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學案【課標要求】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重難點】系統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認識其價值。【名詞解釋】文化:廣義上的文化指的是,凡超越本能的、為我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包括:(一)由人類加工自然創制的各種器物,即“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的物態文化;(二)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社會組織構成的制度文化;(三)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行為文化;(四)由為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細蘊化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的心態文化。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結果。本書中的文化概念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指向。中華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中國這一廣袤土地上創造的全部文化的總稱。中華傳統文化: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華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易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問題引領】1、閱讀教材第一目,概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基本階段?2、閱讀教材第三目有關內容,并結合第一目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歷程,概括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怎樣的基本特點?3、閱讀教材第二目內容,概括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內涵?并以史實加以說明。4、閱讀教材第三目,概括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主要價值 【知識框架】基本歷程源遠流長、內涵豐富 主要特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內涵主要價值【課后小練】一、選擇題1.神話傳說及民族學研究表明,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文化集團;考古學家夏鼐發表的《碳-14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把中國遠古文明分為七個區域。據此可知( )A.神話傳說完全符合真實的歷史 B.歷史研究必須依賴考古發掘C.中華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點 D.中華文化“華夷之辨”根深蒂固2.《易·賁卦》說:“圣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處的“人文”指的是A.自然現象和規律 B.社會現象和規律C.天文現象和規律 D.生物現象和規律3.《禮記·中庸》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這說明中國古代觀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發點是A.物性 B.道德 C.人文 D.禮儀4.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才能達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則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這反映了( )A.傳統文化突出共性,否定個性 B.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C.求同存異是中華文化的根本 D.傳統的道德準則形成于西周5.(2020河北張家口一中高二期中)馮天瑜教授在《中華文化史》中研討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和階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時代”那么兩宋時期的文化發展歷程和階段特征應該是A.從神本走向人本 B. 沉暮與開新C.內省、精致趨向與市井文化的勃興 D. 亂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6.袁行需等在《中華文明史》中說:“對于外來文明,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接納力與融合力。”下列各項不符合這一觀點的是( )A.佛教傳人中國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一部分B.隋唐絲織技術高,還借鑒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C.唐宋時期廣州出現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D.元朝時海南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7.(2020福建福州高三線上質檢,)陸九淵、王守仁相信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則的根源。他們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內在價值更勝于外在權威。據此可知。陸王心學A.擺脫儒學思想束縛 B.關注人的自我意識C.維護綱常倫理道德 D.批判君主專制統治8.(2020江西南昌十中高二5月月考)在國際關系中踐行正確的義利觀問題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樹道義。在國際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中國要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由材料可知,習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A.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B.始終把正確的義利觀放在第一位C.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開始重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二、非選擇題9.(2020·湖北武漢高三畢業六月供題二·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代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亟需象征性領袖的現實,使“天”與“君主”凸顯了他們的絕對地位。知識階層一方面在民族、國家成型過程中不得不凸顯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懼再度出現秦代君主專制權力無限擴張,凌駕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還有正義,在力量之上還有良心,在權力之上還有“天”在臨鑒,其實就是在權力已經無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個權力更加無限的“天”。這樣,知識階層就能夠又一次代天立言,擁有一些與政治抗衡、對君主制約的權利。——摘自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材料二 20 世紀初,有人指出,“今之憂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滄亡,則疾首痛心于數千年之古學,以為學之無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國教育部公布《大學令》和《大學規程》,將大學分為文、理、法、商、醫、農、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學經學科。 ——據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材料三 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習近平《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儒學的積極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期儒學地位變化的背景。(8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前弘揚儒學精髓的意義。(5分)參考答案【問題引領】1、基本歷程原始社會——夏商周:多元一體中華文明逐漸形成春秋戰國:華夏文化認同,中華文化的奠基秦漢時期:儒學成為中華文化主流魏晉時期:儒釋道融通,玄學盛行隋唐時期:中華文化輝煌燦爛宋明時期:理學的興起、發展明清之際:出現進步思潮,中華文化整體上受到禁錮2、主要特點本土性: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獨特的品格。多樣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城廣闊。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當,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中華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質。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連續性: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3、基本內涵以人為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懷天下,家國情懷。崇德尚賢,天下為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兼容并包。4、主要價值1.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維系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現實價值:蘊含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價值評斷標準,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借鑒。【課后小練】1.C 2.B 3.C 4.B 5.C 6.D 7.B 8.A9.【答案】(1)積極作用:增強了凝聚力和政治認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權的過度膨脹。(4分)原因: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儒學取得正統地位;吸取歷史教訓;儒家學者的責任感和理論創新。(8 分)(2)民族危機;西方近代文化沖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近代工商業及資本主義發展;傳統儒學的內在困境。(8分)(3)增進文化自信;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利于民族復興;為世界作出貢獻。(5 分,任意2點4分、3點5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歷史園地【解析】(1)第一小問作用,據材料一“漢代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亟需象征性領袖的現實,使‘天’與‘君主’凸顯了他們的絕對地位”可得增強了凝聚力和政治認同;據材料一“其實就是在權力已經無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個權利更加無限的‘天’”可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權的過度膨脹。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漢代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可知其原因實質就是說明這種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根據所學可得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儒學取得正統地位,吸取歷史教訓,儒家學者的責任感和理論創新等方面。(2)據材料二“今之憂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滄亡,則疾首痛心于數千年之古學,以為學之無用而致于此也”可得民族危機,西方近代文化沖擊,傳統儒學的內在困境等;據材料二“1912年底至1913年初”在這個時空之下,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近代工商業及資本主義發展。(3)據材料三“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可得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據材料三“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可得利于民族復興,為世界作出貢獻,然后根據所學可得增進文化自信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