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使用時間:2023年5月12日 導案編號:36號一、 復習要點 根據近幾年廣東中考歷史試卷的命題規律和導向,建議在復習中國古代史的時候注意以下問題: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和獨特文明、歷代基本特征為核心,注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同時重視中外交流的發展。 中國古代史的階段特征: 1.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我國處于原始社會時期,原始居民以北京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為代表;炎帝和黃帝時期的傳說,堯舜禹的禪讓) 2.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夏商與西周是我國的奴隸社會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青銅工藝與甲骨文;東周包括春秋與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度形成的時期:商鞅變法、都江堰) 3.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精神支柱)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雖然政權分立,但統一趨勢不斷加強) 5.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繁榮開放,雙向交流) 6.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經濟重心南移,科技成就突出) 7.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與盛世危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八股取士) 廣東中考歷史試卷一般是按照考綱(課標)公布的考點順序命題,中國古代史一般是出7道選擇題,上述7個時期大約一個時期出一道題。所以,同學們最起碼要知道一些重要的王朝出現的順序。歷史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考情分析: 1.近五年中考第1題往往落在史前時期,難度中等偏易。命題點多在半坡與河姆渡居民、炎黃傳說。近年有從生產工具、文明演進的角度進行命題的趨勢。 2.近五年中考第2、3題往往落在本單元。命題點多在秦漢建立、加強中央集權,絲綢之路等。近年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這一主題命題趨勢明顯。 3.近五年中考有三年曾考查過三國鼎立、三國時的絲綢之路、人口南遷與南方經濟發展的內容,命題主要是圍繞主干知識或借用相關題材考查史學素養。 4.隋唐時期有時會命制一道選擇題,命題點多在科舉制、唐的民族和睦和對外交往政策等。備考繼續關注這些內容。二、 復習檢測 完成練習冊第2頁到第5頁、第10頁到15頁、第20頁到22頁的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1.材料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道德觀念),蓺(yì,種植)五種,撫萬民,度四方……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問題:材料中的“軒轅”“神農”分別指誰?阪泉之戰結局如何?此二人對中華民族的形成有何影響? 2.材料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司馬遷《史記》 問題:根據材料,指出商鞅變法對秦國有什么影響? 3.材料 正是經由各具特色的諸子百家的追索和創造,中國文化精神的各個側面得到充分的展開和升華,中華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確定。有鑒于此,文化史學家借用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的概念,將春秋戰國稱為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問題:為什么說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4.材料 所有這一切努力,終于使中央集權體制漸趨完備,秦雖國祚短促,中央集權化體制卻一直被歷代王朝所沿襲和發展。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及中央集權化體制,在歷史上功不可沒。 ——樊樹志《國史概要》 問題:“所有這一切努力”是指什么?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何貢獻? 5.材料 隨著古代帝國的擴張,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廣大的商業網絡通道,在這些商路上交換的最主要的商品是來自中國的高質量的絲綢。另外,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到遠方。——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問題:“商業網絡通道”是指什么?這條道路有何意義? 材料一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唐·胡曾《汴水》 材料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懷古》 材料三 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元·脫脫《宋史》 問題:請將上述材料按“肯定”和“否定”的評價分類,并根據三則材料分析大運河的影響。 7.材料 隋唐科舉,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由報考的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 問題:科舉制度有何特點?這一制度有何影響? 8.材料 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 ——王禎《農書》 問題: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工具?有何用途?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 1.(2019北京)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說明半坡原始居民 A.已從事農業生產 B.以捕魚狩獵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會人工種植水稻 2.(2019青島)“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地、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引發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3.(2019重慶)孔子曾經帶著弟子周游各諸侯國,宣傳他的主張和學說。他宣傳的內容可能是 A.仁者愛人,以德治國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以法治國,全面加強君權 D.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2019泰安)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在證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時,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了孟子的一個正確思想——政府最終還是要依靠被統治者的默認。”這一評論中“孟子的一個正確思想”應該是 A.“兼愛”“非攻” B.“無為而治” C.“仁政”治國 D.以法治國 5.(2019北京)一位歷史學家說:“秦始皇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的境界;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實能支持后一種觀點的是 ①實行郡縣制 ②建造阿房宮 ③統一度量衡 ④修建驪山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2019玉林)“漢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術以約束官吏,效法家而嚴懲貪官,王道霸道,交錯為用”。這說明漢武帝治國的特點是 A.“無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7.秦漢時期,面對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沖突,為了保衛自己的文明體系,帝國先后采取“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導途鑿空”的外拓與互通并舉的舉措。這表現在 A.聯絡月氏、北擊匈奴、通婚和親 B.北討匈奴、通使西域、開鑿靈渠 C.修筑驛道、收復河套、開發象郡 D.修筑長城、通使西域、開辟絲路 8.(2019賀州)《后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對他的學生吳普說:“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據此可知,華佗 A.善治傷寒雜病 B.開創了中醫臨床理論 C.擅長外科手術 D.認識到運動有益健康 9.右圖所示戰役的主要影響是 A.奠定了秦朝統一全國的基礎 B.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C.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對峙局面 10.(2019赤峰)“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這則材料說明的是 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 B.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目的 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意義 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結果 11.(2019荊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可見北魏孝文帝改革 A.實現了南北統一 B.提升了洛陽的地位 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12.(2019瀘州)下圖為中國古代時間軸圖,其中階段②的特征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 B.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 C.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13.(2019內江)621年,魏征歸順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計前嫌,委任為諫議大夫,這說明唐太宗 A.輕徭薄賦 B.簡法輕刑 C.選賢任能 D.恩威并施 14.(2019荊州)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中寫道:“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詩句描述的是唐朝 A.農業生產的發展 B.絲織工藝的精湛 C.墾田面積的擴大 D.長安商業的繁榮 15.(2019南京)唐太宗、唐高宗時,“各國或派使臣來朝見進貢,或送子弟到長安留學,以及民間的自由往來……域外交通,非常發達”。材料陳述的是 A.諸子百家爭鳴 B.大運河的開通 C.中外交流頻繁 D.都市生活繁華七上第一單元復習導案參考答案三、合作探究1.“軒轅”指的是黃帝、“神農”指的是炎帝;阪泉之戰,炎帝戰敗,歸順黃帝;炎黃部落走向聯合,以后逐漸形成了華夏族。2.商鞅變法使秦國社會秩序良好,家給人足,提高了軍隊戰斗力。3.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薈萃,百家爭鳴,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發展,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4.“努力”即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而秦始皇的主要貢獻是創立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權體制,奠定此后兩千多年中國政治體制的基本框架。5.“商業網絡通道”是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6.材料一否定大運河,材料二比較客觀,偏向肯定,材料三持肯定態度。綜合材料可知,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聯系,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但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7.根據材料可知,科舉制由官府主導,自由報考,公開考試,內容涉及面廣,以文章作為選拔標準,為讀書人提供了一條進入仕途的通道。8.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發明的灌溉工具“筒車”,主要用于灌溉農田。五、課堂檢測1-15: ACACB; BDDCA; CDCDC七上和七下第一單元復習導案 第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