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地球的公轉(一)地球公轉的定義地球在不斷地繞著太陽運行,這種運動叫公轉運動。(二)地球公轉的軌道(黃道)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上的每一點,都在同一個平面上,而且構成一個封閉曲線。這種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走的封閉曲線,叫地球軌道。地球軌道的形狀是一個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三)地球的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即自西向東。(四)地球的公轉周期約為365.2422天,即通常所說的一年。(五)黃赤交角地球自轉產生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產生的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黃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轉時斜著身子,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 66.5°)基本不變,地軸的空間指向(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基本不變,故黃赤交角(目前23.5°)也基本不變。。【能力拓展】因地球傾斜著身子繞日公轉,使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所以同一地點,在一年中不同時期內所得到的太陽光熱是不同的,這樣就形成了四季,導致不同地方存在溫差。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一)太陽高度對于地球上的某個地點,太陽高度指太陽光和地面之間的交角。(二)太陽高度的特點同一地點一天內太陽高度是不斷變化的。日出日落時角度都為0°,當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高度最大。(三)正午太陽高度在一日內,當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光和地面交角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1)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不同而不同。(2)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四)太陽直射點(1)概念:有的地方正午會受到太陽光垂直照射, 簡稱直射。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叫做太陽直射點。(2)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即太陽直射點最北只能到達北回歸線,最南只能到達南回歸線。(五)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太陽高度與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有關,太陽直射點上是太陽高度最大的地方。正午 太陽高度是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變化的。(1)在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緯23.5°向南北兩側遞減。(2)在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緯23.5°向南北兩側遞減。(3)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6.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地球上中、高緯度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夏季較大,冬季較小。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如北緯40°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夏至日約為73.5°,冬至日約為26.5°。南緯40°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夏至日約為26.5°,冬至日約為73.5°。7.桿影的變化桿影的長度和太陽高度有關,太陽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越小,影子越長。(1)一天中桿影的長度和方向的變化。同一地點的桿影的長度在一天中的變化:一天中的正午,桿影朝著正北或正南方向時,桿影最短,此時太陽位于該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陽光和地面的交角最大(即太陽高度最大)。(2)一年中正午桿影的長度和方向的變化。同一地點的桿影長度年變化 同一時間不同緯度桿影變化北半球中、高緯度,夏季正午的桿影要比冬季的桿影短 同一天,不同緯度正午桿影的長度不一樣。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桿影也隨之越來越長三、晝夜長短變化(一)晝夜長短的變化年中白天和夜晚的時間長度有規律變化的現象。(二)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得南北半球冬夏兩季晝夜長短不一(三)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1)空間變化-----在同一時間,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同時不同地)。地球自轉的中心與公轉的中心不重合,故太陽直射點的不同導致在同一時間內,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隨緯度的不同而不同。當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時,北半球各地晝長于夜,且越接近北極,晝與夜的時間長度差值越大。南半球與之恰好相反。春分日與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上,此時全球各地晝夜等長。(2)時間變化一在同地點,晝夜長短隨季節的變化(同地不同時)。節氣 太陽直射點位置 晝夜長短狀況北半球 南半球 北回歸線夏至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及其以北為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為極夜冬至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及其以北為極夜,南極圈及其以南為極晝春分、秋分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四)極晝和極夜(1)有些地方有時太陽會整日不落,這種現象稱為極晝現象;有時太陽會整日不出,這種現象稱為極夜現象。(2)只有在南北極圈及其以內才會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例1、2021年7月1日(農歷五月二十二)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紀念日,當天地球大約處于圖中的位置是( )A. 甲~乙之間 B.乙~丙之間C.丙~丁之間 D.丁~甲之間例2、圖1是某天桿影長度變化示意圖,圖2是一年中夏至日與冬至日中午桿影長度變化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桿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現象B.圖1中桿影長度的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C.圖2中桿影長度的變化與地球自轉有關D.圖2中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例3、2021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在這一重要的節日里,杭州武林廣場的旗桿上升起了五星紅旗。這一天中,我們可以看到,太陽高度角最大時( )A.桿影朝著正南方向 B.桿影朝著正北方向C.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最小 D.太陽光與旗桿的夾角最大例4、如圖是太陽直射點運動示意圖,其中a、b、c分別表示三條緯線。據圖分析可知( )A.緯線a是南回歸線B.當直射點在①時,上虞區的節氣是夏至C.當直射點在緯線a、b之間移動時,上虞區晝夜平分D.造成直射點在緯線a、c之間移動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轉例5、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回答問題。(1)①位置的節氣時的日期是 ,此時的日期是 前后。(2)②位置陽光直射的緯線是 。④位置北半球晝 夜 (填“長”或“短")。(3)10月1日時地球運行到 之間(填序號)。1.如圖所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公轉軌道上沿①→②→③-→④繞著太陽公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地軸的北端總指向北極星附近B.四季更替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C.12月26日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間D.地球處于②④位置時,全球晝夜平分2.每年冬去春來,天氣逐漸變暖。對這種現象有下列四種解釋,其中正確的是( )①是地球自轉產生的 ②是地球公轉產生的③此時太陽直射點正在向北回歸線移動 ④此時太陽直射點正在向南回歸線移動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與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春分這天晝夜平分B.夏至之后的節氣是芒種C.秋分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D.從冬至到夏至的時間間隔為一年4.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與地球運動有關。臺州市某學校興趣小組對樹影的變化進行了觀察,并繪制了簡單的示意圖。據圖回答問題:(1)某日正午樹影在一-年中最長,該日可能是 (選填“夏至日”或“冬至日”。(2)以下是興趣小組對一天中樹影變化與太陽照射的描述,與事實相符的是 。A.樹影由長變短再變長B.形成b點樹影時剛好為正午時分C.一天中樹影的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3)當地球按圖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轉時,我們將觀察到正午樹影一天比一天 (選填“長”或“短”)。5.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開始自主采樣月壤(如圖甲),并將約2千克的月壤樣品帶回地球。請回答:(1)“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當天,地球運行到圖乙中的 位置之間(填字母) ;(2)當月球運動到圖乙②位置時,地球上可能出現的天文現象是 。6.讀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A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 。(2)此時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為 。(3)此時A點晝長為 小時,B點晝長為 小時。(4)由此圖所示時間向后一個月,北半球晝夜長短如何變化 。北極圈內極晝或極夜范圍如何變化? 。1.“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還流傳了好些諺語指導著我們的農業生產。如“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關于這些諺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是因為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B.清明(4月5日前后),地球運行到如圖所示的ab之間C.秋分這一天,湖州地區晝夜等長D.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劃分的2.“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根據圖1“地球公轉示意圖”、圖2“太陽直射點移動路徑圖”和表“九九消寒歌”,完成下列問題。12月22日前后冬至 九九消寒歌從冬至起,我國進人數九寒天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楊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1)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約 ,地球公轉到乙位置的日期在 前后。(2)當地球公轉到丁位置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圖2中序號表示的 位置,這一天是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 ,此時北極圈有 現象。(3)“九九”期間,太陽直射點運行在圖2中字母表示的 時間段,此時我們杭州市的白晝時間將逐漸變 ,獲得的太陽光熱也將逐漸變 。3.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這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以后,首次與載人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成功對接后一起運動,若以天和核心艙為參照物,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是 (運動或靜止)的。觀察地球公轉示意圖,在6月17日這一天,地球接近圖中A、B、C、D所示四個位置中的 (填字母).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 (北半球或南半球), 紹興晝夜長短變化是: 。4.如圖甲、乙分別為地球自轉和公轉示意圖,圖甲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據圖回答問題:(1)圖甲中地球有晝夜之分,因為地球是一個不 的球體。(2)當光照情況如圖甲所示時,地球運行在圖乙中的 (填字母)處;(3)下列節日與圖甲所示日期最接近的是 (填字母);A.兒童節 B.元旦 C.國慶節 D.勞動節(4)圖乙中當地球從A處運行到C處,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方向是 (填“向南”或“向北”)。答案及解析例1、C【解析】北半球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冬至日的日期是12月22日左右,春分日的日期是3月21日左右,秋分日的日期是9月23日左右,結合圖片思考解答。【解答】北半球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而丙位置為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因此是夏至日,所以丁位置是秋分日, 7月1日已經過了夏至日,因此當天地球大約處于圖中的位置是丙~丁之間,C符合題意。例2、D【解析】桿影的長度和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有關,這個夾角是太陽高度角。一天中的正午,即正午12時,桿影朝向正北或正南方向時,桿影最短,此時太陽位于該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陽光和地面的夾角最大,處在不同緯度看到影子的方向是不同的。【解答】A、桿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線傳播,A不符合題意;B、圖1中表示的是一天中桿影長度的變化,這與地球自轉有關,B不符合題意;C、圖2中是一年中桿影長度的變化,這與地球公轉有官,C不符合題意;D、圖2中夏至時,此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D符合題意。例3、B【解析】根據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當桿子被太陽照射,當桿影朝著正北方向時,是當地太陽高度最高的時候,所以是桿影最短的時候。【解答】太陽高度角最大時,桿影朝著正北方向。例4、B【解析】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周期是一年,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是: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有規律移動。A、春分之后,太陽直射點往北移動,因此a是北回歸線,A不符合題意;B、由于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時為夏至日,而a為北回歸線,因此當直射點在①時,上虞區的節氣是夏至,B符合題意;C、當直射點在b位置時,為春分日或秋分日,上虞區晝夜平分,C不符合題意;D、造成直射點在緯線a、c之間移動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轉,D不符合題意。例5、(1)春分日;3月21日(2)北回歸線;短;長(3)③④【解析】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繞著太陽轉動叫地球公轉,地球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樣都是自西向東,公轉的周期為一年,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是季節的變化和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圖中①太陽直射赤道,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③ 太陽直射赤道,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④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冬至日, 12月22日前 ;據此解答。【解答】(1)①位置的節氣時的日期是 春分日 ,此時的日期是 3月21日 前后。(2)②位置陽光直射的緯線是北回歸線;④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冬至日;北半球晝短夜長。(3)10月1日時地球運行到③④之間。1.A【解析】此題考查的是有關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知識。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的;自轉一周是一天,公轉一周是一年;在①是春分日②是夏至日③是秋分日④冬至日。【解答】A:地軸的北端總指向北極星附近,正確。B:四季更替現象與地球公轉有關,錯誤。C:12月26日這天,地球位于③→④之間,錯誤。D:地球處于①③位置時,全球晝夜平分,錯誤。2.B【解析】冬至日,太陽的直射點是南回歸線,春分日太陽的直射點是赤道,地球公轉由冬至日向春分日過渡時,太陽的直射點就由南回歸線向赤道上移動。【解答】每年冬去春來,天氣逐漸變暖。這種現象是地球公轉產生的,此時太陽直射點正在向北回歸線移動。3.A【解析】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A、讀圖可知,春分這天太陽直射在赤道上,此時全球晝夜平分,A符合題意;B、夏至日之后的節氣是小暑,B不符合題意;C、不能確定秋分這天的農歷日期,而月相主要隨日歷日期變化,故秋分這天的月相不確定,C不符合題意;D、從冬至到夏至的時間為半年,D不符合題意。4.(1)冬至日(2)A;B(3)短【解析】(1)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是季節的變化和太陽高度角的變化。(2)【解答】(1)當太陽光線直射南回歸線時,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長,因此冬至日這一天, 某日正午樹影在一-年中最長影子最長。(2)A、早晨、晚上太陽高度小,影子長,中午太陽高度大,影子短,因此樹影由長變短再變長,A符合題意;B、b位置的樹影最短,即中午太陽高度大,影子最短,B符合題意;早晨、晚上太陽高度小,影子長,中午太陽高度大,影子短,可知一天中樹影的變化與地球自轉有關,AB符合題意。(3)當地球運行在丁冬至日—甲春分日—乙夏至日之間時,太陽的高度角逐漸變大,其正午樹影一天比一天短。5.(1)CD(2)日食【解析】北半球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冬至日的日期是12月22日左右,春分日的日期是3月21日左右,秋分日的日期是9月23日左右。【解答】(1)2020年12月1日已經過了秋分日(9月22日),還未到冬至日(12月22日),D位置是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為冬至日,根據圖中地球公轉方向,C是秋分日,因此“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當天,地球運行到圖乙中的CD位置之間。(2)當不發光的月球轉到太陽與地球之間,不透明的月球擋住了沿直線傳播的太陽光,地球上看不到太陽的現象是日食,因此當月球運動到圖乙②位置時,地球上可能出現的天文現象是日食。6.(1)66.5°(2)由北 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3)12;24(4)晝長夜短,晝長會逐漸變短;北極圈內極晝范圍逐漸縮小【解析】由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所以:1.在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機會,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時出現極小值。其中除赤道兩個極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區以太陽直射另一半球回歸線時最小。 2.在回歸線之上的地區,一年有一次太陽直射機會,分別是夏至和冬至。3.在回歸線之外的地區,可含南北回歸線,在太陽直射本半球回歸線時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歸線時最小。 【解答】(1)根據圖示,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A點位于赤道,故此時圖中A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66.5°。(2)此時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為由北 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3)此時A點位于赤道,全年晝夜等長,為12小時,B點位于北極圈,出現極晝,晝長為24小時。(4)此時為6月22日左右,由此圖所示時間向后一個月為7月22左右,北半球晝長夜短,晝長會逐漸變短。北極圈內極晝范圍逐漸縮小。1.B【解析】地球公轉導致的是四季交替,分別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是3月21日,夏至是6月22日,秋分是9月23日,冬至是12月22日;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解答】A:“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是因為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正確。B:清明(4月5日前后),位于春分和夏至日之間,地球運行到如圖所示的bc之間,故B錯誤。C: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湖州地區晝夜等長,正確。D: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劃分的,正確。2.(1)一年;6月22日(2)③;冬至日;極夜(3)c;長;多【解析】(1)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繞著太陽轉動叫地球公轉,產生了四季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地球五帶等現象。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的平面約成66.5°的固定夾角。這就使得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2)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傾角,這就使得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3)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現象,北半球各地為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的時刻,且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現象,北半球各地為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時刻,且越往北晝越短,夜越長。二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解答】(1)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當地球公轉到乙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2)當地球公轉到左圖丁處時,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太陽直射點是位于右圖中的③,這一天北極圈會有極夜現象。(3)“九九”期間大約從12月30日至3月10日左右,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右圖中的③與④之間,字母表示的c時間段;太陽直射在南半球,逐漸往北移動,故位于北半球的杭州市晝短夜長,白晝時間將逐漸變長,獲得的太陽光熱也將逐漸變多。3.靜止;B;北半球;晝長夜短【解析】(1)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首先確定一個參照物,再判斷被研究的物體和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變化。(2)北半球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冬至日的日期是12月22日左右,春分日的日期是3月21日左右,秋分日的日期是9月23日左右。【解答】在對接過程中,選擇天宮二號為參照物,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相對于它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因此它是靜止的,夏至日的日期是6月22日左右,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6月17日這一天接近夏至日,B位置為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因此B位置為夏至日,故當天地球接近圖中的B位置,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因此紹興晝夜長短變化是:晝長夜短。4.(1)不發光,不透明(2)A(3)A(4)向南【解析】(1)地球的公轉運動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劃分。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為夏至日(北半球的節氣);此時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為冬至日;當太陽直射赤道并且直射點有向北運動的趨勢,為春分日;當太陽直射赤道并且直射點有向南運動的趨勢,為秋分日。 北半球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在向北回歸線運動的過程中;再從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慢慢回到赤道(秋分,9月23日前后)過程中,太陽的直射點在北半球上。(2)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在北極上空看為逆時針方向,在南極上空看為順時針方向。【解答】(1)圖甲中地球有晝夜之分,因為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2)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在北極上空看為逆時針方向,該圖是由北極上空看,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因此此時是夏至日,即乙圖中的A位置,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因此當光照情況如圖甲所示時,地球運行在圖乙中的A處。(3)夏至日為6月22日左右,即A位置,與圖甲所示日期最接近的是A。(4)A位置為夏至日,夏至日之后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因此圖乙中當地球從A處運行到C處,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方向是向南。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七(下)科學講義(二十二)地球繞日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