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6.1.2從種到界》教學設計基本信息 課題 從種到界 課型 新授執教者 課時 1課時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教材分析 本節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一章《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第二節的內容。在對生物類群進行整理歸納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的復雜多樣性,本節的編排體現了以點帶面的特點,即以典型動物為例,清楚的介紹了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同時又明確了生物分類時要注意的問題。具體來說,在學生已經嘗試對動物和植物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本節以狼為例,把狼放在不同的分類等級進行比較,突出狼與其他動物所共有的形態和結構等方面的特征,將狼放在不同的分類等級中,以體現出這些動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同時又鮮明的呈現了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科素養,之前已經學習過《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群》,使得學生系統的接觸了生物分類的知識,此外,該部分的知識對于八年級的學生并不太陌生,利用知識遷移可以較好的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另外,此階段的初中生物學習接近尾聲,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加之探究意愿的增強,所以此部分知識應該以學生自主討論為主,教師負責組織、評價,讓學生利用學到過的生物學知識解決目前遇到的生物學問題,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描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3.了解林奈和生物命名法——雙名法。教學重難點 重點 描述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難點 描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具 教材 ,PPT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出示教材第 101 頁蜜蜂圖片。 提出: 同一種生物為什么要冠以不同的類群名稱呢 引導學生回憶動物類群的相關知識來分析。 學生:觀看圖片,思考問題,交流討論。 教師總結:為體現不同的等級,明確分類地位,進一步說明分類要有不同的等級,以理清進化關系。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為學習動物學知識做引領和鋪墊。 問題引導,探究新知 (一)分類等級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 101 頁,提出問題: (1)什么是生物分類 (2)生物分類的等級有哪些 (3)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什么 哪個等級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學生閱讀教材,小組內交流作答: (1)弄清不同類群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2)界、門、綱、目、 科、屬、種。 (3)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2.教師總結:為了科學地將生物進行分類,弄清生物之間 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分成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一種生物便是一個物種,“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3.指導學生閱讀觀察教材第 102—103 頁圖 6-1,狼在動物分類中的位置。 (1)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不同等級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關 系。 學生觀察分析,小組內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分析交流狼的分類等級,了解到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少。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詳細講解,使得學生對書本所羅列的動物之間的不同特點有一個更加理性的認識。 (2)教師總結:狼的分類列表是狼→犬屬→犬科→食肉目 →哺乳綱→脊索動物門的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界。生物分類單位越大,生物數量越多,共同特征越少,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生物數量越少,親緣關系越近。 (3)植物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分類,引導學生分析桃在植物分類中的位置。 小組內合作交流,共同得出結論:桃→桃屬→薔薇科 →薔薇目→雙子葉植物綱→種子植物門的被子植物亞門→植物界。 (二)命名法 1.教師講解:在現實生活中依舊存在著“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的現象。 2.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 105 頁內容,分 析、歸納林奈的雙命名法的特點。 學生閱讀教材“科學家的故事”:林奈和雙名法。 三、總結收獲,形成體系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物分類的依據及意義。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級,生物的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為界、門、綱、目、 科、屬、種,生物所屬的等級越大,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越遠,相似程度越小;生物所屬的等級越小,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相似程度越大。 四、鞏固運用、拓展提升 教師提問: 1.包含生物種類最少的生物分類單位是什么 2.現有甲、乙、丙三種動物,它們的分類情況是:甲和乙 同在的最小分類單位是“種”,乙和丙同在的最小分類單位是“目”,則與乙親緣關系最近的是哪種動物 學生思考回答: 1.種。 2.甲。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親緣關系越近。設計意圖:拓展思維,學以致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歸納本節課知識的主要內容,交流自己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收獲。布置作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