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聲音的產生(一)探究聲音的產生實驗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二)聲源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作為聲源。如擊鼓時,鼓面振動發出聲音;往盛水的盆中倒水時,可以聽到水振動發出的聲音;吹笛子時,空氣在笛子內振動發出聲音。【能力拓展】有些發聲物體的振動不明顯,不容易直接觀察到,比如揚聲器在發聲時的振動。為了證明揚聲器發聲時是在振動的,我們可以把一些小塑料泡沫顆粒放到揚聲器上面的紙盆里,打開揚聲器播放音樂時,我們會看到塑料泡沫顆粒隨著音樂上下跳動,這時可以證明揚聲器發聲時也在振動。這種證明發聲體在振動的方法被稱為“轉換法”或“放大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不能理解為“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因為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聲,而原來發出的聲音仍繼續存在并傳播。 例如,對著高山喊話,停止喊話后,聲帶不再振動,但是幾秒鐘后,我們仍能聽到回聲。二、聲音的傳播(一)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探究活動1: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過程 現象 結論一個同學輕敲桌子的一端,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堵住另一只耳朵 能聽到敲敲擊聲 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玻璃魚缸中盛有水,水中有金魚,用細棍輕敲魚缸上沿 金魚立即受驚游動 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探究活動2: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①將一只小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接通電源使電鈴發聲,此時你能聽到電鈴聲嗎 ②用抽氣機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在抽氣的過程中,你聽到的電鈴聲有什么變化 ③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你聽到的電鈴聲又怎樣變化 探究分析:剛開始能聽到玻璃罩內的電鈴聲,隨著空氣逐漸被抽出,聽到的電鈴聲逐漸變小,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聽到電鈴聲逐漸變大。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內的空氣完全抽出, 就完全聽不到電鈴聲了。(二)歸納總結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聲音傳播需要物質,科學上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能力拓展】在探究聲音的傳播實驗中,我們不可能把玻璃罩內空氣完全抽成真空,但我們可以通過空氣越來越稀薄,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這一現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內被抽成真空,則聲音也就不能傳播了,這種研究方法稱為理想實驗法(或推理法)。①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發出聲音,也都可以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②空氣越稀薄,傳聲效果越差,真空不能傳聲。③一般而言,固體傳聲效果最好,液體次之,氣體傳聲效果最差。三、 聲波(一)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以喇叭發聲為例,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外側運動時,壓縮鄰近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當喇叭的振動面向內側運動時,這部分空氣變疏。振動面不斷振動,空氣中就形成疏密相間的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像水波把波源的振動向外傳播樣,聲音也是以波的形式將聲源的振動向外傳播的(這里采用了類比法)。(二)聲波的應用科學家用聲波探測海水深度等,測量原理:s=0.5vt,其中t為從發聲到接收到回聲的時間,v為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四、聲音傳播的快慢(一)聲速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二)影響聲速的因素(1)介質種類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一端敲擊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聽到三次聲音,第一次為水管傳來的,第二次為水傳來的,第三次為空氣傳來的。(2)溫度聲速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氣溫每升高1 ℃,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當空氣中不同區域的溫度有區別時,聲音的傳播路線總是偏向低溫方向,如上方的溫度低,聲音就向上傳播,此時,低處的聲音,高處的人更容易聽到。例1、在敲響古剎里的大鐘時,同學發現停止了對大鐘的撞擊后,大鐘仍“余音未絕”,其原因是( )A.大鐘的回聲 B.大鐘仍在振動 C.人的聽覺發生暫留現象 D.大鐘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例2、在研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實驗中:(1)如圖甲,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________;(2)如圖乙,兩只音叉完全相同,敲擊右邊的音叉,我們卻看到左邊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不斷彈起,這個現象說明________。(3)如將上述乙裝置由宇航員帶到月球表面做同樣的實驗,則泡沫小球________(“會”或“不會”)彈起,這是因為________。例3、教室的窗玻璃是雙層的。課間,同學在窗外敲玻璃時,小明感覺雙層玻璃與單層玻璃的振動情況不一樣。于是他想探究“受敲擊時,雙層玻璃和單層玻璃的振動強弱情況”。為此,小明進行了以下實驗:①將單層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側,把橡膠球懸掛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側(如圖)。② ,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玻璃球被彈開,記下玻璃球被彈出的距離。共做10次。③換成雙層玻璃板重復上述實驗。實驗完成后,小明獲得了如下數據: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cm 單層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雙層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1)步驟②中小明為了使橡膠球每次撞擊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樣的,請問他是如何操作的?(2)請完善表格中的“▲”處內容: (3)受到橡膠球的敲擊時,玻璃板振動的強弱是通過 來反映的;(4)小明根據上表中的實驗數據分析得出了相應的實驗結論,由此小明想為了更好的控制噪聲污染,我們臥室的玻璃應選用 玻璃(單層/雙層)。1.下列實例中,能說明聲音產生原因的是( )A.即將上鉤的魚兒被岸上走動的人嚇跑B.課堂上,我們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C.古代士兵晚上枕著箭筒睡覺,這樣能及早發現敵情D.將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發現水面蕩起了波紋2.魔術師表演“會跳舞的火焰”節目時,先在平臺上點燃一支蠟燭,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蠟燭附近,鼓面面對燭火。當他敲響小鼓,燭火就隨著鼓聲舞動。這一現象說明( )A.人的一種錯覺 B.燭火肯定被風吹動C.魔術師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D.鼓面振動發聲,帶動空氣振動3.根據你學習的“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知識,分析并解決以下實際問題。(1)古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的鳥聲、風聲分別是 體、 體的振動發出的。(2)北宋時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簡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 。(3)將一顆石子拋入水中,若距擊水處相同距離的水中、空中、岸邊分別有一條魚、一只小鳥、一個人,則最先聽到擊水聲的是 ,這是因為 。4.在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時,小明和小華一起做了下面的實驗。(1)如圖甲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 ,這說明了 。此探究中懸掛著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這種思維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或“類比法”)。(2)如圖乙所示,為了驗證(1)中的探究結論,小華同學用手使勁敲桌子,桌子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但他幾乎沒有看到桌子的振動,為了明顯地看到實驗現象,你的改進方法是: 。(3)如圖丙所示,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聲,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 可以傳聲。5.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v氣=340m/s,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v水=1500m/s,在鋼鐵中的傳播v鐵=5100m/s。人耳能區分兩次聲音的最短時間為0.1s。(1)現有一根足夠長、注滿水的鐵質管,在一端用力敲擊后,可在另一端聽到 次聲響,其中最后一聲是通過 傳播過來的。(2)在一根空心鐵質管的一端敲擊,另一端接收傳來的聲音,此時人耳恰能分辨出來,問該空心管的最短距離為多少?(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兩位)1.下列有關聲現象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正在發聲的音叉,使吊著的乒乓球反復彈起; 該實驗說明發聲的物體在振動B.圖乙:擊鼓時,用力不同,聽其發聲,觀察紙屑被彈起的高度; 該實驗探究聲音的響度與頻率有關C.圖丙: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聽其發聲,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 該實驗探究聲音的音調與振幅的關系D.圖丁: 逐漸抽出玻璃量內的空氣,聽到鈴聲漸小; 該實驗說明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2.如圖所示,把持續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聽到鈴聲變弱,直至聽不見;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聽到鈴聲逐漸變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實驗現象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B.該實驗現象說明聲音產生的條件是物體振動C.聽不見鈴聲,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聲波 D.聽到鈴聲逐漸變響,是由于鬧鈴振動逐漸變強3.聲音是我們每天都在感覺的。(1)如圖1,手撥動壓在桌邊的尺子,發現尺子振動,同時有聲音發出,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 產生的。(2)如圖2,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放入密閉的瓶中,不斷抽氣,可以感覺到聲音越來越輕,甚至將要消失,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 。4.聲音傳播的速度和溫度有關,下表是空氣中聲音每秒鐘傳播的距離隨溫度變化的數據。空氣溫度/°C -20 -10 0 10 20 30聲音每秒傳播距離/m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請你在如圖所示的坐標中作出聲音每秒傳播距離和溫度關系的圖像。(2)當飛機的飛行速度接近周圍的聲速時會受到相當大的阻力。20 世紀中期,人們就嘗試進行超音速飛行。在飛機速度有限的情況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況下試驗更容易成功嗎?(3)20°C時,某人站在一個較大的山谷里,想估測山谷的寬度。他大喊一聲后經過0.3秒鐘聽到右面山崖反射回來的聲音,經過0.5秒鐘才聽到左邊山崖反射回來的聲音。請計算這個山谷的寬度。5.小明學了聲音的知識后,對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興趣,于是他設計了如下實驗進行探究。①搜集各種材料,如衣服、報紙、平裝書、塑料袋、襪子;②把鐘放到一個盒子里,將衣服蓋在鐘上方,然后逐漸遠離盒子直到聽不到嘀嗒聲,記下此時人離盒子的距離;③依次分別將各種材料蓋在鐘上方重復以上實驗,得到下表的數據。材料 衣服 報紙 平裝書 塑料袋 襪子聽不見鐘聲的實際距離/m 2.1 2.8 3.7 5.2 1.2(1)小明設計的實驗利用了離聲源越遠,聽到的聲音響度越 (選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據實驗數據,上述待測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3)根據小明的實驗結果,可以作出一個推測: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較好。(選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答案及解析例1、B【解析】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發聲的物體肯定在振動,在敲響古剎里的大鐘時,同學發現停止了對大鐘的撞擊后,大鐘仍“余音未絕”,即大鐘仍在發聲,其原因是大鐘仍在振動,故B正確,而A、C、D錯誤。例2、(1)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2)空氣能夠傳播聲音(3)不會;月球表面沒有空氣【解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能夠通過固體、液體、氣體等介質傳播 , 真空不能傳聲。【解答】(1)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 , 泡沫塑料球被彈起 , 這個現象說明發聲體在振動,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彈起,這個現象說明空氣能夠傳播聲音 ;(3)如將上述乙裝置由宇航員帶到月球表面做同樣的實驗,則泡沫小球不會彈起,這是因為月球表面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例3、(1)將橡膠球拉開到同一高度處,然后靜止釋放(2)平均值(3)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4)雙層【解析】1、根據機械能的轉化可知,步驟 ② 中的操作應該是將橡膠球拉開到同一高度處然后靜止釋放;2、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減小實驗誤差;3、實驗原理:橡膠球敲擊玻璃板,玻璃板振動將玻璃球彈開;4、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小,說明玻璃球振動幅度小。聲音響度與物體振動幅度有關,振動幅度小,聲音響度小,反之大。【解答】(1)橡膠球從高處下落,勢能轉化為動能,要使撞擊的力度相同,勢能要相同,所以可從同一高度處靜止釋放。據此可知他的操作是: 將橡膠球拉開到同一高度處,然后靜止釋放 ;(2)實驗中進行了多次測量,這是減小實驗誤差的一種方法,所以 表格中的“▲”處內容 是:平均值;(3)由實驗原理可知, 受到橡膠球的敲擊時,玻璃板振動的強弱是通過 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來反映的;(4)表格數據反映出,雙層玻璃理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小,說明同樣力度撞擊時雙層玻璃振動幅度小,聲音響度就小。 由此小明想為了更好的控制噪聲污染,我們臥室的玻璃應選用 雙層玻璃。1.D【解析】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據此分析判斷。A.即將上鉤的魚兒被岸上走動的人嚇跑,說明液體能夠傳聲,故A不合題意;B.課堂上,我們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說明氣體能夠傳聲,故B不合題意;C.古代士兵晚上枕著箭筒睡覺,這樣能及早發現敵情,說明固體能夠傳聲,故C不合題意;D.將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發現水面蕩起了波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故D符合題意。2.D【解析】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當敲響小鼓時,周圍的空氣會傳播聲音,所以會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空氣的振動又引起了燭火的搖動,所以當敲 響小鼓,燭火就隨著鼓聲舞動 ,D選項正確,A、B、C錯誤。3.(1)固;氣(2)固體傳聲比空氣快(3)魚;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解析】(1)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2)根據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聲速度的大小分析;(3)一般情況下,聲音的速度:固體>液體>氣體,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古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的鳥聲、風聲分別是固體、氣體的振動發出的。(2)北宋時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簡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固體傳聲比空氣快。(3)將一顆石子拋入水中,若距擊水處相同距離的水中、空中、岸邊分別有一條魚、一只小鳥、一個人,則最先聽到擊水聲的是魚,這是因為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4.(1)乒乓球被彈起;發聲體在振動;將音叉的振動放大;轉換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紙屑或放一些輕小物體(3)空氣【解析】(1)發聲的音叉在振動,因此貼在音叉上的乒乓球會接收到能量而跳動起來。音叉的振動幅度很小,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將其用乒乓球的振動來反映,這種方法叫轉換法。(2)可以使用轉換法,將桌面的振動轉化為桌面上小紙屑等物體的跳動;(3)右邊音叉受到敲擊后振動發聲,聲音通過空氣傳播,于是左邊的音叉接收到能量而振動起來,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如圖甲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乒乓球被彈起,這說明了發聲體在振動。此探究中懸掛著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將音叉的振動放大,這種思維方法叫做轉換法。(2)如圖乙所示,為了驗證(1)中的探究結論,小華同學用手使勁敲桌子,桌子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但他幾乎沒有看到桌子的振動,為了明顯地看到實驗現象,我的改進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紙屑或放一些輕小物體 。(3)如圖丙所示,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聲,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空氣可以傳聲。5.(1)3;空氣(2)設空心管的最短距離為s,;;解得:s≈36.43m。【解析】(1)根據公式可知,鐵管的長度相同,即聲音傳播的距離相等,因為v鐵管>v水>v空氣,所以t鐵管(2)人耳恰能分辨出來,說明兩次的時間差為0.1s,根據公式列出方程計算即可。【解答】(1)現有一根足夠長、注滿水的鐵質管,在一端用力敲擊后,可在另一端聽到3次聲響,其中最后一聲是通過空氣傳播過來的。(2)設空心管的最短距離為s,;; 解得:s≈36.43m。1.A【解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A.正在發聲的音叉將乒乓球多次被彈開,說明音叉在振動,說明聲音是由音叉的振動產生的,故A正確;B.敲鼓時用力越大,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該實驗說明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故B錯誤;C.圖中鋼尺伸出長,振動慢,音調低;鋼尺伸出短,振動快,音調高,聲音的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故C錯誤;D.圖中是將發聲體放在真空罩中,隨著空氣的抽出,聲音越來越小,所以該實驗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故D錯誤。2.A【解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根據有關聲音傳播的實驗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該實驗現象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故A正確;B.無論能否聽到聲音,真空罩內的鬧鐘始終在振動,因此不能說明聲音產生的條件,只能說明聲音傳播的條件,故B錯誤;C.聽不見鈴聲,是由于玻璃罩內沒有了傳聲介質空氣,故C錯誤;D.聽到鈴聲逐漸變響,是因此玻璃罩內的空氣越來越多,故D錯誤。3.(1)振動(2)介質(或空氣)【解析】(1)如圖1,手撥動壓在桌邊的尺子,發現尺子振動,同時有聲音發出,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2)如圖2,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放入密閉的瓶中,不斷抽氣,可以感覺到聲音越來越輕,甚至將要消失,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或空氣)。4.(1)如答圖所示:(2)溫度低時(3)聲音到右邊山崖的距離:s= 1/2 × 340 m/s×0.3 s=51 m,聲音到左邊山崖的距離:s'= 1/2 ×340 m/s×0.5 s=85 m,山谷的寬度為:s寬=s+s' =51 m+85 m=136 m。【解析】(1)根據表格中的數據,依次在方格紙上描點,最后將相鄰的點用線連接起來即可。(2)根據表格中聲速的數據分析;(3)人到山崖的距離等于聲音傳播路程的一半,即,據此分別計算出人到左邊山崖和右邊山崖的距離,最后將它們相加的點山谷的寬度。【解答】(1)方格紙上橫軸表示溫度,縱軸表示聲速,根據表格中每組數據在上面描點,最后將相鄰的點連接,如下圖所示:(2)在飛機速度有限的情況下,聲速越小,越容易實現超音速飛行。根據表格可知,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因此在低溫下試驗更容易成功。5.(1)小(2)塑料袋(3)粗糙多孔【解析】(1)聲音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分散,距離越遠,分散的越厲害,自然聽到聲音的響度越小;(2)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聽不到聲音的距離越短;(3)衣服和襪子的隔音性能較好,而報紙和塑料袋的隔音性能較差,二者比較確定影響隔音性能的因素。【解答】(1)小明設計的實驗利用了離聲源越遠,聽到的聲音響度越小的原理。(2)根據實驗數據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時,聽不見聲音的距離最遠,則上述待測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3)根據小明的實驗結果,可以作出一個推測: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較好。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七(下)科學講義(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