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十 兩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2023屆高考歷史大單元二輪復習學案【配套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十 兩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2023屆高考歷史大單元二輪復習學案【配套新教材】

資源簡介

專題十 兩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
時空定位
二.階段特征
整個19世紀都是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發展的,一方面,西方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另一方面,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工業革命:兩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獲得了飛躍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優勢更加明顯,世界主要大國先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自由主義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2.工人運動: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19世紀三四十年代,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為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提供了條件。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3.殖民擴張:工業革命后,為了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西方列強加緊對外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國家大部分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4.民族解放運動:西方列強的侵略促進了亞非拉人民的覺醒.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洲人民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老的亞洲開始覺醒,非洲人民也英勇反抗列強的侵略,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
三、考向分析
第28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考點1 工業革命的背景
1.概念: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
2.興起:首先發生在英國。
3.背景
前提 英國“光榮革命”后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國內政局穩定,政府鼓勵經濟發展
條件 勞動力 農業資本主義發展和圈地運動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資本 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
市場 農業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擴張帶來廣闊的國內和海外市場
技術 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生產技術日益純熟
直接原因 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
考點2 第一次工業革命
起止時間: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
核心內容
核心內容 表現
生產手段 從手工操作到機器生產 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著工業革命開始
生產組織 從手工工場到工廠 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
主要標志
表現 1785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瓦特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
意義 蒸汽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汽船、火車問世,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4.完成標志: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
5.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
考點3 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19世紀中后期
2.條件:
(1)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
(2)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
3.成就
主要表現 意義
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 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 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影響深遠
化學工業興起 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
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 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煥發出新的活力
4.特點:
(1)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2)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
(3)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
考點4 工業革命的影響
1.生產力: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2.生產組織形式: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由于生產的集中,出現了壟斷組織。
3.大機器生產與工廠制度
背景 工業革命前,英國的手工工場由分散向集中發展,逐步實現了生產專業化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后,大批產業正人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
形成 工業革命期間,出現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
內容 廠房要有一定規模,工人實行倒班制
制定規章制度,強化紀律意識,對工人進行管理
生產流水線廣泛應用,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進行標準化生產
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
制定市場方案,開拓產品銷售渠道
作用 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使工業革命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
4.社會結構:產生重大變化。
(1)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前者通過改革獲得了更多的政治權利;后者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
(2)技術人員、管組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
5.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1)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城市,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城市化進程開啟 表現 工業生產逐漸向城市集中,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到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
影響 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消費市場;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的發展
居住條件改善 表現 建筑技術革新,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電梯;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20世紀以來,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生活服務更加便捷、豐富,居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娛樂生活更加多樣
影響 各種設施和服務使市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發生巨變
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 表現 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自來水與排水系統逐漸普及;煤氣燈、電燈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電報、電話的發明和普及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19世紀末,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柏林、紐約等城市開始把高架橋納入交通網絡;20世紀以來,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現多樣化、立體化趨勢
影響 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
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 表現 環境污染嚴重,如工業廢氣污染、汽車尾氣污染等;私人汽車普及,交通擁堵嚴重;貧富分化,工人階級生活條件惡劣,生活設施落后;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
影響 促使各國通過社會立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2)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積極 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城鄉差別逐漸縮小
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空前加強;堅持守時,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
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
消極 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如勞動時間過長,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和職業病時常發生等
6.社會問題: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7.國際關系
(1)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肆擴張,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2)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第29講 醫療與公共衛生
考點1 疫病與醫學成就
1.歷史上的疫病與防治
概念 疫病指由細菌、病毒等強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體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種類 天花、鼠疫、血吸蟲病等
表現 古埃及時期,天花流行;18世紀時,歐洲天花肆虐:中國康熙皇帝也得過天花
14世紀時,歐洲鼠疫大流行;中國明朝末年鼠疫導致大批患者死亡;新航路開辟后,黃熱病在美、非、歐肆虐兩個世紀;20世紀早期,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發等
影響 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許多重要人物喪命,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
防治 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古羅馬修建飲水道、下水道;中國古代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等
建立救治機構:西漢政府隔離傳染源;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中國古人為了防治天花,發明了人痘接種;隋唐時期設立“病坊”
近代醫學的進步:英國人發明牛痘接種法和青霉素;法國人創立巴氏滅菌法
中醫藥的成就
時間 人物 成就 意義/地位
戰國 扁鵲 “望聞問切”四診法 成為中醫的傳統診病法
西漢 —— 《黃帝內經》 中醫基礎理論著作
東漢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 “神醫”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奠定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唐朝 孫思邈 《千金方》 “藥王”
唐朝 ——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
明朝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東方藥學巨典”
—— —— 針灸學 治療效果顯著,簡便經濟
當代 屠呦呦 青蒿素 獲諾貝爾獎
考點2 西學在中國的傳播
概念 “西醫”通常是指“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西方國家發展出來的一門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全新的醫學體系
傳播 明來清初西方傳教把西方醫學帶到中國,但影響有限
鴉片戰爭后,西方教會醫生與軍醫在中國內地建立教會醫院,以通商口岸最為集中
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等西醫成就相繼被引入中國
西醫院校隨教會醫院在中國落成,培養了大批西醫人才
西方公共衛生措施逐漸被引進中國,對人們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大城市的公共衛生事業興起,成為政府的公共職能
考點3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
1.內容:包括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等。
2.落實措施:各層級醫療機構的建立,公共疾病的防控與公共衛生的監督。
醫療機構的建立 20世紀中期,許多國家完善了各層級的醫療組織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起各級醫療網絡,推行計劃免疫
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疫苗接種,有效控制了重大傳染病
許多國家注重食品、飲用水、藥品的安全監督工作,出臺了相應法律法規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二戰后,西方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的社會服務職能增強
抗戰時期,毛澤東提出“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成為中國醫務工作者的行動指南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為患者服務的意識日益強化
21世紀,我國公共衛生服務的范圍擴大,醫療扶貧的力度加大
考點4 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
1.促進了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
(1)西方國家治療疑難雜癥,重視防疫工作。
(2)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增長。
(3)我國在醫學的一些領域領先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達到了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2.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國家和地區注重公共衛生的建設培養個人衛生習慣。
3.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公共衛生觀念日益深化,精神衛生、心理健康日益得到重視。
第30講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1 早期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
1.早期工人運動
(1)背景: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病逐漸顯現,嚴重的貧富分化使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2)特點:工人階級進行了從搗毀機器到爭取政治權利的多種形式的斗爭。
(3)代表:三大工人運動。
時間 名稱 意義
19世紀三四十年代 法國里昂工人武裝起義 表明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英國憲章運動
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2.空想社會主義
(1)代表:法國人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人歐文。
(2)思想:反對自由放任的競爭,主張建立合作、平等、和諧的理想社會。
(3)評價: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由于沒有找到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的正確途徑,他們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設想和實踐都無法真正實現。
考點2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創立
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在廣泛吸收人類優秀思想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變化,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
標志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發表了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
內容 (1)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 (2)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 (3)肯定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共產主義建設者的偉大使命,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目的和策略原則。
意義 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發展
(1)1867年,馬克思撰寫的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①內容: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的秘密。
②意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2)創立了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辯證關系,鮮明地提出了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
3.意義
(1)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2)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運動與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思想武器。
(3)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和發展起來。
考點3 第一國際
(1)背景:《共產黨宣言》發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的促進。
(2)成立: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在倫敦成立。
(3)意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階段。
考點4 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社會矛盾激化。
2.建立:1871年3月,巴黎爆發工人武裝起義,起義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
3.措施
角度 革命措施 作用和意義
機構建設 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立法與行政合一的政權機關和司法機構 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創舉:即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權 體現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
民主制度 公職人員任免: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 人民公仆形象:所有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工資
軍隊警察建設方面 廢除舊軍隊和舊警察,代之以國民自衛軍和治安委員會
社會經濟方面 沒收逃亡資本家工廠,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廠 觸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
實行八小時工作日 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利益
教育方面 要求實行世俗的“全面教育”
4.結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國資產階級和普魯士聯合扼殺。
5.意義
(1)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2)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第31講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考點1 拉美和亞洲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
(2)過程:
時間 殖民者 殖民地 殖民統治
15-16世紀中葉 西班牙 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紀中葉,殖民地包括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 西班牙建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葡萄牙在巴西設立總督制度。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為彌補勞動力不足,他們發展起黑奴貿易。宗主國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16世紀 葡萄牙 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17、18世紀 荷蘭、英國、法國 拉丁美洲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的地區
(3)結果: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
2.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1)殖民擴張過程
背景 時間 殖民者 殖民地
新航路開辟 16世紀中葉 葡萄牙 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
西班牙 菲律賓
17世紀 荷蘭 在印度尼西亞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
英國 印度
工業革命 19世紀 英國 幾乎拉制了印度全境
英法俄 分割奧斯曼帝國領土;在伊朗劃分勢力范圍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 從西班牙手里奪得菲律賓
法國 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
英國 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
日本 吞并了朝鮮半島
八國聯軍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殖民擴張的方式
①葡萄牙人在亞洲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
②英國直接搶掠、侵占土地、強征巨額土地稅、種植并走私鴉片等手段。
③荷蘭和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實行貿易壟斷。
④工業革命后,直接進行武力侵略。
⑤簽訂不平等條約。
(3)影響:
①亞洲國家逐漸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②英國掠奪了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
考點2 西方列強瓜分非洲
1.策略轉變
(1)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就侵入非洲。19世紀中葉以前,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動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進行了持續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
(2)工業革命后,殖民者逐漸放棄了罪惡的奴隸貿易,轉而進行全面的殖民入侵。
(3)19世紀后期至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快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掀起瓜分非洲狂潮。
2.概況
北非 埃及 ①埃及成為英法等國爭奪的重點。 ②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還控制了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 ③1882年,英國通過戰爭占領了整個埃及,實際把埃及變成了殖民地。
蘇丹 英國還以埃及為基地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
其他 法國從19世紀30年代就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
非洲腹地 準備 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后期,歐洲探險者紛紛深入非洲腹地探險,為進一步侵略準備地理和人文資料
侵略計劃 ①英國妄圖建立一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縱貫非洲大陸的龐大殖民地。 ②法國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從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東非的索馬里。 ③德國則希望在赤道兩側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柏林會議 背景 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1884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
內容 任何國家在非洲占領新的土地,必須通知其他國家,占領方為有效,這就是“有效占領”原則。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因此,這次會議也是一次“地圖上作業”的會議
影響 柏林會議之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紀晚期,它們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
考點3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1.形成標志: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絕大多數地區淪為殖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絕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獨立的拉丁美洲國家實際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被迫加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形成原因: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越來越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因此,導致更大規模地瓜分世界。
3.歷史影響
(1)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對殖民地的擴張與爭奪加劇,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
(2)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
(3)促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使其長期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地位,東方從屬于西方;但在客觀上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傳播了先進生產方式、科技、思想,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近代化進程。
(4)亞非拉地區淪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資本輸出場所,帶來災難與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不斷高漲。
考點4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1.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階段 背景 概況
18世紀末19世紀初 政治:歐洲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經濟: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 思想:受啟蒙思想的影響,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 外因: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1804年法屬海地獨立,揭開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序幕
西屬拉美: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1826年基本實現獨立
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治,宣告獨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獨立后面臨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任務 ①政局動蕩,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反封建) ②英美等國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反帝) 巴西: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墨西哥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
2.亞洲的覺醒
(1)背景:
①政治: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
②經濟:亞洲國家的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
③思想: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
(2)概況:
時期 事件 結果 特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 引發孟買工人的政治總罷工 失敗,沒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資產階級政黨領導,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目標實現民族獨立
伊朗立憲革命 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 暴力革命,制定憲法,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民主政權
中國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有政黨領導,有指導思想,通過暴力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憲法
3.非洲的抗爭
事件 背景 時間、領導人 結果 特點
埃及抗英斗爭 英國排擠法國欲單獨控制埃及 1882年愛國軍官阿拉比 因地主官僚動搖叛變而失敗,英國占領埃及 出現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
蘇丹馬赫迪起義 英國侵略 1881-1899年“馬赫迪” 英國控制蘇丹 利用宗教號召,時間長
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 意大利入侵 1894-1896年皇帝孟尼利克二世 打敗侵埃意軍,埃塞俄比亞保持獨立 君主領導,非洲唯一勝利的斗爭
四、解題技巧
1.高考選擇題滿分導練——以史實支撐法解答選擇題
(1)史實支撐法就是利用所學知識、史實、現象或觀點,對題干材料或情境進行分析、判斷,來說明材料反映的史實或結論。
(2)判斷方法:先把握試題創設的情境,再分析與情境相關的史實或結論,最后作出正確的判斷。
(3)適宜運用史實支撐法解答的選擇題,要求題干和選項所敘述的內容是真實存在的且有必然聯系的,或者是題干和備選項中的情境、材料體現的觀點在歷史上有史實支撐等。
2.高考非選擇題高分導練材料解答型——以分值定答案,簡明扼要組織答案
(1)以分值定答案,簡明扼要解答非選擇題
①解答非選擇題應注意分值,按分作答,每個設問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說明要點多,要詳盡回答,分值小則要簡答。
②高考試卷每一個小問題后面都標有相應的分值,回答的要點不可能和標準答案完全一致。所以,在組織答案時應該盡可能全面,如果把組織的答案看作數學上的“集合”,那么這個“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點)”一定要多,盡可能使這個“集合”與標準答案的“集合”形成“交集”。
(2)組答案要條理嚴謹作答
①組答案要注意緊扣設問,簡明扼要,規范作答。
②答案來源于教材:設問一般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解答時,一般依據教材中的知識和觀點。
③答案來源于材料:設問一般要求“依據材料”;解答時要從材料中歸納,提取有效信息。
④答案來源于教材和材料:設問一般要求“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解答時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遷移教材中的知識。?
五、要點整合 縱橫貫通
主題一 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規模 局限于少數國家,時間長、進展慢 在歐美發達國家同時進行,發展快
開始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主要標志 蒸汽機的使用 電力應用、內燃機的發明
生產部門 棉紡織業、機器制造業、交通運輸業 電力、汽車、飛機、電訊、石油化工、化學工業
經濟組織 工廠制 公司制、壟斷組織
動力機器 蒸汽機 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
能源 煤炭 石油、電力
工業結構 以輕工業為主 以重工業為主
交通工具 火車、汽輪 汽車、飛機
經濟思想 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國家干預
世界市場 基本形成 最終形成
主題二 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
1.馬克思主義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一經誕生,便閃耀著穿越時空的真理光芒,為世界社會主義指明了正確前進方向,為在黑暗中摸索的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帶來了解放的光明前景,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
2.馬克思主義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來源于它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認為“千年第一思想家”。
3.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也正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才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4.馬克思主義指引著人類追求理想社會:馬克思主義堅持以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奠定了科學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基礎,并推動了這個偉大事業的實踐發展。
5.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共產黨宣言》認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共產黨人要當好馬克思主義的忠實“粉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信仰,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6.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仍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主題三 全面認識亞洲的覺醒
1.性質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高潮,本質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領導階級上: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并發揮領導作用。某些國家,工人階級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他們是亞洲社會新生的革命力量。
3.斗爭水平上: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特別是由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已成為時代的潮流。
4.這次革命還表現出亞洲各國人民相互支持、共同對敵的斗爭特點。如中國的革命對亞洲其他國家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其他國家人民的革命也極大地支持了中國的民主革命。
主題四 美國的“移民文化”
1.特點:“美國化”與“多元化”共存。各國移民帶著本民族的文化傾向不斷融入已形成的美國文化,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的某些特性,從而使得美國的移民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國家的文化,形成了“一體多元”的美國移民文化的構架。
2.成因:(1)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每段時間內進入美國的新移民相對于已經融入美利堅民族的并接受美國文化的美國人而言都是少數,經過兩三代的民族融合后會成為美利堅民族的一部分。
(2)美國政府同時允許任何一個民族集團可以在忠于美國的前提下,保持獨特的民族信仰,創辦自己的學校。這在客觀上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保持和延續,使美國呈現出“一體多元”的文化現象。
3.影響:(1)積極影響:“美國化”使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有利于保持美國社會的穩定;族群和文化的多樣性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創新的活力。
(2)消極影響:“多元化”使美國社會的文化認同始終存在著不同族群間的矛盾與沖突。
六、典型例題
【2022·廣東】1.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 B.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
C.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 D.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8世紀后期英國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機器大生產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此時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多干活,目的是增加利潤,這加大了對工人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加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分化,說明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B項正確;機器的出現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但未說明工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排除A項;工人工作中的一些活動被禁止,但并不足以說明其生活境遇惡化,排除C項;材料信息和物價上漲無關,排除D項。
【2022·北京】2.19世紀70—80年代,美國商人斯威夫特創辦了肉類加工廠,把屠宰和包裝分成幾道獨立工序,利用傳送帶進行流水作業,并雇傭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他還陸續開辦工廠,利用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生產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經營模式( )
①體現了產業分工不斷細化 ②得益于鐵路交通業的發展
③成為近代機械生產的開端 ④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2022·浙江】3.1896年,盧米埃爾的電影作品《火車到站》(見下圖)上映。影片中一列來自馬賽的火車緩緩進站,乘客們正在站臺等候。放映總時長55秒。有趣的是,觀眾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車撞擊,緊張地靜坐在座位上。這一幕反映了( )
A.電影時代已經到來
B.有聲電影開始出現
C.火車成為法國人必乘的交通工具
D.內燃機為動力的火車率先在歐洲大陸普及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電影的發明。根據“觀眾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車撞擊,緊張地靜坐在座位上”可知,電影的出現給人們帶來較大的沖擊,由此說明電影時代已經到來,A項正確;材料內容不能說明這段影片是有聲電影,排除B項;“必乘的交通工具”“率先在歐洲大陸普及”在材料中都未反映,排除C、D兩項。
【2022·山東】4.1913年,列寧在《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中說:“極大的世界風暴的新的發源地已在亞洲出現。……八億人民的亞洲投入了為實現和歐洲相同的理想的斗爭。”“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 B.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C.摧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D.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列寧主義。馬克思學說闡明了無產階級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創造者的世界歷史作用。根據題干材料和結合所學,亞洲開展了民族解放運動,爭取民族獨立,同時列寧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所以“相同的理想”是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故D項正確。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與歐洲無關,排除A項;列寧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主張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亞洲民族解放,無產階級的世界聯合,排除C項。
七、變式訓練
1.英國工業革命是一場民間發動的革命。企業主的直接投資和社會各階層的間接投資成為滿足資本需求的源泉,消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克服了投資和消費的矛盾,在英國這種消費導向型的工業革命中發揮作用。據此可知,英國工業革命( )
A.以社會需求為主要動力 B.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
C.著眼于世界市場的擴大 D.緩和了勞資之間的矛盾
2.英國學者尼爾·弗格森認為:“如果沒有以對廉價服裝彈性需求趨于無限大為特征的動態消費社會的同步發展,‘工業革命’就不會在英國發端,更不會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區。”其主要觀點是( )
A.市場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推動力 B.英國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
C.人們對廉價商品的追求過于盲目 D.工業革命由英國擴展到世界
3.1876年,德國卡洛制造出“真正的紅色染料”。兩年后,鮑姆發明了酸性猩紅染料。隨著焦油染料工業的繁榮興旺,酸堿和其他無機副產品的生產也得到了發展。到1913年德國合成染料的產量占世界的80%。德國化學工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國具有特殊經濟地緣優勢 B.德國普通勞動者的素質全球領先
C.德國人重視科技的生產轉化 D.德國充分利用了本國的自然資源
4.在英國,狹窄的鐵路跨過像綠色海洋一樣的鄉間,把沿途被裝進火車的英國人民,拋進城門口越來越稠密的人群之中。這一現象反映了工業革命( )
A.縮小城鄉差距 B.促進農業快速發展
C.推動城市化進程 D.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
5.19世紀末,美國工程師泰羅考察企業管理,認為工人不是簡單的機器,只要對他們進行科學管理,資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產成本。這一主張( )
A.認為工人應該主動提高生產效率 B.強調資本家要直接參與企業管理
C.反映了當時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 D.適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6.到19世紀末,世界經濟體分成了核心區、邊緣區和半邊緣區三個部分,新興工業國和現代工業文明國處于生產技術含量高、資本密集、高工資產品所在的核心區,傳統農業國則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國際分工,呈現出低度發展和邊緣性發展的狀況。這反映出當時( )
A.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C.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D.世界各國間的依賴程度加深
7.巴黎公社委員中大多數是工人,如勞動委員會委員阿爾伯·泰斯是金屬雕刻工人,財政委員會委員歐仁·瓦爾蘭是裝訂工人。有的委員雖然不是工人出身,卻是“公認的工人階級的代表”。巴黎公社的政權設計( )
A.消除了勞動者的職業差別 B.踐行了革命前的政治理想
C.反映了人民民主的新理念 D.忽視了政黨對政權的意義
8.針對這一事件,《英國畫報》以《西方文明正在錘打束縛中國的鎖鏈》為題予以報道,介紹了從漢口乘“江水”號輪船逃往上海的難民的情況,而《泰晤士報》明確報道:“這是廣泛的反對腐敗政府的起義……不是針對外國人的。相反,各方都盡力和外國修好。”據此推知,該歷史事件( )
A.滿足了農民均分土地的愿望 B.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C.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 D.導致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9.列寧說:“亞洲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標志著20世紀初所開創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階段。”促使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進入“覺醒”階段的決定因素是( )
A.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社會主義國家地理范圍不斷擴大
C.亞洲開創了暴力斗爭的形式 D.亞洲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
10.1881年,蘇丹掀起了“馬赫迪”大起義,起義軍主要構成如下:對馬赫迪無比虔誠的信徒,他們要求變革伊斯蘭教;對英國和埃及殖民統治不滿者,多為底層勞動者和中小商人;南方游牧民,他們不愿被埃及人擄掠去當兵;從未屈服于埃及統治的少數民族族群。這說明( )
A.馬赫迪起義旨在反封建、爭民主 B.蘇丹國內民族矛盾引發了馬赫迪起義
C.資產階級是馬赫迪起義的領導者 D.馬赫迪起義者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民間發動的革命”“消費以種獨特的方式克服了投資和消費的矛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工業革命以社會需求為主要動力,A項正確;資本原始積累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排除B;工業革命客觀上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其主觀目的并不是為了世界市場的形成,排除C;D與題無關,而且工業革命導致貧富分化,激化了勞資矛盾,排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爆發的原因。根據材料“對廉價服裝彈性需求趨于無限大”可知,市場擴大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開展,即市場擴大是工業革命的推動力,故選A項;題干論述的是工業革命爆發的原因,不是工業革命的起點,B項排除;人們對廉價服裝有追求,但不能說是過于盲目,排除C項;“擴展到世界”屬于對材料的過度解讀,題干中只強調了“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區”,排除D項。
3.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化學工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德國人重視科技的生產轉化,故選C項。A、B兩項表述與史實不符,且與材料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被裝進火車的英國人民,拋進城門口越來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眾被火車帶進城市,這將極大地推進英國的城市化進程,答案選C,A B兩項與早期城市化進程作用相反,D項農村人口大量涌進城市不會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
5.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企業管理制度的變化。泰羅企業管理主要利用企業生產流水線,提高工人工作效率,故C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反映工人主動提高生產效率,故A項排除;材料中并沒有強調資本家直接管理,企業有專門管理者管理,故B項排除;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在二戰后實行的,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D項排除。
6.答案:D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19世紀末世界經濟體呈現不同的分工與合作,這主要是因為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加強,D項正確;材料與政治發展無關,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是在工業革命完成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與世界經濟結構變動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7.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巴黎公社是工人階級的政權。依據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提出了工人階級政權建設的新理念,體現了人民民主的新理念,故C項正確;A項中的“消除了”說法絕對化,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公社提出了工人階級政權建設的新理念,這與革命前的政治理想有一定差距,故B項排除;當時尚未產生無產階級政黨,故D項排除。故選:C。
8.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西方文明正在錘打束縛中國的鎖鏈”“從漢口乘‘江水’號輪船逃往上海的難民”“不是針對外國人的”“各方都盡力和外國修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C項正確;辛亥革命時期的民生主義下的土地方案并沒有滿足農民愿望,實現土地均分,排除A項;“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排除B項;清政府成為“洋人朝廷”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辛丑條約》簽訂的產物,排除D項。故選:C。
9.答案:D
解析:“亞洲覺醒”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并非其決定因素,排除A項:社會主義國家地理范圍不斷擴大是在二戰后,并非20世紀初,排除B項;在“覺醒”之前,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已使用暴力斗爭形式,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初,促使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進入“覺醒”階段的決定因素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即亞洲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D項正確。故選:D。
10.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大起義中包括信徒,勞動者和中小商人,游牧民以及少數民族群,可以看出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反抗殖民統治,D項正確;旨在反對外來的侵略,排除A項;外國的殖民統治引發了起義,排除B項;領導者是宗教領袖,排除C項。故選D項。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辽市| 山东省| 枝江市| 石狮市| 昌吉市| 格尔木市| 兰坪| 武宁县| 左贡县| 托克托县| 石棉县| 称多县| 都匀市| 保山市| 武穴市| 交城县| 晋宁县| 天峨县| 新乡市| 灵川县| 潜山县| 尼木县| 民县| 莱西市| 沅陵县| 镇平县| 浪卡子县| 鄢陵县| 蚌埠市| 浏阳市| 阜阳市| 奉节县| 尖扎县| 伊春市| 呼和浩特市| 宜川县| 长寿区| 兴国县| 梓潼县| 台中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