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摩擦力(一)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存在(1)將木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一下, 讓木塊在桌面 上運動,木塊最終會停下來,為什么 (2)將手掌緊壓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動,使手在桌面上滑動,手掌有什么感覺 (3)紙杯中盛有米,米內插有筷子。將米壓緊后,豎直向上提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運動的木塊最終在桌面上靜止,說明木塊受到桌面阻礙它運動的力;手掌壓在桌面上慢慢拖動,會有受到阻礙的感覺;筷子能將紙杯提起,是因為筷子與米之間也存在阻力,這個阻力使筷子和米保持相對靜止。歸納總結:像這樣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或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二)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1)兩物體接觸面粗糙;(2)兩物體之間正在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3)兩物體相互擠壓,發生形變,有彈力。這三個條件缺不可。(三)摩擦的種類(1)滑動摩擦:兩個物體之間因相對滑動而產生的摩擦。(2)滾動摩擦:兩個物體之間因相對滾動而產生的摩擦。(3)靜摩擦: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相對靜止的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四)摩擦力的方向由于摩擦力阻礙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所以摩擦力的方向必定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二、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問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合理的猜想,不同的同學可能猜想不同,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之間的壓力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可能與運動的快慢有關等。制訂計劃: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探究過程中要設法控制變量,進而確定出滑動摩擦力與某一個因素的關系。例如:在探究壓力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時,要保持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不變;而在探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時,則應控制壓力等因素不變。甲:把木塊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木塊乙:把木塊放在木板上,再在木塊上放一個砝碼,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木塊丙:在木板上鋪上棉布,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木塊收集證據:按照甲、乙、丙三種情況進行實驗,并將實驗的條件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記錄在下表中。實驗 實驗條件 摩擦力(牛)壓力大小 接觸面粗糙程度甲 木塊的重 較光滑 4.0乙 木塊和砝碼的總重 較光滑 5.0丙 木塊的重 較粗糙 4.5分析與論證:比較甲、乙的實驗可知,兩種情況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但壓力的大小不同,因而可以探究壓力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比較甲、丙的實驗可知,兩種情況下壓力的大小相同,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因而可以探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歸納總結: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壓力的大小有關,又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注意:①做實驗時應注意讓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②實驗中,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積和運動速度的關系時,采用了控制變量法。③實驗中可以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拉動木板。這樣即使沒有使木板勻速運動,對實驗也沒有影響,實驗更容易操作,而且彈簧測力計相對操作者靜止,可使讀數更準確。【能力拓展】(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是否有關呢 探究方案:控制木塊對水平面的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分別將木塊平放、側放、立放,水平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摩擦力的大小并進行比較。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無關。(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是否有關呢 探究方案:控制木塊對水平面的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分別以不同速度水平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摩擦力的大小并進行比較。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無關。三、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根據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增大有益摩擦或減小有害摩擦呢 a在弓弦上擦些松香是為了增大弓弦的粗糙程度,從而增大弓弦與琴弦的摩擦;b給摩擦的表面加潤滑劑;c使氣墊船跟水面脫離都是使相互接觸的摩擦面彼此分離,以減小摩擦;d安裝滾珠軸承,是用滾動代替滑動,減小摩擦;e自行車的剎車裝置是利用增大剎車橡皮和輪圈的壓力以及通過剎車橡皮來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兩個方面來增大摩擦。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動代替滾動。(2)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用滾動代替滑動;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分離(如形成氣墊)。例1、在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實驗中,每次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直線方向拉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木塊的運動狀態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下表所示(每次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相同),由表可知( )實驗次數 木塊運動狀態 彈簧測力計示數(N)1 靜止 0.32 靜止 0.43 加速直線運動 0.74 勻速直線運動 0.55 減速直線運動 0..3A.第1、5兩次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相等B.第2次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于第5次的C.第1、2兩次實驗中,拉力均小于木塊受到的摩擦力D.第3、4、5三次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同例2、如圖所示,長方體木塊M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塊m放在木塊M上而(兩物體表面絕對光滑),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一起向左做勻速直線運動,空氣阻力不計。下列判斷正確是( )A.水平拉力F大于木塊M受到的摩擦力B.木塊m受到方向向左的摩擦力C.木塊M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木塊M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D.若突然撤去水平拉力F,木塊m將向左滑出M,落地后向左傾倒例3、如圖所示,小明站在商場的電梯上,隨電梯勻速直線向上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明只受到重力、支持力作用 B.小明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C.小明受到的支持力大于重力 D.小明受到的支持力和小明對電梯的壓力互為平衡力例4、一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圖甲所示,已知物體所受水平拉力F隨時間t的變化情況如圖乙所示,物體相應的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丙所示。則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0~2s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為0 B.2~6s物體所受摩擦力為3NC.8~10s物體所受摩擦力為2N D.物體4s時所受摩擦力大于9s時所受摩擦力1.如圖所示的四種情況,木塊一定不受摩擦力的是( )A. 木塊靜止 B. 木塊勻速運動C. 木塊勻速下滑 D. 木塊靜止2.為了探究滑動摩擦力,小科利用牙刷做實驗,當用力勻速拖動牙刷時,刷毛發生了如圖所示的彎曲,對這個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A.刷毛彎曲越厲害說明牙刷受到的力越小B.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在刷毛上C.手對牙刷的拉力和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不平衡D.從刷毛彎曲的方向可以判斷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向右3.自行車是我們熟悉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的結構和使用來看,它涉及到不少有關摩擦的知識.以下分析中,正確的是( )A.腳踏凹凸不平是通過增大接觸面積來增大摩擦的B.輪胎上制有花紋是通過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來減小摩擦的C.剎車時用力捏剎車把是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的D.在轉動的部分加潤滑油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的4.如圖所示,放在M、N兩水平桌面上的P、Q兩物體,分別在FP=5N、FQ=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確定( )A.桌面M一定比桌面N粗糙 B.P的速度一定大于Q的速度C.P的質量一定大于Q的質量 D.P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Q受到的摩擦力5.一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圖甲所示,已知物體所受水平拉力F隨時間t的變化情況如圖乙所示,物體相應的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丙所示。則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0~2s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為0 B.2~6s物體所受摩擦力為3NC.8~10s物體所受摩擦力為2N D.物體4s時所受摩擦力大于9s時所受摩擦力6.如圖,ABCD是4塊質量相同的磚,每塊重50N,A、D兩側是兩塊豎直的木板,木板外側分別用1000N的力壓緊,磚處于靜止狀態。A磚與木板內側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N;A磚與B磚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N;B磚與C磚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N。7.在學習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還是認為:重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于是張老師用如圖裝置與他一起實驗。步驟一:將鐵塊擋在木板上,往砂桶中加入一定量細沙,使壓力傳感器的示數為5.00牛,水平向左拉動木板,讀出拉力傳感器的示數并記錄。步驟二:換用質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積都相同的鐵塊,重復步驟一,記錄結果如下表:實驗次數 質量不同的鐵塊 壓力傳感器示數(牛) 拉力傳感器示數(牛)1 小 5.00 2.102 中 5.00 2.113 大 5.00 2.11請回答下列問題:(1)第1次實驗中鐵塊受到的摩擦力為________牛;(2)實驗中能否用鉤碼代替細沙?并說明理由;________。(3)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1.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現象:①走路時鞋底與地面之間的摩擦;②汽車行駛時,汽車與空氣之間的摩擦;③騎自行車時,車輪與軸之間的摩擦;④皮帶傳動中,皮帶與皮帶輪之間的摩擦,其中屬于有害摩擦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2.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木塊,使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彈簧測力計示數大于木塊所受摩擦力B.木塊的速度越快,木塊所受摩擦力越大C.若在木塊上放砝碼,同樣操作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D.若在木板上鋪毛巾,同樣操作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3.如圖所示,小明用彈簧測力計拉動同一木塊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不同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據圖分析推測,實驗乙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應為( )A.1.1牛 B.1.2牛 C.0.4牛 D.1.6牛4.如圖是一疊試卷,小明發現抽出數學試卷比抽出科學試卷要困難一些。對這一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 )A.科學試卷的慣性較小,較易抽出 B.數學試卷的質量較大,較難抽出C.科學試卷的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較易抽出 D.數學試卷受到壓力大,摩擦力大,較難抽出5.如圖所示,質量為1kg的物體,在水平向右大小為2N的拉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其運動速度為0.1m/s。下說法正確的是( )A.撤去拉力后,物塊會越來越慢,摩擦力變小B.若在物塊上加一砝碼,如果拉力仍為2N,物體運動情況不變C.不管物塊運動速度如何變大,其摩擦力始終是2ND.若在運動過程中增大拉力,摩擦力將變大6.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圖像如圖乙所示,物體運動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圖像如圖丙所示。(1)當t=1秒時,物體相對地面是________(填“靜止”或“運動”)的。(2)當t=3秒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 ________ 牛。(3)圖丙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可以表示________ .7.下圖是小明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1)此實驗是根據________原理測出摩擦力大小的;(2)小明剛開始拉木塊時,他的水平拉力逐漸增大,但木塊仍靜止,木塊所受的摩擦力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木塊被拉動,且越來越快,小明讀出某一時刻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N,他認為這時摩擦力的大小為3N,他操作中的錯誤是________;(3)改正錯誤后,小明完成了探究過程,比較乙、丙兩次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答案及解析例1、D【解析】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和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比較摩擦力的大小。【解答】在第1次實驗中,木塊處于靜止狀態,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可知,木塊受到的摩擦力f=F=0.3N。在第4次實驗中,木塊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可知,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等于此時的拉力0.5N。在第5次實驗中,木塊對桌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因此滑動摩擦力不變,還是0.5N,故A錯誤;在第2次實驗中,木塊處于靜止狀態,它受到的摩擦力與拉力平衡,即f=0.4N,在第5次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是0.5N,故B錯誤;第1、2兩次實驗中,拉力均等于木塊受到的摩擦力,故C錯誤;在第3、4、5實驗中,木塊對桌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則摩擦力不變,都是0.5N,故D正確。例2、D【解析】當物體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它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平衡力;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相互接觸;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平衡力的四個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和同一物體上;A.因為M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水平拉力F與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故A錯誤;B.木塊m和M保持相對靜止狀態,不具備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故B錯誤;C.地面對木塊M的支持力等于兩個木塊的重力之和,即支持力大于M的重力,那么它們不是平衡力,故C錯誤;D.若突然撤去水平拉力F,木塊M的速度會逐漸減小,而m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勻速狀態,繼續向前運動;當它落地后由于受到地面阻力,m的下面速度減小,而上面由于慣性繼續向前運動,因此向左傾倒,故D正確。例3、A【解析】在豎直方向上,小明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受到豎直向上的支持力和豎直向下的重力;水平方向上,它和電梯保持相對靜止狀態,二者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則它不受摩擦力,故A正確,B錯誤;小明受到的支持力和自身重力為一對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故C、D錯誤。例4、C【解析】根據丙圖可知,在0~2s內,物體運動的距離為零,即處于靜止狀態,此時它受到的靜摩擦力與拉力相互平衡。根據乙圖可知,此時物體受到的拉力為1N,所以此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1N,故A錯誤;根據丙圖可知,6~8s內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與拉力相互平衡。根據乙圖可知,此時物體受到的拉力為2N,所以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2N。在2~6s內,和8~10s內,物體分別做加速和減速運動,由于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所以滑動摩擦力不變,即仍為2N,故B錯誤,C正確;物體4s時受到的摩擦力等于9s時受到的摩擦力,故D錯誤。1.A【解析】A、物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物體與地面間既沒有發生相對運動,也沒有運動趨勢,所以物體和地面之間不存在摩擦力,符合題意。B、物體受到拉力作用,進行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和地面之間發生相對運動,物體和地面之間存在摩擦力,不符合題意。C、物體沿著斜面勻速下滑,存在相對運動,物體和斜面之間存在摩擦力,不符合題意。D、物體靜止在斜面上,物體有下滑的趨勢,物體和斜面之間存在摩擦力,不符合題意。2.B【解析】A.刷毛彎曲越厲害說明牙刷受到的力越大,故A錯誤;B.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在刷毛上,故B正確;C.因為牙刷做勻速運動,所以手對牙刷的拉力和牙刷受到的摩擦力相互平衡,故C錯誤;D.從刷毛彎曲的方向可以判斷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向左,故D錯誤。3.C【解析】腳踏板上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要增大,它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的.故A錯誤;輪胎與地面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要增大,它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的,不是減小摩擦.故B錯誤;車閘與車腳的摩擦是有益的,因此增大壓力可以增大摩擦,故用力捏剎車把.故C正確;在轉動的部分摩擦是有害的,加潤滑油是為了減小摩擦但不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的。4.D【解析】兩個物體都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它們肯定受到平衡力,即拉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那么P受到的摩擦力為5N,Q受到的摩擦力為3N,故D正確;由于不知道兩個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大小關系,因此不能確定它們重力的大小關系,自然不知道它們質量的大小關系,故C錯誤;摩擦力的大小由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共同決定,由于兩個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大小未知,因此桌面的粗糙程度也未知,故A錯誤;由于物體的運動速度與拉力的大小無關,因此P的速度不一定大于Q,故B錯誤。5.C【解析】(1)根據丙圖確定0~2s內物體的狀態,根據乙圖確定它受到的拉力,然后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計算它受到的摩擦力;(2)(3)(4)根據丙圖可知,6~8s內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乙圖確定它受到的拉力,根據二力平衡計算出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最后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判斷摩擦力是否發生變化即可;【解答】根據丙圖可知,在0~2s內,物體運動的距離為零,即處于靜止狀態,此時它受到的靜摩擦力與拉力相互平衡。根據乙圖可知,此時物體受到的拉力為1N,所以此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1N,故A錯誤;根據丙圖可知,6~8s內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與拉力相互平衡。根據乙圖可知,此時物體受到的拉力為2N,所以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2N。在2~6s內,和8~10s內,物體分別做加速和減速運動,由于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所以滑動摩擦力不變,即仍為2N,故B錯誤,C正確;物體4s時受到的摩擦力等于9s時受到的摩擦力,故D錯誤。6.100 50 0【解析】先把4塊磚看作一個整體:4塊磚的總重力是200N,兩邊的壓力F相同,兩邊受到的摩擦力也相同,根據平衡力知識,向下的重力200N與兩邊的摩擦力之和相等,故兩邊的磚塊A和D各受到木板100N的摩擦力作用,且方向豎直向上;對于第一塊磚A:受到左邊木板向上的摩擦力作用,大小為100N;自身向下的重力作用,大小為50N;根據平衡力知識,A磚還受到B磚對它向下的摩擦力作用,大小為50N;根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磚對B磚的摩擦力大小為50N,方向向上。對于第二塊磚B:已經受到了兩個力的作用,分別是:自身向下的重力50N、A磚對它的向上的摩擦力50N,這兩個力恰好是一對平衡力,故B磚不再受其他力。B磚和C磚之間沒有力的作用,即B磚與C磚之間的摩擦力為0。7.(1)2.10(2)實驗不能用鉤碼代替細沙,鉤碼的質量是固定的不能連續變化,細沙的質量可以連續變化,方便控制鐵塊對水平木板的壓力;(3)當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摩擦力相同【解析】(1)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計算鐵塊受到的摩擦力;(2)鉤碼的質量比細沙的質量大的多,因此在添加鉤碼時,質量不是連續的,而是跳躍的,且相鄰兩次之間的改變量太大,不利于準確的得到測量數據;(3)分析表格數據,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得到結論。【解答】(1)在第1次實驗中,鐵塊處于靜止狀態,它受到的拉力傳感器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那么摩擦力f=F=2.1N;(2)實驗中,不能用鉤碼代替細沙,理由是:實驗不能用鉤碼代替細沙,鉤碼的質量是固定的不能連續變化,細沙的質量可以連續變化,方便控制鐵塊對水平木板的壓力;(3)根據表格可知,當鐵塊的質量不斷改變時,拉力傳感器的示數幾乎保持不變,那么說明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力無關;當壓力傳感器的示數不變時,拉力傳感器的示數保持不比,那么說明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最終得到結論:當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摩擦力相同。1.B【解析】①人走路時,使人前進的動力是地面對鞋底的摩擦力,為了防止人走路時摔倒,也要用到鞋底與地面的摩擦,因此鞋底與地面的摩擦是有益的摩擦。②汽車行駛時,汽車與空氣之間的摩擦阻礙汽車的前進,因此這個摩擦屬于有害摩擦;對前輪來說,與地面的摩擦阻礙了車子的前進,因此屬于有害摩擦。③騎自行車時,車輪與軸之間的摩擦,阻礙車輪轉動屬于有害摩擦。④皮帶轉動時,主動輪與皮帶之間的摩擦帶動了皮帶的轉動;同時皮帶與被動輪之間的摩擦帶動了被動輪的轉動。若這種摩擦力過小,將會出現皮帶打滑的現象。因此說這兩者之間的摩擦是有益的摩擦。故②③符合題意。2.C【解析】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它處于平衡狀態,即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二者大小相等,故A錯誤;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只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速度無關,故B錯誤;若在木塊上放砝碼,則木塊對木板的壓力增大,滑動摩擦力增大,則測力計的示數增大,故C正確;若在木板上鋪毛巾,則接觸面粗糙程度變化,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增大,因此測力計的示數增大,故D錯誤。3.C【解析】根據甲圖讀出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然后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摩擦力和拉力的大小關系,接下來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分析兩種情況下摩擦力的大小關系,從而確定乙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解答】①根據甲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那么示數為0.4N。在甲和乙兩種情形下,木塊都在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它受到的摩擦力都等于拉力。②由于木塊對水平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因此速度不同,但是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相等,即兩個測力計的示數相等,那么乙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0.4N。4.D【解析】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壓力;②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據此分析判斷。根據圖片可知,科學試卷在上,而數學試卷在下,則數學試卷受到的壓力較大,則數學試卷受到的滑動摩擦力較大,自然不易抽出,故D正確,而A、B錯誤;科學試卷和數學試卷材料相同,則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故C錯誤。5.C【解析】(1)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兩個因素分析;(2)首先根據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判斷摩擦力的大小變化,然后根據力和運動的關系確定它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3)(4)根據(1)中的分析判斷。【解答】物體在2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它受到的摩擦力與拉力相互平衡,即摩擦力為2N。如果撤去拉力,物體會越來越慢,但是由于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因此摩擦力的大小保持不變,故A錯誤;如果在物塊上加一砝碼,那么壓力增大,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會增大。由于拉力小于摩擦力,所以物體會做減速運動,故B錯誤;不管物塊運動速度和拉力如何變大,但是影響摩擦力的因素不變,所以摩擦力始終保持2N不變,故C正確,D錯誤。6.(1)靜止 (2)2 (3)路程【解析】(1)根據丙圖確定物體在t=1s時的運動狀態即可。(2)根據丙圖可知,在4~6s內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二力平衡計算出滑動摩擦力,然后分析t=3s時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是否改變即可;(3)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和s=vt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丙圖可知,t=1s時物體的運動速度為零,即物體相對地面是靜止的;(2)根據丙圖可知,在4~6s內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即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互平衡,也就是二者大小相等。根據乙圖可知,此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f=F=2N。當t=3s時,物體做加速運動,但是它對地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因此摩擦力不變,還是2N。(3)圖中陰影部分為長方形,那么它的面積S=vt。根據s=vt可知,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路程。7.(1)二力平衡(2)變大;沒有讓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3)當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解析】(1)當物體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它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互平衡,根據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此時的滑動摩擦力等于拉力;(2)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摩擦力的變化。當測力計的示數為3N時,木塊做加速運動,此時它受到的不是平衡力,即拉力F>f;(3)分析乙、丙兩個實驗中,哪個因素相同,哪個因素不同,然后根據控制變量法得到結論。【解答】(1)此實驗是根據二力平衡原理測出摩擦力大小的;(2)小明剛開始拉木塊時,他的水平拉力逐漸增大,但木塊仍靜止,那么它受到的靜摩擦力與拉力相互平衡,即木塊所受的摩擦力變大;木塊被拉動,且越來越快,小明讀出某一時刻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N,他認為這時摩擦力的大小為3N,他操作中的錯誤:沒有讓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3)乙和丙實驗中,木塊對接觸面的壓力相同,毛巾的接觸面更粗糙,因此測力計的示數更大,那么得到結論:當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七(下)科學講義(十八)摩擦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