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氧化反應(一)定義: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叫做氧化反應。(二)類型(1)緩慢氧化:氧化反應進行得非常緩慢,甚至在短期內不易察覺,如鋼鐵生銹、塑料和橡膠制品的老化等。(2)劇烈氧化:氧化反應進行得很劇烈,如硫、鐵、磷等物質的燃燒。【能力拓展】①物質跟氧(指氧氣或化合物中的氧)發生的反應,叫做氧化反應,不能將氧改為氧氣,否則會將氧化反應的范圍縮小。②物質跟氧氣發生的化學反應一定是氧化反應。③在氧化反應中氧氣具有氧化性(氧氣能給別的物質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質叫氧化劑。④氧化反應不屬于化學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二、燃燒的條件(一)燃燒(1)定義:可燃物質跟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2)可燃物的著火點: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叫做該物質著火點,著火點是物質本身的固有屬性。(二)自燃(1)概念:物質在緩慢氧化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如果不能及時散失,就會使溫度逐漸升高,達到著火點時,如果再遇上充足的氧氣,物質會自發地燃燒起來。這種由緩慢氧化引起的自發燃燒叫自燃。(2)常見的自燃:一些著火點較低的可燃物,如糧食、麥稈、煤炭擦拭機器的棉紗等,如果堆放不合理,空氣不流通(緩慢氧化積累的熱量不能夠及時散失),時間久了極易自燃,引發火災。森林中長期堆積的枯枝落葉自燃后會引起森林大火。(三)爆炸(1)定義: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2)由燃燒引起的爆炸是化學變化,但車胎爆炸、高壓鍋爆炸沒有生成新的物質,是物理變化。(四)燃燒、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的比較和聯系燃燒 爆炸 緩慢氧化 自燃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2)溫度達到著火點 可燃物在有限空間內急劇燃燒,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 物質在空氣中緩慢地進行的氧化反應,溫度在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可燃物因緩慢氧化而不斷堆積熱量,使得可燃物的溫度達到或超過著火點現象 非常劇烈,伴隨著發光、發熱 劇烈的燃燒,伴隨著發光、發熱及氣體的急速膨脹,有爆炸聲 不易察覺的氧化反應,通常無發光現象,但會發熱 不經明火點燃的可燃物的自發燃燒實例 木炭的燃燒;酒精的燃燒;鎂帶的燃燒 氫氣和氧氣混合后點燃爆炸礦井中的瓦斯爆炸 鐵生銹;食物腐敗; 人呼吸 白磷自燃【能力拓展】看火點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一般條件下只,能降低或升高可燃物的溫度, 卻不能降低臧升高可燃物的著火點。三、滅火與火災自救(一)滅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可燃物隔離;(2)使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隔絕;(3)降低可燃物的溫度到著火點以下。(二)滅火的方法滅火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生活中常見的滅火方法如下表所示:滅火的方法 目的(1)用水滅火 (2)吹滅蠟燭 (3)油鍋失火倒入大量青菜 降低溫度(1)用燈帽蓋滅酒精燈 (2)油鍋失火蓋上鍋蓋 (3)實驗臺上酒精燈著火用濕布蓋滅或用沙子蓋滅 隔絕氧氣(1)森林滅火開辟隔離帶 (2)關閉煤氣灶閥門 移走可燃物①滅火時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溫度而不是可燃物的著火點。②只要破壞燃燒的三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即可達到滅火的目的。(三)火災自救的措施(1)發生火災時,要保持鎮定,先了解火源的準確位置,然后撥打“119”報警求助。如果火勢擴散,應盡快通知家人和鄰居設法離開現場,沿途要關上門,以減低火勢及煙霧蔓延的速度,同時切勿乘電梯或升降機,以免停電被困。(2)如果你無法離開火災現場,應用濕毛巾等物品塞住門和窗戶的縫隙,以免濃煙滲人;室內濃煙密布時,應俯伏在地上爬行及用濕毛巾掩蓋口鼻;打開窗戶,在窗前呼救等。【能力拓展】①圖書館、用電器、油類等著火時,不能用水或水基型滅火器來滅火,否則會造成圖書被破壞、觸電等意外事故。②電路設備或電線、線路著火時,應先切斷電源,再用干粉滅火器或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不能用水或水基型滅火器滅火。③活潑金屬如鎂、鈉等著火時,既不能用水滅火,也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因為水、二氧化碳都會與金屬鎂、鈉發生反應,應使用干沙土來滅火。四、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1.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伴有能量的變化,而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即有放熱現象或吸熱現象。(1)放出熱量的反應:如燃料的燃燒,生石灰與水結合成氫氧化鈣,鎂與鹽酸反應等。(2)吸收熱量的反應:如碳與二氧化碳在高溫條件下生成一一氧化碳,Ba(OH)2與NHCl反應等。2.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相互轉化,與其他形式的能也能相互轉化,如電池充電是電能轉化為化學能;使用電池是化學能轉化為電能。3.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的大小不同,有些非常細微,只有靈敏的儀器才能檢測到,化學反應中能量常表現為熱、光、電等。例1、滅火毯由纖維狀隔熱耐火材料制成。在起火初期,將滅火毯直接覆蓋住火源,可在短時間內滅火。滅火毯滅火的原理主要是( )A.隔絕氧氣 B.缺乏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 D.增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例2、如圖所示的一組實驗可用于研究燃燒條件(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此組實驗燒杯中的熱水只起提高溫度的作用B.圖1白磷未燃是由于沒有與氧氣接觸C.圖2白磷未燃是由于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D.圖3中的白磷如果換成紅磷一樣能夠燃燒,因為紅磷具有可燃性例3、下列反應中,既屬于化合反應,又屬于氧化反應的是( ?。?br/>A.鐵+氧氣→四氧化三鐵(點燃)B.水→氫氣+氧水(通電)C.鋅+稀硫酸→硫酸鋅+氫氣 D.甲烷+氧氣→燃二氧化碳+水(點燃)例4、如圖所示,加熱燒瓶中的水使之沸騰,水蒸氣從銅管噴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處,火柴被加熱但不能燃燒,迅速移開火柴,火柴開始燃燒。(1)加熱銅管的目的是________。(2)火柴靠近管P處,火柴被加熱但不能燃燒,迅速移開火柴,火柴開始燃燒,該過程說明了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________。例5、小明為探究化學反應過程中能量的變化,做了以下兩個實驗。(1)將大約20g己研細的氫氧化鋇晶體倒入燒杯中,再把燒杯放在事先已灑上少量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燒杯內加入大約10g氯化銨晶體,并用玻璃棒迅速攪拌后靜置片刻,提起燒杯,發現玻璃與燒杯底部粘在一起,玻璃片上的水結成了冰(如圖所示)。由實驗可知,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晶體反應時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2)將鋅片和銅片組成的電路,插入稀硫酸中,觀察到電流表指針發生了偏轉,在這個化學變化中,化學能轉化成了 能。1.用如圖裝置驗證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其著火點(己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下列方案正確的是( ?。?br/>選項 A B C DX O2 O2 O2 N2Y 20℃水 40℃水 60℃水 80℃水A.A B.B C.C D.D2.如圖是某同學探究可燃物燃燒條件的實驗,實驗中發現只有試管中白磷能夠燃燒,圖中氣球是白磷燃燒前的狀態。對于該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熱水只起到給白磷和紅磷加熱的作用B.實驗過程中兩顆白磷現象不同可說明燃燒需要氧氣C.實驗過程中和結束后兩個氣球的大小都相同D.該實驗說明白磷不能保存在水中3.面粉是常見的食物,但是大量的面粉浮在空氣中也會爆炸,產生危險。如圖:拿一個在靠近底部打了一個小孔的八寶粥的空罐子,里面固定并點燃一枝生日蠟燭;另外在一個小塑料盒子里裝人面粉;用一用呀管從外而涌人而粉中,蓋好蓋子,迅速鼓人大量空氣。(1)會發生的實驗現象是: (2)鼓人大量空氣的作用是: (3)爆炸的條件是: (4)如果你是面粉廠廠長,你如何避免爆炸事故的發生?請給出可行建議(兩條即可): 、 4.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結合你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最近,小明家做飯時燃氣灶火焰呈現黃色,鍋底出現黑色。通過維修師傅調節燃氣灶的進風口之后,火焰變回淡藍色。這說明使燃料充分燃燒通常需要考慮兩點:一是燃燒時要有 ;二是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積。(2)請根據下圖回答下列問題:工廠排污導致小孩“血鉛超標”,工廠方面的辯解錯在哪里? 。(3)若我們掌握一定的應急避險技能,可通過自救與互救來降低災害風險。例如身上著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壓滅。這種滅火方式,利用的原理主要是 。(4)請用文字表述“火場逃生”圖所示的火場逃生方法 。(答一種即可)5.用如圖裝置(夾持儀器略去)研究可燃物的燃燒條件。(白磷著火點為40℃,紅磷著火點240℃,P2O5能與水反應。)①通入N2,將W管右側部分放入熱水中,a、b處白磷均不燃燒;②通入O2,a處白磷不燃燒,b處白磷燃燒。(1)實驗過程①中,a、b處白磷均不燃燒是因為可燃物燃燒需要 。(2)關于該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有___________(填序號)。A.濕棉花的作用是防止P2O5污染空氣B.其他條件和過程都不變,用紅磷代替白磷,也能得到可燃物的燃燒條件C.②中a處白磷不燃燒是因為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6.將白磷和紅磷分裝于Y形試管的兩個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氣球,然后將Y形試管的兩個支管伸入80℃的熱水中;同時在燒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圖所示。(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1)實驗觀察到只有Y形試管內的白磷燃燒,但很快就熄滅了,其熄滅的原因可能是 (選填序號)。①著火點升高 ②溫度降低 ③氧氣耗盡 ④試管內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2)管口的小氣球可防止 ?。ㄌ顚懳镔|的化學式)進入空氣,從而使該實驗更環保;燒杯中80℃的熱水的作用是 。1.下圖所示的一組實驗可用于研究燃燒條件.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圖1銅片上的紅磷沒燃燒,因為紅磷不是可燃物B.圖1水下的白磷沒有燃燒是因為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C.若將圖2中白磷換成紅磷,也能觀察到燃燒現象D.圖1燒杯中熱水的作用既供熱又使水下的白磷與氧氣隔絕2.天氣晴好的周末,小明一家來到戶外野炊,對于以下做法解釋不合理的是( )A.油鍋著火蓋鍋蓋,原理是隔絕空氣B.抽出木柴滅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C.離開時澆水滅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溫度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提高空氣中氧氣含量3.下面是“燃燒的條件”實驗活動的部分操作示意圖:(乒乓球的碎片的著火點是 180℃,過濾紙碎片的著火點是 245℃)(1)實驗一加熱片刻觀察到 A 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燒產生藍色火焰,B 中棉球上的水 不燃燒,由此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2)實驗二觀察到先燃燒的物質是 ;若將銅片上的物質換成等 量的木屑和煤粉進行實驗,觀察到木屑先燃燒,說明木屑的著火點比煤粉 。(3)實驗三將燃著的蠟燭放在如上圖所示的密閉容器中,同時用氧氣傳感器測出密閉 容器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填序號)。A.蠟燭燃燒需要氧氣B.蠟燭燃燒前,密閉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21%C.蠟燭熄滅后,密閉容器中還有氧氣D.蠟燭熄滅后,密閉容器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為 84%4.如圖所示,探究“物質燃燒的條件”實驗時,將一根火柴折斷,分成火柴頭(主要成分為氯酸鉀、二氧化錳、硫磺和玻璃粉)和火柴梗兩部分,放在銅片上加熱。(1)當觀察到 現象時,說明物質的燃燒和著火點有關;A.火柴頭先被點燃 B.燃燒劇烈程度不同 C.燃燒持續時間不同(2)火柴頭點燃的瞬間可觀察到“噴”出火焰,這是因為火柴頭受熱,內部某些物質反應產生了氧氣,使燃燒更旺。該現象說明了氧氣具有 性;(3)森林火災在我國及全球各地頻發,消防員通常會用大型吹風機的風筒對著火焰吹風,以達到滅火的目的。此滅火的原理是 。答案及解析例1、A【解析】滅火的方法:①隔絕可燃物;②隔絕氧氣;③降低溫度,據此分析判斷。【解答】在起火初期,將滅火毯直接覆蓋住火源,從而使可燃物與氧氣脫離接觸,因此可在短時間內滅火,故A正確,而B、C、D錯誤。例2、D【解析】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據此分析判斷。A.此組實驗中,白磷放在玻璃管內,與水不接觸,則燒杯中的熱水只起提高溫度的作用,故A正確不合題意;B.圖1中通入的是二氧化碳,因此白磷未燃是由于沒有與氧氣接觸,故B正確不合題意;C.圖2中燒杯中為冰水,溫度很低,則白磷未燃是由于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故C正確不合題意;D.紅磷與白磷都具有可燃性,但是白磷的著火點遠遠高于80℃,因此圖3中換成紅磷不會燃燒,故D錯誤符合題意。例3、A【解析】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化合反應,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叫氧化反應,據此分析。A.鐵+氧氣→四氧化三鐵(點燃),有氧氣參加,為氧化反應;兩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為化合反應,故A正確;B.水→氫氣+氧水(通電),一種物質生成多種物質,為分解反應,故B錯誤;C.鋅+稀硫酸→硫酸鋅+氫氣,單質與化合物反應,生成新的單質和化合物,為置換反應,故C錯誤;D.甲烷+氧氣→二氧化碳+水(點燃),有氧氣參加,為氧化反應;反應物有兩種,肯定不是分解反應,故D錯誤。例4、(1)產生高溫水蒸氣或防止液化或使水蒸氣的溫度達到火柴的著火點(2)燃燒需要氧氣或空氣或助燃劑【解析】(1)加熱銅管的目的是:產生高溫水蒸氣,防止液化或使水蒸氣的溫度達到火柴的著火點。(2)火柴靠近管P處,火柴被加熱但不能燃燒,迅速移開火柴,火柴開始燃燒,該過程說明了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燃燒需要氧氣或空氣或助燃劑。例5、(1)吸收(2)電【解析】(1)根據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晶體反應時的實驗現象解答。(2)能量可以由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解答】(1)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固體用手觸摸燒杯外壁,感受溫度,實驗現象溫度降低,因此 由實驗可知,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晶體反應時吸收熱量。(2)化學能是一種很隱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來做功,只有在發生化學變化的時候才可以釋放出來,將鋅片和銅片組成的電路,插入稀硫酸中發生化學變化釋放出能量轉化成電能使電流表指針發生了偏轉。1.A【解析】探究影響燃燒的條件溫度達到著火點時,必須控制氧氣與可燃物相同而改變水溫,則X應該為O2,而Y的溫度應該低于白磷的著火點,故A正確,而B、C、D錯誤。2.B【解析】A.熱水即可以升高白磷的溫度,又可以阻斷白磷與氧氣的接觸,故A錯誤;B.左邊試管中的白磷能夠與氧氣接觸而燃燒,而右邊的白磷不能與氧氣接觸沒有燃燒,則說明燃燒需要氧氣,故B正確;C.在實驗過程中,左邊的白磷燃燒放出熱量,里面的氣體體積膨脹,氣球體積變大;實驗結束后,溫度下降,由于氧氣被消耗,因此氣球體積縮小。而右邊的氣球幾乎沒有變化,故C錯誤;D.浸在水中的白磷沒有燃燒,因此白磷可以保存在水中,故D錯誤。3.(1)爆炸(2)吹散面粉,使面粉充滿罐子(3)在密閉的空間內劇烈燃燒(4)嚴禁煙火;開窗通風【解析】1、根據圖示可知裝置的原理是:從吸管進入的空氣將吹散面粉,使面粉充滿整個罐子,遇到蠟燭的明火后引起劇烈燃燒,導致發生爆炸;2、如果燃燒以極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瞬間累積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急劇地膨脹,就會引起爆炸;3、根據爆炸的條件可防止爆炸的發生。【解答】(1)根據實驗裝置可知,面粉是易燃物,此實驗將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間內劇烈燃燒,瞬間累積大量的熱,會引起爆炸;(2)鼓入的大量空氣正好對著面粉,所以作用是 吹散面粉,使面粉充滿罐子 ;(3)由分析可知爆炸的條件是:在密閉的空間內劇烈燃燒;(4)爆炸需要遇明火和在密閉空間內,從這兩方面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爆炸的發生:嚴禁煙火、開窗通風。4.(1)有充足的空氣(或氧氣)(2)鉛筆芯的主要成分為石墨,不含鉛(3)隔絕空氣(4)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或彎腰匍匐前進、不乘坐電梯等)【解析】(1)根據燃燒劇烈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2)根據 鉛筆芯的主要成分為石墨分析;(3)根據隔絕氧氣可達到滅火分析;(4)根據燃燒會產生濃煙和有害氣體,且隨熱空氣上升分析。【解答】(1) 使燃料充分燃燒通常需要有充足的氧氣和足夠大的接觸面積;(2) 鉛筆芯的主要成分為石墨,不含鉛 ,所以鉛超標與咬鉛筆無關;(3) 身上著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壓滅 ,利用的是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的滅火原理;(4)因燃燒會產生濃煙和有害氣體,且隨熱空氣上升,所以火場逃生的方法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或彎腰匍匐前進、不乘坐電梯等。5.(1)氧氣(助燃劑) (2)A;C【解析】(1)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據此分析即可;(2)根據對整個裝置的認識分析判斷。【解答】(1)實驗過程①中,a處白磷和b處的白磷都與氮氣接觸,而沒有與氧氣接觸,因此它們沒有燃燒起來,即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或助燃劑)。(2)A.P2O5為很細的白色粉末,而濕棉花的作用是吸附P2O5,防止P2O5污染空氣,故A正確;B.其他條件和過程都不變,用紅磷代替白磷,由于紅磷的著火點遠遠高于熱水的溫度,因此紅磷不可能燃燒,故B錯誤;C.②中a處白磷不燃燒是因為它沒有被加熱,即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故C正確。6.(1)③ (2)P2O5;對藥品進行加熱和對水中白磷隔絕氧氣【解析】(1)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空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據此分析解答;(2)白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一旦排入空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根據燃燒的條件分析熱水的作用?!窘獯稹浚?)實驗觀察到只有Y形試管內的白磷燃燒,但很快就熄滅了,說明白磷肯定為可燃物且溫度已經達到著火點,那么其熄滅的原因可能是氧氣耗盡,故選③。(2)管口的小氣球可防止P2O5進入空氣,從而使該實驗更環保;燒杯中80℃的熱水的作用是對藥品進行加熱和對水中白磷隔絕氧氣。1.D【解析】(1)(2)燃燒條件:①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判斷;A.圖1銅片上的紅磷沒燃燒,因為紅磷的著火點遠遠高于熱水的溫度,故A錯誤;B.圖1水下的白磷沒有燃燒是因為溫度它沒有與氧氣接觸,故B錯誤;C.若將圖2中白磷換成紅磷,由于紅磷的著火點遠遠高于水的溫度,因此它不能燃燒,故C錯誤;D.圖1燒杯中熱水的作用既供熱又使水下的白磷與氧氣隔絕,故D正確。2.D【解析】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而只要有一個因素不滿足,那么就可以滅火。【解答】A.油鍋著火蓋鍋蓋,原理是隔絕空氣,故A正確不合題意;B.抽出木柴滅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B正確不合題意;C.離開時澆水滅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溫度,故C正確不合題意;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增大木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而不能提高氧氣的含量,故D錯誤符合題意。3.(1)有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低 (3)D【解析】(1)燃燒需要滿足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空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分析實驗1中哪個因素不同即可;(2)哪種物質著火點低,哪種物質先燃燒,據此分析解答。(3)根據圖像提取相關信息,然后對各個選項進行判斷。【解答】(1)實驗一加熱片刻觀察到 A 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燒產生藍色火焰,B 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燒,由此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有可燃物。(2)乒乓球碎片的著火點低于濾紙碎片的著火點,因此實驗二中先燃燒的物質是乒乓球碎片。若將銅片上的物質換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進行實驗,觀察到木屑先燃燒,說明木屑的著火點比煤粉的著火點低。(3)A.根據圖像可知,當氧氣的體積分數在21%~16%之間時,蠟燭可以燃燒,因此蠟燭燃燒需要氧氣,故A正確不合題意;B.當時間為零時,氧氣的體積分數為21%,故B正確不合題意;C.蠟燭熄滅后,氧氣的體積分數小于16%,即還有氧氣,故C正確不合題意;D.蠟燭熄滅后,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6%,那么剩余的84%是氮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等氣體的和,故D錯誤符合題意。4.(1)A (2)助燃 (3)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解析】(1)火柴頭和火柴梗同時放在銅片上加熱,那么它們的溫度肯定相同。如果火柴頭先燃燒起來,那么說明火柴頭的著火點比火柴梗高;(2)氧氣不能燃燒,但是可以幫助物質燃燒,有助燃作用;(3)燃燒需要的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解答】(1)當觀察到火柴頭先被點燃的現象時,說明物質的燃燒和著火點有關;(2)火柴頭點燃的瞬間可觀察到“噴”出火焰,這是因為火柴頭受熱,內部某些物質反應產生了氧氣,使燃燒更旺。該現象說明了氧氣具有助燃性;(3)森林火災在我國及全球各地頻發,消防員通常會用大型吹風機的風筒對著火焰吹風,以達到滅火的目的。此滅火的原理是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浙教版寒假“快人一步”八(下)科學講義(十七)氧化和燃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