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1.2種子植物》教學設計基本信息 課題 種子植物 課型 新授執教者 課時 1課時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教材分析 本節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第二節的內容。 種子是綠色開花植物的六種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總是由種子發育成幼苗,再依次長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本節安排在了《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之后學習,既為學習《種子的萌發》打下基礎,又為學好后面其它章節內容做好了鋪墊。學情分析 在前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但是學生雖然通過小學科學或是生活經驗對種子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十分了解種子的結構及其結構的功能,因此,“種子的結構”一節對他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身邊的種子和查找與種子相關資料。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基本結構。 2.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概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4.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說出種子的基本結構。 概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難點 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具 教材 ,PPT教學過程 導入 圖片展示——蓮花 提問:圖中的蓮花,看起來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它可是由埋藏了一千多年的蓮子長成的植株綻放的啊!蓮子是種子,它為什么能夠保持那么長久的生命力呢?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問題,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問題引導,探究新知 (一)種子的結構 1.組織學生觀察種子結構,幫助學生制訂探究方案,比較不同種子結構的異同點。 2.教師強調①觀察的順序:由表及里、由上而下、先形態后結構、先宏觀后微觀。②注意事項:不要急于切開種子;不要急于分開兩個豆瓣,要感受兩個豆瓣相連的部位是哪里;注意玉米切開的方向,仔細觀察子葉、果皮和種皮;仔細觀察玉米切面滴加稀碘液后的顏色變化。 學生按照教材第79-80頁的方法步驟,完成對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觀察,組內交流教材中列出的問題,說出種子各部分結構的名稱,總結出單、雙子葉植物的特點。 教師巡回指導,糾正個別學生的錯誤操作,特別是對玉米種子的解剖和觀察。 3.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種子結構,學生觀察并區分玉米種子的結構。 4.師生共同歸納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點。 種子結構的共同點:都有種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是新植物的幼體,是種子的主要結構。 5.引導學生回顧自主操作中的錯誤(或不規范)之處,對實驗情況進行簡短總結。 6.教師提問: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為什么不能適應多變的陸地環境? 學生回憶、閱讀教材正文,比較孢子和種子的生命力,討論并明確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的原因。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教師切開蘋果、桃等果實 學生觀察種子著生的位置,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 學生閱讀課本82-85頁思考以下問題: (1)哪些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哪些植物的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果皮對種子有什么意義? (2)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它們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2.合作交流,釋疑解惑 (1)裸子植物種子無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種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 (2)果實能夠保護種子。 3.拓展深化:銀杏的種子外層有肉質包被,為什么還是裸子植物? 教師點撥:銀杏種子肉質部分是種皮。 三、總結收獲,形成體系 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補充,對本節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四、課堂練習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歸納本節課知識的主要內容,交流自己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收獲。布置作業板書設計教學反 思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講起來學生不易理解,特別是種子植物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學生并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最好是讓學生通過實物來作對比,從而概括出兩種植物的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