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4.1.1內戰的爆發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了解國共兩黨對建國的不同主張,知道重慶談判的背景、主要內容。知道內戰的爆發,能夠結合相關史實,了解內戰爆發后國共兩黨軍事力量的變化。 學習重慶談判期間國共兩黨政治較量的有關史實,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養依靠基本歷史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學習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認識中共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重難點 重點:重慶談判和全面內戰的爆發。 2.難點:國共雙方在重慶談判期間復雜的政治斗爭。教具準備 PPT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出示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照片 這揮手之間,被定格在1945年8月28日的延安機場。它像是表達了一種思維的過程,做出了斷然 的決定;它也表明了一種深刻的歷史過程 承轉:那架從延安起飛的飛機要飛往哪里?毛主席等人又去干什么呢?帶著這些問題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抗戰以后國共內戰的爆發。新課 要了解一場戰爭,我們要了解哪些因素?學生回答之后,師承轉:首先我們來了解內戰爆發前當時國共兩黨的情況 抗戰勝利前夕,對于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分別召開代表大會,提出了不同的主張 1.呈現中共“七大”和國民黨“六大”的部分史料 引導學生思考: (1)共產黨和國民黨對抗戰勝利后的中國前途各有什么想法? (2)兩種不同的建國主張對當時的百姓將產生哪些直接的影響?設問:蔣介石的反共內戰的方針既定,那內戰有沒有馬上爆發?蔣介石為什么不馬上發動內戰? 承轉:蔣介石既不想放棄內戰的念頭,又不能馬上發動內戰,那他是如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呢?出示蔣介石給毛澤東的三封電報的內容。問:根據電報的內容,蔣介石急于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的目的是什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推測蔣介石的真實意圖是什么?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如果毛澤東不去,蔣介石就可以把內戰的責任推到中共身上。如果毛澤東去了,可以誘使中共交出軍隊和政權,同時借和談之機爭取調兵遣將、部署內戰的時間 毛澤東等人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去重慶談判。出示毛澤東等人赴重慶談判的照片 設問:明知有危險,明知蔣介石無誠意,毛澤東等人為什么還是要赴重慶談判?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毛澤東去重慶,可以響應全國人民呼吁和平民主的呼聲,盡力爭取和平,制止內戰;可以表明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誠意,政治上取得主動權;可以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團結和教育當時對國民黨尚抱有希望的人民。只有這樣才能用事實說明中國共產黨是真誠謀求和平的,是代表人民意愿的。如果毛澤東不去,蔣介石就會宣傳中共無和平誠意,將內戰責任推到中共身上 出示資料1和資料2 為什么重慶談判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說明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想通過和平談判來避免戰爭 承轉:1945年8月至10月,國共兩黨在重慶進行談判,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在談判桌上的一次驚心動魄的較量。重慶談判取得了什么成果?其主要內容是什么?哪些方面沒有達成協議? 簽訂了《雙十協定》 國民黨拒不承認解放區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這說明了什么? (教師也可以補充當時雙方提出的一些具體要求。如中共提出參加政府;由中共人士擔任山東河北等5省省主席職務;參加軍事委員會;中共的軍隊編為48個師。國民黨提出不得于現在政府之外來談改組政府問題;一攬子解決問題;歸結于政令、軍令之統一,一切問題必須以此為中心。) 承轉:《雙十協定》帶來和平了嗎?內戰爆發 全面進攻其實國共在談判期間就是邊談邊打,《雙十協定》簽訂后,雙方沖突仍未停止。雙方在1946年1月10日簽訂《停戰協定》。然而在6月,蔣介石自認為準備充分,撕毀《停戰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由此爆發。地圖上指出位置 1.是什么原因讓蔣介石自認為已經“準備充分”呢? 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出示美國幫助國民黨部署內戰的圖片 2.展示《戰爭初期國共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簡表》 根據表格,說說內戰初期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 面對敵強我弱、實力懸殊的戰爭,如果你是弱方,你的心態可能是怎樣的? 1946年一位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毛澤東談話時,毛澤東提出“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內戰初期 扭轉戰局經過一年多的戰斗,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1.出示1946.6和1947.6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對比圖 設問:為什么短短一年時間,國共兵力的消長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閱讀課本,尋找原因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列表格歸納 到1947年2月,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被粉碎。由于戰線太長,兵力分散,被迫改為對陜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 2.出示地圖《轉戰陜北》。在陜北戰場上,1947年3月,國民黨投入23萬進攻陜甘寧邊區,撲向延安。而人民解放軍只有2萬多人,在延安以南激戰7天7夜后,主動撤離延安 播放視頻,了解共產黨當時采取的一些戰略戰術。 中國共產黨在正確的戰略戰術指揮下,粉碎了國民黨的重點進攻。課堂總結 在敵我力量改變的情況下,1947年夏,中共覺得戰略進攻時機成熟,做出了新的戰略決策: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至于戰略進攻階段國共的戰況如何?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教學反思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4.1.2 《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 標 通過比較國統區與解放區的社會面貌,分析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2.知道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初步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意義。 4.知道三大戰役的名稱、時間、地點,以及重要意義。重難點 1.知道土地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2.比較國統區與解放區的社會面貌。教具準備 PPT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提問:(1)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哪次會議上決定的? (2)重慶談判國共雙方簽訂的協定是什么? (3)內戰爆發時,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怎樣? 由問題(3)引發學生討論: 共產黨為何能夠打敗國民黨呢? 引用陳毅元帥對淮海戰役的一句評價: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引導學生從軍事與民心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結論:得民心者得天下。新課 對比資料 了解概況 呈現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相關經濟材料兩則。 引導學生思考: (1)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請概括國統區的經濟狀況。 (2)如果你生活在當時的國統區,你的日子會是怎樣的? 2.教師進行總結: 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經濟狀況: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呈現國統區人民生活狀況圖片加以印證。并提問:如果你是生活在國統區的人們,你可能會怎么做?繼續圖片印證。 3. 教師總結過渡:國統區的人民苦不堪言,展開了民主運動。那解放區的情況又是怎么樣的呢? 呈現《農民丈量圖》,問:他們在干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呈現《 中國土地法大綱》主要內容,提問:請你推測,以上政策會產生怎樣的效果?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4. 比較與思考:國統區與解放區的社會面貌有什么不同?這會對戰爭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過渡到戰爭上。 教師利用地圖《挺進大別山》講述戰略反攻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歷史。自學課本 分析戰爭呈現資料《1948年解放戰爭形勢圖》和1948年國共實力變化情況。提問:如果你是1948年中共的領導人,你會作出怎樣的戰略決策? 2.呈現圖片《三大戰役》 活動設計:結合圖片,自學課本P106-107,同桌合作,解決下面問題: (1)、請找出三大戰役地點、時間、殲敵和改編人數以及解放的地區。 (2)、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決戰首先在哪個戰場展開?為什么選擇這里開始? (3)、淮海戰役中決戰的地點在哪里?根據教材圖4-13,說一說淮海戰役有什么特點? (4)、平津戰役主要在哪一地區進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方式?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點擊鏈接三大戰役基本知識歸納表格、《1948年解放戰爭東北形勢圖》、淮海戰役的群眾力量資料、和平解放北平資料。 3.呈現三大戰役基本知識歸納表格提問:三大戰役對國民黨統治產生了什么具體影響?研討問題明確原因展示解放戰爭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原因資料,思考:你贊同以上的觀點嗎?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用相關史實證明。如果不同意,也請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史料分析、歸納共產黨勝利的原因。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結合本堂課的學習內容,梳理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教師呈現知識框架體系。教學反思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4.2 新中國的誕生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知道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內容和作用;知道渡江戰役的概況和結果;自主學習,敘述中國人民政協的概況、作用;獨立探究,理解中國人民政協的召開使人民獲得了民主權力;結合視頻與詩詞,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性時刻,知道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而使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2、過程方法目標:在分析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詩歌閱讀分析能力。從材料分析中,培養整理和歸納知識的能力,并對所探索的問題能闡述自己的觀點。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知道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培養熱愛國家的情感。重難點 1.重點:與新中國籌建密切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新中國誕生的意義。2.難點:新中國的建立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教具準備 PPT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活動1【導入】第二課:新中國的誕生 視頻導入:通過開國大典的小短片,看到人民歡呼雀躍,引導學生回答發生了什么事,人民為何如何開心,引出新中國的誕生。新課 活動2【活動】微課新中國的誕生給人民群眾帶來了非常大的鼓舞,也改變了人民的命運,但是他是如何誕生的呢?請大家一起來觀看下面這段微課。 2.出示微課,大致介紹為新中國誕生提供條件的七屆二中全會、渡江戰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的大致過程活動3【講授】學生歸納3.讓學生根據微課展示的內容,對課文內容進行整理,并列提綱。由學生代表進行展示。4.出示渡江戰役相關圖片,提問:渡江戰役對于建立新中國有何影響?5.討論: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占有絕對優勢,為何最終勝利的卻是共產黨?引導學生從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6.出示新中國誕生圖片的人民群眾反應,設問:新中國的建立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有何意義?7. 展示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屈辱史實的圖片,論證長期的苦痛。提問這段歷史何時結束,從而得出新中國的誕生結束了我國的屈辱史。使中國走上了民主、獨立、統一的道路8.給出中國解放前后的GDP和大學生人數變化,通過圖表的反差直觀反映新中國的誕生使我國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9.設問,讓學生找出當今社會與之前相比的民主之處,得出中國的誕生是我們走上了民主富強的道路。在國歌配樂聲中,描述新中國成立時的情景,介紹開國大典的盛況。回顧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不懈斗爭,進行小結。新中國的誕生,是百余年來人民革命斗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革命斗爭的光輝成果。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歷史從此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也可以把這一框設計成一群外國記者對(1945~1949年)中國內戰的連續報導。讓學生扮演外國記者,對中國解放戰爭的背景、過程與結果寫出新聞報導和時事評論。課堂總結 1949年10月1日是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實現了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的確,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到開國大典的舉行,再到西藏的和平解放,無不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建立和鞏固新中國時的高瞻遠矚和非凡睿智。這為社會主義建設構建了良好的開端,向全國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國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教學反思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綜合探究四 《回顧近代中國的百年歷程》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說明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及其影響,了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概況,了解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概況,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意義,知道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2、重視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加強與社會實際和生活生活的聯系。3、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激勵自己的愛國之情,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歷史使命感。重難點 重點:兩句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他們在歷史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難點:綜合各因素,分析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漸落伍的原因。教具準備 PPT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一、導入新課:歌曲導入(萬里長城永不倒)歌曲中說的昏睡百年,國人已漸已醒。回憶打破中國統治者天朝大國迷夢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生: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后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與此同時先進的中國人帶領人民大眾尋求民族獨立和富國之路。歷經百年的血雨腥風,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翻開這厚重的歷史,回顧自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百年來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新課 【重溫百年歷程】活動一:觀看圖片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小組內合作探究,找出近代百年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看圖片的時候注意找一找這圖片背后的歷史事件)要求:1.尋找相應時期對社會變革起深遠影響的的重大歷史事件及這一時期的重要人物;2.每個小組探究時間為3分鐘,具體分組見左邊小組任務分配;3.組長負責整合本組討論結果并展示。生:小組討論后分組展示成果時間項目1840~1859年事件人物1860~1879年事件人物1880~1899年事件人物1900~1919年事件人物1920~1939年事件人物1940~1949年事件人物過渡:這些事件和人物只是這百年歷程的濃縮,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抗爭史。【感懷人民英雄紀念碑】過渡:面對列強的侵略和奴役,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抗爭的步伐,他們屢挫屢奮,前赴后繼,英勇抗爭,為尋求救國興邦之路,作出了重大貢獻。屹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是為了紀念在中華民族百年奮斗過程中犧牲的無數先烈而興建的。讓我們一起走近紀念碑,來了解下它的概況。值得注意的是,紀念碑碑身底層四周嵌有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讓我們一起來認一認這些浮雕的內容。(展示相關圖片。)紀念碑的背面是毛澤東撰文周恩來書寫的碑文:(學生齊讀:)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活動二:個體獨立提問,他組探究解答結合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碑文和八塊浮雕,獨立思考提出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寫在問題單上,由其他組同學探究解答。學生提問,并由其他組展示答案。(學生可能問到的答案)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別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選取這些事件作為浮雕的主題?這八塊浮雕有怎么樣的歷史背景?設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意義?我們應該懷著怎么樣的態度感懷人民英雄紀念碑?總結:這幾個歷史片段體現的歷史事件不僅是歷史的轉折點,而且也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作用。【歷史在這里沉思】 過渡:浮雕是百年歷史的畫卷,碑文是百年歷史的陳訴。每當我們看到這些畫面,總會沿著浮雕和碑文提供的思路,引發對中國人民百年來前赴后繼、英勇奮斗歷程的深深思考。活動三:小組討論提問,全班探究解答根據本課所學的知識,組內合作設計出1-2個符合“歷史在這里沉思”這一主題的題目寫在問題單上,并請其他組的同學回答你們設計的問題。 學生提問,小組回答(師有所惑:中國人民探索獨立和進步,追求解放和自由的歷程,為什么早期一直都不成功,而后來能取得成功?這段歷史給我們什么深刻的啟示?課堂總結 紀念碑用浮雕和碑文的方式,表達了對著一百年歷史的懷念,其中包括對前人的緬懷和對后人的警醒。沉痛的代價時刻提醒我們居安思危,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才不致于落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青年一代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學習人民英雄們艱苦探索,勇于犧牲的精神,肩負起鑄造民族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努力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終生。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