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4年上海高考歷史科考試要求一、考試性質、目的和對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歷史科(上海卷)測試是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而進行的選拔性考試。選拔性考試是高利害考試,考試結果需要有高信度,考試結果的解釋和使用應該具有高效度。它的指導思想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公正。考試對象是符合2014年上海市高考報名條件且選考歷史科目的考生。二、考試目標歷史學科旨在考查考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涉及時空意識、史實理解、材料處理、歷史闡釋,具體考察目標為: 1.時空意識 1.1 將歷史人物、時間、現象等置于特定的時期、地點 1.2 運用有關時間、空間的各項技能(包括使用有關時間的各種術語;制作年表、時間軸;閱讀地圖) 2.史實理解 2.1 了解主要的歷史人物、事件和文明成果等 2.2 了解重要的歷史變遷及其特征 2.3 了解歷史事實、歷史變遷之間的關聯 3.材料處理 3.1 提取文字、圖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 3.2 識別材料中的客觀性表述和主觀性認識 3.3 判斷材料的真實性、權威性和可靠性 4.歷史闡釋 4.1 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歷史(包括比較、歸納、推理、移情、想象等方法) 4.2 從不同的視角解釋歷史 4.3 運用多種方式表述歷史(包括:概述、敘述和論述) 4.4 對歷史作出恰當的評價(即邏輯上做到論點、論據與論述一致;價值觀上體現出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對人類共享價值觀的認同)。三、試卷結構及相關說明 1.試卷結構 按測量目標劃分,時空意識和史實理解占40%,材料處理占30%,歷史闡釋占30%左右。 按課程內容劃分,世界古代史約占10%,中國古代史約占30%,世界近代史約占30%,中國近現代史約占30%;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均有所反映,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史實適當兼顧。 試卷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選擇題約占50%,非選擇題約占50%。2.考試方式和試卷總分 考試方式為閉卷書面考試。試卷分為試題和答題紙兩部分,考生應將答案全部做在答題紙上。試卷總分為150分。 3.考試時間 考試時間為120分鐘。四、考試內容 1.基礎型課程部分(一)世界古代史內 容學習水平古代東方古代兩河流域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與《吉爾伽美什》A《漢穆拉比法典》B古代埃及尼羅河(新增)A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A金字塔與來世信仰A象形文字A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新增)A種姓制度B佛教的創始、經典A《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A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城邦制度愛琴海(新增,原為古希臘的地理位置)A城邦的特征A“古典時代”A雅典民主政治C希臘古典文化《荷馬史詩》A帕特農神廟A哲學與史學B古代羅馬政治制度羅馬共和國(“的開始”刪去)A羅馬帝國A基督教的創始、經典A羅馬法體系“十二銅表法”B“公民法”與“萬民法”B古羅馬人的法治精神C古代伊斯蘭世界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的創始、經典A奧斯曼帝國奧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A帝國的統治B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產生B等級君主制B莊園和城市中世紀莊園A城市的自治B中世紀文化大學的興起A西歐封建制度的特征C(二)中國古代史內 容學習水平從史前時期到夏商王朝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農耕A炎黃傳說A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區A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從“公天下”到“家天下”A二里頭遺址A青銅時代A用文獻與考古相互印證的方法探究歷史C從周王朝到秦帝國的崛起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西周的建立A封邦建國體制的內容B禮樂制度B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社會大變革C百家爭鳴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戰國七雄A商鞅變法A大一統帝國的建立A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B秦末農民起義秦的暴政A陳勝、吳廣領導的第一次農民起義A西漢的建立A從兩漢到南北朝的分合大一統帝國的重建漢承秦制B黃老思想與文景之治A漢武帝時代從“無為”到“有為”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A對西域疆土的拓展A東漢的興衰東漢的建立A豪強地主A割據與分立赤壁之戰A三國鼎立格局的最終形成A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魏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A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B隋的創制和唐的鼎盛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B科舉制A“貞觀之治”A唐蕃關系A“開元盛世”A中外文化交流絲綢之路A遣唐使A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創設北宋的建立A文官體制B北宋中期的改革王安石變法A多民族政權的并立宋、遼、西夏鼎立的局勢A靖康之變和南宋的建立A蒙古崛起與南宋滅亡A經濟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A輝煌的科學技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A火藥武器的發明、使用及其影響A《夢溪筆談》A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B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A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明朝前期的經濟與政治明朝的建立A內閣制度B明末社會危機與農民起義清的建立A清軍入關與明朝滅亡A康乾盛世(上)軍機處的設立B清朝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措施A康乾盛世(下)社會經濟繁榮的諸種表現A《四庫全書》A文字獄A明清對外貿易朝貢貿易的特點B從海禁到閉關B早期的西學東漸西學的傳入A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體制C中國古代文化對世界的影響C(三)世界近現代史內 容學習水平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民族國家的形成君主專制B開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動15世紀東西方的交流A新航路的開辟B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A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A馬丁?路德宗教改革A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英國革命議會與國王的斗爭B君主立憲制的確立B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B批判君主專制B宣揚自由和平等B美國獨立戰爭獨立戰爭的開始A《獨立宣言》B聯邦制度的確立B法國大革命三級會議的召開A革命的爆發A《人權宣言》B拿破侖稱帝A《法國民法典》B工業社會的來臨英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孕育B蒸汽機A“世界工廠”A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變化B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現代工廠制度B工業時代初期的社會矛盾“血汗工廠”A社會立法B工業革命的后果及影響C社會主義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共產黨宣言》A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美國的擴張和強盛南北戰爭B德國的統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統一B俄國的改革和資本主義發展彼得一世改革的時間及影響A廢除農奴制B日本明治維新明治維新B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時代的來臨A大企業與壟斷資本B資本的全球擴張與帝國主義瓜分世界資本輸出和全球擴張A列強瓜分世界A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的爆發與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結束A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巴黎和會與凡爾賽體系B華盛頓會議與華盛頓體系B戰后英國世界霸權地位的變化A1917年俄國革命與蘇聯現代化道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與蘇維埃政權的建立A“大蕭條”中的資本主義世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影響A羅斯福新政國家調控經濟B社會保障措施B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權A二二六事變與日本法西斯統治的建立A納粹體制的特征B戰爭的爆發與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A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A《開羅宣言》A德國和日本的投降A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雅爾塔體制與布雷頓森林體系雅爾塔體制的形成A聯合國A布雷頓森林體系A美蘇冷戰的開始冷戰的序幕和開始A馬歇爾計劃和莫洛托夫計劃A北約和華約A柏林危機A大國關系的重組美蘇爭霸的重要史實A冷戰的結束東歐劇變與德國統一A蘇聯解體與冷戰的結束A戰后科學技術革命與經濟全球化戰后科學技術革命(新增)原子能的利用(新增)A互聯網的發展(新增)A西歐的一體化進程煤鋼聯營A歐洲共同體的成立A歐盟與歐元B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的發展(新增)東盟A石油輸出國組織A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性問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及其性質A七十七國集團(新增)A《京都議定書》(新增)A戰后國際格局與經濟全球化C(四)中國近現代史天朝的危機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虎門銷煙B《南京條約》B五口通商與戰后中國社會的變化B第二次鴉片戰爭“修約”交涉B《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B太平天國洪秀全成立拜上帝會A洋槍隊A湘軍與淮軍A洋務運動總理衙門的設立A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B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民族資本與早期維新思想通商口岸與近代民族企業的誕生A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爆發的時間A《馬關條約》B公車上書A《時務報》與《天演論》A百日維新的內容A戊戌變法的意義B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瓜分狂潮A義和團運動的興起A八國聯軍侵華戰爭A《辛丑條約》B清末新政新政的舉措A“預備仿行憲政”A皇族內閣A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孫中山創立興中會A同盟會的成立A武昌起義A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B不平等條約體系對中國的影響C中國民主革命的轉折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社會習俗的變革A二次革命與護國運動A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青年》A文學革命A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五四運動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A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北伐戰爭的開始及成果A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C中國的土地革命與抗日救亡運動南京國民政府的內政與外交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A改訂新約運動A九一八事變與全國抗日浪潮的興起九一八事變的時間及后果A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間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A淞滬會戰與上海淪陷A南京淪陷與南京大屠殺A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共七大的召開(刪去“主要內容及意義”)A(原為B)抗日戰爭的勝利A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三大戰役”A渡江戰役與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A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新中國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B《共同綱領》B國民經濟的恢復土地改革B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一化三改造”A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曲折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紅旗”A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間A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時間及標志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拓偉大的歷史轉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真理標準問題討論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A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A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的建立A一國兩制一國兩制的提出A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A中國走向世界初登國際舞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A萬隆會議與萬隆精神A外交舞臺的拓展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尼克松訪華與中美建交A《聯合聲明》與中日建交A新時期對外關系中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A2.拓展型課程部分(一)中國歷史專題內 容學習水平儒家文化與古代中國先秦儒家與兩漢經學孔孟之道C儒學的經學化B宋明理學程朱理學B儒家文化的傳播輻射東亞A遠播西方A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思想潮流的演進“中學為體,西學為用”B進化論的輸入B三民主義B新文化運動的勃興“德先生”與“賽先生”B中西文化論戰B近代科技與文化發展李善蘭與近代數理知識的引入A商務印書館與西書的翻譯和出版A申報與報刊業的繁榮A社會生活的變遷唐胥鐵路與交通工具的改進A強學會與民間社團的興起A社會習俗的變化A西學東漸對近代中國的影響C上海歷史的變遷開埠之前的上海設縣A近代上海市政的變遷上海開埠與租界的市政B近代上海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民族工業的創建A中國史學的發展古代的史家與史籍司馬遷與《史記》B司馬光與《資治通鑒》B劉知幾與章學誠A史學的轉型梁啟超與“新史學”C(二)世界歷史專題內 容學習水平17—18世紀的啟蒙思想17世紀英國的啟蒙思想霍布斯的國家學說B洛克的分權學說B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孟德斯鳩:近代法學理論的奠基人B伏爾泰:啟蒙運動的泰斗B盧梭:最激進的啟蒙思想家B啟蒙運動C現代化的世界進程現代化在英國的啟動現代化啟動的歷史條件B工業革命與第一個工業社會的到來B現代化在歐洲的擴展法國進入工業社會A德國統一與現代化A現代化在 北美、東亞的擴展美國的崛起B日本“脫亞入歐”B現代世界的形成C五、樣題 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