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說明光的直線傳播。光速: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在計算中,真空或空氣中光速c=3×108m/s=3×105km/s。【注意】①小孔成像的性質:倒立的實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縮小的像。②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③像的大小與物距和像距有關。二、光的反射考點一、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二線分居,兩角相等①光反射時,入射光線MO、反射光線ON、法線OP在同一平面內。②反射光線ON和入射光線MO分別位于法線OP兩側。③反射角β(∠NOP)等于入射角α(∠MOP)。④入射角α增大時,反射角β也同時增大,反之,入射角減小時反射角也同時減小。⑤如果把入射角減小到與法線重合時,即當入射角為0°時,反射角也為0°,此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三線重合。⑥光路具有可逆性:如圖中,如果入射光線沿NO射入,那么反射光線一定沿OM射出。實際的應用是你通過鏡子看見別人的眼睛時,對方也可通過鏡子看見你的眼睛。【注意】當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的現象叫光的反射。我們能夠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考點二、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線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線還是平行射出,這種反射是鏡面反射;平行光線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這種反射是漫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注意】①反射定律的應用要注意是同一平面內。②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③反射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共同點是每條光線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同點是鏡面反射的反射光線朝某一方向,而漫反射的反射光線朝著各個方向。考點三、平面鏡成像成像特點: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跟物體相等,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關于鏡面對稱。成像原理:發光點P把光線射到平面鏡上,又經平面鏡反射到人的眼中,人眼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經驗來判斷物體位置的,人眼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向鏡內看去,覺得光線好像是從兩條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的交點P′處射來的,如圖所示。鏡面后實際并不存在發光點P′,P′也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所以是虛像。考點四、探究光的反射定律①為了保留光的傳播路徑,可以用筆描出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路徑;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②實驗時玻璃板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實驗中選擇兩根完全一樣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體與像的大小關系;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注意】1.可見光可以反射,不可見光同樣可以反射。2.成虛像的判斷依據:平面鏡里所成的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所以是虛像。3.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鏡面的大小、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無關。三、光的折射入射光線AO,折射光線OB,法線NN′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折射角β小于入射角α。入射角α增大時,折射角β也增大。如果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將偏離法線,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的折射也遵循光路可逆,如果入射光線沿BO射入到點O,折射光線一定沿OA折射(如右上圖所示)。【注意】①光必須斜射時,才能發生折射現象。②解釋光現象或作圖時要注意:人眼看物體是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射入人的眼睛,而不是人眼發出光射到物體上。③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即垂直于界面時三線重合兩角為0°,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例1、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發生了反射和折射,光路如圖,其中表示折射光線的是( )A.AO B.OB C.OC D.ON例2、下列所成的像為實像的是( )A.人在平面鏡中成的像B.山在水中的倒影C.郵票經放大鏡成的正立放大的像D.太陽經過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圓形光斑例3、如圖所示是一個放置于寧波某地水平地面上的簡易計時模型,圭桿垂直底盤。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桿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B.一天內,桿影移動是由地球公轉造成的C.一天內,正午的桿影最短D.該模型依據桿影的方位計時例4、有一圓柱形敞口容器,從其左側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產生一個光斑O,如圖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動的是( )A.保持水面高度不變使激光筆向右平移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變使水面上升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變使水面下降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點不變使激光入射角增大例5、某科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探究像距與物距關系時的實驗步驟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中間位置,記下玻璃板的位置;②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用筆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③移動點燃的蠟燭到另一個位置,重復上述實驗;④用直線連接每次實驗中的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記錄數據如表。次數 物距/cm 像距/cm1 5.0 5.02 8.0 8.03 12.0 12.0(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實驗本身的限制,要用與實驗對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對象來替代的方法。本實驗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體體現在 。(2)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3)實驗中,有同學用一張白紙擋在玻璃板和像之間,你認為該同學還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嗎?并說出你的理由。 。1.光與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藝術,更包含著科學的知識與原理。如圖是湯勺放入裝有水的玻璃杯中,置于平面鏡前的情景。下列現象與原理相對應的是( )A.燈光下玻璃杯的影子——光的折射B.水中放大的“勺頭”——光的反射C.水中彎折的“湯勺”——光的折射D.平面鏡中的“杯子”——光沿直線傳播2.李白的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涉及到的光學知識理解正確的是( )A.空中的明月是光源B.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地上的人影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D.月光能照射到人,說明光的傳播需要介質3.如圖為觀察微小形變的裝置。平面鏡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發出一束激光射到鏡面上,經反射后在標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圖示位置用力F向下擠壓桌面,則(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減小B.激光束的入射角減小反射角增大C.標尺上的光斑右移 D.標尺上的光斑左移4.一束光從空氣中斜射向玻璃磚并穿過,其光路如圖所示。關于四個角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A.α1>γ1 B.α2>γ2 C.α1=α2 D.γ1=γ25.把兩塊厚度不計且足夠大的平面鏡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豎立在地面上,俯視圖如圖。當小科站立在某個位置時,他通過平面鏡所成像的個數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個數為n。下列對小科在不同位置時,m、n值的分析,不符合實際的是( )A.在a點或e點時,m=1,n=0 B.在b點或d點時,m=1,n=1C.在c點時,m=2,n=2 D.在f點時,m=0,n=06.如圖所示,一個直角拐彎處安裝了一面鏡子,A物體水平向左運動,人在B點看到A物體的像A 的運動方向是( )A.1方向 B.2方向 C.3方向 D.4方向7.下列關于光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A.白天的太陽、晚上的月亮、燭焰、螢火蟲都可以作為光源B.光是一種電磁波,只能在真空或空氣中傳播,不能在液體或固體中傳播C.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其速度為3.0×105m/sD.為了描述光的傳播,常用中間帶箭頭的實線這種科學模型來表示光線8.如圖所示,兩塊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磚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內,斜邊平行且相距一定距離。一條光線從空氣中垂直于玻璃磚A的直角邊射入,從玻璃磚B的直角邊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圖中的( )A.光線a B.光線bC.光線c D.光線d9.如圖所示,小明想通過A、B兩張紙片上的小孔看見燭焰,他應將燭焰、兩個小孔和人眼調到____________上,這樣操作的依據是________,操作過程中他還在B紙片上看到了一個燭焰的像,這個像是____________的(選填“正立”或“倒立”)。10.晴天正午,小明與同學從樹蔭下走過時,發現地面上有許多大小、形狀不同的光斑,如圖所示。光斑形狀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對此他們馬上進行了探究。他們猜想光斑形狀:a.與樹葉形狀有關,光斑是樹葉的影子;b.與樹葉間空隙形狀有關;c.與樹葉間空隙大小有關。(1)根據所學知識,可確定猜想a___(合理/不合理)。(2)通過探究,他們得到了以下結論,無論是大孔還是小孔形成的光斑都是由于_____形成的,其中____(小孔/大孔)形成光斑的形狀與孔的形狀有關,____(小孔/大孔)形成的光斑的大小與孔到地面的距離有關。11.如圖是晚上汽車在干燥的瀝青路面和潮濕的瀝青路面上行駛時大燈部分光路簡圖,在晚上開車時 ( )A.潮濕的路面更容易發生光的漫反射B.干燥的路面發生光的折射C.對面無車時,駕駛員看潮濕的路面更暗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2.如圖所示,落地平面鏡高0.8米。身高1.5米的姚安美同學站在鏡前卻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科學課上所學知識就 (選填“適當后退一段距離”或“適當把鏡子升高一段距離”),當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時,此像的大小與她本人相比應該是 (選填“大”、“小”或“一樣大”)。13.通過玻璃門(如圖甲)可簡單地驗證平面鏡成像的某些規律。 甲 乙(1)先在房間A的地磚拼接處放一標記物,然后到房間B,若實驗者及標記物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為了讓實驗者所成的像落在標記物上,他應向________(填序號)方向移動。(2)為了讓成像更清晰,房間B的亮度要比房間A__________。(3)對本實驗的相關評價,合理的有____________。A.證明了平面鏡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虛像B.利用地磚方便地確定像和物體的位置關系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體進行實驗,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1.標有甲、乙兩點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圖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虛線處,觀察到如圖2所示場景,此時看到筷子上的甲點或乙點,光的傳播路徑正確的是( )A.B.C.D.2.水平過道上方有一盞燈(如圖),小明站在1號地磚上時,通過2號地磚看到燈的像;走到2號地磚上時,通過3號地磚看到燈的像。則小明通過兩塊地磚所看到的像(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3.如圖所示,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小孔a處,它成的像在距小孔b處的半透明紙上,且a大于b。則半透明紙上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虛像 B.正立、縮小的虛像C.倒立、縮小的實像 D.正立、放大的實像4.某校新建成一個噴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裝了一只射燈。射燈發出的一束光照在右邊的池壁上,當池內無水時,站在池旁左邊的人看到在S點形成一個亮斑,如圖所示。現往池內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時,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點;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時,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點,則( )A.P點在S點的下方,Q點在S點的上方B.P點在S點的上方,Q點在S點的下方C.P點在S點的上方,Q點在S點的上方D.P點在S點的下方,Q點在S點的下方5.如圖甲所示,在小寧與平面鏡之間有一只杯子,為何杯子和杯子的像在小寧眼球視網膜上成的像大小不同?根據“平面鏡成像”、“視覺的形成”等有關知識,我們可以用作圖的方法來解釋上述現象。圖乙為杯子的像CD在視網膜上成像的示意圖,請你在圖丙中畫出杯子AB在視網膜上成的像A'B'。(要求:先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畫出AB,再用圖乙的方法畫出A'B')6.小柯分別探究了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和從水射入空氣中的折射規律,并記錄了表一、表二兩組數據。表一序號 1 2 3 4入射角(°) 60 40 20 0折射角(°) 40 29 15 ?表二序號 1 2 3入射角(°) 15 29 40折射角(°) 20 ? 60(1)表一中“?”處的數據是________。根據表一所給的數據分析可知,實驗時光線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選填“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從水中射入空氣中”)。(2)表二中“?”處的數據模糊不清,請綜合分析兩個表格中的數據,判斷出這個數據應該是__________,依據是______________。7.如圖甲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圖。(1)實驗時,不采用平面鏡面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僅能觀察到蠟燭的像,也便于(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 ,可以看到蠟燭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較物與像的大小關系時,蠟燭B替代的是(選填“蠟燭A的像”或"蠟燭B的像”) , 看到蠟燭是由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3)移去蠟燭B ,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 塊光屏,光屏上 (選填“能”或“不能)呈現蠟燭A的像。(4)實驗過程中如果玻璃板沒有垂直架在紙上,而是如圖乙所示傾斜,蠟燭A的像應是 圖中的(選填"A1”、"A2”或"A3”)。答案及解析例1、解:光發生折射時,會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由圖可知,AO為入射光線,AO在空氣中;OC在水中,為折射光線。故選:C。例2、解:A.人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故A錯誤;B.山在水中的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現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故B錯誤;C.郵票經放大鏡成的像屬于凸透鏡成像現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故C錯誤;D.太陽經過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圓形光斑,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實像,故D正確。故選:D。例3、解:A、桿影是由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形成的,故A正確;B、由于地球會自轉,所以一天內桿影會隨著地球的自轉而移動,故B錯誤;C、一天內,正午時,陽光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最大,桿影最短,故C正確;D、簡易計時模型是根據桿影的方位計時的,故D正確。故選:B。例4、B【解析】要實現光斑O左移的方法有:一、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點不變,使激光入射角減小;二、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角不變,使水面的入射點左移;三、保持入射點和入射角不變,使水面上升。例5、解:(1)本實驗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體體現在用未點燃的蠟燭替代像;(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得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3)用一張白紙擋在玻璃板和像之間,該同學還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因為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故答案為:(1)用未點燃的蠟燭替代像;(2)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3)能,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虛像。1.解:A、燈光下玻璃杯的影子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因為光被擋住了,沒有光的區域才變暗,這就是影子的成因,故A錯誤;B、水中放大的“勺頭”是凸透鏡成像,是光的折射現象,故B錯誤;C、水中彎折的“湯勺”是湯勺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時,從上面看上去,水中的部分比實際位置高了,所以看起來像折斷了,這是由于光的折射現象引起的,故C正確;D、平面鏡中的“杯子”是平面鏡成像,屬于光的反射現象,故D錯誤。故選:C。2.解:A、空中的明月自身不能發光,因此不是光源,故A錯誤;B、酒杯中的人影是由于人關于杯中酒液面發生反射形成的虛像,故B錯誤;C、月光把人影照在地面上,是人擋住了月亮反射來的光,故人影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故C正確;D、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故D錯誤。故選:C。3.C【解析】若在圖示位置用力F向下擠壓桌面,將發生桌面向下凹曲的形變,則M鏡面右側向下偏轉,使得法線向右偏轉,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標尺上的光斑P向右移動。4.解:A、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磚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則α1>γ1,故A正確;B、光線從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則α2<γ2,故B錯誤;CD、因兩條法線是平行的,則由幾何知識可知γ1=α2,所以α1>α2,γ1<γ2,故CD錯誤。故選:A。5.C【解析】由圖可知,人在a點或e點時,各會成一個像,由于像和物體的連線經過鏡面的延長線,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0;人在b點或d點時,各會成一個像,由于像和物體的連線經過鏡面,故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1;人在c點時,會通過兩個鏡面分別成兩個虛像,由于像和物體的連線經過鏡面的延長線,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2,n=0;人在f點時,在平面鏡的背面,不會成像,即m=0,n=0。6.B【解析】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和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在物體的運動方向上找到兩個點,分別做出這兩個點的像,然后將這兩個點的像連接起來,確定像的運動方向,如下圖所示:故B正確,而A、C、D錯誤。7.D【解析】月亮反射太陽的光,自身不發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光是一種電磁波,在真空、空氣以及透明的液體或固體中都能傳播。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0×105km/s或3.0×108m/s。光線常用中間帶箭頭的實線來描述,這與磁感線一樣是一種科學模型。8.B【解析】光垂直于玻璃磚A的直角邊入射時,傳播方向不變;光從玻璃磚A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從A出來的折射光線會向上偏轉;光從空氣中斜射入B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此時的折射角等于A中的入射角),故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平行射出B,如圖所示。9.同一直線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倒立【解析】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明想通過A、B兩張紙片上的小孔看見燭焰,應將燭焰、兩個小孔和人眼調到同一直線上;蠟燭發出的光線通過A紙片上的小孔在B紙片上形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倒立的實像。10.(1)不合理; (2)直線傳播;大孔;小孔。【解析】(1)猜想a是光斑是樹葉的影子,因為光斑是小孔成像現象,不是影子,所以不合理。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在光屏與小孔的距離相同的條件下,如果孔較小,通過孔形成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現象,光斑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如果孔太大,通過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現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則光斑形狀與孔的形狀有關;如果光屏與小孔的距離較遠時,通過孔形成的光斑屬于小孔成像現象,像的大小與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11.C【解析】由圖可知,光射到潮濕的瀝青路面上容易發生鏡面反射;光射到干燥的瀝青路面上容易發生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不是折射;由于光射到潮濕的瀝青路面上容易發生鏡面反射,反射光線平行射出,很少的反射光線能進入駕駛員眼睛,所以對面無車時,駕駛員看潮濕的路面更暗;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發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2.適當把鏡子升高一段距離 一樣大【解析】所謂要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就是要求腳上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能進入小明的眼睛。如圖所示,要讓腳發出的光線進入小明的眼睛,平面鏡的最高點至少在A處;很明顯是平面鏡不夠高,所以小明看不到鞋子的像。因此需要把鏡子升高一段距離。而物體在鏡中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相等,不受鏡面限制,可以大于鏡面,與物體和平面鏡的距離也無關。13.③ 亮(或大) BC【解析】 (1)平面鏡成像時,物體與像是以平面鏡為對稱軸的對稱圖形,物像連線與鏡面垂直,物距與像距相等,像與物體大小相等。(2)標記物在房間A,要求實驗者所成的像落在標記物上,故為了使像更加清晰,房間B的亮度要比房間A亮一些。(3)本實驗沒有驗證像與物體是否等大,也沒有驗證像的虛實。1.解:AB、看甲點時,甲點反射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屬于光的直線傳播,故AB錯誤;CD、筷子反射的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時,在水與空氣的交界面上發生折射,進入空氣中的折射光線遠離法線,而我們認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我們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上,像的位置比實際位置偏高,看起來筷子向上彎折,故D正確,C錯誤。故選:D。2.解:由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平面鏡的所成的像的大小只與物體的大小有關,像的位置只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由于地磚2、3處于同一水平面,燈的大小和燈到地磚的距離的均不變,所以在2號地磚和3號地磚上看到的燈的像的大小和位置均相同。故選:B。3.C【解析】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成倒立的實像,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物與小孔的距離及光屏與小孔的距離。4.A【解析】往池內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時,由于光的折射,空氣那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人看到亮斑的位置P點在S點的下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時,射燈發出的光線在水中是直線傳播的,亮斑的實際位置在S點,由于人從水面上看時,池底會變“淺”,人看到亮斑的位置Q點在S點的上方。5.解:CD為杯子的像,分別過C、D點做鏡面的垂線并延長等大的距離,為A、B,連接AB,AB為杯子;眼睛的晶狀體相當于是一個凸透鏡,經過凸透鏡光心的光線的傳播方向不變,分別過A、B做經過光心的光線,在視網膜上形成點A'、B',則A'B'為杯子的像,如圖所示:6.0 從空氣射入水中 40 光路具有可逆性【解析】(1)表一中,無論光從空氣射入水中還是從水射入空氣中,入射角為0,折射角也為0,即垂直入射時不發生折射。從表一中前三組數據可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則光線是從空氣射入水中。(2)光路是可逆的,分析表一、表二可得“?”為40。7.(1)確定像的位置 (2)蠟燭A的像 (3)反射 (4)不能 (5)A1【解析】(1)該實驗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鏡,玻璃板是透明的,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蠟燭B,當蠟燭B和蠟燭A的像重合時, 蠟燭B的位置便是蠟燭A的像的位置;(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 ,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觀察,直至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較物與像的大小關系時,蠟燭B替代的是蠟燭A的像;看到蠟燭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3 )移去后面的蠟燭,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蠟燭燭焰的像。所以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4)實驗過程中如果玻璃板沒有垂直架在紙上,而是如圖所示傾斜,物與像關于鏡面對稱,蠟燭A的像應是圖中的A12023浙教版科學中考第一輪復習--物理模塊(三)光的反射與折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