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四 二戰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一、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于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關系;2.簡述歐共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3.了解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世界多極化的發展特點及影響。二、核心考點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2.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3,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三、核心命題角度1.美蘇冷戰的表現及影響;2.兩極格局下美蘇關系的發展演變;3.第三世界的發展壯大;4.多極化趨勢出現、加強的表現及影響。四、時空定位五、線索梳理線索1 兩極格局的形成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蘇從戰時盟友變成戰后的對手。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美蘇在冷戰中對峙,兩極格局形成。線索2 多極化趨勢的出現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歐共體、日本崛起,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沖擊了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線索3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出現美國、中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等多個力量中心,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六、考點梳理考點一:兩極世界的形成1.背景(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雅爾塔體系。它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2)實力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①西歐和日本衰落。②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③蘇聯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與蘇聯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方面根本對立,美國更積極地推行反共、反蘇的政策。2.序幕: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3.表現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方面 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是冷戰開始的標志 1947年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方面 1947年,提出馬歇爾計劃 1949年成立經互會軍事方面 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4.影響(1)消極影響: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交替。①德國的分裂: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②朝鮮戰爭:1945年,美、蘇分區占領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中國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國被迫簽訂停戰協定。③越南戰爭:1961年美國發動,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④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蘇聯向古巴運送導彈,美國武裝封鎖古巴,蘇聯被迫撤走導彈。(2)積極影響:兩極格局下,美蘇勢均力敵,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直接武裝沖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長期共存,有利于世界整體發展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促進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第三世界崛起。考點二:世界多極化局勢的出現與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1.走向聯合的歐洲(1)原因①現實原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的喪失。②外部原因:美蘇爭霸的影響。③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計劃”的提出④根本原因:經濟發展的需要。⑤思想原因:源遠流長的歐洲統一思想。(2)過程①1951年,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六國簽訂《巴黎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②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③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并為一個機構——歐洲共同體。(3)作用①經濟:西歐國家不斷加強經濟合作,經濟實力大大增強。②政治:開始擺脫美國的控制,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進一步加強了政治上的聯合。③世界格局: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2.日本的崛起(1)背景:①進行民主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為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②美國對日本經濟的扶植。③朝鮮戰爭大量軍事訂貨,刺激了經濟的發展。④政府制訂出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強政府投資,重視教育。⑤日本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推動經濟快速恢復發展。(2)結果: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3)影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呈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沖擊美蘇兩極對峙格局;日本開始謀求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獨特作用,20世紀80年代,日本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國家獲得獨立。②新獨立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2)標志: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3)政策和目標: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4)影響①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②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4.中國的振興: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二、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1.兩極格局結束(1)東歐劇變①原因:受蘇聯改革與國內經濟困難的影響。②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③表現: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德國統一。(2)蘇聯解體①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直接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外部原因)。②過程:1990年,蘇共中央全會決定實行多黨制。1991年底,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③影響:蘇聯不復存在,兩極格局隨之瓦解。2.“冷戰”后的形勢和平與動蕩并存(1)原因①“冷戰”結束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相繼爆發。②美國試圖獨霸全球,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③國際恐怖主義泛濫。(2)表現:1991年,南斯拉夫國內發生武裝沖突,南斯拉夫聯邦解體;1999年美國發動科索沃戰爭;2001年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3.多極化趨勢的加強(1)表現①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極力構筑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②歐洲:1993年歐盟成立,國際地位提高。③日本:極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謀求政治大國地位。④俄羅斯:取代了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并擁有可以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⑤中國: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2)特點: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3)認識:多極化仍然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七、素養提升運用家國情懷和唯物史觀認識多極化趨勢下大國關系變化的基本準則國家利益是指一個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一般包括國家的生存、國家的制度(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國家發展(讓國民能夠安居樂業)和國家的特性(核心價值)等方面。無論大國關系如何復雜、微妙,其變化總是根源于國家利益。經濟利益是確立大國關系首要的、根本的要素。受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制約和影響,經濟總量、經濟主導部門、經濟增長周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使得經濟優勢會在不同國家之間變動。在近現代發展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都在不同時期居于經濟優勢地位。每一次經濟格局的變動都是對前一次經濟平衡的打破,這種經濟上的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關系格局。兩極格局瓦解后,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國際環境日益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堅持將國家利益與地區和全球利益聯系起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國奉行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覺、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八、專題知識總結(一)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1.從戰后雅爾塔體系確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兩極格局形成,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世界政治由戰后初期美蘇合作轉向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對峙、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全面對抗,世界形勢由緩和轉向“冷戰”。2.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現動蕩、分化和改組。由于蘇聯推行霸權政策,社會主義陣營到60年代解體;帝國主義陣營也出現了分化。戰后兩大陣營的對峙局面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3.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美蘇爭霸激烈。4.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蘇矛盾緩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終結。5.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在加強。(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相似之處事件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原因 都是根源于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都是由于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中的錯誤引起,都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時間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性質 都使共產黨喪失了國家政權,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三)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原因 經濟決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發展趨勢表現 美國 蘇聯解體后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企圖建立單極世界 在全球范圍內,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中國成為多極世界的基本組成力量,“一超多強”成為當前多極化趨勢在政治格局上的具體表現俄羅斯 逐步走出低谷,對美國全球支配地位構成挑戰西歐 由歐共體發展成歐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日本 經濟大國,加快了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中國 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影響 (1)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2)促進了大國關系的緩和。為了對付共同的威脅——恐怖主義,大國之間開始嘗試進行新的對話并加強合作,從而使各大國之間的聯系加強 (3)多極化趨勢給發展中國家既提供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九、典型例題【2022·全國甲卷】1. 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答案:C解析:1951年正處于冷戰時期,美國政府面對黑人團體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指控,認為民權大會的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以此來反對民權大會的指控,美國政府對待種族問題的做法顯然是受到了冷戰意識的影響,C項正確。1955年華約成立標志兩極對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項;美國歷史上白人殘酷對待黑人,民權大會的指控有事實依據,排除B項;戰后美國政府關注到了種族平等問題,D項表述絕對,排除D項。【2022·全國乙卷】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55年12月,美國、英國意欲資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壩,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條件,但為埃及領導人納賽爾拒絕。次年6月,蘇聯提出為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壩提供無附加條件的貸款。7月,在美英兩國先后宣布撤銷對阿斯旺水壩的援助后,納賽爾也宣布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英國和法國對埃及這一決定反應非常強烈,決定以軍事手段維護兩國的利益。8月10日,蘇聯發表聲明,支持埃及將運河國有化的決定。10月29日,英法聯合以色列向埃及發動進攻,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在美國和蘇聯的壓力下,英法兩國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此后,法國進一步走上尋求歐洲聯合的道路,英國也加快了從殖民地撤離的步伐。——摘編自王緝思、牛軍主編《締造霸權:冷戰時期的美國戰略與決策》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前后美國對英國的態度變化及其目的。(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伊士運河戰爭對當時西方陣營的影響。答案:(1)變化:從支持英國打壓埃及到聯合蘇聯反對并制止蘇伊士戰爭。目的:戰爭爆發前:美國想要介入中東地區,增強美國對埃及的影響力;遏制蘇聯。戰爭爆發后:避免和蘇聯發生直接沖突;乘機拉攏埃及,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2)影響:進一步打擊了英法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加速了西方陣營的內部分裂,尤其是美國和法國;客觀上推動了歐洲進一步聯合;擴大了美國對中東的影響力。解析:(1)根據材料“1955年12月,美國、英國意欲資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壩,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條件”“在美國和蘇聯的壓力下,英法兩國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可知,從支持英國打壓埃及到聯合蘇聯反對并制止蘇伊士運河戰爭。關于目的,可結合“冷戰”的時代特征來回答。(2)在蘇伊士運動戰爭中,英法被迫停火,進一步打擊了英法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動搖了它們的殖民統治;根據材料“法國進一步走上尋求歐洲聯合的道路,英國也加快了從殖民地撤離的步伐”可知,它加速了西方陣營的內部分裂;它還客觀上推動了歐洲的進一步聯合;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對中東的影響力在此后得到了擴大。【2021·全國乙卷】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越南戰爭中,美國為幫助南越傀儡政權消滅南方人民武裝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葉劑、除草劑等化學劑約7.8萬噸,噴灑面積達2.68萬平方千米。在使用化學劑之初,美國科學界就道義和生態原因提出異議。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學家向美國政府請愿,敦促約翰遜總統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學劑。自1968年下半年起,聯合國大會相繼通過多項決議,開始關注生態問題,要求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并要求秘書長準備一個關于化學、生物以及細菌武器的報告。面對美國的戰爭暴行,越南人民武裝力量依然活躍在南越叢林中,給美國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擊。1971年,尼克松政府決定終止在越南戰場使用化學劑。化學劑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國軍人在戰后飽受癌癥等疾病折磨。——摘編自呂桂霞《牧場工行動:美國在越戰中的落葉劑使用研究(1961—1971)》(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政府最終放棄在越南使用化學劑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在越南戰爭中使用化學劑的后果。答案:(1)美國科學界科學家們的抗議;聯合國大會對生態問題的關注,發揮了積極作用;越南人民的武裝斗爭;尼克松政府戰略的調整。(2)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越南面臨的環境問題也直接影響到國內生產力和生活水準;加速了越軍的失敗;導致越南人民、美國軍人在戰后受疾病折磨;戰爭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美國違反人道主義原則,形象受損,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解析:本題考查越南戰爭。第(1)問,根據材料“越南戰爭中,美國為幫助南越傀儡政權消滅南方人民武裝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葉劑、除草劑等化學劑約7.8萬噸,噴灑面積達2.68萬平方千米”和“化學劑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國軍人在戰后飽受癌癥等疾病折磨”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第(2)問,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越南生態環境、對人民身體的損害和國際格局等角度作答。十、變式訓練1.二戰后,糧食禁運和糧食貿易戰頻頻發生。如1980年美國卡特政府喊出“饑餓迫使蘇聯人屈服”,宣布對蘇聯采取部分糧食禁運;與此同時,與美國同一陣線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卻在美國開始糧食禁運后又繼續向蘇聯追加糧食銷售。這體現了( )A.兩極格局導致蘇聯糧食緊張 B.全球性糧食危機的頻繁出現C.冷戰思維影響國際糧食貿易 D.糧食貿易反映國家利益沖突2.1958年,美國著名的《生活雜志》封面出現了兩個稚氣未脫的孩子,一個是蘇聯十年級(高一)學生,另一個是美國高中生,標題是醒目的“教育危機”。雜志調查顯示,蘇聯學生的受教育水平要超出美國學生兩個年級,所接受的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也要遠遠超過美國。這反映出( )A.人才競爭成為美蘇冷戰的核心 B.指令計劃更能促進教育的發展C.教育交流掩蓋了意識形態沖突 D.社會主義的發展引發美國憂慮3.1953年,美國在聯邦德國的美占區投入400萬美元改進廣播電臺設備,每年的廣播電臺日常運營費用達300萬美元,廣播電臺幾乎可以覆蓋到民主德國的每一個角落,很多民主德國人甚至把美占區廣播電臺當作自己的電臺。據此可知,當時美國( )A.重視提升聯邦德國的科技水平 B.加大了對民主德國的援助C.將心理戰作為冷戰的重要方式 D.強化了對西歐國家的滲透4.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談到某事件時說:“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該事件:( )A.直接導致德國一分為二B.美蘇對其事件謹慎處理避免核戰風險C.標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D.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5.一戰結束后,德國的歷史教科書認為,法國的復仇欲望將歐洲帶到了戰爭邊緣。法國人則把戰爭責任歸咎于德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和西德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敘述一戰的爆發時,強調各國被同盟體系“拖進”戰爭,法德兩國也是這種沖突的犧牲品。這一變化反映出( )A.國家利益影響歷史敘事 B.歷史教科書不能敘述真實的歷史C.一戰推動歷史觀念變化 D.法德對戰爭責任的認識漸趨理性6.不結盟運動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反對富國剝削窮國,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正是不結盟運動的本質和靈魂,也是它的偉大作用和意義之所在。下面有關不結盟運動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中國始終是不結盟運動的重要成員國B.不結盟運動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力量C.不結盟運動興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標志D.不結盟運動沖擊兩極格局,導致多極格局形成7.二戰后初期,隨著美國對拉丁美洲政治與經濟影響的深入,絕大多數拉美國家成為美國的盟友。但在20世紀70年代,拉美國家紛紛加入不結盟運動,至冷戰結束時,大多數拉美國家已加入不結盟運動。這一變化反映出( )A.意識形態影響國家政策 B.兩極格局已經不復存在C.政治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經濟全球化趨勢在加強8.不結盟運動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反對富國剝削窮國,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正是不結盟運動的本質和靈魂,也是它的偉大作用和意義之所在。下面有關不結盟運動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不結盟運動是冷戰的產物,隨冷戰結束而衰落B.不結盟運動興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標志C.中國一貫堅持不結盟,是不結盟運動忠實伙伴D.不結盟運動沖擊兩極格局,導致多極格局形成9.俄烏沖突初期,盧布大幅貶值。為打破這一困局,2022年3月2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要求政府、中央銀行和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對“不友好國家”從4月起必須用盧布支付天然氣的費用。隨后,盧布由最低時的1美元兌150盧布,一度突進到1美元兌52盧布。俄羅斯此舉( )A.有助于規范國際能源交易結算 B.表明國際金融的不穩定性C.完美應對了當下各種國際挑戰 D.有助于金融市場的一體化10.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金磚國家成立以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2021年,金磚國家之間貿易額比2006年增加300%,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發動機。同時,新興市場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占比世界總量的40%。這一趨勢的發展( )A.使發展中國家經濟普遍實現振興 B.使金磚國家成為多極化中的一極C.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 D.推動了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80年美國卡特政府喊出宣布對蘇聯采取部分糧食禁運;與此同時,與美國同一陣線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卻在美國開始糧食禁運后又繼續向蘇聯追加糧食銷售”及所學知識,可得知二戰后美蘇冷戰,美國從本國利益出發一度針對蘇聯采取部分糧食禁運,而加拿大、澳大利亞雖然與美國同一陣線,但在美國開始糧食禁運后又繼續向蘇聯追加糧食銷售,反映向蘇聯追加糧食銷售符合自身國家利益,糧食貿易反映國家利益沖突,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蘇聯糧食緊張,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全球性糧食危機的頻繁出現,排除B項;材料中冷戰思維影響國際糧食貿易主要是指美國宣布對蘇聯采取部分糧食禁運,而美國同一陣線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在美國開始糧食禁運后又繼續向蘇聯追加糧食銷售恰恰反映的是國家利益的需要超越了冷戰思維。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58年,標題是醒目的‘教育危機’。蘇聯學生的受教育水平要超出美國學生兩個年級,所接受的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也要遠遠超過美國。”可知,反映了美蘇冷戰時期的教育現象,美國雜志感覺到蘇聯教育對其帶來的壓力,認為美國出現了教育危機,這反映出社會主義的發展引發美國憂慮,D項正確;材料反映不出人才競爭成為美蘇冷戰的“核心”,排除A項;指令計劃更能促進教育的發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教育交流”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在聯邦德國的美占區改進電臺,目的就是加強對民主德國的輿論攻勢,可以反映出當時美國將心理戰作為冷戰的重要方式,C項正確;美國在聯邦德國改進電臺主要是出于冷戰需要,并非意在提升聯邦德國的科技水平,排除A項;“加大了對民主德國的援助”錯誤,美國援助的是聯邦德國,排除B項;美國在聯邦德國改進電臺強化了對東歐國家的滲透,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B解析:根據“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可得出針對 古巴導彈危機,雙方都非常的謹慎,害怕直接的沖突,因此反映出美蘇對其事件謹慎處理避免核戰風險,B項正確;德國分裂、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在古巴導彈危機前,排除AC項;材料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德法關系緊張。二戰后,德法關系呈現緩和的狀態,因此受到國家利益的影響,對歷史敘事也有所不同,A項正確;歷史教科書可以敘述真實的歷史,排除B項;材料與一戰推動歷史觀念變化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認識趨向理性的說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不結盟運動興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標志,C項正確;中國沒有加入不結盟,排除A項;不結盟國家并不一定是社會主義國家,排除B項;多極化格局在不斷演變,沒有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多數拉美國家在對外關系方面經歷了從與美國結盟到紛紛加入不結盟運動的轉變,表明美國對拉美國家的影響力減弱,拉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獨立性增強,日益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這反映了政治多極化趨勢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中拉美國家的政策調整并非是由意識形態導致的,而是與拉美國家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有關,排除A項;20世紀70年代至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受到沖擊但仍然存在,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政治多極化而不是經濟全球化,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61年的不結盟運動興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標志,B項正確;冷戰后不結盟運動仍然存在,排除A項;C項太絕對,中國是新時期才推行不結盟政策,排除C項;“導致”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B解析:俄羅斯要求“不友好國家”從4月起必須用盧布支付天然氣的費用,隨后盧布大幅度升值,這說明在當今國際社會中,國際金融具有不穩定性,B項正確;俄羅斯的舉措是無奈之舉,并不利于規范國際能源交易結算,A項正確;C項表述絕對,排除C項;俄羅斯的做法顯然是擺脫現有國際金融體系,不利于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金磚國家、新興市場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結合所學,這一趨勢有利于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遏制國際強權政治,推動國家關系民主化,C項正確;很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仍然落后,未普遍實現振興,排除A項;多極化目前只是一種趨勢,金磚國家未成為多極化中的一極,排除B項;金磚國家不屬于經濟區域集團化組織,排除D項。故選C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