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思想品德復習資料(北師大版)學 校 班 級 姓 名第一單元 感受時代脈動1、生活的變遷:1物質生活不斷提高:A市場的繁榮B衣食住用行的變化C生產的發展;2文化生活日益豐富:A文化產品的豐富B文化活動的豐富;3、生活方式發生很大變化:A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B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C注重提升自身文化素質。2、中國的發展為什么吸引著世界的目光?(1)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2)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3)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4)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我國的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的表現:我國的國民經濟突飛猛進,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列。國民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4、綜合國力:(1)定義: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擁有的各種力量的有機總和,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世界各國據以確立其國際地位、發揮其國際影響和作用的基礎。(2)綜合國力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指標;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是我國國家實力增強的重要體現。5、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的價值總和。6、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根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社會主義根本任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根本目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公有制經濟由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構成。非公有制經濟由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構成。7、合理消費:(1)掌握一些理財的知識。(2)如何做到合理消費:①在消費選擇時,不要盲目的攀比、趕時髦、片面追求高消費。②在消費選擇時應樹立環保意識。③消費要有計劃,事前要作出合理安排,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要更加注重自己精神上的需求。2、不合理的消費:①盲目追求時尚;②缺乏環保意識;③浪費公共資源;④相互攀比、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消費。8、在我國,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主要職權:1立法權2監督權3人事任免權4 重大事項決定權。10、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各民主黨派的合作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人民政協重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11、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公民享有參加國家管理、參政議政的廣泛民主權利,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愿的自由。12、公民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公民應該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借機報復,不能侮辱他人人格,更不能采用大字報、聚眾鬧事的方式。13、行使監督權、建議權的渠道(1)可以通過走訪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2)可以直接向各級人大機關反映;(3)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舉報;(4)可以向電臺、電視臺、報紙反映;(5)可以撥打政府熱線電話(6)市長接待日;(7)網絡途徑;(8)法律手段。14、經濟全球化(1)定義:是指商品、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的現狀與趨勢。(2)出現的原因: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資源一體化。15、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16、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原因:(1)舊中國的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2)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起點低、基礎差、人口多、人均占有資源量少。表現:1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2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3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夠完善。17、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18、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標準:(1)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個是否有利于”也是我們判斷一切工作得失的標準)1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堅持社會主義道路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4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改革開放]”。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20、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容:1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2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3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重要性)第二單元 踏上興國之路1、針對我國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農村人口多,人口老齡化加快的人口特點應該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目的是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具體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2、針對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利用不合理,污染過重,浪費嚴重的嚴峻環境問題(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的國情),我們應該實行計劃生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戰略。3、列舉節約資源(變廢為寶)生活事例:1用洗衣服的水沖廁所2用淘米水澆花3用茶葉盒做筆筒4用易拉罐制作工藝品5用破舊衣褲制作拖把。4、科學發展觀是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1堅持科學發展觀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其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需要。2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3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新 課 標 第 一 網 ( http: / / www.xkb1.com / )5、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正可謂:絕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其首要前提:珍惜資源,善待環境;其核心:保護環境資源。6、辨析題:“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需要”。 觀點正確,因為經濟的發展,不能忽視人的存在,人的利益和人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時時刻刻把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的問題放在首位。不僅要重視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社會發展指標,人文發展指標。不僅要增加經濟建設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投入,增加社會發展的投入,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以促進人的發展與進步。7、列舉你能為保護環境(或節約資源)貢獻的生活實例:1少用一次筷子2節約用電用水3不浪費糧食、不倒剩飯4不亂丟垃圾5不隨地吐痰。8、列舉你所生活的周邊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1河流污染2亂丟垃圾3濫砍濫伐4汽車尾氣排放5街道的“三亂”現象。9、為什么我國要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道路? A、我國人口多,人均占有資源比較少;B、我國的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儲量和可利用量在不斷減少;C、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越來越大;D、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10、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抉擇。11、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http://w ww.x kb1.com12、辨析題:“事實科教興國戰略,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但最終還是要靠人才。”此觀點正確,因為①事實科教興國戰略,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以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②事實科教興國戰略需要推進教育創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③加快科技創新和教育優先發展,關鍵在人才。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在當今和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誰擁有了人才,誰就能夠搶占科技制高點,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13、基本治國方略: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14、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5、人民管理國家的依據和準繩——法律。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16、憲法是法制的標志,是法治的基礎,是法治的核心。17、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8、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聯系: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并重,在我國,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相輔相成,相互滲透,法律的實施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持,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會增強人們的守法意識,使人們更加自覺地遵守法律,法律意識增強,必然又會使人們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更為規范。所以,我們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19、以德治國(定義)是指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并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20、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1、作為初中生,你能為思想道德建設做些什么?1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是關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希望工程2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從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優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3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使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接班人。第三單元 熔鑄民族魂魄1、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立自治機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1)、民族平等是處理民族關系最基本的要求,表現在民族間不論人口多少,發達程度如何,風俗習慣和宗教異同,都是祖國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都要有同等的地位。(2)、維護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或:增進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3、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統一,黨和政府制定了“一國兩制”的方針。“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其前提是一個中國。4、我國對待臺灣問題的態度和政策:1態度: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和大陸同屬于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2政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一國兩制” 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最佳方式。按照“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5、列舉少數民族英雄:鄧恩銘、韋撥群、馬本齋等;列舉少數民族節日:水族“端節”、苗族“古葬節”、侗族“六月六節”、瑤族“瑤人節”、彝族“火把節”。6、中國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福澤世界的)科學文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思想,(細致完備的)道德倫理。7、列舉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四大發明、中醫中藥、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先秦散文、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京劇、戲劇、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等。8、正確地處理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同時,我們必須深深的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要正確認識民族文化的價值,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9、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的總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10、民族精神的作用: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奮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11、中華民族精神動力的核心:愛國主義。其重要內容: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12、列舉新時期民族精神(時代楷模)的人物:焦裕祿、李素麗、許振超、鄭培民;體現民族精神內涵的成語:“同舟共濟”(團結統一)“愚公移山”(勤勞勇敢)“臥薪嘗膽”(自強不息)“協和萬邦”愛好和平。13、培育民族精神:①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不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②我們要努力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實踐者。14、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內容:“兩彈一星”、抗洪搶險、抗“非典”、抗雪災抗旱災、奧運、世博、抗震救災、“載人航天”等精神。15、載人航天精神的內容表現: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抗洪救災精神內容表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撥、敢于勝利。第四單元 實現共同理想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社會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2、構建和諧社會,中學生應該做到: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村鎮,和諧社區等,進而推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3、構建和諧社會的宣傳標語:和諧環境,人人共享;促進和諧,人人有責。與和諧社會有關的詞語: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氣致祥。4、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國家為解決民生問題采取哪些重大措施:免征農業稅、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衛生制度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關注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5、我國為什么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答:它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現在達到的小康水平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是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6、維護社會公平的重要意義:社會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有了公平,社會才能為人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們才能通過誠實勞動得到自己應得的東西滿足自己合理的期望,從而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這樣整個社會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推動社會持續發展。7、如何維護社會公平?①當遇到不公平的事情,面對不公平的現象時,首先應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理性地反思,以平和的心態,客觀地對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②應增強權利意識,善于尋求解決途徑,用合法手段爭取最大限度的公平;③要有正義感,敢于同破壞公平的行為作斗爭,對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8、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我國小康生活水平的現狀:水平低,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9、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長期的艱苦奮斗: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空前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落后,尚未擺脫不發達狀態。發展生產力,擺脫貧窮落后,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需要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才能實現。鞏固的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還需要要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進行不懈的努力。艱苦奮斗是一種優良傳統,也是現實需要。它體現的是一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是一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是一種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們就必須振奮精神、不辭勞苦、頑強拼搏。10、列舉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先輩名字:林則徐、鄧世昌、林覺民、孫中山、毛澤東11、正確認識各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1個人利益的實現,不能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前提。2我們應該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不能目光短淺,心胸狹隘,只看到個人私利。3當我們的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要首先想到國家和民族的利益。12、正確處理個人和國家的關系:個人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國家的發展為個人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即使是最普通的公民也應盡一切力量服務于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在其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并且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以國家利益為重。13、每個公民不容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報效祖國,奉獻社會。14、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們了解社會、磨煉意志、增強本領的重要途徑。15、正確的人生道路:符合自身興趣愛好、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同時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生道路。16、如何進行正確 的人生選擇?1、考慮自己的人生條件。2、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3、搜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4、考慮自己人生目標的可能性和現實性5、根據情況的變化適當調整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