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使用時間:2023年5月9日 編號:18一、 目標導學 1.閱讀課本第90頁到92頁:掌握“兩彈一星”的主要成就、杰出人物與載人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重點) 2.閱讀課本第93頁到94頁第1段,掌握雜交水稻技術及青蒿素的發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難點) 3.閱讀課本第94頁第2段到95頁,了解“雙百”方針,掌握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特別是莫言及其成就;(重點) 4.學習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因公往私、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學習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堅定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預習檢測 1、觀看視頻—“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的故事,感受英雄人物的愛國精神、鉆研精神。 2、學生回家繪制中國尖端科技發展的手抄報,辦一期科技報展覽。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 2022年4月16日0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三號長達150多天的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首次與三艙組合體自主快速徑向交會對接、實現4個載人航天器形成組合體長期在軌飛行。 【“兩彈一星”·共和國的豐碑】 材料一 這次成功的試驗,標志著我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對美帝國主義核壟斷、核訛詐的政策是一個有力的打擊,對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1)材料一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向一次成功的試驗現場發的賀電,這次“成功的試驗”是指什么 這次“成功的試驗”后,外國有人嘲笑我們“有彈無槍”(即沒有運載工具),我國的哪次試驗實現了“彈槍”結合 【一株植物·改變整個世界】材料四 如下圖: (2)說出圖一、二中人物各是哪位科學家。他們各有什么貢獻 【“雙百”方針·文化界的定海神針】 材料五 創作自由是文藝工作的基本規律,“雙百”方針是實現創作自由的根本保證。堅持“雙百”方針,就是要求政府在履行管理職責時,避免官僚主義……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文藝創作,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鄧小平 (4)材料五中的“雙百”方針具體指什么 對當時的文化界有什么影響 【科技創新·發展動力源泉】 材料六 2022年4月16日0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三號長達150多天的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5)根據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航天事業為什么能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 四、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2021郴州)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了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錢學森、鄧稼先等23位科學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里的“兩彈”是指(史料運用) A.氫彈、導彈 B.原子彈、氫彈 C.核彈、導彈 D.原子彈、導彈 ( )2.以下是某班制作的“云展板”的主要內容,其主題是(史料運用) A.核能利用 B.走向太空 C.大國外交 D.軍隊改革 ( )3.史料是歷史學習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當事人、親歷者直接記錄或留下的資料和遺物、遺跡等。如果我們要研究袁隆平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以下可作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史料運用) A.《袁隆平傳奇》 B.袁隆平遺留的手稿 C.電影作品《袁隆平》 D.某同學的課堂筆記 ( )4.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一位科學家獲得的頒獎詞是: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线下锅Q,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這位科學家是(史料運用) A.錢學森 B.鄧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五、 我的疑問【合作探究】(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2)圖一: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圖二:屠呦呦,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3)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文化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4)黨和政府重視科技發展,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科技工作者發憤圖強、自主創新精神等。(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課堂檢測】題號 1 2 3 4答案 C B B D八年級歷史下冊第18課導案 第3頁 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