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使用時間:2022年12月26日 導案編號:25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125頁前兩段,了解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歷程;劃出京師大學堂的創辦、科舉制的廢除及其影響; 2、閱讀課文第125頁剩余部分和126頁,了解近代中國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概況,劃出《申報》、《新青年》、《生活》、商務印書館等知識點 3、閱讀課文第127頁和128頁: (1)了解中國近代文學藝術的發展概況; (2)劃出魯迅、郭沫若、茅盾、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3)劃出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二、 預習檢測 完成練習冊P126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兩項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于百日維新期間,體現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 【史料實證 說教育、新聞業的發展】 材料一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1)觀察右邊兩幅圖,說一說圖中學校分別建立于何時 材料二 “報刊是社會信息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政府信息的發布平臺,是歷史發展的晴雨表。中國近代的報刊是在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過程中出現的。” (2)說一說上述報刊分別是在哪里創立的 報刊的影響是什么 【看圖說史 話文學、藝術的成就】 材料三 (3)請依次說出圖一至圖四的作者。 (4)1942年,毛澤東提出文藝為工農服務的方針,這一時期,出現了哪些優秀的文藝作品 (5)我們能從這些文學、藝術家身上學習到哪些優秀品質 【感悟提升】 通過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史實,認識到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民國時期文藝作品時代性的分析,體會文學家、藝術家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科教興國”都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下列近代中國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幾件大事,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設立京師大學堂 ②興辦福州船政學堂 ③廢除科舉制度 ④創辦北洋西學堂 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 )2.在晚清像李鴻章、袁世凱那樣的重臣均非科舉出身,另一方面像張謇中了狀元也不做官,而是經商辦實業。這反映了當時 A.科舉制度不適應社會發展,不能培養實用人才 B.清政府大力發展實業 C.清朝已經廢除了科舉制度 D.帝國主義操縱科舉制度 ( )3.下列有關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史實中,發生于上海的是 ①創建京師大學堂 ②創辦《申報》 ③創辦商務印書館 ④創辦《東方雜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4.右圖所反映的出版機構創立的時間、地點是 A.1897年 上海 B.1900年 北京 C.1901年 南京 D.1937年 重慶 ( )5.某班舉辦魯迅小說讀書會。下面選擇正確的是 A.《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 B.《女神》《狂人日記》《小二黑結婚》 C.《家》《阿Q正傳》《駱駝祥子》 D.《雷雨》《狂人日記》《暴風驟雨》 ( )6.他擅畫花鳥蟲魚,主張“畫家先閱古人真跡,然后脫盡前人習氣,別創畫格,為前人所不為者。”這里的“他”是 A.齊白石 B.張謇 C.徐悲鴻 D.嚴復 ( )7.(2019·沈陽模擬)下面繪畫作品蘊含的寓言故事表達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忍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念。其作者是 A.魯迅 B.徐悲鴻 C.聶耳 D.冼星海 ( )8.(2019·北京質檢)《救亡之聲——中國抗日戰爭歌曲匯編》一書收錄了3 621首抗戰歌曲,是目前收錄抗戰歌曲最全的書。下列作品會被收錄其中的有 ①魯迅的《狂人日記》 ②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 ③徐悲鴻的《愚公移山》 ④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9.下列有關近代文學藝術成就的搭配,正確的是 A.聶耳——《黃河大合唱》 B.郭沫若——《雷雨》 C.齊白石——《愚公移山》 D.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 )10.2019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14周年。下列哪一部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六、 知識鏈接 1、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于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1894年恩科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1)與政治共舞:作為前清狀元和帝黨成員,張謇在武昌起義時希望把革命鎮壓下去。因為他認為革命代價太大。他代表的是企業家尤其是棉紡織業的立場——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市場和社會的穩定。市場是他們的命根子,這時候,張謇對于國家的關心已經從效忠君王轉移到對市場穩定的維護上來了。但很快社會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革命成為一種時尚。張謇看到趨勢無法逆轉,采取的態度是:順應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盡早結束動蕩,維護市場穩定。他務實的政治選擇就是:第一,和孫中山見面,應邀擔任民國內閣實業總長;第二,選擇支持擁有軍權的實力派人物袁世凱。 他和孫中山第一次會面后,認為孫中山“不知崖畔”。即他覺得孫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和浪漫,不知道建設比革命更加困難,以為一革命,什么問題都解決了。“而實際的情況是,當時政令都不能出南京,軍餉都發不出來。”張謇坦率地認為孫中山很難收拾局面。這種情況下,他更愿意和實力派的現實人物袁世凱合作。 于是張謇離開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凱的陣營。袁世凱將宣統帝逼下帝位時所頒發的《清帝遜位詔書》就是張謇草擬的。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了袁世凱。國內政治似乎出現了升平景象,工商業開始復蘇。張謇以為他所追求的統一與秩序指日可待,就返回南通經營企業,力行地方自治。但不久袁世凱便下令解散國會,復辟之心初露端倪。張謇曾經勸阻袁世凱,表示解散國會、穿戴袞冕祀天等行為將會誘發新的動亂。到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的部分要求時,張謇憤然辭職,在袁世凱復辟稱帝之前徹底與袁世凱斬斷了聯系。 (2)實業救國:張謇在南通所做的實業眾多,大多是與民生相關的各類工廠,逐漸形成工業區,還建了碼頭、發電廠、公路,成為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基地之一。張謇創辦的許多學校與事業單位在當時都是全國第一。他為民族工業和教育事業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在當時對南通的建設已經有很清晰而前衛的規劃理念,包括與西方建筑理念相結合的花園城市。這些理念的實踐使得南通被現代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南通縣圖志》記載,1920年,唐閘人口近萬戶,已接近5萬人。通揚運河沿岸工廠林立,商業繁榮。有人看到過當年國外發行的世界地圖,中國許多大城市都沒有標出,卻在南通方位赫然印著“唐家閘”三個字。一個彈丸小鎮因為張謇進入了世界的視野。 (3)教育為民: 1898年7月通州師范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它的建設標志著中國師范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 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 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揚州大學,南通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并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 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茖W?!保ń裆虾:J麓髮W前身)。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吳淞水產專科學?!保ㄉ虾:Q蟠髮W的前身)。 1917年,在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后成為南京大學的一部分) 1905年,張謇在通州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09年,創辦了南通電燈廠,城市開始用電燈照明;1913年,建立大聰電話公司,創辦南通城鄉郵政和電話業務;1916年,設立氣象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劇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樹立新風。 (4)書法貢獻:張謇乃科甲出身,狀元及第,書法自有根底,楷、隸、行、草兼擅,沉穩深秀,傳世以行楷為多。張謇書法落款謇字寫得看上去像繁體“寶寶” 兩字,又被人們戲稱為“張寶寶”。 張謇一生練字極為勤奮,在青壯年時期,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從不間斷。張謇的字自有一種獨特的挺秀之美,帶有顏體筆意。 (5)2015年4月18日,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 2、中山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中山裝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中山闡述了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八年級歷史上冊第26課導案 第4頁 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