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2023學年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課時訓練: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單元總結提升(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2023學年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課時訓練: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單元總結提升(含答案)

資源簡介

單元總結提升
 要點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分立與更迭
政權 建立者 建立時間 都城 啟示
三國 魏國 曹丕 220年 洛陽 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由統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蜀漢 劉備 221年 成都
吳國 孫權 229年 建業
西晉 司馬炎 266年 洛陽
東晉 十六國 東晉 司馬睿 317年 建康
十六國 4世紀初到 5世紀前期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 420—589年 建康
北朝(北魏、東魏、 西魏、北齊、北周) 439—581年
 要點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
戰役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 啟示
官渡 之戰 200年 曹操和袁紹 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 為曹操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戰略戰術及人心向背是影響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赤壁 之戰 208年 孫劉聯軍和曹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淝水 之戰 383年 前秦和東晉 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東晉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要點三 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民族交融的趨勢
目的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富國強兵 加強對北方地區的統治
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 5世紀后期
內容 (1)政治: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嚴明法度。 (2)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3)軍事:獎勵軍功 (1)遷都洛陽。 (2)推行漢化措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等
影響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共同點 都屬于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的改革;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啟示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我們要有銳意進取的精神,善于學習先進文化,敢于創新,與時俱進
 要點四 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
實例 實質
戰爭 秦漢時期北擊匈奴;內遷各族反抗西晉統治 從形式上看,是漢化的過程;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是農業化的過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是歷史的進步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親 西漢昭君出塞
民族遷移和雜居 東漢、魏、晉時期,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內遷
啟示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民族關系的發展以民族交融為主流,民族沖突為少數支流
1.(2021菏澤中考)整理表格是我們歷史學習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下表反映的戰役應是(  )
時間 208年
交戰雙方 曹操和孫劉聯軍
戰役特點 以少勝多
戰役結果 孫劉聯軍取得勝利
A.牧野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2.(2022廣東深圳、珠海期末)下面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替示意圖,其中①處所對應的政權名稱是 (  )
A.西漢 B.西晉 C.東漢 D.東晉
3.(2022安徽池州東至縣期末)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東晉以8萬精兵打敗了號稱有百萬大軍的前秦。東晉獲勝的根本原因是 (  )
A.前秦將士無心戀戰,有意想輸掉戰爭
B.東晉社會比較安定,江南經濟發展快
C.前秦士兵不習水戰,暈船怕水忙逃跑
D.東晉將領指揮得當,火燒連營建奇功
4.(2021宿遷中考)《魏書·任城王傳》記載:“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據材料可知,下列說法不屬于孝文帝遷都的原因的是 (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強
C.平城中守舊勢力強大
D.洛陽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5.(2022廣東深圳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商鞅是戰國時期衛國人,生性聰明,自幼學習“刑名之學”,并在各國改革風潮的影響下,立志要在社會的改革中有所作為。據史書記載,商鞅四次見秦王,讓秦孝公從開始時的不屑一顧,到后來和商鞅“語數日而不厭”,成為商鞅改革的最堅定的支持者。雖然商鞅為改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可以說沒有商鞅也就沒有后來的大秦帝國。
——摘編自李清泉《商鞅改革的價值》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他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1)根據所學知識,說說材料一中的“刑名之學”是指當時哪一學派的主張。“商鞅改革”有什么影響
(2)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北魏孝文帝為何要進行改革。從內容看,此次改革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3)綜合以上材料,指出商鞅和孝文帝成功地推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用史實加以說明。從中,我們獲得哪些啟示
單元總結提升
【優選拔高】
1.D  208 年,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展開決戰,最后,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曹操失敗。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故D符合題意;牧野之戰與武王伐紂有關,排除A;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項羽與秦軍的決戰,排除B;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進行的決戰,排除C。故選D。
2.B  據所學可知,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所以①處應是西晉。故選B。
3.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前秦之所以敗給東晉,根本原因是南方經濟的發展,實力的增強,故選B項;前秦將士無心戀戰,有意想輸掉戰爭說法錯誤,故排除A項;前秦士兵不習水戰,暈船怕水忙逃跑說法錯誤,故排除C項;淝水之戰中,東晉并沒有火燒連營建奇功,故排除D項。
4.B  材料對平城與洛陽的利弊進行了比較,并未涉及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況,故選B;材料認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強調的是平城文化落后,故排除A;材料認為在平城“移風易俗,信為甚難”,說明平城守舊勢力強大,不利于改革推進,故排除C;材料認為洛陽“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強調的是洛陽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
5.(1)學派:法家。影響: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原因:順應民族大交融的趨勢;消除民族隔閡與偏見,化解民族矛盾,維護和鞏固北魏的統治;改變鮮卑族原有的民族習俗,適應先進文明地區的統治形勢。特點:漢化。
(3)共同原因: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改革的措施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改革者都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等等。
史實說明(商鞅):為適應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實現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獲得勝利,商鞅在秦孝公的堅定支持下,在秦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即使商鞅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商鞅變法成功推動了秦國的社會變革,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史實說明(孝文帝):為適應北方民族交融的趨勢,化解民族矛盾,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以國家政權推動鮮卑族漢化,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啟示: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人物身上學習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質,立志為國家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改革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要符合實際情況;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文成县| 砚山县| 桑日县| 古丈县| 文安县| 安乡县| 德昌县| 安远县| 会东县| 南昌县| 呼图壁县| 白银市| 科技| 大冶市| 乐陵市| 玛沁县| 稻城县| 邯郸市| 朝阳县| 双柏县| 西贡区| 邯郸县| 崇信县| 休宁县| 延寿县| 宜州市| 拉孜县| 孝感市| 绥化市| 宁河县| 玉林市| 遂宁市| 张家口市| 剑川县| 昌平区| 公安县| 宜章县| 平顶山市| 和硕县|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