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導案 班級 姓名 學號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89-90頁第一段,劃出并掌握東晉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和都城;劃出并掌握東晉滅亡的時間;了解東晉建立后的北伐情況和社會經濟狀況。 2、閱讀課文第90頁第二段到91頁的第一段,劃出并掌握南朝更替的史實,了解南朝的政治情況。 3、閱讀課文第91頁第二段到92頁,劃出并掌握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原因;結合91頁的圖示,掌握江南地區經濟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表現;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重點及難點)二、 預習檢測 一、東晉的興亡 1.背景:316年,內遷的_______滅掉西晉。皇族司馬睿得到王導為首的南北大貴族的擁戴。 2.建立:317年,_______重建晉王朝,以_____為都城,史稱東晉。 3.統治:政治上依靠_____,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4.興盛:東晉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5.滅亡:____年,東晉滅亡。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秦漢時期:_________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江南地區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 2.東晉后期:_________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1)原因。 ①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_______,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②_________優越,社會比較安定。 ③南下移民和南方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三、 合作探究 【歷史解釋·北民南遷促發展——經濟開發的江南】 材料一 江南地廣,或(有的地區)火耕水耨(用燒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術從事農業生產)。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 ——《漢書》 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物產豐富),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3)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區怎樣的經濟狀況 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區經濟狀況有什么變化 材料三 結合材料三圖一,分析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主要原因。 (5)你能從材料三圖二中得出哪些信息 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江南之為國盛矣……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這直接說明江南地區 A.得到大規模開發 B.自然條件優越 C.人口數量增加 D.社會環境安定 ( )2.“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這則材料說明的是 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 B.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目的 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意義 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結果 ( )3.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料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這個“流亡政府”的建立者是 A.司馬炎 B.劉裕 C.司馬睿 D.司馬懿 ( )6.東晉建立后,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以下與之相符的是 A.荊揚晏安,戶口殷實 B.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C.嚴刑苛法,橫征暴斂 D.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 )7.某同學在閱讀《晉朝那些事兒》時,了解到了西晉的滅亡和東晉的建立,說法正確的是 A.東晉進行北伐收復中原 B.內遷的鮮卑人滅掉西晉 C.淝水之戰東晉統一全國 D.420年武將奪權東晉亡 ( )9.《宋書·州郡志》所載,自(西晉)永嘉初至(南朝)劉宋末,南渡(遷)人口約90萬,占北方總人數的1/8還要多。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北方人口銳減 B.政權分立 C.經濟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開發 農業麥稻兼作,興修水利手工業絲織業技術進步青瓷燒制技術高超城市建康城人口眾多( )10.列表格是同學們學習歷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閱讀下列表格,其內容所反映的是東晉南朝時哪一方面的史實 A.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B.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 C.北人南遷的原因 D.淝水之戰的背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六、 知識鏈接 1.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在統治初期,蕭衍留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有所糾正。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但對門閥世族,蕭衍一改前例,盡可能地恢復他們尊崇的地位;又寬待宗室,授諸王以實權。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位晚期,隨著年事增高,開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衍被囚死于建康臺城,年八十六。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于修陵。 蕭衍博通文史,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欽令編《通史》六百卷,并親自撰寫贊序。他才思敏捷,文筆華麗,所作的千賦百詩,其中不乏名作。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8課導案 第 4 頁 共 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