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使用時間:2022年10月10日 導案編號:8號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38頁到第39頁第3段: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劃出孫中山的歷史地位(重點),劃出興中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了解陸皓東的英雄事跡; 2、閱讀課文第39頁剩余部分到第41頁: (1)劃出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重點) (2)了解同盟會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3)劃出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人物、綱領、機關報、性質和意義。(重點) (4)劃出三民主義的內容及其地位(重點);在課后“知識拓展”部分劃出三民主義的具體含義(難點)。 3、思考:同盟會綱領和三民主義的關系?二、 預習檢測 用5分鐘時間完成練習冊第36—37頁的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每逢國慶等節日,天安門廣場就會掛出巨幅孫中山畫像。這是對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崇。2016年,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今天,緬懷孫中山先生建立的歷史功勛,緬懷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民鞠躬盡瘁的光輝一生,我們心中充滿著深深的崇敬之情。 【時空觀念·話思想】 材料一 孫中山早年活動大事年表 時間主要事跡1866年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后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1894年6月上書李鴻章,提出改良主張,未被采納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組織__A__,立志推翻清朝統治 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創立__B__,提出“__C__”思想 …………(1)依據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894年間孫中山的思想發生了什么變化。 (2)完成材料一中空白的內容。 【史料實證·析政黨】材料二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故現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絡為要。 ——孫中山 (3)依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創辦中國同盟會的目的,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同盟會創辦的作用。 【歷史解釋·談聯系】材料三 如下圖 (4)結合所學知識詳細闡述材料三中兩幅圖片的關系。 【感悟提升】孫中山先生從“醫人”到“醫國”,提出“天下為公”“民生主義”,乃關注民生第一人。我們應學習先生“心系大眾”的偉大情懷。近30年的革命生涯,11次舉行武裝起義,3次建立革命政權;一生奔走,倡導民主,反對獨裁,屢遭挫折而斗志彌堅。愈挫愈奮的斗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就像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1.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創始人在《章程》中最先發出“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由此可知,開啟了近代中國民族復興思想先河的歷史人物是 2.某地擬建一座革命紀念館,以紀念1895年由孫中山、陸皓東等領導的一次反清武裝起義。這一地點應該是 A.廣州 B.南京 C.武昌 D.日本東京 3.(2019·濱州質檢)《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這個時期出現的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不包括 A.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B.鄒容的《革命軍》 C.洪仁玕的《資政新篇》 D.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 4.(2019·鄭州鄭東新區實驗學校期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黨必須切實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這件大事情。往前追溯,孫中山先生也早已提出了“民生”的概念,下列主張能體現這一主題的是 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 5.“從實力上講,孫中山比起洪秀全來,相差不知幾千萬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國,不亡于洪、楊,卻被孫文幾個口號叫垮了,何哉 ”最確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輿論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義符合歷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輿論宣傳 D.洪秀全不注意斗爭策略知識鏈接 1.章炳麟,字枚叔,名絳,別號太炎,1869年出生于浙江余杭縣東鄉一個封建官僚家庭,1936年在蘇州病故。章太炎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國學大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家、宣傳家,也是一位在國學上有多方面造詣的著名學者。 章炳麟軼事: (1)章太炎最喜歡吃帶有臭味的鹵制品。畫家錢化佛是章府常客。一次,錢帶來一包紫黑色的臭雞蛋,章見后大喜,慷慨問道:“你要寫什么,只管講。”錢立時向章索要“五族共和”四個字。后來,錢又不斷帶來莧菜梗、臭花生等臭物,換得題字一百多張。錢將這些字裱好,掛于自家店中,以每條十元售出,小賺了一筆。 (2)章太炎也精通醫學,著有《霍亂論》、《章太炎醫論》(原名《猝病新論》)。曾有人問章太炎:“先生的學問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他答道:“實不相瞞,我是醫學第一。” (3)1915年章太炎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袁世凱幽禁在北京龍泉寺,僅弟子錢玄同可以隨時進見。袁世凱每月提供給他生活費500元,雇廚子一人、聽差兩人以供侍奉。他毫不客氣,曉諭聽差和廚子必須每日向他請安三次,清晨9時一次、下午3時一次、晚上9時一次,請安方式為打躬,不得違誤,若有差池重責不貸。聽差廚子唯唯不敢稍忘。有時已下午3時,章猶自午睡不醒,聽差必聯袂入房,就枕畔低語:"大人醒來,打更時間到了!" 按例章太炎可每日享受兩個大洋的菜肴,極盡豐盛,他便要求只做一塊錢的,剩下的一塊錢公然飽入私囊。即便是這一個大洋的菜肴,光他一人享用也過于豐盛,他從來只吃擺在面前的兩個菜,對擺在遠處的則懶得舉箸。久而久之伺候他的兩個聽差便只把一些清淡的素菜放在他的近處,而把鮮腴的菜肴放在遠處,等他吃完后,聽差們便自己享用。后來錢玄同曉得了,便和官方取得聯系,將兩個聽差革職。 章太炎被軟禁在北京龍泉寺,被迫寫“勸進書”,書云:“某憶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詞,言猶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國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處京師,生不如死!但冀公見我書,予以極刑,較當日死于滿清惡官僚之手,尤有榮耀!”據說,老袁氣得冒煙,又自嘲說:“彼一瘋子,我何必與之認真也!” (4)章太炎先生嗜煙,給學生講課時,一手拿粉筆,另一只手必拿煙卷,有時講到精彩處,拿著煙卷便往黑板上板書,常引得學生哄堂大笑。更絕的是,太炎先生有次在北京講學。當時北京各大學的主任教授如吳承仕等,侍奉在太炎先生的左右作陪,有專門板書的,有倒茶水的,太炎先生國語不太好,弟子劉半農便擔任翻譯,其情其景給后世留下了尊師重教的佳話。 章太炎先生上課的開場白:“你們來聽我上課是你們的幸運,當然也是我的幸運。”貫常的狂,大有“平生不識章太炎,訪盡名流亦枉然”之架勢,卻絲毫不影響他備受眾人敬仰的狀況。可能是太炎先生狂得有資本的緣故。 (5)章太炎曾在晚清時與《新世紀》報吳稚暉等人爭論漢字前途,反對在中國采用"萬國新語"(世界語)。乃依篆書創造記音字母,作為漢字初學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漢字。 民國三年,由其弟子錢玄同、許壽裳、周樹人促成教育部通過,作為國語注音符號,即今日仍在臺灣通用之注音符號前身。 (6)"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的白話文運動之中,有一位北大教授,名劉復,字半農,他發出一種論調說"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寫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話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寫白話文的,就是活人。"劉半農采訪章太炎時,就問其對白話文的見解如何。章太炎說:"白話文不自今日始,我國的《毛詩》就是白話詩。歷代以來,有白話性的小說,都是以當時的言語寫出來的,寫得最好的是《水滸》、《老殘游記》等,甚至有用蘇州話寫的《海上花列傳》。但是你們寫的白話文,是根據什么言語做標準 " 劉半農侃侃而談說:"白話文是以國語為標準,國語即是北京話。"章太炎聽了哈哈大笑,問劉半農:"你知不知道北京話是什么話 "劉半農不假思索答說:"是中國明清以來,京城里人所說的話。"章太炎就以質問的口吻問劉半農:"明朝的話你有什么考據 "劉半農呆著無詞以對。章師就用明朝的音韻,背誦了十幾句文天祥的正氣歌,其發音與北京話完全不同,接著就說:"現在的國語,嚴格地說來,含有十分之幾是滿洲人的音韻,好多字音都不是漢人所有。"這番話說出,劉半農更呆住了好久,說不出一句話來應付。章太炎又說:"如果漢人要用漢音,我也可以背誦一段漢代音韻的文字。"說完他就背了兩首漢詩,許多字的音韻都與現代不同。他又問:"你知不知道現在還有人用漢代音韻或唐代音韻來講話的 "這時,劉半農已聽得呆若木雞,這一問他倒振作起來,便說:"現在哪里有人用漢音來說話 "他說得好像振振有詞的模樣。 章太炎說:"現在的高麗話,主要語是漢音,加上了唐朝的唐音、朝鮮的土話和外來話,即是今日的高麗話。"接著他說:"還有日本話,主要的中國字,稱為漢字,即是漢音,其余的聯綴詞,日本各地的土音,又加上了近代各國外來語,就成為現在的日本。日本人的發音,各處不同,以東京為正宗,漢音也最準。各道各縣的發音,連東京人也聽不懂,這是你劉半農先生不研究'小學',不研究'音訓',不曾研究過《說文》,所以你聽了我的話,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劉半農面有赧色,無詞以對。 章太炎又說:"我知道你曾經在北方的報紙上,征求過'國罵'的字句及各地方罵人的話,第二天早上,就有人到你學校中,在課堂上講出許多罵你老母的地方話。所以后來你就不敢再做這件工作,現在我來罵幾句給你聽。" 接著就說漢代的罵人話,是×××出于何書,唐朝罵人的話,是×××出于何書,直說到上海人、寧波人,以及廣東人的三字經,完全罵出來。看起來好像供給他資料。這時已超過午餐時間,劉半農同來的人就出來向章師作揖說:"我們麻煩老師很久,現在我們要告辭了。" 2.鄒容(1885年-1905年),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紹陶,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四川巴縣人(今重慶市),出生在一個商業資本家家庭。 應巴縣童子試,因憤于考題生僻而罷考,從此厭惡科舉八股。從父命入重慶經書書院,因蔑視舊學而被開除。后逐漸向往維新變法。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費生,因思想傾向維新,臨行時被取消資格,遂決計自費赴日留學。1902年秋,到達東京,入同文書院。始撰《革命軍》初稿。 1903年4月返回上海,住入愛國學社,結識章太炎,結為莫逆之交。這時,恰逢拒俄運動發生。他兩次在張園拒俄集會上演講,簽名加入拒俄義勇隊。5月,發起組織中國學生同盟會。在此期間,《革命軍》由上海大同書局印行,署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請章太炎作序。《蘇報》案發生后,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監獄。鄒容被租界當局判監禁兩年,折磨致病。1905年4月3日死于獄中。1912年3月29日,經孫中山批準,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大將軍。遺著輯有《鄒容文集》。但不可否認,鄒容因為年紀尚輕,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3.陳天華(1875年-1905年12月8日),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顯宿,字星臺,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湖南省新化縣榮華鄉栗樹鳳陽坪人,華興會創始人之一,中國同盟會會員,清末的革命烈士。1896年入新化資江書院,1898年入新化實學堂。1903年留學日本,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次年回國參與組織"華興會",籌備發動長沙起義。 1905年,在東京與宋教仁創辦《二十世紀支那》雜志;輔佐孫中山籌組同盟會,起草《革命方略》;《民報》創刊后任編輯,參與對康、梁保皇派的論戰。為抗議日本政府頒布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憤而蹈海殉國,時年30歲。1906年春,其靈柩運回長沙,公葬于岳麓山。 陳天華一生救亡圖存、憂國憂民、宣傳革命、矢志不移,是辛亥革命時期杰出的鼓動家和宣傳家。所著《猛回頭》和《警世鐘》成為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 陳天華在排滿革命、建立民主政體、造就近代國民等一系列問題上的進步主張在當時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是一個對中國民主革命有貢獻的人。八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導案 第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