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知識點講解】考點1:夏商周的更替1、夏朝的建立(1)概況:①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②“家天下”:禹的兒子肩繼承了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③國家政權的建立:夏朝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夏歷”(2)意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2、夏、商、周的更替夏朝 商朝 西周建立 時間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約公元前1046年人物 禹 湯 周武王都城 陽城 毫 殷 鎬京滅亡 時間 約公元前1600年 約公元前1046年 約公元前771年國君 桀 紂 周幽王重大事件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啟繼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盤庚遷殷;牧野之戰、武王伐紂 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周幽王時滅亡3、分封制1.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內容:(1)分封諸侯: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2)諸侯義務:向周王進獻貢物,服從周王調兵。(3)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3.實質:等級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4.作用:(1)積極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冶范圍;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2)消極作用:分散了國家權力,隨著實力的變化,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從而削弱了周天子的權威,為春秋時期的諸侯埋下禍根。春秋戰國時代,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最終被郡縣制所取代。考點2:青銅器與甲骨文1、青銅器1.鼎盛時期:商周時期2.用途功能: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發展到禮器。3.制作工藝:(1)組成成分:銅、錫、鉛(2)鑄造方法:采用“泥范鑄造法”4.典型代表: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二、甲骨文1.甲骨文(1)含義: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2)意義: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3)造字方法: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指事、會意、形聲(漢字的主要來源)、假借等。考點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及社會變化1、春秋爭霸1.背景:(1)經濟:生產力發展(2)政治: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2.主要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3.主要史實:(1)齊國稱霸:齊相公任用管仲為相,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2)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邲之戰。(3)吳越爭霸: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臥薪嘗膽)先后北上爭霸。4.影響:(1)積極:出現了局部的統一,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2)消極: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給社會生產帶來極大的破壞。2、戰國七雄1.形成:(1)三家分晉: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2)田氏代齊:齊國大夫田氏,取代原來的國君,建立田氏齊國。(3)戰國七雄:當時諸侯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3.影響:①積極:促進了政治改革、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推動了社會進步。②消極: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3、社會變化1.經濟:(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農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等都有所發展。(3)商業:商業活動活躍,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使用金屬貨幣。2.政治:王室衰微,諸侯國崛起,各諸侯國進行變法改革。3.思想:出現百家爭鳴局面。4.民族關系: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考點4:商鞅變法1. 時間、統治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2. 背景: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3. 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4. 內容舉措 作用政治 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高效行政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掌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有利于封建經濟發展,有利于經濟富國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有利于新型地主階級通過軍功途徑參政,也壯大了秦國的軍事力量5. 性質:一場比較徹底的封建性質的改革。6. 影響:①積極: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②消極:法律嚴苛,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考點5: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2.組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其中渠首工程分為魚嘴(分水堤壩)、寶瓶口(內江下游由人工開鑿的出水口)和飛沙堰(洪水期分洪,并減少泥沙淤積)三個主體工程。3.功能: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了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4.意義: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考點6:百家爭鳴1、老子1.簡介:春秋時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他的學說集中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中。2.思想主張:(1)哲學思想①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②樸素辯證法: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2)政治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二、孔子1.簡介: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2.思想貢獻:(1)核心思想:①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愛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②政治: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③教育: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一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④文化: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3.影響: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三、百家爭鳴1.含義: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2.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學派選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二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道家 莊子 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選賢能的人治國;提倡節儉法家 韓非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典例剖析】【2022年河南】1.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如大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醪láo:濁酒),變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證這些說法的器物是( )A. B.C. D.【2022年四川成都】2.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廩”(指糧倉)、“畎”(指田間水溝)、“園田”(指為農田施肥)等字,這反映出商代( )A.手工業的新發展 B.私有觀念的產生 C.農業技術的進步 D.賦稅負擔的繁重【2022年北京】3.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翼,東控徐準。(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A.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 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C.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 D.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2022年陜西B卷】4.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A.耬車 B.鐵農具 C.翻車 D.筒車【2022年云南】5.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碩大壯實的主根。主張要有愛心和同情心,提倡“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態度的歷史人物是( )A. 華佗 B. 岳飛 C. 孔子 D. 司馬遷【2022年重慶A卷】6.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 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2022年海南】7.“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材料反映了商鞅變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影響【變式訓練】1.傳說是人們世代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歷史敘述,下列與禪讓制度密切相關的是( )A.炎黃戰蚩尤 B.皇帝建宮室 C.舜讓位于禹 D.啟繼承父位2.王明同學在了解“夏、商、西周的興亡”這段歷史時,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整理出下面的知識點,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B.商湯戰勝夏朝的啟,夏朝滅亡,商朝建立C.商紂王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最后被滅D.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歷史上叫作西周3.西周建立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由此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A.加強了西周統治 B.實現了中央集權 C.避免了割據分裂 D.加強了思想控制4.青銅器上很多都刻有文字,商周時期在龜甲和獸骨上也刻寫有文字,這些文字( )A.完整呈現了漢字的演變過程衛 B.都體現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度C.有印證歷史事實的作用 D.均以隸書字體進行呈現5.下列關于甲骨文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②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③甲骨文記載的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④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周朝開始⑤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6.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著不同的歷史特點。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A.霸主尊王攘夷,聽命王室B.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爭霸戰爭激烈,各國掀起改革變法運動D.弱小諸侯依賴周天子7.春秋時期,一些諸侯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職位也不再世襲。諸侯們的這些做法( )A.使國家逐漸走向統一 B.使春秋時期戰爭連綿不斷C.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D.使大國走上爭霸道路8.成語典故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下列成語典故與其對應的戰役,發生在今山西境內的是( )A.圍魏救趙——桂陵之戰 B.破釜沉舟——巨鹿之戰C.紙上談兵——長平之戰 D.退避三舍——城濮之戰9.春秋戰國時期,學派紛呈。其主張能體現下表所示內容的學派是( )層面 日常規范個人 用禮儀規則來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錯誤家庭 父母健在時,要對他們表示尊敬和愛戴政府 君主遵守禮儀規則,臣民就聽從他召喚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10.下列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繁榮局面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B.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C.各學派相互辯論D.各學派的思想后來都發展成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答案以及解析【典型剖析】1.答案:B解析: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河姆渡遺址為新石器時期遺址,并不屬于夏代遺址,故A選項錯誤;B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二里頭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二里頭出土的銅爵可以為夏代的酒文化提供佐證,故B選項正確;C.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鑄品,并不屬于夏代,故C選項錯誤;D.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商鞅銅方量為戰國時期鑄品,并不屬于夏代,故D選項錯誤。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廩’(指糧倉)、‘畎’(指田間水溝)、‘園田’(指為農田施肥)等字”可知,商代有了糧倉、有田間水溝,還為農田施肥,這反映出商代農業技術的進步,C項正確;題干材料體現的是商代農業技術的進步,與手工業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體現的是商代農業技術的進步,沒有體現私有觀念的產生,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賦稅負擔的繁重,排除D項。故選:C。3.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翼,東控徐準”結合所學知識,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西周初年,周王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C項正確;“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項。故選;C。4答案:B5.答案:C6.答案:B7.答案:D【變式訓練】1.答案:C解析:堯、舜、禹是繼黃帝之后在黃河流域出現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之間采用“禪讓制”的原始民主推舉的方式推薦首領,堯傳位于舜,舜傳位于禹,選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沒有特權。其實質是民主推舉,推舉的標準是才德。故選C。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夏、商、西周的興亡的相關知識。約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故A項正確。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朝的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而啟是夏朝的第二任國君,故B項錯誤。商紂王極其殘暴,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最后被滅,故C項正確。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后,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歷史上叫作西周,故D項正確。故正確答案選B項。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起到了拱衛王室、治理天下的作用,說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西周的統治,故選A;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統治,但并未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故排除B;分封制不能避免割據分裂,相反為割據分裂埋下了隱患,故排除C;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起到加強思想控制的作用,故排除D。4.答案:C5.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甲骨文記載的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④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周朝開始錯誤。故選:C。6.答案:B解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我國進入春秋時期,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周王雖然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諸侯競相稱霸。故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故選:B。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逐步瓦解的相關知識。聯系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職位也不再世襲,由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這樣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故選C。8.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限制詞“今山西境內”結合所學可知,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與趙之間的一場戰役,長平在今山西高平,C符合題意。故選:C。9.答案:B解析: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使每個人的行為規范都符合禮的要求。與表格中“用禮儀規則來要求自己”“對他們表示尊敬和愛戴”“君主遵守禮儀規則”一致。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故選B。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排除A;道家學派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主張“無為而治”,排除C;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以使臣民懾服,排除D。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故選B。10.答案:D解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變革,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正處于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在新舊社會的交替時期,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于是紛紛著書立說,并相互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后來發展成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所以不正確的是D項,D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C三項均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