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模型(一)模型的概念模型是用來顯示復雜事物或過程的一種表達形式;也可以指根據實驗、圖樣放大或縮小而制成的樣品,如一個模型可以是一幅圖、一張表或計算機圖像,也可以表示一個復雜對象或過程的示意等。(二)建立模型的原因(模型的作用)通過建立模型幫助認識和理解一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如細胞太小,無法觀察,人們建立細胞模型;為了宏觀獲取整個樓盤樣貌而建立的樓盤模型;為方便人們了解人體內部結構而建立的各種器官模型;為了了解事物的發生過程而制造的月相圖。(三)模型的分類物體的復制品 公式 圖 表 計算機圖像 復雜對象、過程的示意地球儀、房地產模型、航模等 S=vt、S=πr2 心電圖、路程-時間圖等 日程表、課程表等 Flash動畫等 日食、月食(四)模型的應用(1)物質構成模型(2)水的狀態變化模型圖所示為液態水和氣態水的狀態模型,從這個模型中我們能獲得的信息:①水分子的形狀和大小在變化過程中沒有改變。這個模型是用來表示一個過程的,強調的是過程中有哪些變化。我們在觀察模型時,要注意觀察模型的形狀和大小。②水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改變。比較前后過程中變化的量是觀察模型的重點,因為變化的量往往揭示了某種規律。(3)水電解模型水分子分解為氫原子和氧原子,兩個氫原子結合成一個氫分子, 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通過此模型我們可知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分裂為原子,原子結合成新物質的分子。二、符號(一)符號(1)符號的概念:指具有一定意義的圖形、文字。(2)符號的作用①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②可以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亂。③可以避免由于表達事物的文字語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亂。(二)幾種常見符號簡介符號能簡明地表示事物,在生產、生活、各學科研究中被廣泛地使用。(1)常見的數學符號:加、減、乘、除(+、-、x、÷),平行(//),數的平方(n2)等。(2)常見的天氣符號:(3)常見的物理符號:力(F)重力(G)電流(I)、電阻(R)、電壓(U)等【能力拓展】模型與符號的區別:一般來說,單個的字母是符號;而由字母組成的公式或化學方程式則是模型,因為公式或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是復雜的對象或過程。符號是人為規定、被人們所廣泛接受的,而模型是忠于原型,反映和代替客觀對象,揭示其形態、特征和本質的。例1、下列圖片中,屬于模型的是( )A.冬奧會會徽 B.冬奧會場館沙盤C.冬奧會冰球項目標志 D.場館內禁止吸煙標識。例2、模型常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的或復雜的事物,仔細觀察下列四幅圖片,不屬于模型的是( )A.磁感線 B.眼球結構C.滑動變阻器 D.動物細胞,例3、下列圖示不屬于模型的是( )A.足球烯 B.電路圖C.m-V圖 D.危險品標識1.下列選項不屬于模型的是( )A.一種原子結構 B.氧分子 C.鎂元素Mg D.U=IR2.下列關于模型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模型都是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認識對象特征的②模型可以是某種物質放大的或縮小的復制品,也可以是一幅圖、一張表或計算機圖像③模型可以表示一個過程,如描述水的三態變化的示意圖④有的模型是抽象的,如一些數學公式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模型常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或復雜的事物。仔細觀察下列四幅圖片,不屬于模型的是( )A.奔馳標志 B.新冠病毒C.地球儀 D.電路圖4.模型常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的或復雜的事物,仔細觀察下列四幅圖片,不屬于模型的是( )A.肯德基店 B.眼球結構C.中國政區圖 D.動物細胞5.模型法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下圖不屬于模型法的是( )A.光線 B.磁感線 C.水分子 D.氫元素6.常見的分子模型的形象表示方法有2種:球棍模型、比例模型。(1)請你寫出下圖乙烷對應的模型。 (2)能清楚地反映乙烷分子里碳、氫原子的大小和相對位置的是( )A.球棍模型 B.比例模型1.下列選項不屬于模型的是( )A. B.C. D.2.下列表達方式中不屬于模型的是( )A.水分子 B.氦原子核C.電流表 D.磁感線3.為了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或復雜的事物,人們會通過制作模型或模擬實驗進行研究。下列屬于模型的是( )A.用力拉板使紙斷裂 B.向內推書使書隆起C.地球儀 D.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4.如圖所示,密封容器中儲存有一定量的氧氣。當活塞慢慢下壓后,下列關于容器內分子模型的建構合理的是( )A. B. C. D.答案及解析例1、B【解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統、過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種表達形式,也可指根據實驗、圖樣放大或縮小而制作的樣品,一般用于展覽或實驗或鑄造機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冬奧會會徽、冬奧會冰球項目標志、場館內禁止吸煙標識都是屬于標志,不屬于模型,沙盤的冬奧會場館是根據冬奧會場館縮小而成的樣品,因此屬于模型,B符合題意。例2、C【解析】模型是科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它的作用是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事物。A、所謂磁感線,是在磁場中畫出的一些有方向的曲線,使這些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與該點的磁場方向相同的曲線,該模型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不能直接觀察的磁感線,它屬于模型,A不符合題意;B、眼球中有虹膜、睫狀體、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等結構,眼睛的結構不容易直接觀察,因此需要制造出眼球結構來方便人們觀察眼睛,眼球結構屬于模型,B不符合題意;C、該圖是變阻器在電路圖中的符號,并不屬于模型,C符合題意;D、動物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同時動物細胞非常微小,人的肉眼難以直接觀察,動物細胞模型有利于人觀察動物細胞,D不符合題意。例3、D【解析】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A、B、C選項都是用形象直觀的宏觀圖形表示一些抽象的微觀現象,因此它們都屬于模型,D為危險品標識是用來表示危險品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危險程度的標志。它可提醒人們在運輸、儲存、保管、搬運等活動中引起注意,因此不屬于模型,D符合題意。1.C【解析】模型是依照實物的形狀和結構按比例制成的物品,是用來顯示復雜事物或過程的表現手段,如圖畫、圖表、計算即圖像等。A、原子結構,屬于模型; B、氧氣分子模型;C、鎂元素Mg,屬于符號; D、歐姆定律公式,屬于模型;2.C【解析】通過主觀意識借助實體或者虛擬表現,構成客觀闡述形態結構的一種表達目的的物件。①④模型可以是抽象的,如一個公式;也可以是直觀的,如眼球的結構;故①錯誤;④正確;②模型可以是某種物質放大的或縮小的復制品,也可以是一幅圖、一張表或計算機圖像;②正確;③模型可以表示一個過程,如描述水的三態變化的示意圖;③正確;3.A【解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統、過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種表達形式,也可指根據實驗、圖樣放大或縮小而制作的樣品,一般用于展覽或實驗或鑄造機器零件等用的模子.A、此圖為某汽車品牌的標志,不屬于模型,A符合題意;B、新冠病毒模型能使人認識新冠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因此屬于模型,B不符合題意;C、此圖反映的是地球地貌特征,是地球模型,C不符合題意;D、電路圖是指用電路元件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電路圖是人們為研究、工程規劃的需要,用物理電學標準化的符號繪制的一種表示各元器件組成及器件關系的原理布局圖,因此屬于屬于模型,D不符合題意。4.A【解析】一個模型可以是一幅圖、一 張表或計算機圖像,也可以是一個復雜的對象或過程 的示意。用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還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達的 文字語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亂。【解答】 肯德基店標志圖是符號眼球機構——是一幅圖,為模型;中國政區圖 ——是一幅圖,為模型;動物細胞結構圖——是一幅圖,為模型;5.D【解析】通過主觀意識借助實體或者虛擬表現,構成客觀闡述形態結構的一種表達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體,不局限于實體與虛擬、不限于平面與立體)。光線是模型;B、磁感線是為了研究磁場而引入的模型;C、水分子是模型;D、氫元素是符號;6.(1)比例模型;球棍模型 (2)A【解析】(1)左圖為比例模型,右球為球棍模型;(2)球棍模型可以清楚地反映乙烷分子里碳、氫原子的大小和相對位置。1.A【解析】通過主觀意識借助實體或者虛擬表現,構成客觀闡述形態結構的一種表達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體,不局限于實體與虛擬、不限于平面與立體)。A、是警示牌,是符號;故A錯誤; B、分子模型;故B正確;C、電路圖,是模型;故C正確; D、用水量的柱狀圖,是模型;故D正確;2.C【解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統、過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種表達形式,也可指根據實驗、圖樣放大或縮小而制作的樣品,一般用于展覽或實驗或鑄造機器零件等用的模子。A、A屬于水分子模型,A不符合題意;B、該圖屬于氫原子核模型,B不符合題意;C、圖中是電流表的符號,不是模型,C符合題意;D、磁感線屬于物理模型,D不符合題意。3.C【解析】1、建立模型的意義: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圖、一張表格、或一個公式;2、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解答】A、用力拉板使紙斷裂 ,這是模擬向兩側拉的力的作用下地殼的變化的模擬實驗,A錯誤;B、向內推書使書隆起 ,這是模擬擠壓力下地殼的變形的模擬實驗,B錯誤;C、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C正確;D、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 ,這是模擬地球上遠去的帆船實驗,是模擬實驗,D錯誤。4.B【解析】根據加壓后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小,分子不變,所以氣體的體積變小進行解答。【解答】由題意, 當活塞慢慢下壓后 ,分子大小和形狀都沒有變,只是分子之間的距離變小,是物理變化。A分子變小,錯誤;CD分子變為原子錯誤;只有B符合題意。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八(下)科學講義(八)模型、符號的建立與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