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0 課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課標要求】1、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概念闡釋】四合院 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筑,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四合院是民居當中古代禮制最充分的體現。四合院內外宅的劃分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別的等級觀念,四合院的那種“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婦隨、事兄以悌、朋友以義的道德倫理觀念的現實轉化。【知識梳理】一、村落的產生1、居住形式的演變:經歷了從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變。2、演變原因:①生產力的發展②農業產生要求定居生便出現了房屋的建造(一)村落的出現1.原因:(1)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產生與發展,形成了農業定居地(前提);(2)房屋建造技術的改進。2.表現: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3.構成:村落建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服務場所。4.影響: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二、集市的出現(一)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過程:(1)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2)商人的出現使手工業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榮,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3)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了保護其財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運河沿線集鎮)(三)中國古代的集鎮1.原因:古代的鎮主要是為軍事目的而設的。2.發展:(1)兩宋: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發展起來。有些鎮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長,成為一級行政機構所在地。這些集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在集鎮是開辦作坊和商鋪,促進了市場的繁榮。(2)元朝: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工商業集鎮。(3)明清: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了專門分工。浙江崇德石門鎮榨油業發達,嘉善干家窯鎮“民多業陶”,江蘇吳江盛澤鎮絲織業興盛。明清四大名鎮:漢口鎮、朱仙鎮 景德鎮、佛山鎮3.集鎮的類型:軍事重鎮、政治中心;工商市鎮4.職能:①為了軍事目的而設立;②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③成為一級行政機構所在地。5、特點:經濟:商業手工業繁榮政治:政府設置機構管理軍事:保護財產,防范外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6.集鎮的作用: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①溝通城鄉,有利于城鄉經濟文化交流;②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商品經濟發展;③推動城市化。【拓展】明清時期江南部分集鎮及其經營項目集鎮 經營項目湖州府南潯鎮、菱湖鎮、烏青鎮,蘇州府震澤鎮,嘉興府石門鎮 桑蠶、繅絲嘉興府王店鎮、王江涇鎮,湖州府雙林鎮,蘇州府盛澤鎮 絲織業松江府華亭縣朱涇鎮 棉紡織業桐鄉縣爐頭鎮 冶鑄業桐鄉縣石門鎮 蠶絲、榨油歸安縣善璉鎮 制筆三、城市的產生(一)產生及功能1.產生: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生活的地區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幾個較大的居民中心結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農業區域,相繼產生了一批早期城市。2.功能:一定區域內的政治權力、軍事防御、經濟活動、宗教祭祀的中心。(二)中國古代城市1.布局:主要分為宮殿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2.商朝:城市已初具規模,統治者的宮殿和宗廟位于城市的中心。3.周朝:(日中市中軸線)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選址、面積,以及城墻高度、城郭門數、道路寬狹、宮室種類、市場分布都有規定。周朝城邑大致分為三等,天子王城、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中國古代的“城”與“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隨著城或市的發展與變化,它們才逐漸含有“城市”的意義。歸納:中國古代城市的特點:布局工整突出王權體現禮制、等級與尊卑主要考慮政治、軍事因素,經濟特征不明顯思考:右圖城市規劃特點?理念?規劃特點:分級定制中正對稱囊括山水理念:禮法精神皇權至上歸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特點1.從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其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政治功能。2.從商業活動看: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限制逐漸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3.從規模數量看:明清不僅規模巨大的商貿城市增多,而且還興起了大量中小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商業繁榮、人口密集。4.從生產關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5.從5.生活觀念看: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三)西方古代城市1.代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城市。2.表現:(1)古希臘:(特點)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業的功能(2)古羅馬:(特點)城市的道路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3)歐洲中古時期:出現了一些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讀下圖:明清北京城與古代羅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異同?A相同:都有城墻,有軍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業和商業職能。不同:古代中國城市整齊對稱,有中軸線,政治功能更突出(最主要功能)。古代羅馬沒有整體規劃,較隨意。工商業和生活、娛樂的功能突出 。B呈現不同布局的原因: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制;古代羅馬:工商業發達思考:古代東西方城市的不同古代西歐城市 古代中國城市不同點 作為經濟中心而出現 作為政治中心而出現建立在商品經濟發展基礎上 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通過金錢贖買或武裝斗爭爭取自治權 處于中央集權管理之下城市規模小,人口少,生產水平不高 城市規模大、人口多、商品經濟發達思考:城市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1)城市的產生與政治密切相關,一般都有城墻,對政治局勢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城市的產生,使得人口、手工業生產、商品交換以及財富集中,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3)城市的防御性設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設施的修建,有利于人類居住;推動城市化進程;(4)為人們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體育和藝術等群體生活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匯,有利于推動文明的進步。【歸納】從人口、經濟、規模、功能等角度談談村落、集鎮、城市的區別洞穴 村落 集鎮 城市經濟 采集漁獵 農業 手工業、商業 手工業、商業人口 少 較少 較多 多規模 小 較小 較大 大功能 居住 經濟 經濟、軍事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經濟越來越多元 規模越來越龐大人口越來越眾多功能越來越復雜 從洞穴到城市的演進,本質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的產物:也是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改善的進程;也是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改變的過程。后三者關系:古代的村落、集鎮、城市都是人類的居住地。村落為集鎮、城市的發展提供條件;集鎮、城市的出現也帶動了村落的發展。讀下圖:概括指出古代中國城市的演變趨勢(如數量、分布區域、城市功能等)數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東移;經濟功能增強。【歸納】農耕時代的城市發展趨勢城市的功能 由政治軍事中心逐步向經濟中心發展,經濟功能不斷增強;內部布局 由坊市分開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時間限制;政府管理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交易到逐漸放寬地域分布 城市分布隨經濟重心轉移轉移發生變化【問題】城市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1)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2)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墻,保護了居民的財富和人身安全;(3)城市庇護了各種非農業專業人士,促進了技術、文化的發展;(4)為人們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體育和藝術等群體生活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匯,推動文明的進步。四、世界各地的民居(一)影響民居的因素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文化水平、宗教習俗、歷史傳統、國家制度和政策等世界各地的民居狀況地區 環境與建筑材料 建筑結構與特色古代兩河流域 1.環境:雨水稀少,沒有森林,缺乏木材。2.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撐屋頂的棟梁。 基本上每一戶建筑的結構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構成。古埃及 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樁搭建框架,用樹枝和混合麻纖維的黏土筑墻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葉鋪成屋頂,用以防曬保溫。 留些小洞或柵欄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古代中國 遠古 巢居:人們在地勢低洼潮濕的地方用樹木營巢。穴居:在地勢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巢居多營建于南方,后世發展為干欄式民居。穴居大多營建于北方,逐漸形成地上建筑古代中國 先秦 以來 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采用的是木構抬梁結構。 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王公已下,凡有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過五間九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樓閣,臨視人家……庶人所造堂舍,不得過三間四架,門屋一間兩架,仍不得輒施裝飾。——《唐會要 輿服上》古代中國 明清 時期 明朝時,磚木結構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 現存的明清民居類型主要有北方的窯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樓等。①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②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③結構:木構抬梁結構。美洲 北美 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過著游獵活 住在圓錐形的帳篷中亞馬孫雨林 亞馬孫雨林中處于刀耕火種階段 在圓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內不分隔間,但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區域。地區 環境與建筑材料 建筑結構與特色古希臘羅馬 ———————— 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間和陳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與入口相對的是正屋。古羅馬后期 以木、石、磚為主要材料,后來混凝土逐漸得到普及。 ①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②集體住宅A.原因:3世紀,人口劇增造成的住房緊缺B.表現:出現了由多層樓板疊加組合而成的集體住宅,專供百姓或外來人員租住。C.影響:復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態對后世影響深遠。思考:從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民居的特點都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風格兩河流域 黏土 、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 墻壁貼著墻壁 結構相同,前庭、前室、主室古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葉 庭院、院落有柱廊古代中國 木、磚 布局講究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古希臘、羅馬 木、石、磚、混凝土 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拱券、希臘柱式古印第安 野牛皮、木頭 圓錐形的帳篷因地制宜、用最經濟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文化水平、宗教習俗、歷史傳統、國家制度和政策等。【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