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導案 班級 姓名 學號一、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25頁到26頁,了解我國青銅制造業的概況以及青銅器的功能變化情況(重點)。 2、閱讀課文第26頁第一段,了解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情況,劃出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和典型代表器物。 3、閱讀課文第26頁第二段,劃出甲骨文的含義、發現甲骨文的時間及重要人物。 4、閱讀課文第27頁,了解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劃出甲骨文的地位; 5、閱讀課文第27頁第二段,劃出甲骨文的五種造字方法(難點),了解每一種造字方法的含義。 6、問題探究:與石器相比,青銅器具有哪些優點?二、預習檢測 一、青銅器 1.含義: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因為顏色發青而得名。 2.主要用途與功能:主要用于 、 及軍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發展到禮器,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3.高度發展時期: 時期。 4.代表作: 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的青銅器,折射出 朝強盛的國力。 二、甲骨文 1.概況 (1)含義:商周時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在 和牛、羊等 上的文字被稱為 。 (2)記事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3)意義:①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 、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②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朝開始。 2.造字特點 (1)甲骨文使用_____、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 (2)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___________,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三、合作探究 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最巔峰,無論從制作工藝還是使用率上都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談談你對商周青銅文明的認識? 【感悟提升】 青銅器的制作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產水平;體現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青銅器生產的質量和規模折射出國力的盛衰。四、我的疑問五、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青銅器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還用作 A.裝飾品、飲食 B.樂器、戰爭 C.飲食、軍事 D.裝飾品、軍事 ( )2.(2019·西寧質檢)西周時期,周王對墓葬用品有嚴格的規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確規定為“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西周社會腐敗現象嚴重 B.西周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 C.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D.西周青銅鑄造業落后 ( )3.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兩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四足帶蓋方鼎”和“商鸮卣”(如下圖)被戲稱為中國版的“安卓小機器人”和“憤怒的小鳥”。這些精美的青銅器是采用什么方法制造出來的 A.高溫鍛打法 B.泥范鑄造法 C.人工合成法 D.蒸煮法 ( )4.(2019·合肥巢湖期末)在某一博物館中,講解員說:“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講解員介紹的應是 A.四羊方尊 B.毛公鼎 C.青銅立人像 D.司母戊鼎 ( )5.(2019·樂山質檢)甲骨文不可能記載的內容是 A.商王室狩獵 B.商朝王室占卜吉兇的結果 C.盤庚遷殷 D.禹傳子、家天下 ( )6.由于文字的產生,歷代文明才能通過文字載體世代流傳。甲骨文使用多種造字方法,其中以哪一種造字法為主 A.形聲 B.會意 C.象形 D.指事 ( )7.研究歷史離不開文字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六、知識鏈接 1、二里頭夏都遺址 自1928年開始,隨著殷墟遺址和甲骨文的發現,大量出土文物證實商代真是存在,商代歷史得到深入、系統的研究,商代之前的夏代歷史也由此得到有益的探索。1959年春,徐旭生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推斷夏人的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豫西、晉南地區。徐旭生向時任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提出著手探索夏文化的建議,夏文化探索的課題隨之確立。從1959年至今,二里頭遺址考古歷經六十余年,三代考古人努力探索、不懈追求,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一次次的發現刷新了“中國之最”,最終確定王都位置,發現“最早的中國”。大量的考古證據證明,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態,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二里頭遺址所代表的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都城,被許宏稱為“最早的中國”。二里頭文化為夏中晚期文化逐漸為大多數專家所認同,形成共識。 2、夏、商、西周的社會性質 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夏、商、西周時期,是奴隸社會的歷史范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提到夏朝時說“夏代奴隸數量較多”,“夏代王室貴族對奴隸不僅強迫他們勞動,而且還任意殺戮”。談到商朝階級關系時,也較詳細敘述了商朝奴隸制的殘忍壓迫,如“人殉”“人祭”等。說到西周社會經濟時,則明確提到:“西周社會中,奴隸制十分盛行”。一些通史、專史,如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詹子慶等主編《中國古代史》和孫淼《夏商史稿》、鄭杰祥《夏史初探》等,或將夏、商、西周史全放在奴隸社會編中敘述,或認為夏朝和商朝為奴隸社會。張傳璽的《中國古代史綱》亦認為夏朝、商朝為奴隸社會,而西周則為“封建領主制社會”,至戰國以后,便進入“封建地主制社會”。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主張: “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階級社會便是奴隸社會,其階級形式是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不管是具體狀況如何復雜,奴隸社會中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關系,總的劃分,從其發生發展的基本過程來說,即使這樣的。”該書認為商殷已進入奴隸社會。西周統治者為奴隸主貴族,但廣大被統治者則分為平民和奴隸兩大部分,而西周時候的奴隸數量并不太多,大部分勞動者是稱為“野人”“庶人”的庶民,他們的身份是不完全自由的農民。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