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依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一)依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理論依據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就是依據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進行的。(二)依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一般步驟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時,解題格式-般要規范化, 解題過程-定要程序化。具體計算步驟為“設→方→關→比→求→答”。(1)設:設未知量。一般情況下,求什么設什么。設未知數x時,x中已經包含單位。(2)方:正確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一定要正確,并且一定要配平 ,否則會違背客觀事實和質量守恒定律,導致計算結果錯誤。(3)關:寫出相關物質的化學計量數與相對分子質量的乘積,以及已知量、未知量。求各物質的質量比一定要準確,不得漏掉化學計量數。把質量比寫到對應的化學式的下面,再在質量比下寫出已知量、未知量。化學方程式中各量都是純凈物之間的質量關系,最后解得的也是純凈物的質量,對于含有雜質的物質質量要進行換算。(4)比:列出比例式。比例式中數據:要帶單位。(5)求:解比例式,求未知數。(6)答:簡明地寫出答案。(三)計算中常用的關系式(1)分解百分率=已分解的物質的質量/未分解時該物質的總質量(2)物質的純度=純物質的質量/不純物質的質量(3)不純物質的質量=純物質的質量+雜質的質量。(4)質量=密度x體積。若氣體給出的是體積,則需換算為質量。(5)單位換算:1升=1 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例1、在一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如下表,其中甲和丙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97和158。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物質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質量(g) 19.7 8.7 31.6 0.4反應后質量(g) 待測 17.4 0 3.6A.待測值為0 B.該反應為化合反應C.反應過程中,乙、丁的變化質量比為87:36 D.反應中甲、丙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2例2、如圖是某個化學反應里各物質質量與時間的變化關系。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A.該反應還沒有充分進行 B.該反應是化合反應C.各物質的質量關系為a=b+c D.甲是反應物,丙是生成物例3、48克鎂在氧氣中充分燃燒,需要 g氧氣,同時可生成氧化鎂。若48克鎂和48克氧氣充分反應可得氧化鎂 g。若24克鎂和30克氧氣充分反應可得氧化鎂 g。例4、小晨同學從定量角度研究雙氧水制取氧氣的過程,對原實驗進行部分改進,增加了稱量操作。她的具體做法是:取10%的雙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錳放入氣體發生裝置,并對反應前后混合物的質量進行稱量,記錄如下:反應過程 反應前 反應后質量變化(不含容器質量) 34.3g 32.7g若反應后,雙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氣全部逸出,不計水分的蒸發,請完成下列問題:(1)隨著反應的進行,小晨會發現反應的反應速度再逐漸減慢,原因是________;(2)反應得到氧氣的質量是________g;(3)二氧化錳在反應后的質量是________g;(4)反應最后容器中水的質量是多少?1.在一定條件下,向一密閉容器中加入M、N、P、Q四種物質各10g,充分反應后測得其質量,得到數據如下:物質 M N P Q反應前質量(g) 10 10 10 10反應后質量(g) 10 15 未知 7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①容器內發生了分解反應 ②容器內發生了化合反應③反應后容器內P的質量為8g ④容器內發生的反應可表示為N→P+Q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2.1.6g某物質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關于該物質的組成有下列判斷: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④一定含O元素;⑤分子中C、H原子個數比為1∶2;⑥分子中C、H原子個數比為1∶4。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3.一定條件下,在一密閉容器內發生某化學反應,并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的值為9 B.該反應中氧氣與水的質量變化之比為6:5C.W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 D.W中碳、氫元素質量比為3:14.小金在實驗課時稱取16.1g混有雜質的高錳酸鉀固體,加熱至質量不再減少(雜質不發生變化),冷卻后稱量固體的質量為14.5g。(1)反應時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2)請列式計算反應前固體中高錳酸鉀的質量。5.過氧化氫溶液長期保存會自然分解,使得溶質質量分數減小.小軍從家中拿來一瓶久置的醫用過氧化氫溶液,和同學們一起測定溶質質量分數.他們取出該溶液51g,加入適量二氧化錳,生成氧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完全反應后生成氧氣的質量為________g(2)計算該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6.為了測定實驗室中氯酸鉀樣品的純度,某學習小組取2.5g該樣品與0.8g二氧化錳混合.加熱該混合物t1時間后(假設雜質不參加反應)。冷卻,稱量剩余固體質量,重復以上操作,依次稱得加熱t1、t2、t3、t4時間后剩余固體的質量,記錄數據如下表請仔細分析實驗數據,回答下列問題:加熱時間 t1 t2 t3 t4剩余固體質量/g 2.48 2.41 2.34 2.34(1)在 時間后,該樣品中的氯酸鉀已經反應完全;(2)求完全反應后產生氧氣的質量;(3)求該樣品中氯酸鉀的質量分數。1.將一定質量的a、b、c、d四種物質放入一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反應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物 質 a b c d反應前質量/g 6.40 3.20 4.00 0.50反應后質量/g 待測 2.56 7.20 0.50A.a和b是反應物,d可能是催化劑B.反應后a物質的質量為4.64gC.c物質中元素的種類,一定和a、b二種物質中元素的種類相同D.若物質a與物質b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2﹕1,則反應中a與b的化學計量數(系數)之比為2﹕12.一定條件下,在密閉容器中發生某反應,反應前容器內各物質的質量如圖1,反應后容器內各物質的質量如圖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的值為22 B.參加反應的W和O2的質量比為2:9C.W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 D.W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75%3.把4g硫粉放在給定質量的氧氣中燃燒,有關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回答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O2的質量(g) 3 4 6SO2的質量(g) 6 8 8(1)上述實驗中,第 次實驗恰好完全反應;(2)上述實驗中,第 次實驗中氧氣有剩余,剩余 克;(3)在這三次實驗中,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是 。4.某同學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相關數據如下:反應前物質的質量/克 充分反應后物質的質量/克過氧化氫溶液 二氧化錳 固體與液體混合物質量68.0 0.1 66.5請計算:(1)該同學制得氧氣的質量為________。(2)該同學所用過氧化氫溶液中過氧化氫的質量。答案及解析例1、D【解析】(1)反應物的質量減少,生成物的質量增大,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待測值;(2)兩種或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化合反應;(3)將反應前后乙和丁的質量分別相減,然后再作比即可;(4)反應中物質的質量之比等于相對分子質量和化學計量數的乘積之比。根據表格可知,乙的質量增加了:17.4g-8.7g=8.7g;丙的質量減小了:31.6g-0g=32.6g;丁的質量增加了:3.6g-0.4g=3.2g。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即:測量值=(19.7g+8.7g+31.6g+0.4g)-(17.4g+3.6g+0g)=39.4g,那么甲的質量增加了:39.4g-19.7g=19.7g;A.待測值為19.7g,故A錯誤;B.根據分析可知,反應物為丙,生成物為甲、乙和丁,即一種物質生成三種物質,肯定是分解反應,故B錯誤;C.反應過程中,乙、丁的變化質量比為:8.7g:3.2g=87:32,故C錯誤;D.根據“反應中物質的質量之比等于相對分子質量和化學計量數的乘積之比”得到:197x:158y=19.7g:31.6g,解得:x:y=1:2,故D正確。例2、A【解析】(1)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減小,生成物的質量增大;(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的增加量反應物的質量的減少量;(3)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化合反應。【解答】觀察圖像可知,共有三種物質,丙的質量減小,而甲和乙的質量增加,因此丙是反應物,乙和甲是生成物,故D錯誤;生成物有兩種,反應物只有一種,因此該反應是分解反應,故B錯誤;反應物丙原來的質量是a,結束時質量是d,因此參加反應的質量為:a-d;生成物原來的質量都是0,那么生成物的質量為:b+c,因此質量關系為:a-d=b+c,故C錯誤;因為反應結束時,反應物丙的質量是d而不是0,說明該反應沒有充分進行,故A正確。例3、32;80;40【解析】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確定鎂和氧氣完全反應時質量之間的比例關系,據此對各種情況進行分析和計算即可。【解答】鎂燃燒生成氧化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質量關系:2Mg+O22MgO;48 32 80則鎂和氧氣完全反應時,二者的質量之比為:48:32=3:2;由以上質量關系可知,48g鎂在氧氣中充分燃燒,需要32g氧氣,同時可生成氧化鎂;若48g鎂和48g氧氣充分反應,氧氣過量,反應的氧氣質量是32g,可得氧化鎂80g;若24g鎂和30g氧氣充分反應,氧氣過量,反應的氧氣質量是16g,可得氧化鎂40g。例4、(1)隨著反應的進行,過氧化氫的濃度會逐漸降低,所以反應速度會減慢(2)1.6(3)0.3(4)32.4g【解析】(1)反應物的濃度會影響化學反應的速度,即濃度越大,反應越快;(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總質量的差就是生成氧氣的質量;(3)根據過氧化氫分解的方程式,利用氧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溶質的質量,再根據溶質質量÷質量分數計算出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最后根據反應前總質量減去溶液質量計算二氧化錳的質量即可;(4)反應后水的質量等于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和二氧化錳質量的差。【解答】(1)隨著反應的進行,小晨會發現反應的反應速度在逐漸減慢,原因是隨著反應進行,過氧化氫濃度減小。(2)反應得到氧氣的質量是:34.3g-32.7g=1.6g,(3)設過氧化氫質量為x,反應生成水的質量為y, 68 36 32 x y 1.6g; 解得:x=3.4g;,過氧化氫溶液質量:3.4g÷10%=34g,二氧化錳在反應后的質量是:34.3g-34g=0.3g。(4)反應最后容器中水的質量是:32.7g-0.3g=32.4g.1.B【解析】設未知的質量為m,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到:10g+10g+10g+10g=10g+15g+m+7g,解得:m=8g,故③正確;反應后,物質M的質量保持不變,即沒有參加反應;物質N的質量增加大,而P和Q的質量都減小了,因為反應物為P和Q,生成物為N,可將反應表示為: P+Q →N,故④錯誤;因為生成物只有一種,所以該反應為化合反應,故②正確,而①錯誤。那么正確的是②③。2.B【解析】(1)首先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然后分別計算出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質量然后相加,將得到的結果與參加反映的氧氣質量進行比較,進而確定這種物質的元素組成;(2)用物質質量減去氧元素質量,分別計算出碳元素的質量和氫元素的質量,然后根據元素的質量之比等于相對原子質量和個數的乘積之比計算出二者原子的個數之比。【解答】(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到,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為:4.4g+3.6g-1.6g=6.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質量:;水中氧元素的質量:;因為3.2g+3.2g=6.4g,所以該物質中肯定不含氧元素;根據元素種類守恒可知,該物質中一定含有C、H元素,故①②正確,而③④錯誤;該物質中碳元素的質量:4.4g-3.2g=1.2g;該物質中氫元素的質量:3.6g-3.2g=0.4g;根據元素的質量之比等于相對原子質量和個數的乘積之比,得到:1.2g:0.4g=12x:1y;解得:x:y=1:4,故⑤錯誤,⑥正確。那么正確的是①②⑥。3.D【解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出x的值;(2)將反應前后氧氣和水的質量相減,然后求出它們的比值;(3)二氧化碳的質量×碳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出碳元素的質量,水的質量×氫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出氫元素的質量,將二者相加與W的質量相比,從而確定W的元素組成。(4)計算出碳和氫的質量然后作比即可。【解答】A.根據反應前后元素質量守恒得到:x=(1g+20g+8g)-(8g+11g)=10g,故A錯誤;B.該反應中,氧氣的質量減少:20g-8g=12g,水的質量增加了:10g-1g=9g,則氧氣與水的質量變化之比為:12g:9g=4:3,故B錯誤;C、11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質量為:,9g水中含有氫元素的質量為:,、所含碳、氫元素的質量和:3g+1g=4g<8g,該物質中含氧元素的質量為:8g-4g=4g,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故C錯誤;D.W中碳、氫元素質量比為3g:1g=3:1,故D正確。4.(1)1.6(2)設參加反應的高錳酸鉀的質量為x,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x 1.6g;解得:x=15.8g。【解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計算;(2)寫出高錳酸鉀分解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利用氧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高錳酸鉀的質量即可。【解答】(1)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則反應前后固體質量的減小量就是生成氧氣的質量,即反應生成氧氣:16.1g-14.5g=1.6g。5.(1)0.48g(2)設過氧化氫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為x2H2O22H2O+O2↑68 3251gx 0.48g68:32=51gx :0.48gx=2%【解析】根據方程式計算方法分析,利用氧氣的質量代入方程式中根據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出過氧化氫的質量,再利用溶質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計算。【解答】(1)由圖像可知, 完全反應后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0.48克;(2)設過氧化氫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為x2H2O22H2O+O2↑68 3251gx 0.48g68:32=51gx :0.48gx=2%。6.(1)t3(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生成氧氣的質量為:2.5g+0.8g-2.34g=0.96g;(3)設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為x,2KClO 2KCl+3O2 ↑245 96x 0.96g; 解得:x=2.45g;則氯酸鉀的質量分數為:。【解析】(1)當氯酸鉀完全反應后,不再有氧氣生成,則剩余固體的質量保持不變;(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出生成氧氣的質量;(3)首先根據氯酸鉀分解的方程式,利用氧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然后根據氯酸鉀的質量分數=計算即可。1.B【解析】(1)反應物的質量減小,生成物的質量增大;而催化劑的質量保持不變;(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可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會發生變化;(4)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之比=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系數之比。【解答】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a物質的質量為:(6.4g+3.2g+4g+0.5g)-(2.56g+7.2g+0.5g)=3.84g;那么a和b的質量減小,它們是反應物,c的質量增大,它是生成物。而d的質量保持不變,可能是催化劑,故A正確不合題意;B.根據A中計算可知,a的質量為3.84g,故B錯誤符合題意;C.反應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種類保持不變,故C正確不合題意;D.反應中,a物質的質量為:6.4g-3.84g=2.56g,b物質的質量為:3.2g-2.56g=0.64g,那么物質a與b的質量之比:2.56g:0.64g=4:1;若若物質a與物質b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2﹕1,那么它們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故D正確不合題意。2.D【解析】A.反應物的質量:36g+8g+4g+2g=50g,那么生成物x的質量:50g-4g-22g=24g,故A錯誤;B.參加反應的W的質量為8g,參加反應的O2的質量:36g-4g=32g,那么參加反應的 W和O2的質量比 為:8g:32g=1:4,故B錯誤;C.根據圖片可知,該反應為: ;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32g,那么參加反應的氧元素的質量32g;生成水的質量:22g-4g=18g,其中氧元素的質量:;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24g-2g=22g,其中氧元素的質量:;那么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為:16g+16g=32g;因為反應物和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相等,所以W中肯定不含有氧元素,只含有碳和氫元素,故C錯誤;D.根據上面的推導,得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那么W的化學式為CH4,其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故D正確。3.(1)二 (2)三;2 (3)都符合【解析】(1)根據第一組實驗數據,推算第二次應該生成二氧化硫的質量;將第二次和第三次實驗數據對比,分析第二次中的硫是否完全反應即可;(2)在第三次實驗中,氧氣的質量增加了,但是二氧化硫的質量沒有增加,說明氧氣有剩余,與第二組比較計算即可;(3)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一切化學反應過程。【解答】(1)根據第一次數據可知,3g氧氣反應生成6g二氧化硫,那么第二次應該生成二氧化硫8g,則第二次的氧氣完全反應。第三次加入6g氧氣時,二氧化硫的質量保持不變,這說明其中的硫已經完全反應,則第二次實驗時恰好完全反應。(2)比較第二次和第三次實驗數據可知,第三次實驗中氧氣有剩余,剩余氧氣的質量:6g-4g=2g。(3)在這三次實驗中,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是都符合。4.(1)1.6克(2)解:設參加反應的H2O2的質量為x。2H2O2 2H2O+ O2↑68 32x 1.6克x=3.4克答:該同學所用過氧化氫溶液中過氧化氫的質量為3.4克。【解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氣的質量為68.0g+0.1g-66.5g=1.6g;(2)根據方程戒過氧化氫與氧氣的質量比,利用氧氣的質量計算出過氧化氫的質量。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八(下)科學講義(十九)化學方程式(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