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6.1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學案課題 6.1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章 6 學科 生物 年級 七【教學重點】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教學難點】 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導學方法】 考點精講,講練結合,課后鞏固【課前預習】 1. 植被的概念:一個地區內生長的________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________。2. 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1)森林:我國植被中,________占據主體,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________。另外,由于長期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使森林生態系統呈現________的趨勢。(2)草場:由于________使草場退化、沙化,變成了荒涼的沙漠。4. 我國于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________》和《中華人民共和國________》,對森林和草原實行依法治理和科學化管理。5. 我國開展了廣泛而持久的全民義務植樹、種樹活動,并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全國的________。6. 將下列地區與其植被類型連接起來。(1)夏季炎熱干燥、土壤貧瘠的地區 A. 草原 (2)半干旱氣候的地區 B.荒漠(3)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的地區 C.針葉林(4)氣候炎熱,濕潤的地區 D.熱帶雨林(5)終年高溫多雨的地區 E.常綠闊葉林(6)夏季溫涼、冬季嚴寒的地區 F.落葉闊葉林學習探究【新知導入】【合作探究】 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全體師生在校園中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為了提高小樹苗的成活率,移栽時根部盡量多帶土,主要是為了保護幼根及其上面的________,使根的________作用盡量少受影響。 (2)移栽植物后一般都要及時澆水,但澆水過勤過多會使植物的根長期浸泡在水中,植物反而生長不好,甚至會死亡。其原因是植物的根不能正常進行________作用,該作用主要在細胞中的________(填細胞結構名稱)進行。 (3)為了使樹苗長勢更好,移栽后還可以適量的施加肥料,肥料的作用是給農作物的生長提供________。 (4)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可以消耗和轉化空氣中的________,同時產生________,維持大氣中________的平衡;綠色植物主要通過________作用來散失水分,從而促進了生物圈的________。【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課堂練習】 1.下列行為中,屬于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是( ) A.愛護花草樹木 B.浪費紙張C.使用一次性筷子 D.亂砍濫伐2.一個地區內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 ) A.生態系統 B.森林 C.植被 D.植株3.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植被的是( ) A.嚴禁亂砍濫伐和過度放牧 B.開展義務植樹活動C.保護現有的森林和草地 D.毀林燒山,建造梯田4.在我國主要植被類型中,全年高溫多雨,植物種類豐富,終年常綠,高大植物居多的是( ) A.常綠闊葉林 B.熱帶雨林 C.落葉闊葉林 D.針葉5.下列哪項不屬于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 A.土地沙漠化 B.草原退化C.森林減少 D.人均森林面積多6.草原一般分布在( ) A.火熱干旱地區 B.半干旱地區C.高溫多雨地區 D.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地區7.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的最佳方案是(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計劃性砍伐與種植C.營造單一樹種 D.過量砍伐8.下列植被類型中,分布在全年高溫多雨地區的是( ) A.落葉闊葉林 B.草原 C.常綠周葉林 D.熱帶雨林9.佛山市創建森林城市建設有成效,其主要的植被類型是( ) A.熱帶雨林 B.常綠闊葉林 C.針葉林 D.草原10.下列對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人均森林面積少 B.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C.過度放牧讓許多草場退化 D.前三項都是參考答案課前預習:【答案】1、所有 植被2、草原 荒漠 熱帶雨林 落葉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 針葉林3、(1)森林 1/4 衰退(2)過度放牧4、森林法 草原法5、植樹節6、(1)B;(2)A;(3)F;(4)E;(5)D;(6)C。合作探究:【答案】(1)根毛;吸收;(2)呼吸;線粒體;(3)氮磷鉀;(4)二氧化碳;氧氣;碳﹣﹣氧;蒸騰;水循環。課堂練習:1、A 2、C 3、D 4、B 5、D 6、B 7、B 8、D 9、B 10、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