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使用時間:2022年9月16日 導案編號:5號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本第24頁第1段,了解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的原因,劃出甲午中日戰爭開始的標志。 2.閱讀課本第24頁第2段到26頁第2段,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大致過程,了解左寶貴、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會講述鄧世昌的英雄事跡(重點),劃出威海衛之戰的時間和結果。 3.閱讀課本第24頁第3段到第5段劃出《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理解并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重點和難點)。 4.閱讀課文剩余部分,了解“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理解門戶開放政策的含義及影響(難點)。二、 預習檢測 用5分鐘時間完成練習冊第21頁的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 這里的“夏日”是指哪個國家 臺灣是怎樣離開母親的呢 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這段歷史。 【論從史出 甲午起,起于弱】 材料一 欲稱霸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朝鮮。 ——日本大陸政策 (1)根據材料一分析,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而同時期的中國,由于封建頑固勢力的強大,洋務等強兵政策不但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國家經濟和國防力量難以得到加強。清朝政局日趨衰敗……” ——日本常磐大學學者 材料三 日本……歲添巨艦。中國自十四年(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軍開辦以后,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訓練,竊慮后難為繼。 ——李鴻章 根據材料二、三,概括甲午戰爭前清政府的狀況。 【讀圖說史 甲午祭,祭英靈】 材料四 (3)簡要說明材料四中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跡。他們共同具有什么樣的精神 【歷史感悟 甲午殤,殤國情】 材料五 倭人于近十年來,一意治兵,專師西法,傾其國力,購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于財力,未能撒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海軍快船快炮太少,僅足守口,實難縱令海戰。 ——引自李鴻章1894年《據實陳奏軍情折》 材料六 光緒大婚慶典(1889年),耗費銀子500萬兩。為迎接慈禧六十大壽(1894年),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耗資三千萬兩白銀。 (4)材料五認為中國海軍與日本相比“相形見絀”的原因是什么 其真實意圖何在 (5)分析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 (6)從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對于今天的我們有什么啟示 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某年,英國倫敦一本雜志上刊登了一幅新聞漫畫,描繪了日本人的形象。分析右圖,該新聞事件應該是 A.甲午中日戰爭 B.鴉片戰爭 C.洋務運動 D.第二次鴉片戰爭 ( )2.(2019·莆田質檢)清末鄭觀應寫了一首詩:“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這首詩描述的是甲午戰爭中的哪一場海戰 涌現出哪一位民族英雄 A.豐島海戰-徐邦道 B.黃海海戰-鄧世昌 C.威海衛戰役-丁汝昌 D.平壤戰役-左寶貴 ( )3.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首開了屠殺中國平民的先河。美國紐約《世界報》記者克利爾曼在《日軍殘殺記》中寫道:“在那里進行了整整四天的大屠殺,以致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最后全市只剩下了為掩埋他人尸骨而留下的三十六人!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頃刻間成了日軍刀下的冤魂,天地在腥風血雨中顫抖。”材料中的“那里”是指 A.威海衛 B.黃海大東溝 C.南京 D.旅順 ( )4.北洋艦隊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直接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戰役是 A.平壤戰役 B.黃海海戰 C.遼東戰役 D.威海衛戰役 ( )5.邱逢甲《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詩寫于 A.1843年 B.1894年 C.1896年 D.1902年 ( )6.對聯的內涵往往帶有對時事的絕妙諷刺。近代史上的某次談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聯相難:“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李鴻章對曰:“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這里“帝王度量”在《馬關條約》中是指 A.禁止反帝 B.協定關稅 C.割地賠款 D.允許駐軍 ( )7.(2019·南京質檢)如圖的漫畫《漁夫、剪刀和魚》,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A.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B.遼東戰役 C.巴黎和會 D.三國干涉還遼 ( )8.(2019·鹽城質檢)1895年美國《PUCK》雜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畫。漫畫中一只全副武裝、手拿軍刀的日本雞破中日戰爭的蛋殼而出,腳下踩著清政府的龍旗。此漫畫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標志著 A.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對中國的殖民掠奪進一步升級 B.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C.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D.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開端 ( )9. 某校歷史小組作了題為“甲午中日戰爭英雄人物”的報告。報告中應該出現的英雄人物是 ①左寶貴 ②陳化成 ③鄧世昌 ④林則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2019·蚌埠質檢)如圖是反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時期的《時局圖》,圖中老鷹代表的國家及它在該時期提出的政策分別是 A.英國、“以華治華”政策B.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C.英國、“門戶開放”政策D.美國、“以華治華”政策六、知識鏈接 1.商品輸出:資本主義國家把工業品運輸到外國市場傾銷,獲取利潤。 2.資本輸出:帝國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對外國貸款和投資。主要方式有: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 3.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南洋海軍、北洋海軍、福建海軍和廣東海軍 (1)南洋水師,又稱南洋海軍,或稱南洋艦隊,職責主要負責江浙一帶的海防事務,由1875年新升任的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禎受命開始在經營福建船政的同時籌辦南洋海防。1884年初具規模,至甲午戰爭前,實力僅次于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軍。 (2)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師于1888年12月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中國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采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國)。后由于種種原因逐漸落后日本。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3)福建水師:又稱福建海軍,駐防福建沿海,主要艦船由船政工廠自制,因此又稱船政水師;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由福州船政局節制;同時也是當時裝備國產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艦隊。1884年中法戰爭之前,規模、實力均為國內之首。1884年8月22日,法國東京艦隊突然偷襲停泊在馬尾軍港的福建水師,結果福建水師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再也未能恢復往日氣象。(中法戰爭:1883年12月——1885年4月) (4)廣東水師:也叫廣東海軍,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區域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直接建立在舊綠營水師編制的基礎之上,長官為廣東水師提督,受兩廣總督節制,主要基地設在廣州黃埔。廣東海軍的特點是成立時間早,艦船數量多,種類繁雜,規模小。但仍是裝備近代化艦船。甲午海戰前,廣東海軍的旗艦是廣甲號無防護巡洋艦。 (5)后續:1909年宣統皇帝溥儀即位,把全國四支艦隊統一改編,分為遠洋和長江兩個艦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海軍受命前往漢口鎮壓革命,但海軍官兵大都同情革命,準備發動起義,海軍提督薩鎮冰默認了起義行為,同年11月晚11時薩鎮冰發出“我去矣,以后軍事,爾等各艦艇好自為之”的信號,黯然離開艦隊,11月15日海軍九江易幟,宣告了晚清海軍滅亡,在晚清時期海軍的基礎上誕生了民國海軍。 4.鄧世昌,1849年出生,原名永昌,字正卿,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著名的民族英雄。 鄧世昌的父親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于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鄧世昌資質聰穎,勤奮好學。鄧煥莊覺得,無論將來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還是從事別的事業,都必須學習洋文。這在把英語當作“蠻夷之語”的當時來說,是驚世駭俗的。他攜世昌到了上海,讓他進了教會學校,師從歐人學習英語、算術。世昌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與洋師對話,并能看閱英美原版書籍。洋師對他贊賞有加,十分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學生。 1867年,沈葆楨出任福州馬尾船政大臣,同時開辦前學堂制造班和后學堂駕駛管輪班。鄧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報考,并順利考取駕駛專業。在船政學堂奮發學習五年,各門功課考核皆列優等。尤其是在隨“建威”練船到南洋的兩年實習活動中,深得外教的好評,沈葆楨也很看重他。1874年,任命他為“琛航”運輸船大副。船政學堂培養的軍官開始指揮軍艦,這是中國軍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開辟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1880年底,鄧世昌隨丁汝昌赴英國接收定購的“超勇”、“揚威”兩艘巡洋艦。1881年8月 ,從英國起航,這是中國海軍首次駕駛軍艦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經過的沿途各國,始知中國也有海軍,均鳴禮炮致敬,這就大大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此次清國水師首次到國外接艦,派出的操艦管帶無疑是整個水師中最出類拔萃的。 1887年,李鴻章奏派鄧世昌率隊赴英、德兩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四艘巡洋艦。1889年,鄧世昌任“致遠”艦管帶。1891年,鄧世昌因訓練得力,李鴻章奏準賞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并賜給三代一品封典。鄧世昌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后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于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后,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后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 2、后世對鄧世昌的紀念 (1)鄧世昌紀念館:位于廣州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里。 (2)甲午海戰紀念館:坐落于山東威海劉公島。 (3)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位于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丁公路,屬于紀念遺址性博物館,以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為主題,館址所在的北洋海軍提督署,是國內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級軍事衙門。 (4)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世昌訓練艦:此艦為紀念鄧世昌而特別命名。1996年服役。 (5)衣冠冢:現位于“天河公園”內,衣冠冢前有鄧世昌雕像。 (6)廣州鄧世昌紀念小學:廣州海珠區二龍街的末端,毗鄰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居。 (7)中國船文化博物館: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是中國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 (8)在威海、大鹿島、福州文化主題公園、榮成市成山角祠等地都有鄧世昌塑像 (9)為紀念鄧世昌,人民創作了《甲午風云》、《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以歌頌其英雄壯舉,還有多處紀念館可供紀念、瞻仰、憑吊。八年級歷史上冊第5課導案 第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