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使用時間:2019年12月23日 導案編號:24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120頁到121頁: (1)了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2)劃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及初步發展的時間; (3)劃出狀元實業家張謇及其創辦的大生紗廠,劃出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企業家; (4)劃出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原因、表現; (5)劃出中國民族工業艱難發展的原因; (6)劃出中國民族工業的特點。 2、閱讀課文第122頁第1段,了解近代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概況及其作用。 3、閱讀課文第122頁剩余部分及123頁: (1)了解民國以來剪發、易服、飲食、婚喪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2)劃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 (3)思考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二、 預習檢測 完成練習冊P121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 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在近代卻被西方列強欺壓蹂躪。伴隨著列強入侵的一步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并發展。全聚德烤鴨、同仁堂藥業等企業建立起來。與此同時,曾被認為是“奇技淫巧”的各項發明,如火車、電話、電報等,也紛紛涌入中國。 【識圖析“發展”】 (1)識讀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A、B、C三個發展階段及其特征。 (2)識讀圖二,理解“頭頂烏云密布”(D、E、F處)是指中國的近代民族工業受哪三座大山的壓迫 “腳下困難重重”(G處)是指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生長在怎樣的社會根基下 (3)縱觀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歷史,其整體特點是什么 【讀圖說“變化”】 (4)圖三是袁世凱剪掉辮子表示“革命”。這一現象應發生在哪一革命爆發后 圖四、五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習俗哪一方面的變化 圖六辛亥革命前后禮節和稱呼的變化體現了什么 【歸納“話”原因】 (5)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感悟提升】 通過張謇的事跡,感受近代愛國先進分子身上體現的愛國愛民的精神,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2019·聊城質檢)據央視報道,2018年5月13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二艘國產航母從大連碼頭起航海試,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制造的水平和中國“智造”的能力,也為幾代中國人“實業救國”的夢想增光添彩。近代中國,哪位人物提出并努力踐行“實業救國”的口號 A.盧作孚 B.侯德榜 C.詹天佑 D.張謇 ( )2.(2019·北京海淀質檢)數軸記憶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如圖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④處對應的時間應該是 A.19世紀六七十年代 B.甲午中日戰爭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D.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 )3.某同學將下列四位歷史人物歸為一類。他確定的分類標準是 A.勇于學習西方的先行者 B.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 C.倡導政治維新的改革家 D.近代著名的愛國實業家 ( )4.“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生動寫照。說它“畸形”,從行業看,是因為主要集中在 A.輕工業 B.重工業 C.造船業 D.冶鐵業 ( )5.據統計,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的紡織業中,全國紗錠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漢,11%集中在天津,而廣大內地紗廠很少。該統計數據表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之一是 A.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后 B.地區分布極不平衡 C.資金少,技術力量極為薄弱 D.受到外國資本控制 ( )6.隨著中國近代化進程逐步推進,中外聯系日益增多,人們的社會生活隨之發生變化。右邊場景不可能出現在近代中國的是 ( )7.1912年3月5日,《時報》上題為《新陳代謝》的文章這樣生動地描述:“剪發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引起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洋務運動的興起 B.辛亥革命的推動 C.新文化運動的促進 D.中國共產黨的提倡 ( )8.(2019·永州質檢)1932年上海一女仆給北京的男主人通電話,下列通話符合當時時代特點的是 A.大人,你什么時候回來 B.老爺,你家小姐生病了。 C.先生,北京學生纏足的很多吧。 D.先生,太太請你換件中山裝。 ( )9.(2019·泰安模擬)某同學搜集了以下圖片,符合這一組圖片的主題應是 A.民主科學 B.變法圖強 C.崇洋逐新 D.帝制滅亡六、 知識鏈接 1、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于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1894年恩科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1)與政治共舞:作為前清狀元和帝黨成員,張謇在武昌起義時希望把革命鎮壓下去。因為他認為革命代價太大。他代表的是企業家尤其是棉紡織業的立場——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市場和社會的穩定。市場是他們的命根子,這時候,張謇對于國家的關心已經從效忠君王轉移到對市場穩定的維護上來了。但很快社會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革命成為一種時尚。張謇看到趨勢無法逆轉,采取的態度是:順應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盡早結束動蕩,維護市場穩定。他務實的政治選擇就是:第一,和孫中山見面,應邀擔任民國內閣實業總長;第二,選擇支持擁有軍權的實力派人物袁世凱。 他和孫中山第一次會面后,認為孫中山“不知崖畔”。即他覺得孫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和浪漫,不知道建設比革命更加困難,以為一革命,什么問題都解決了。“而實際的情況是,當時政令都不能出南京,軍餉都發不出來。”張謇坦率地認為孫中山很難收拾局面。這種情況下,他更愿意和實力派的現實人物袁世凱合作。 于是張謇離開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凱的陣營。袁世凱將宣統帝逼下帝位時所頒發的《清帝遜位詔書》就是張謇草擬的。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了袁世凱。國內政治似乎出現了升平景象,工商業開始復蘇。張謇以為他所追求的統一與秩序指日可待,就返回南通經營企業,力行地方自治。但不久袁世凱便下令解散國會,復辟之心初露端倪。張謇曾經勸阻袁世凱,表示解散國會、穿戴袞冕祀天等行為將會誘發新的動亂。到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的部分要求時,張謇憤然辭職,在袁世凱復辟稱帝之前徹底與袁世凱斬斷了聯系。 (2)實業救國:張謇在南通所做的實業眾多,大多是與民生相關的各類工廠,逐漸形成工業區,還建了碼頭、發電廠、公路,成為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基地之一。張謇創辦的許多學校與事業單位在當時都是全國第一。他為民族工業和教育事業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在當時對南通的建設已經有很清晰而前衛的規劃理念,包括與西方建筑理念相結合的花園城市。這些理念的實踐使得南通被現代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南通縣圖志》記載,1920年,唐閘人口近萬戶,已接近5萬人。通揚運河沿岸工廠林立,商業繁榮。有人看到過當年國外發行的世界地圖,中國許多大城市都沒有標出,卻在南通方位赫然印著“唐家閘”三個字。一個彈丸小鎮因為張謇進入了世界的視野。 (3)教育為民: 1898年7月通州師范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它的建設標志著中國師范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 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 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揚州大學,南通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并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 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今上海海事大學前身)。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吳淞水產專科學校”(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在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后成為南京大學的一部分) 1905年,張謇在通州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09年,創辦了南通電燈廠,城市開始用電燈照明;1913年,建立大聰電話公司,創辦南通城鄉郵政和電話業務;1916年,設立氣象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劇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樹立新風。 (4)書法貢獻:張謇乃科甲出身,狀元及第,書法自有根底,楷、隸、行、草兼擅,沉穩深秀,傳世以行楷為多。張謇書法落款謇字寫得看上去像繁體“寶寶” 兩字,又被人們戲稱為“張寶寶”。 張謇一生練字極為勤奮,在青壯年時期,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從不間斷。張謇的字自有一種獨特的挺秀之美,帶有顏體筆意。 (5)2015年4月18日,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 2、中山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中山裝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中山闡述了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八年級歷史上冊第25課導案 第1頁 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