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使用時間:2023年2月28 日 導案編號:17號一、 預習要求 用5分鐘時間閱讀課文,了解社會主義國家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情況,經互會成立的背景、時間、成員國及影響,中蘇建交的概況; 劃出以下內容: (1)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背景、措施及影響;(重點) (2)東歐劇變的原因及表現;(重點) (3)蘇聯解體的概況及時間;(重點) 2.能夠正確評價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 3.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的實質。(難點)二、 預習檢測 用5分鐘時間完成練習冊第18課的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史料實證 談發展】 材料一 時間國家 歐洲1944年7月 1945年11月 1946年1月 1946年2月 1946年9月 1947年12月 1948年5月 1949年10月波蘭人民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匈牙利共和國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間國家 亞洲1945年9月 1948年9月 1949年10月越南民主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力量呈現出什么局面。為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除了在軍事上成立華約外,經濟上和政治上還采取了什么措施 【歷史解釋 論改革】 材料二 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2)材料二中“舊時代”指的是什么 依據材料二評價赫魯曉夫改革。 材料三 有學者這樣描寫蘇聯一位領導人“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芯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 (3)材料三中的“他”指誰 “他”是如何“擺弄這個國家”的 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歷史理解 思啟示】 (4)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啟示 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1.如圖反映的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全球冷戰局面。下列國家中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是 ①保加利亞 ②匈牙利 ③聯邦德國 ④中國 ⑤捷克斯洛伐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有學者認為:“民主德國(東德)加入‘經互會’,除經濟上日益依附于蘇聯外,在經濟現代化發展方面還是取得某種‘雙贏’的結果:資源匱乏的民主德國,能以少量的資金獲得發展經濟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絕大部分原料和能源來自蘇聯”。這表明 A.“經互會”是區域經濟集團 B.“經互會”阻礙了民主德國的經濟現代化 C.民主德國與“經互會”經濟一體化 D.“經互會”成員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經濟互助 3.(2019·南平建甌月考)他的“新”政策猛烈沖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蘇聯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總體的規劃和科學的實驗,他未能從根本上打破蘇聯模式。“他”是 A.列寧 B.斯大林 C.赫魯曉夫 D.戈爾巴喬夫 4.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在經濟領域,主要是對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在政治領域,在報刊上開始批判個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論觀點。其改革最終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未能提高蘇聯的綜合國力 B.未在政治上采取改革措施 C.未在經濟上采取有效措施 D.未根本改變舊有的政治經濟體制 5.“到這個時期,我國社會在斯大林專制的艱難年代中保存下來的向前發展的潛力看來已經耗盡。……1964年上臺的領導人甚至不想去使國內政策恢復活力。經濟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材料中“1964年上臺的領導人”是 A.赫魯曉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爾巴喬夫 D.葉利欽 6.有學者評論某次改革時說:“天冷,本想弄點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將整個房子燒了。”據此判斷,他評論的是 A.羅斯福新政 B.戈爾巴喬夫改革 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新經濟政策 7.毛澤東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也隨之發生變化,導致劇變的原因是 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②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③各國執政黨改革的失敗 ④蘇聯模式的影響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2019·連云港贛榆模擬)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國家紛紛更改國名,東歐社會發生劇變,變化的實質是 A.政治體制的變革 B.共產黨失去政權 C.對外政策的調整 D.社會制度的變化 9.(2019·鹽城射陽月考)新華網發表《國際關系的三重鏡像》一文,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的演變概括為“見山是山,界線分明;見山不是山,世界變平;見山還是山,利益優先”三重鏡像。由“界線分明”到“世界變平”的標志是 A.美日西歐三足鼎立 B.歐盟成立 C.蘇聯解體 D.羅斯福新政 10.(2019·眉山中考)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繼擔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改革。他們的改革主要是針對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偏差 B.新經濟政策的不足 C.市場經濟體制的缺陷 D.斯大林體制的弊端六、 知識鏈接 1、赫魯曉夫:1918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1934年當選為聯共(布)中央委員。1939年任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1952年當選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委員會書記。 1953年起任蘇共第一書記。 1956年2月25日,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作了反斯大林的《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開世界范圍的“去斯大林化”運動,結束了斯大林時代,停止了蘇聯國內的大規模政治鎮壓,釋放了絕大多數古拉格(負責管理全國牢獄營)中的政治犯,并提出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等觀點。 他的自由化政策為斯大林時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被稱為“魯莽的改革家”。1964年他的學生兼黨內同志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劃發動宮廷政變,免除了他的一切職務,被迫辭職。 赫魯曉夫的改革比較全面,在位十年,改革十年。他是積極倡導改革的蘇聯第一位領導人,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先行者。 2、“布拉格之春”:196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強烈要求擺脫蘇聯模式,按照自己民族特色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在這一要求的推動下,捷共中央決定由主張改革的杜布切克擔任第一書記。三、四月間,捷共中央通過了實行全面改革的《行動綱領》,主要內容是: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改革經濟體制,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注意充分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調整對外政策,在發展與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關系的同時,積極發展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全面展開,被稱為“布拉格之春”。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遭到了蘇聯的反對,蘇聯認為它背離了“社會主義軌道”。1968年8月,蘇聯等5個華沙條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蘇軍占領了布拉格,綁架了杜布切克等領導人。在蘇聯的壓力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進程被迫中斷。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和蘇聯先后進行了改革。中國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了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出現不同的結果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③是否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④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等是否采取了正確的對策。 4、1991年8月19日凌晨,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宣布總統戈爾巴喬夫因健康原因無法履行職權,總統職務由其代為行使,試圖奪取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西方國家支持下,“民主派”首腦、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宣布接管俄羅斯境內的全部蘇軍,并要求軍民反對政變。在國內外壓力之下,歷時不到60個小時,政變遂告失敗。但此后,蘇聯形勢卻急轉直下,葉利欽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國家大權直至蘇聯完全解體。 5、和平演變,是不同主義國家間所采取的一種"超越遏制戰略",以促使對方國家制度發生變化。 “和平演變”就是一種非暴力的衍生變化過程。這個詞匯出現于二戰后50-60年代的冷戰時期,由美國國會議員杜勒斯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第18課導案答案合作探究答:①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②措施:經濟上:成立經互會;政治上:蘇聯加強對東歐共產黨的控制,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全方位的內部改造。(2)答:①“舊時代”指的是蘇聯模式。②評價: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但并未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只是對蘇聯模式的小修小補。(3)答:①戈爾巴喬夫。②首先實施加速經濟改革方案,效果不佳后,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化”和“政治多元化”。③影響: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最終導致蘇聯解體。(4)答:啟示:①經濟建設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③加強民主法制建設。④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五、課堂檢測:1-5:CCCDB; 6-10:BADCD九年級歷史下冊第18課導案 第1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