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4課 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使用時間:2023年2月22日 編號:4一、 目標導學 閱讀書本P18-P20,了解一五計劃制定的背景;劃出并掌握一五計劃的目的,基本任務與主要成就。(重點) 2.閱讀書本P21-22,劃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頒布的時間、機構;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內容、性質與意義。(重點與難點)二、預習檢測 了解一五計劃的背景、成就、結果和意義。三、 合作探究 【史料實證】材料一 從1953年開始,全國圍繞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開展全面的工業化建設。156項工程全部是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這些新興項目的先后投產,使中國原有工業結構發生巨變,也使原有工業布局明顯變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舊中國偏重沿海、沿江地區,內地稀少的現狀。 ——陳爭平、蘭日旭《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 依據材料一,概括“一五”計劃的特點。 【時空定位】材料二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 (2)觀察材料二示意圖,說說“一五”計劃期間建設的重工業部門主要分布在哪里。 (3)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一五”計劃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義。 【歷史解釋】材料三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4)以上內容出自哪部法律文獻?該文獻是在哪次會議上首次制定的? (5)該文獻的頒布有什么歷史意義?四、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1.我國在“一五”計劃期間各部門的投資比例是:工業占58.2%,農林水利占7.6%,運輸郵電占19.2%,文化教育和衛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業內部,輕重工業之間的投資比例大體是1∶7.9。 由此可見,我國當時( )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優先發展運輸郵電業 C.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均衡發展 D.三大改造穩步推進 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到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共和國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改變,因為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設項目開工上馬,其中許多是中國過去沒有的新工業,如汽車工業、飛機制造業……”材料中的現象出現于20世紀(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4.“一五”計劃期間,工人階級以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投身于國家建設之中;廣大農民用努力增產、積極繳納農業稅等實際行動支援工業建設;知識分子、工程技術人員等用專業技術知識為實現國家工業化大顯身手。材料主要體現了( ) A.工業化得到工人階級的積極響應 B.人民為國家工業化建設貢獻力量 C.科研人員是工業化建設的主力軍 D.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5.下面是小明同學總結的我國“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重要成果。對這些成果認識正確的是( ) 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 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 1956年,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在沈陽試制成功。 1956年,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①“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②我國重工業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 ④我國從此成為發達國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表是我國近現代部分法律文獻,對它們的共性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A.都推動了中國民主與法治建設的進程 B.都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性質 C.都是民主與封建專制長期斗爭的結果 D.都主要受歐美民主政治的影響五、 我的疑問【合作探究】(1)特點:接受蘇聯援助;優先發展重工業。(2)分布:東北地區。(3)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會議: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5)歷史意義: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課堂檢測】題號 1 2 3 4 5 6答案 A B A B A A八年級歷史下冊第4課導案 第3頁 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