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冊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冊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學案

資源簡介

2021—2022學年上學期高一歷史導學案
第九單元 第26課
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
【學習目標】
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把主要舉措;
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
【重點難點】
重點: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鞏固新生政權的主要舉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難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全面確立的深遠意義。
【時空定位】
【知識解讀】
新中國時期劃分: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2)十年探索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年;(曲折發展)
(3)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浩劫、動亂)
(4)徘徊中前進:1976年~1978年。
(5)新時期: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過渡時期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制定,被人們精煉地概括為“一體兩翼”或“一化三改體”。“一體”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兩翼”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是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工業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是總路線的主體;三大改造為工業化的實現創造前提條件;只有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支持工業化的發展。總路線的提出,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人民進入社會主義的意愿,對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有著決定性意義。
3.和平贖買政策:和平牘買政策是三大改造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即國家用贖買的手段,對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通過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償辦法實行國有化,進而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4.“萬隆精神”:亞非會議所顯示的正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被人們謄為“萬隆精神”。
【素養提升】
探究1:過渡時期總路線
材料一 “一五”計劃期間鋼鐵產量增長統計表
產品名稱 單位 1952年 1957年 1957年比1952年增長(℅)
鋼 萬噸 135 535
生鐵 萬噸 193 594
——摘編自《當代中國的鋼鐵工業》
材料二 1953年,隨著全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城鎮人口增加,加上災民,全國吃商品糧的人口將近兩億。同時,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棉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要求超過了糧棉油的增長速度。
——史全勝、馬建紅等主編《中國近現代史簡明教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五”計劃期間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現象出現的背景及國家為解決這一問題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結果。
探究2:新中國外交
材料一“一邊倒”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針。它的形成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的國際關系密切相關。當時的國際關系有兩條線索:一是雅爾塔體系的建立;二是“冷戰”的開始與兩大陣營的形成。這使中國不能置身局外,中間道路難以行得通,“一邊倒”就是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國際背景下醞釀形成的。
——摘編自丁明《戰后國際關系與我國建國初“一邊倒”方針的形成》
材料二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在亞洲誕生,是因為它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包含4個“互”字、1個“共”字,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一邊倒”方針提出的“復雜的國際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實踐意義。
(2)根據材料二,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哪些因素。
探究3: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第二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
第二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軍隊和華僑選出的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代表產生辦法,包括少數民族代表的名額和產生辦法,由選舉法規定。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與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相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2)如何理解憲法規定的“人民民主國家”這一性質?
【深度理解】
一、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由哪些政治制度構成
二、三大改造的原因:
(1)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①二者都是個體私有經濟,分散、落后,束縛生產力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②隨著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展開(特別是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小農業、小手工業經濟難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2)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①資本主義工商業是一種私有制,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國營經濟)相矛盾;②要擴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實現工業化建設計劃,都需要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
三、理解:“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所謂過渡,是指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過渡時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其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
四、理解:《共同綱領》的臨時憲法性質。《共同綱領》是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它確定新中國的首都、國名、國旗和國歌,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因政協不是由普選產生的正式代議制機構,它通過的《共同綱領》只起到臨時憲法作用,不是正式憲法。
五、識記:政協制發展歷程。
1、初步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此時,政協代行人大之職,《共同綱領》代行憲法之職。
2、正式確立:1954年人大會召開后,政協不再代行人大之職,不再是國家權力機關,而是作為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繼續存在,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3、新階段:1956年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組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六、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歷程。初步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正式確立: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先后建立內蒙古(1947年)、新疆、廣西、寧夏、西藏(1965年)五個自治區。
【知識脈絡】
【針對訓練】
1、1951年美國《時代》周刊上登載“共產黨的經濟成就何在 他們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貨膨脹,至少暫時做到了”。對此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
A.當時美國敵視中國,此報道無史料價值 B.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
“我們一定要聯合蘇聯,要以蘇聯為首,這樣就可能使資本主義國家不敢妄動。”為此,新中國提出的外交方針是(  )
A.“一邊倒” B.“求同存異” C.“另起爐灶”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出現在中國與160多個國家的建交公報中。下列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理解正確的是(  )
A.只適用于處理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 B.最初是為了處理好中國與鄰國關系而提出的
C.標志著中國已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D.與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違背
4、下圖為我國“一五”計劃期間發行的特-13郵票《努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第四枚“石油”,從中可以獲取的信息是(  )
我國重工業基礎非常雄厚
B.到1955年“一五”計劃已完成
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
D.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
5、“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單純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變農村社會結構,建立一種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會關系。”新中國的農村土地改革和社會改革(  )
A.建立起城鄉二元社會結構 B.實行了對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
C.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 D.打破了農村宗族式社會管理體系
6、毛澤東高度評價“銀元之戰”這場經濟領域的斗爭,認為它的意義不亞于拿下了一場新的淮海戰役,這說明“銀元之戰”(  )
A.采用了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 B.是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的保證
C.穩定了物價,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D.解決了財政困難,實現了收支平衡
7、下圖是1953年的一幅漫畫,描繪了資源勘探隊員來到深山,手持“邀請函”叩響山洞大門的情景。這反映了當時我國(  )
已經初步改變工業落后局面
開始進行對礦產資源的開采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D.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
8、美國陸軍官方戰史說: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御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這表明朝鮮戰爭(  )
A.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
C.開拓了新中國外交新局面 D.造就了國內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
9、下表是“一五”計劃時期主要輕工業產量指標統計表。這表明“一五”計劃時期( )
產品名稱 1952年產量 1957年計劃產量 實際年均增長百分比
棉紗 361.8萬件 500萬件 6.7
棉布 11 163.4萬匹 16 372.1萬匹 8
食用植物油 72.4萬噸 155.2萬噸 16.5
面粉 299萬噸 467萬噸 9.3
鹽 346萬噸 593.2萬噸 11.4
A.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勢頭良好 B.政府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經濟建設側重于輕工業     D.“左”傾冒進思想已開始滋生
10.(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近四十年來……普遍的有一種誤解,以為在民國成立以前,幾千年以來的政體全是君主專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獨裁的、黑暗的,這話顯然有錯誤。在革命前后持這種論調以攻擊君主政體,固然是一個合宜的策略。至少除開最后明清兩代的六百年……大體上說,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體,君權是有限制的。
——摘編自吳晗《歷史的鏡子》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溝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變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視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會隨制度而轉變。因此只想把外國現成制度,模仿抄襲。甚至不惜摧殘人事來遷就制度。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根據材料一,概括作者對古代中國君主政體的觀點。(2分)
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民國政府從國外移來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概括作者認為其沒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的原因。(3分)
材料三中三幅圖片分別反映了我國的什么政治制度?在發展民主方面,新中國的民主與中華民國時期的民主有何不同?(5分)
(4)結合上述材料,簡要談談你對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認識。(5分)
12021—2022學年上學期高一歷史導學案
第九單元 第26課
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
【學習目標】
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把主要舉措;
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
【重點難點】
重點: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鞏固新生政權的主要舉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難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全面確立的深遠意義。
【時空定位】
【知識解讀】
新中國時期劃分: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2)十年探索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年;(曲折發展)
(3)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浩劫、動亂)
(4)徘徊中前進:1976年~1978年。
(5)新時期: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過渡時期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制定,被人們精煉地概括為“一體兩翼”或“一化三改體”。“一體”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兩翼”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是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工業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是總路線的主體;三大改造為工業化的實現創造前提條件;只有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支持工業化的發展。總路線的提出,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人民進入社會主義的意愿,對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有著決定性意義。
3.和平贖買政策:和平牘買政策是三大改造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即國家用贖買的手段,對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通過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償辦法實行國有化,進而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4.“萬隆精神”:亞非會議所顯示的正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被人們謄為“萬隆精神”。
【素養提升】
探究1:過渡時期總路線
材料一 “一五”計劃期間鋼鐵產量增長統計表
產品名稱 單位 1952年 1957年 1957年比1952年增長(℅)
鋼 萬噸 135 535
生鐵 萬噸 193 594
——摘編自《當代中國的鋼鐵工業》
材料二 1953年,隨著全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城鎮人口增加,加上災民,全國吃商品糧的人口將近兩億。同時,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棉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要求超過了糧棉油的增長速度。
——史全勝、馬建紅等主編《中國近現代史簡明教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五”計劃期間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原因: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
意義: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增強國防力量。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現象出現的背景及國家為解決這一問題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結果。
背景:國家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糧棉油供應嚴重短缺;
措施:一方面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大力發展生產;另一方面對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保證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結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保障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順利進行。
探究2:新中國外交
材料一“一邊倒”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針。它的形成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的國際關系密切相關。當時的國際關系有兩條線索:一是雅爾塔體系的建立;二是“冷戰”的開始與兩大陣營的形成。這使中國不能置身局外,中間道路難以行得通,“一邊倒”就是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國際背景下醞釀形成的。
——摘編自丁明《戰后國際關系與我國建國初“一邊倒”方針的形成》
材料二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在亞洲誕生,是因為它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包含4個“互”字、1個“共”字,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一邊倒”方針提出的“復雜的國際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實踐意義。
背景: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冷戰”開始。意義:贏得了蘇聯的支持和幫助,出現第一次建交高潮;有利于鞏固政權、維護國防安全,保障經濟建設;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
(2)根據材料二,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
原因: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體現了國際法治精神。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哪些因素。
因素:國家力量、國家利益、政權性質、國際形勢、民族文化、國民
意識、歷史經驗等。
探究3: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第二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
第二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軍隊和華僑選出的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代表產生辦法,包括少數民族代表的名額和產生辦法,由選舉法規定。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與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相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屬于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
(2)如何理解憲法規定的“人民民主國家”這一性質?
(2)人民民主國家又稱“人民民主共和國”。與蘇維埃共和國同為社會主義類型的國家,是中國人民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特殊國家形式。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也是依據人民民主專政的原則組織起來的。
【深度理解】
一、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由哪些政治制度構成
二、三大改造的原因:
(1)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①二者都是個體私有經濟,分散、落后,束縛生產力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②隨著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展開(特別是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小農業、小手工業經濟難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2)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①資本主義工商業是一種私有制,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國營經濟)相矛盾;②要擴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實現工業化建設計劃,都需要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
三、理解:“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所謂過渡,是指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過渡時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其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
四、理解:《共同綱領》的臨時憲法性質。《共同綱領》是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它確定新中國的首都、國名、國旗和國歌,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因政協不是由普選產生的正式代議制機構,它通過的《共同綱領》只起到臨時憲法作用,不是正式憲法。
五、識記:政協制發展歷程。
1、初步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此時,政協代行人大之職,《共同綱領》代行憲法之職。
2、正式確立:1954年人大會召開后,政協不再代行人大之職,不再是國家權力機關,而是作為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繼續存在,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3、新階段:1956年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組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六、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歷程。初步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正式確立: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先后建立內蒙古(1947年)、新疆、廣西、寧夏、西藏(1965年)五個自治區。
【知識脈絡】
【針對訓練】
1、1951年美國《時代》周刊上登載“共產黨的經濟成就何在 他們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貨膨脹,至少暫時做到了”。對此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
A.當時美國敵視中國,此報道無史料價值
B.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
答案:B思路分析:根據材料可知,美國《時代》周刊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成就“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貨膨脹”,說明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取得了成就,故B項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國民經濟的恢復。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
“我們一定要聯合蘇聯,要以蘇聯為首,這樣就可能使資本主義國家不敢妄動。”為此,新中國提出的外交方針是(  )
A.“一邊倒” B.“求同存異”
C.“另起爐灶”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答案:A思路分析:材料表明新中國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故選A項。
考點: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方針。
點評:本題較為簡單。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出現在中國與160多個國家的建交公報中。下列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理解正確的是(  )
A.只適用于處理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
B.最初是為了處理好中國與鄰國關系而提出的
C.標志著中國已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D.與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違背
答案:B思路分析:20世紀50年代為了處理好中國與鄰國的關系,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故選B項。A、C、D三項敘述不符合史實。
考點: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成果。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
4、下圖為我國“一五”計劃期間發行的特-13郵票《努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第四枚“石油”,從中可以獲取的信息是(  )
A.我國重工業基礎非常雄厚 B.到1955年“一五”計劃已完成
C.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 D.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
答案:D思路分析:“一五”計劃時我國工業基礎很薄弱,A項錯誤;“一五”計劃是在1953—1957年,B項錯誤;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1956年初步確立,C項錯誤;由圖片信息可知,包括石油工業在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故答案為D項
考點:本題考查新中國經濟建設。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
5、“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單純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變農村社會結構,建立一種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會關系。”新中國的農村土地改革和社會改革(  )
A.建立起城鄉二元社會結構 B.實行了對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
C.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 D.打破了農村宗族式社會管理體系
答案:D。解析: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與材料無關,故A項錯誤;對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也屬于計劃經濟的產物,故B項錯誤;“一五”計劃的完成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故C項錯誤;“要根本改變農村社會結構,建立一種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會關系”說明農村宗族式社會管理體系被打破,故D項正確。
6、毛澤東高度評價“銀元之戰”這場經濟領域的斗爭,認為它的意義不亞于拿下了一場新的淮海戰役,這說明“銀元之戰”(  )
A.采用了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
B.是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的保證
C.穩定了物價,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D.解決了財政困難,實現了收支平衡
答案:C解析:“銀元之戰”實際上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其主要作用是穩定了物價,提高了政府的威信,故C項符合題意;毛澤東所言主要說明“銀元之戰”的意義而不是其手段,故排除A項;統一財經是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的保證,故排除B、D兩項。
7、下圖是1953年的一幅漫畫,描繪了資源勘探隊員來到深山,手持“邀請函”叩響山洞大門的情景。這反映了當時我國(  )
A.已經初步改變工業落后局面 B.開始進行對礦產資源的開采
C.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D.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
答案:D。解析:從漫畫信息可知,1953年,資源勘探隊員來到深山叩開了“錳”“銅”“鎢”“石油”“煤”“鐵”等礦產資源開采的大門,這說明當時中國重工業得以發展,反映了當時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故選D項。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局面,排除A項;在古代中國已經開始了對礦產資源的開采,排除B項;1953年時我國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尚未完成,排除C項。
8、美國陸軍官方戰史說: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御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這表明朝鮮戰爭(  )
A.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
C.開拓了新中國外交新局面 D.造就了國內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
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中美國陸軍官方對中國的評價“共產黨中國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戰爭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故A項符合題意;B、D兩項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與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開拓了新中國外交新局面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影響,排除C項。
9、下表是“一五”計劃時期主要輕工業產量指標統計表。這表明“一五”計劃時期( )
產品名稱 1952年產量 1957年計劃產量 實際年均增長百分比
棉紗 361.8萬件 500萬件 6.7
棉布 11 163.4萬匹 16 372.1萬匹 8
食用植物油 72.4萬噸 155.2萬噸 16.5
面粉 299萬噸 467萬噸 9.3
鹽 346萬噸 593.2萬噸 11.4
A.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勢頭良好
B.政府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經濟建設側重于輕工業    
D.“左”傾冒進思想已開始滋生
答案:B 
解析:由表格數據可知,“一五”計劃時期主要輕工業產品的產量指標都有大幅增長,這表明政府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輕工業部門,故A項錯誤;“一五”計劃側重于重工業,故C項錯誤;D項材料并未體現。
10.(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近四十年來……普遍的有一種誤解,以為在民國成立以前,幾千年以來的政體全是君主專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獨裁的、黑暗的,這話顯然有錯誤。在革命前后持這種論調以攻擊君主政體,固然是一個合宜的策略。至少除開最后明清兩代的六百年……大體上說,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體,君權是有限制的。
——摘編自吳晗《歷史的鏡子》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溝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變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視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會隨制度而轉變。因此只想把外國現成制度,模仿抄襲。甚至不惜摧殘人事來遷就制度。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概括作者對古代中國君主政體的觀點。(2分)
(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民國政府從國外移來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概括作者認為其沒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中三幅圖片分別反映了我國的什么政治制度?在發展民主方面,新中國的民主與中華民國時期的民主有何不同?(5分)
(4)結合上述材料,簡要談談你對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認識。(5分)
明清之前,君權受到限制;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民主共和制。政治制度沒有與人事相配合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同:中華民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新中國,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
從專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找到符合本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川| 裕民县| 陆丰市| 民乐县| 扶绥县| 淮安市| 凭祥市| 遂溪县| 浏阳市| 上饶县| 安吉县| 阳江市| 旅游| 钟祥市| 赣州市| 鹰潭市| 桂阳县| 凯里市| 和静县| 平泉县| 简阳市| 马山县| 黄石市| 永丰县| 河北区| 陈巴尔虎旗| 乐业县| 宁安市| 合作市| 荆门市| 晋州市| 寿光市| 龙胜| 天镇县| 章丘市| 弋阳县| 广水市| 樟树市| 和龙市| 缙云县|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