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3課 遠古的傳說 使用時間:2022年9月11日 導案編號:③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14-15頁,劃出和了解華夏族形成的大致過程。 2、閱讀課文第15頁到第16頁,劃出炎帝和黃帝的重要發明,并做簡要的對比。(重點) 3、閱讀課文第17頁,劃出堯、舜、禹的禪讓(難點)等遠古傳說,并了解傳說與史實的區別。二、 預習檢測 完成練習冊P9第3課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 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間,有一個黃陵縣。 據傳,黃陵縣因華夏族始祖黃帝的陵墓坐落于此而 得名。黃帝陵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億萬中華兒女的 崇敬和祭奠。黃帝為什么會受到后人的尊敬 他對 中華民族有什么杰出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探究下列 問題。 【人文初祖 備受尊敬】 材料一 “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1)材料一中的“神農”是誰 從材料中看出他有哪些貢獻 材料二 戊戌(2018)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2018年4月5日上午,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黃陵舉行。萬余名海內外中華兒女齊聚黃帝陵軒轅殿祭祀廣場,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1)如果你來當黃帝陵的導游,你對游客如何介紹黃帝的事跡 【禪讓傳賢 影響深遠】 材料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記·五帝本紀》 (2)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這種制度有什么特點 【杰出首領 后世典范】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至今,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留有許多堯、舜、禹的傳說和名勝古跡,觀察下列幾幅名勝古跡的圖片,回答問題: (1)請你按擔任部落首領的先后順序排列。分別用一句簡短的話對三位人物功績做出準確的概括。 【感悟提升】 遠古時期部落之間的戰爭,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與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共同祖先,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身為中華兒女,我們倍感驕傲和自豪。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歷史興趣小組制作了一幅阪泉大戰的示意圖,應該選擇圖中的 ( )2.(2019·蘇州質檢)在古希臘神話中,眾神經常參加人間戰爭。傳說在中國古代,也有一場“風伯御風,雨師行雨”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炎帝、黃帝部落大敗蚩尤部落。該戰役發生在 A.周口店 B.涿鹿 C.南京 D.西安 ( )3.(2019·長沙質檢)“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 龍的傳人……”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 龍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A.中國人善于想象 B.華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華民族的銳意進取精神 D.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 ( )4.(2018·株洲學業考)株洲神農城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巨大的神農氏雕像,這是為了紀念華夏族的祖先 A.黃帝 B.炎帝 C.堯帝 D.舜帝 ( )5.(2018·常德學業考)一代偉人孫中山的詩句“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反映了我們經常講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從下面哪一人物開始 A.黃帝 B.炎帝 C.禹 D.舜 ( )6.作為養蠶抽絲技術的發明者,華夏文明的奠基人,唐朝人趙蕤為她寫的碑文是:“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她就是 A.嫘祖 B.女媧 C.堯 D.舜 ( )7. (2019·長沙長郡雙語實驗中學月考)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農耕文明 B.和諧平等的社會秩序 C.神話傳說 D.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 ( )8.(2019·濟寧期末)課堂上,王老師展示出土的文物圖片,并給出結論:傳說時代人們已經會制作陶器,已經使用船做交通工具,出現了原始音樂。可見 A.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證據 B.傳說有時也能證明歷史 C.這是炎帝和黃帝發明的 D.考古發現是獲取歷史知識的唯一途徑 ( )9.《禮記》中所說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社會局面最早出現于什么時期 A.堯舜禹時期 B.黃帝、炎帝時期 C.山頂洞人時期 D.半坡氏族時期 ( )10.我們的祖先在與自然災害抗爭中,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 右圖反映的是 A.大禹治水 B.精衛填海 C.后羿射日 D.黃帝建造房屋 ( )11.(2019·寧波北倉期末)傳說華夏族的始祖教人們挖井, 我們已經從考古中得到驗證,河南湯陰和洛陽等地,發現了 距今數千年的水井遺跡。這說明 A.傳說是不可信的 B.傳說都是歷史事實 C.傳說中有些資料是可靠的 D.傳說太夸張,應該完全否定六、 知識鏈接 1、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紅陶質地,手工制作,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有多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對于尖底瓶的用途,主要有兩種看法。 第一種觀點:尖底瓶為古代盛貯器,用以從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來調節平衡的器物,空的時候傾斜,裝水不多不少時直立,水裝多了就翻倒,正可謂“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時,將繩子穿過瓶子的雙耳,將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動下沉,注滿水后,由于重心轉移,瓶口朝上豎起,再用繩將瓶吊出水面,從而實現取滿水而滴水不漏,汲滿水時,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這充分反映了當時半坡居民科學知識的萌芽。尖底瓶綜合利用重力與重心,也體現了先人們通過長期實踐,對物體的力學原理和平衡原理已經有了初步認識。 第二種觀點:根據王仁湘先生的認識,尖底瓶分布的范圍大體上為干旱少水地區,所以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很可能主要與祭天、祈雨活動有關。由于尖底瓶高多在30-40厘米左右,所以它剛好適合于被原始人雙手抱在胸前,這種方式的群眾活動,自然顯得莊重、隆重和嚴肅。中國考古學泰斗、考古學區系類型理論的奠基者蘇秉琦生前曾有論述,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與禮儀相關。他認為半坡類型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組成的會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裝的不應是日常飲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飲用的酒,而應是禮儀、祭祀用酒。尖底瓶應是一種祭器或禮器,正所謂“無酒不成禮”。根據尖底瓶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現象,蘇先生認為半坡時代正處于社會轉變期,有些彩陶應屬“神職人員”專用器皿,當時或已出現了腦力與體力勞動的分工。 2、黃帝陵: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批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不遠萬里,奔赴橋山,共祭黃帝陵。1988年,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為黃帝陵題詞:“炎黃子孫”。1992年以來,陜西省對黃帝陵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1993年清明節,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黃帝陵題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1994年起,每年都有國家領導人專程來陜參加公祭活動。陜西黃帝陵祭典的至上性、持續性和唯一性,得到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一致認可。 3、炎帝陵: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西17公里處的鹿原陂。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農大殿。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炎帝陵的祭祀活動,歷代王朝都很重視。據宋羅泌《路史》記載,炎帝陵自唐代開始即有奉祀,至五代而輟。宋太祖趙匡胤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廟以后,“三歲一舉,率以為常”,形成定例。元明兩代,雖未有明確規定,但祭祀活動不曾間斷。進入清代后,炎帝陵祭祀更加頻繁隆重,極一時之盛。民間祭祀更是千百年來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4、良渚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是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象征神權和王權,是良渚文化玉器的核心,也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原創意義的器物。良渚玉璧既是祭器又是法器,還是貴重的禮器。玉鉞源于石斧,是代表軍事權利的禮器,進入青銅時代后,被青銅鉞代替。 5、阪泉之戰是中國上古時期傳說中的一場戰爭,見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的一次戰爭。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發生在華夏集團活動地域的東半部,較靠近東夷集團分布區,保存傳說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阪泉之戰曾見載于春秋時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內亂,周王出奔于鄭國,次年狐偃建議晉文公“求諸侯,莫如勤王”。晉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于阪泉之兆”。后來司馬遷“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間傳說并進行實地考察,復原了阪泉之戰的歷史過程。七年級歷史上冊第3課導案 第1 頁 共 4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