書冠絕天下 D.鮮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
【答案】D
【詳解】據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鮮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內容都用漢字書寫,明顯是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故選D;該拓片的文字不是甲骨文、小篆和行書,排除ABC。
6.(2021年重慶B卷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為北方漢人廣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歡。這反映出當時
A.絲綢之路始通 B.北方經濟發達 C.民族交融加強 D.南北政權分立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漢人的飲食融入了胡人的飲食,體現了此時期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相互融合和影響,故選C;絲綢之路的開通是漢武帝時期,A錯誤;BD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2021年湖南婁底中考真題)飛天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飛天形象的變化反映出
大同云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飛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審美特色 北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龍門石窟中,飛天的服飾、舞具都有中原漢風
A.書法藝術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經濟開發 D.南北政權對峙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一中的“大同云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飛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審美特色”、“ 北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龍門石窟中,飛天的服飾、舞具都有中原漢風”,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各民族生產生活上相互學習,錯居雜處,加強了相互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故選項B符合題意;ACD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故選擇B。
8.(2021年江蘇宿遷中考真題)《魏書.任城王傳》記載:“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據材料可知,下列說法不屬于孝文帝遷都的原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強
C.平城中守舊勢力強大 D.洛陽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B
【詳解】材料對平城與洛陽的利弊進行了比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況,故選B;材料認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強調的是平城文化落后,故排除A;材料認為在平城“移風易俗,信為甚難”,說明平城守舊勢力強大,不利于改革推進,故排除C;材料認為洛陽“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強調的是洛陽市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
9.(2021年山東聊城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一般被泛稱為“五胡”。“一到隋唐時代,而所謂五胡,便已泯然無跡。”這主要說明
A.民族矛盾尖銳 B.民族交融加強
C.民族雜居相處 D.中外交流頻繁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有很多少數民族已經融入中原漢族。題干的“魏晉南北朝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一般被泛稱為‘五胡’。‘一到隋唐時代,而所謂五胡,便已泯然無跡。’”主要說明民族交融加強,故B符合題意;題干現象是民族融合加強的表現,不能說明民族矛盾尖銳和民族雜居相處,與中外交流頻繁無關,排除ACD。故選B。
10.(2021年山東青島)擦亮塵封的文物,看見生動的文明。下圖所示的文物為北朝時期的陶俑,這些陶俑顯示了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逐漸被典雅寬松的漢族衣冠所取代。下列能推動這一變化的事件是
舞蹈陶俑 女官陶俑 陶女立俑
A.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鄭和下西洋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逐漸被典雅寬松的漢族衣冠所取代”并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改革,推動了少數民族的服裝逐漸被典雅寬松的漢族衣冠所取代,A項正確;BC項均是唐朝發生的事件,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鄭和下西洋發生于明朝,排除D項。故選A項。
11.(2021年湖南郴州中考真題)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東晉以8萬精兵打敗了號稱有百萬大軍的前秦。東晉獲勝的根本原因是
A.前秦將士無心戀戰,有意想輸掉戰爭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江南經濟發展快
C.前秦士兵不習水戰,暈船怕水忙逃跑 D.東晉將領指揮得當,火燒連營建奇功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之所以敗給南方東晉,根本原因是南方經濟的發展,實力增強是戰爭勝利的保障,故選B項;前秦將士無心戀戰,有意想輸掉戰爭說法錯誤,故排除A項;前秦士兵不習水戰,暈船怕水忙逃跑說法不夠準確,故排除C項;淝水之戰中,東晉并沒有火燒連營建奇功,故排除D項。
12.(2021年廣州市中考真題)研究發現,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慕容部從遼西主動遷到中原地區。后來,慕容鮮卑便從歷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詞作為一個姓氏而存在。這一現象表明南北朝時期
A.民族交融加強 B.南北發展平衡 C.經濟破壞嚴重 D.文學藝術繁榮
【答案】A
【詳解】依據題干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機那里了北魏,孝文帝遷都以洛陽,學習漢族,采取一系列的漢化措施,加強了與漢族的民族融合,慕容鮮卑便從歷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詞作為一個姓氏而存在,說明此時期民族交融加強,A符合題意;BCD三項的內容與題干的材料內容無關,排除;故選A。
13.(2021年湖南常德中考真題節選)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內,各民族有了很大的發展,民族間的交流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南方漢越在矛盾與沖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貿易交流頻繁,北方邊境戰爭不斷。民族的分化、重組與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動力,并注入了新鮮血液.
——摘編自王文光《秦漢時期民族關系互動述論》
材料二中華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曾有許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國,甚至還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國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習俗或畜牧經濟,相反,是入侵者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為“北方邊境戰爭不斷”而采取的措施?西漢為中華民族“注入新鮮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漢的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哪一史實最能證明“入侵者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有何具體措施(至少寫2個)?
【答案】(1)措施:在北方,秦擊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措施: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擊敗匈奴;開通絲綢之路;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的管理。作用:大一統國家得以鞏固加強。
(2)史實: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遷都洛陽;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詳解】
(1)措施:根據所學,可從秦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等分析回答。措施:根據所學,從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出擊匈奴;開通絲綢之路;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的管理等角度分析回答。作用:可從大一統國家得以鞏固加強等分析回答。
(2)史實:根據所學,可列舉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根據所學,可列舉推行均田制;遷都洛陽;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等措施。
(三)、2020年中考真題
1.(2020年貴州黔東南)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東晉統治局面相對穩定。這次戰役是
A. 巨鹿之戰
B. 官渡之戰
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以少勝多”“前秦”“東晉”,結合所學可知,東晉與前秦之間于公元383年進行了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維護了南方社會的穩定,所以D符合題意。A巨鹿之戰發生在秦朝末年,交戰雙方是項羽與秦軍;B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交戰雙方是曹操與袁紹,C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交戰雙方是孫劉聯軍與曹操。
【點撥】中國古代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多,了解它們各自的交戰雙方及特點有利于此類題的解答。
2.(2020年四川眉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訓形式多是“家書”或“遺令”,重視教育子弟,內容涉及修身到治學,從處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達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訓問世,內容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家訓
A.只出現在顯貴家庭
B.受儒家思想影響大
C.形式單一內容統一
D.滿足科舉考試需要
【答案】B
【解析】依據題干內容“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知中國古代家訓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體現了儒家思想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內涵,B正確;依據題干可知家訓不僅出現在顯貴家庭,也出現在平民家庭,A排除;依據題干“重視教育子弟,內容涉及修身到治學,從處世到事君”可見中國古代家訓的內容較為豐富,C排除;依據題干可知,中國古代家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而科舉考試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時期,因此并不都是滿足科舉考試需要,D排除。故選B。
3.(2020年浙江杭州)下圖是魏晉時期的墓磚壁畫“犁耕圖”,出土于甘肅嘉峪關地區,下列對該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讀,符合史實的是
A. 棉布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
B. 曲轅犁在當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
C. 反映了魏晉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
D. 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
【答案】 D
【解析】由題干中的“嘉峪關”“犁耕圖”依據所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學會了農耕生活,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
A項棉布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不符合史實,棉布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是在元朝,不符合題意;
B項曲轅犁在當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不符合史實,曲轅犁得到廣泛的應用是在唐朝,不符合題意;
C項反映了魏晉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實,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不符合題意;
D項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符合史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備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關知識。
4.(2020年湖南衡陽)歷史圖片的解讀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圖片突出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北方統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答案】B
【解析】依據圖片文字“胡人漢服圖”、“漢人胡食圖”,說明胡人即少數民族可以穿漢人的服飾;漢人也吃上了少數民族的食物。體現了漢族服飾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體現了少數民族飲食對漢族的影響,民族之間相互影響學習促進了民族融合。B項符合題意;圖片中不能體現北方的統一,A項不合題意;圖片體現的是中國境內的民族關系的發展,不是中外交往,C項不合題意;圖片體現了民族生活習俗的相互影響,不能反映文化昌盛。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C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B。
5.(2020年貴州黔西南)“鮮卑貴族,官員采用漢姓,改穿漢族服裝,學習漢語,提倡同漢人通婚。”以上材料記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A.背景
B.內容
C.作用
D.意義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孝文帝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銳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439年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為了順應這一趨勢,為了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主要內容:遷都洛陽,以更好地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實行漢化政策,學漢語,穿漢服,用漢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為姓元,與漢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鮮卑貴族,官員采用漢姓,改穿漢族服裝,學習漢語,提倡同漢人通婚。”材料記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B符合題意。
故選:B。
6.(2020年山東濱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也有統治者的主動漢化。下列能體現這一時期主動“漢化”的是
A.三國鼎立
B.八王之亂
C.淝水之戰
D.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考查點: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題思路:本題的主題是少數民族“漢化”也就是少數民族政權主動學習漢族文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采用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D正確;三國鼎立的魏蜀吳三政權均由漢族建立,A錯誤;八王之是西晉統治集團的內亂,B錯誤;淝水之戰是發生在公元383年東晉以少勝多打敗前秦的戰役,C錯誤。綜上故選D。
7.(2020年遼寧丹東)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趨勢下,北魏原有舊俗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統治需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北魏孝文帝進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①遷都北京 ②改鮮卑姓為漢姓 ③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 ④以漢服代替鮮卑服
①③④
①②③
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為了鞏固統治,北魏孝文帝進行了改革,大力實行漢化政策,改革的措施有改鮮卑姓為漢姓、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 、以漢服代替鮮卑服等,②③④正確; 孝文帝遷都洛陽而非北京, ①錯誤。故選C。
8.(2020年江蘇淮安)如圖是北魏陶俑,三位女樂俑都頭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領短衣,下著長裙。她們呈跪坐姿態,一人高歌,二人撫琴伴奏。從該文物可以獲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藝術表演
民族交融
重文輕武
D.生活面貌
【答案】C
【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少數民族紛紛內遷。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屬于少數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權。重文輕武屬于北宋時期的治國策略。材料信息不包括C項。圖片中陶俑“上身穿交領短衣,下著長裙”體現出民族融合的特點。“一人高歌,二人撫琴伴奏”體現出藝術表演。材料中陶俑的著裝和藝術表演體現出北魏民眾的生活的面貌。A、B和D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排除。故選C。
9.(2020年福建)北魏新都洛陽城的設計吸納了中原傳統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樣式。該設計體現的時代特征是
A.國家富強
B.對外開放
C.江南開發
D.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北魏新都洛陽城的設計吸納了中原傳統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樣式,說明該設計體現的時代特征是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順應當時北方民族交融的趨勢,進行改革,他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有利于民族交往,D正確,ABC排除。故選D。
10.(2020年山東東營節選)各民族間的不斷交融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和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遷都后,孝文帝下詔改用漢姓,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推行漢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選種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措施的作用。
【答案】(1)漢化措施;這一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解析】(1)依據材料一“遷都后,孝文帝下詔改用漢姓,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推行漢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選種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中”,結合課本所學,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魏孝文帝遷都后,進一步實行漢化改革,改用漢姓,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推行漢族的官制;魏孝文帝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会| 抚宁县| 财经| 军事| 襄垣县| 郓城县| 大名县| 泾阳县| 龙南县| 洛隆县| 开封市| 来安县| 延吉市| 龙陵县| 平阴县| 绥化市| 凌云县| 广灵县| 开江县| 清水县| 嵊泗县| 贞丰县| 江安县| 波密县| 陇西县| 云南省| 榆社县| 岑巩县| 都江堰市| 佛冈县| 息烽县| 子洲县| 全州县| 句容市| 镇赉县| 扎兰屯市| 普格县| 香港 | 英德市| 临泉县|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