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種群及其動態考點1 種群密度及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1、種群的概念:一定內___________,同種生物的__________。2、種群密度1.概念:種群在_________或_________中的個體數。2.調查方法(1)樣方法 適用范圍:植物或活動能力_____、活動范圍_____的動物,如蚜蟲、跳蝻等。 調查步驟: 取樣原則:________________。 樣方的計數原則:a. 計數樣方內所有個體。b. 遇到邊界時,一般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c. 頂角上的個體,一般只計上邊和左邊形成的夾角上的個體。(2)標志重捕法 適用范圍:活動能力_____、活動范圍_____的動物。 計算公式:3、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1. 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單位時間內________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死亡率:單位時間內________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3)意義:決定種群大小和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2. 遷入率和遷出率(1)概念:單位時間內_____或_____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意義: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 年齡組成(1)概念:一個種群中各________的個體數目的比例。(2)不同年齡組成類型的比較:4. 性別比例(1)概念: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2)意義:對種群密度有一定的影響。(3)應用:性引誘劑(信息素)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降低害蟲的種群密度。考點2 種群的數量變化及影響因素一、種群增長的“J”形曲線1.含義:理想條件下的種群,以______為橫坐標,____________為縱坐標畫出曲線來表示,大致呈“J”形。2.數學模型(1)模型假設 條件:_____和_____條件充裕、__________、沒有_____等。 數量變化: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______增長,第二年的數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種群數量為:Nt=N0λt。(3)模型中各參數意義:N0為該種群的__________,t為時間(年),Nt表示t年后該種群的數量,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_______種群數量的倍數。3.曲線解讀(1)“J”形增長曲線 特點:達不到K值,種群數量持續增加。 影響因素:N0 (起始數量)和λ值。當入>1時,種群呈“J”形增長;當λ=1時,種群數量保持穩定;當___________________時,種群數量下降。(2)種群增長率曲線 特點:保持不變。 增長率大小:___________。二、種群增長的“S”形曲線(1)概念:自然條件下,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后,數量___________的增長曲線。(2)“S”形曲線解讀(1) 坐標含義:時間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曲線呈“S”形(2) 特征 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后,數量趨于穩定有________(K值)(1)K值:即____________,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相對穩定。K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生存環境發生改變時,K值也會相應地改變。(3)“S”形曲線的種群增長速率(1)種群增長速率是先增大后減小,呈__________形式。(2) t1時刻對應的______________最大,此時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三、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1.實驗原理(1)用液體培養基培養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受培養液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的影響。(2)在理想的_________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呈“J”型曲線;在有限的環境下,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呈“S”形曲線。2.實驗步驟3.注意事項(1)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邊線上的酵母菌,應只計數固定的相鄰兩個_____及其______上的酵母菌。(2)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前,需將試管輕輕振蕩數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小誤差。(3)每天計數酵母菌數量的______要固定。(4)培養液要進行定量稀釋。因為隨著酵母菌數量增加,如果不進行稀釋,在計數時會出現酵母菌重疊或計數室內數量過多,從而影響計數的準確性。四、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1.種群數量變化的形式:增長、______、穩定與______。2.影響因素(1)外部因素 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等。a.光影響植物的分布:松、杉、小麥等陽生植物必須在強光下才能生長良好;人參、三七等陰生植物只有在陰暗處才能生長良好。b.光影響植物的繁殖:油菜、桃花等長日照植物必須在白天越來越長的春天才開花;菊花、茶花等短日照植物必須在白天越來越短的秋天才開花。c.由于溫度的季節性變化,部分動植物的種群數量也呈季節性變化。d.干旱缺水會使動植物死亡率增高。 生物因素a.捕食:如果食物匱乏,動物種群會出現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現象。天敵的數量和捕食效率會影響獵物的種群數量。b.______會導致動植物的種群數量變化。c.寄生蟲、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會影響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進而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2)內部因素3.種群數量變化的特征(1)波動性:在每一段時間之間(年、季節、世代),種群數量都有所不同。(2)穩定性:盡管種群數量有這種波動,大部分種群不會因無限制地增長或下降而發生滅絕,因此種群數量在某種程度上維持在特定的平上,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五、種群研究的應用1.研究的意義(1)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______。(2)有害生物的______。(3)瀕危動物的保護。2.應用(1)合適捕撈量的確定:研究表明,中等強度的捕撈(捕撈量在______左右)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2)有害生物的防治實例: 在鼠害發生時,既適當采用化學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現存害鼠的種群數量,又通過減少其獲得食物的機會等方法降低其環境容納量,才能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 對農林害蟲的防治,如果一味依賴噴灑農藥的方法,既造成環境污染,又傷及害蟲的天敵;有效保護或引入天敵生物,則有利于將害蟲數量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參考答案考點一:自然區域 全部個體 單位面積 單位體積 弱 小 隨機取樣 強 大 新產生 死亡 種群密度 遷入 遷出 年齡期 雌雄個體數目考點二:時間 種群數量 食物 空間 氣候適宜 敵害 倍數 起始數量 一年前 0<λ<1 λ-1 趨于穩定 最大值 環境容納量 拋物線 種群增長速率 無限環境 邊 頂角 時間 波動 下降 陽光 溫度 水分 競爭 保護 防治 K/2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