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一 生物與環境考點1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一、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知識點講解】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在生物學習中廣泛應用。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于顯微鏡或放大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的要求是:明確目的;觀察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記錄及時;有計劃、有耐心地長時間觀察;觀察時積極思考;與別人交流觀察結果等。【典例剖析】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獲得共和國勛章。為了提高水稻產量,袁隆平爺爺曾常年觀察水稻。下列對于科學觀察的認識,錯誤的是( )A.觀察時按一定的順序進行 B.邊觀察邊思考C.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相結合 D.只要看看就行答案:D解析: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觀察時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做到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相結合,邊觀察邊思考,并且要將觀察的情況認真記錄,做到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相結合,不能只看看就行了。故選:D。二、生物的特征【知識點講解】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1)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2)動物不能制造有機物,只能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為食,從中獲得營養。(3)細菌和真菌也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依靠分解植物或動物的尸體來獲取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呼吸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也有一部分生物的呼吸不需要氧氣,如厭氧細菌等。生物在攝取食物、生長、繁殖等生命活動中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體通過呼吸作用從周圍環境中吸入氧,把體內的有機物分解,釋放出能量。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體在進行生命活動的時候,利用氧氣分解體內的有機物,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等含氮廢物是生物體內代謝的最終產物,需及時排出,否則會影響生物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排泄廢物是生物體進行正常代謝的基礎。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的廢物,如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體內產生的尿酸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分和無機鹽等廢物排出體外。植物也產生廢物,落葉能帶走部分廢物;植物呼吸可以帶走二氧化碳等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在自然界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適應多變、復雜的周圍環境,生物能夠對外界各種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一般情況下,生物等級越高,其對刺激的反應越靈敏。例如:壁虎遇到敵害時,有斷尾的反應;饑餓的野狼遇到小羚羊的時候有撲上去捕食的反應;斑馬發現獵豹后,有逃跑的反應。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昆蟲等落進食人花的花瓣,花瓣會合攏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的生長、繁殖是生物種族延續的重要保障。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對于低等生物來說,有通過細胞分裂繁殖的,例如草履蟲;有通過孢子繁殖的,例如真菌、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對于較高等的生物來說,有靠種子繁殖的植物,有靠體外受精或體內受精進行繁殖的動物。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生物體的子代與親代之間,在很多方面表現出相同的特征,這就是遺傳現象,但總有部分特征并不相同,這就是變異現象。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典例剖析】向日葵在我國各地方言中有各種不同的叫法,河北唐山叫‘日頭轉’,承德叫‘朝陽轉’,任丘叫‘望天轉’,莒縣叫‘轉日葵’,棲霞叫‘轉日蓮’等,這些叫法都因向日葵的花序隨太陽會轉動,這一現象體現的生物的特征是( )A.生物能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 B.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后代C.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答案:C解析:應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對外界各種刺激(如光、溫度、聲音、食物、化學物質、機械運動、地心引力等)所發生的反應。向日葵的花序隨太陽會轉動,這一現象體現的生物的應激性,而不是生物能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后代、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C符合題意。故選C。三、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調查法【知識點講解】調查的含義調査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調查。人口普查也是調查調查的一般方法調査時要明確調査目的和調査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選取合適的調查樣本,調查過程要如實記錄。調查的結果要整理和分析,并用數學方法統計結果。調查校園、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的目的要求,備好材料用具。然后設計具體的方法和步驟:(1)選擇調查范圍。分組,選一名責任心強的組長,能充分發揮我們本身的主動性。設計調查路線調查記錄,要設計好調查表,并如實記錄調查內容。歸類,對調查到的生物根據分類的依據進行歸類。將歸好類的生物的資料進行整理,寫在筆記本上。調查時的注意事項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時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不能僅憑個人好惡取舍。不要損傷植物和傷害動物,不要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注意安全。全組同學要集體行動,不要一個人走到偏僻的地方;不要攀爬高處;不要下水;防止被動物咬傷等等。4、對生物進行歸類,按不同的標準,歸類的結果就不一樣:(1)按照開態結構特點,生物可分為植物、動物、其他生物三大類。(2)按照生活環境,生物可以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等。(3)按照用途,生物可以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等。【典例剖析】在調查校園生物中,以下同學的做法,正確的是( )A.小方發現幾株不認識的植物,于是把它們拔出來,帶回家認真研究B.小梅撥開草叢,一只蟋蟀蹦出來,很快蹦到校園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記錄下來C.小偉調查記錄中有蛐蛐叫,其他同學都沒有,小偉決定把它刪掉D.小花發現一只小老鼠,太惡心了,不記錄答案:B解析:調查是一項科學工作.對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歡它,都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不能僅憑個人好惡取舍。對校園生物進行調查后,對調查到的生物,可以 有多種歸類方法,如根據形態結構特點,可以將調查到的生物分為動物、植物、其它生物等,也可以根據生活環境來將調查到的生物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還 可以根據用途把調查到的生物分為農作物、家禽、家畜等,但是,不能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進行分類。調查時不要損傷植物植物和傷害動物動物,不要破壞生物的生活 環境生物的生活環境。要如實記錄觀察到的動物。可見B正確。四、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知識點講解】(一)環境影響生物1、環境中的生態因素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存在于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一光、溫度、水等生態因素生物因素一一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2、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存依賴于一定的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對生物產生影響。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氣等。它們對生物的影響是非常普遍的。(1)光對生物的影沒有光,綠色植物就光合作用,也就無法生存下去。因此光影響著植物的生理變化和分布情況。光照不但影響植物的生活,也影響著動物的行為、體色、生長發育等。(2)溫度對生物的影響地球上溫度變化的幅度極大,但適于生物生存的溫度范圍卻很窄。過冷或過熱都會使生物的新陳代謝無法正常進行,甚至導致生物死亡。如候鳥的遷徙就是由于鳥類受溫度的影響起的水對生物的景響水是一切生物體的構成成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另外,水還是生物體一切代謝活動的中介,營養物質的運輸、廢物的排出等等,都離不開水。水還影響著生物的生活和分布情況(4)空氣對生物的影響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氧氣,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沒有空植物就不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營養物質,動物會因為沒有空氣而室息死亡。非生物因素影響著生物的生活。當一個或幾個非生物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引起生物個體的變化,甚至死亡。3、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其他生物的影響。從同種或異種的角度,生物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兩種:種內關系: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種內互助:這種現象是常見的。例如,螞蟻、蜜蜂等營群體生活的昆蟲,往往是千百只個體生活在一起,在群體內部分工合作。種內斗爭: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或配偶等有時也會發生斗爭。例如,在農田中,相鄰的作物植株之間會發生對陽光、水養料的爭奪;許多鳥類的雄鳥在占領巢區后,如果發現同類的其他雄鳥進入自己的巢區就會奮力攻擊,將侵入者趕走。種間關系: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捕食關系: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的現象。競爭關系: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有著密切的互利共生關系。豆科植物供給根瘤菌有機養料,根瘤菌則將空氣中的氮轉變為含氮的養料,供豆科植物利用。(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進化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生物共同的特征,“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揭示的一條自然法則。自然選擇:地球上現存任何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這是生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進化的結果。不同生物對環境有不同的適應方式,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有明顯的適應特征。例如:荒漠中的植物一一駱駝刺的根非常發達,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在長期自然選擇、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生物和環境之間不斷地相互作用。生物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生理結構來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生物的這種改變同時也影響著環境如,森林植物以其偌大的樹冠為其他生物提供了陰涼的場所;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調節的濕度;食草動物的各種取食活動直接影響、改變著地表植被;動物的糞便改良了土壤,為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典例剖析】下列現象中屬于生物影響環境的是( )A.冬眠之前,蛇在天氣突然變冷時會爬出洞穴曬太陽B.在溫暖潮濕的地方,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一般比寒冷干旱的地區要多C.在炎熱的夏季,植物生長茂盛的地方氣溫較低,空氣濕度也比較大D.夏季有些生物會因為躲避高溫而在陰涼處睡覺,也就是蟄伏答案:C解析:蛇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而變化。當環境溫度較低時,不利于蛇的活動,蛇開始冬眠;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有利于蛇的活動,蛇的冬眠解除;蛇從洞里爬出來曬太陽,因此冬眠之前,蛇在天氣突然變冷時會爬出洞穴曬太陽,屬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A不符合題意;在溫暖潮濕的地區,與寒冷干旱的地區,不同的是溫度和水分,溫暖潮濕的地區,溫度適宜、水分充足,適宜生物生殖繁殖,因此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一般比寒冷干旱的地區多,屬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B不符合題意;植物枝葉茂盛的地方氣溫較低,空氣濕度較大,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影響,C符合題意;夏季有些生物會因為躲避高溫而在陰涼處睡覺,也就是蟄伏,體現了非生物因素溫度對生物的影響,D不符合題意。考點2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一、生態系統的組成【知識點講解】(一)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內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存在著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地球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大至生物圈、海洋、陸地,小至一片森林、一片草地,我國土地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系統的類型也極為豐富。(二)生態系統的組成生態系統是由生物、非生物兩個部分密切聯系、彼此作用組成的。生物部分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部分按照作用的不同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動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生產者。消費者:動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機食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因而是消費者。包括肉食性動物和草食性動物。分解者:細菌、真菌、蚯蚓等營腐生生活的生物能把動植物的尸體、排岀物和殘落物等含有的復雜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歸還到土壤中,被稱為生態系統的分解者。注意: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指制造有機物的綠色植物)與社會上日程生活中的生產者(指制造出社會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人)是兩個不同形態中的概念,不能混淆。非生物部分生物成分外的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空氣、水分、礦物質、陽光、熱能等。【典例剖析】“禾下乘涼夢,一稻一人生”,這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一生的真實寫照,他把畢生精力投入到雜交水稻的研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下列關于以雜交水稻為主的農田生態系統的描述,正確的是( )A.陽光、空氣和水不屬于農田生態系統的成分B.雜交水稻是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C.農田中除雜交水稻外,其他生物都屬于消費者D.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是固定不變的答案:B解析:陽光、空氣和水屬于農田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A錯誤;農田中除雜交水稻外,其他生物還有消費者和分解者,C錯誤;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不是不變、而是相對穩定,D錯誤。二、生態系統的功能【知識點講解】(一)食物鏈和食物網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生產者。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傳遞的渠道。食物鏈越長,流動到食物鏈頂端的能量越少。在食物鏈中,有毒物質較穩定,不易分解,無法排出,在食物鏈中逐漸富集,與營養級別成正比。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1、能量流動能量流動的最終來源是太陽能。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2、物質循環自然界中物質循環是可循環利用的,物質被重復利用的同時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三)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1、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就是生態平衡。2、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食物網越簡單(即生物的種類越少),這個生態系統越容易被破壞;相反,食物網越復雜,這個生態系統則越容易保持穩定。原因是在一個復雜的食物網中,當其中的一條食物鏈遭到破壞時,其他的食物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條食物鏈的功能,減小這個生態系統在整體上受到的影響,實際上又達到一個新的生態平衡,這就形成了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3、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的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會遭到破壞,就失去了生態平衡。【典例剖析】下圖表示某森林生態系統中具有捕食關系的四種生物,在某一段時間內的相對數量關系,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四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為丙→甲→乙→丁B.四種生物之間通過捕食關系可實現物質循環C.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質進入該生態系統,丙體內積累最多D.四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答案:A解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植物的數量多于草食性動物中的數量,草食性動物中的數量多于肉食性動物中的數量,故四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為丙→甲→乙→丁,A正確;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從無機環境開始,經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又回到無機環境的過程。圖中表示具有捕食關系的四種生物,故不能實現物質循環,B錯誤;生態系統中,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質會隨著食物鏈不斷積累,故丁體內積累最多;C錯誤;圖中表示具有捕食關系的四種生物,沒有分解者,D錯誤。三、生物圈【知識點講解】(一)生物圈的范圍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2、厚度:如果以海平面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3、范圍: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1)大氣圈:大氣圈的空氣由多種氣體組成,如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在大氣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夠飛翔的昆蟲和鳥類,還有細菌等微小生物。(2)水圈: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數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內的水層中。(3)巖石圈: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蓋著土壤,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在這一圈層內,有郁郁蔥蔥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絢麗多彩的奇花異草,還有五顏六色的昆蟲,種類繁多的飛禽走獸,以及大量的細菌、真菌。巖石圈也是人類的“立足點”,但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二)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又包含了各級生態系統。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看上去彼此分離,互不相干。但事實上各生態系統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它們是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河流生態系統與許多生態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實際上,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這種關聯表現在方方面面。【典例剖析】下列關于生物圈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B.生物圈的范圍包括整個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厚度約為20千米C.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也是人類的“立足點”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答案:B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A正確;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B錯誤;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也是人類的“立足點”,C正確;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D正確。四、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知識點講解】草原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多分布在干旱地區,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動植物種類雖然比森林生態系統少,但仍然是非常豐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濕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質、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海洋生態系統:海洋中的植物絕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動物種類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動。遼闊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氣占地球每年產生氧氣總量的70%。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淡水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包括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等,由淡水水體與其中的生物組成。淡水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提供飲用、灌溉及工業用水的水源,在調節氣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農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以農作物為主體,動植物種類相對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農作物抵抗旱、澇或病蟲害的能力較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7.城市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中人類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多,容易產生環境問題。【典例剖析】紅軍在長征途中翻雪山、過草地時,經常穿越沼澤地。這里的“沼澤”屬于( )A.草原生態系統 B.農田生態系統 C.森林生態系統 D.濕地生態系統答案:D解析: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