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16課 冷戰 使用時間:2023年2月21日 導案編號:15號一、 預習要求 1.用5分鐘時間閱讀課文,了解冷戰的含義及背景,并劃出冷戰開始的標志及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表現。(重點) 2.理解美蘇“冷戰”的目的,正確認識美蘇“冷戰”的性質和美蘇爭霸的影響。(難點) 3.初步認識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二、 預習檢測 用5分鐘時間完成練習冊第16課的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昔日盟友今成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49年2月,美國喬治·凱南致國務院電報:“總結起來,我們面對著一個政治力量,它狂熱的堅信,它和美國沒有永久性的妥協辦法。如何對付這個力量的問題,無疑是我國外交所要面臨的最巨大的任務……這個問題是我們有能力解決,且不必通過一場全面的軍事沖突來解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蘇兩國的力量如何,結合材料一、二進行概括。 (2)材料三體現的美國外交政策是什么 依據三則材料分析美國推行該外交政策的原因、目的。 【針鋒相對兩陣營】 材料四 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 ——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的演講 材料五 材料六 《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對歐洲或北美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3)依據上述三則材料,分析歸納美國冷戰政策的主要表現。 【學史使人明智】 (4)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兩極對峙中,國際關系可謂跌宕起伏,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那么,我們能從這段歷史中獲得哪些啟示 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1.有研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某個國家“正處于拿破侖戰爭結束時英國的地位,它掌握了全世界財富的大約50%”。該國家是 A.蘇聯 B.美國 C.中國 D.英國 2.(2019·南充模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指出:“世界已分為‘極權政體’和‘自由國家’兩個敵對堡壘。”杜魯門在這里把世界分成“兩個敵對堡壘”的標準是 A.國家社會制度的性質 B.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C.綜合國力大小 D.國際舞臺上的地位 3.(2019·安徽學業考)美國高呼著“共產主義的威脅”發動冷戰,卻干著控制別國、擴大本國利益的勾當。“共產主義擴張”只是美國制造出來實現自己戰略目的的“神話”。這反映美國發動冷戰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革命 B.控制西歐 C.遏制蘇聯 D.稱霸世界 4.(2019·重慶中考B)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嚴重,世界呈現出嚴峻的冷戰局面。冷戰開始的標志是 A.國際聯盟的成立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C.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D.德國分裂成兩個國家 5.如圖是1947年美國人畫的一幅漫畫。“ ”處對應的正確選項是 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兩極格局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6.《美國的夢想》中有這樣一個論斷:“馬歇爾計劃:一箭雙雕。”這里的“雙雕”是指A.輸出資本、對抗蘇聯 B.遏制歐洲、稱霸世界 C.控制歐洲、遏制蘇聯 D.復興歐洲、干涉中國 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導致德國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柏林墻的修筑 B.美蘇兩個大國的干涉 C.馬歇爾計劃的推行 D.民族矛盾的激化 8.圖片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下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柏林戰役 B.馬歇爾計劃 C.柏林危機 D.北約組織成立 9.(2019·臨沂模擬)如圖是某一組織的圖標,它是資本主義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的發展,也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標志。該組織成立的時間和標志是 A.1947年,“歐洲復興計劃”出臺 B.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 C.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簽署 D.1955年,《華沙條約》締結 10.這幅漫畫反映的世界局勢最終形成的標志是 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提出 C.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D.德國分裂 11.(2019·北京模擬)下列用圖示法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對外政策關系的表現,正確的是 ①冷戰 ②杜魯門主義 ③馬歇爾計劃 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⑤朝鮮戰爭 12.歷史地圖是展現前人活動與地理空間結合的重要史料。觀察以上歷史地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冷戰陰云籠罩,造成分裂與對抗 B.德國被分區占領,局部熱戰出現 C.美蘇爭霸歐洲,北約與華約對峙 D.德國實現統一,西歐走向聯合六、 知識鏈接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結束。 2、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它是由于1959年美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導彈和朱比特導彈引起的,蘇聯為了扳回一城,而在古巴部署導彈。 這是冷戰期間蘇美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蘇美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于千鈞一發之際。最后以蘇聯與美國的相互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 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它差點兒釀成熱核戰爭,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 3、越南戰爭(英文:Vietnam War亦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稱之為越南抗美戰爭,又稱:越南抗美救國戰爭)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955年11月至1975年3月間冷戰中,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發生于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老撾、柬埔寨。 越戰是二戰以后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后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并統一了越南全國。 星球大戰計劃,亦稱星球大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亦稱Star Wars Program,簡稱SDI。),是美國在1980年代研議的一個反彈道導彈軍事戰略計劃,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冷戰后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 “星球大戰計劃”的出臺背景是在冷戰后期,由于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第16課導案答案合作探究(1)答: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世界第一,然而蘇聯軍事力量也不可小覷,雙方勢均力敵。(2)答:①冷戰政策。②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稱霸的欲望十分強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政治、軍事實力的增強,成為美國稱霸的主要競爭對手;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③目的:遏制共產主義,稱霸世界。(3)答:表現:政治上,出臺杜魯門主義;經濟上,提出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約組織。(4)答:啟示:我們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社會發展具有多樣性,我們應尊重各國人民,根據國情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綜合國力的強弱取決于經濟發展的好壞,我們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五、課堂檢測:1-5:BADBB; 6-10:CBCCC 11-12:BA九年級歷史下冊第16課導案 第1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