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導案 班級 姓名 學號一、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33頁第1段,了解戰國七雄的形成背景,劃出戰國七雄的名字并結合第34頁的“戰國形勢圖”識記戰國七雄的名字和位置。 2、閱讀課文第33頁第2段和第34頁,理解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特點,劃出并掌握其中的三次著名戰役,了解戰國兼并戰爭的影響。 3、閱讀課文第35頁到36頁第一段,劃出并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識記商鞅變法的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影響,了解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重點) 4、閱讀課文第36頁,劃出并掌握都江堰的修建時間、修建者、修建地點和主體工程,了解都江堰的修建情況和功能、作用。 5、問題思考:戰國時期的人民對連綿不斷的戰爭有什么想法?他們最渴望的是什么?二、預習檢測 一、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 、 、 、 、 、 、 。 二、商鞅變法 政治上,確立 ;經濟上,廢除 制,鼓勵 、統一度量衡;軍事上,獎勵 。 三、都江堰蜀郡郡守 主持,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 ”。三、合作探究 【歷史解釋—創新制度、迎新潮流】 結合商鞅變法的措施,請同學們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階層,談談對商鞅變法的態度(支持/反對),并闡明理由。 【感悟提升】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使大量的土地得到開墾。新興地主階級要求進行改革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通過變法,封建制度確立起來,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加快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改革是強國之路!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推動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向商鞅學習,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四、我的疑問五、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經典誦讀已成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引自《三字經》,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齊、楚、秦、燕、趙、魏、韓 B.楚、秦、趙、宋、魏、齊、韓 C.晉、楚、齊、韓、趙、燕、魏 D.吳、魏、燕、趙、楚、秦、韓 ( )2.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A.諸侯爭霸 B.百家爭鳴 C.商鞅變法 D.鐵制農具與牛耕的推廣 ( )3. (2019·廣東學業考)對下圖所示秦國有關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A.商鞅變法成效顯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諸侯混戰破壞經濟 D.改革圖強成為風潮 ( )4.(2018·瀘州中考)《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這反映了商鞅變法 A.注重法治,穩定社會秩序 B.承認土地私有,發展經濟 C.推行縣制,便于國家管理 D.推動民族交融,富國強兵 ( )5.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下列關于都江堰的說法正確的是 A.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修建的 B.位于成都附近的黃河流域 C.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D.工程修建中,主要采取堵截方式六、知識鏈接 1、桂陵之戰: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于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并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 2、馬陵之戰: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后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七年級歷史上冊第7課導案 第1 頁 共 4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