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8課 百家爭鳴 使用時間:2022年9月25日 導案編號:⑧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38頁第一段,劃出老子的生活年代和國籍,理解并掌握老子的思想主張。 2、閱讀課文第38頁第二段和第40頁第一段,劃出孔子的生活年代和國籍,理解并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理解孔子的學說對后世產生的影響。(重點) 3、閱讀課文第40頁第二段到42頁,理解并掌握“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劃出并掌握各派學說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張,理解并掌握“百家爭鳴”給后世產生的影響。(重點) 4、問題思考:你認為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中有哪些對我們的生活有借鑒意義?二、 預習檢測 完成練習冊P28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 2021年祭孔大典 9月28日,山東省曲阜市孔廟舉行2018年祭孔大典,紀念先賢孔子誕辰2571年。祭孔,是中華民族為了紀念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廟舉行的隆重祀典。七年級同學以“思辨 傳承”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史料實證—名家解讀】 材料一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曾經說過:“從孔子那里我讀到一份愛心;從孟子那里我讀到一股正氣;從墨子那里我讀到一腔熱血;從韓非那里我讀到一雙冷眼。” (1)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孔子的“愛心”、韓非的“冷眼”各體現在什么地方。 (2)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樣繼承和發展孔子學說的 【唯物史觀—思辨論壇】 材料二 孔子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學生冉求膽小,遇事退縮,孔子有意識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緊,馬上去做。學生仲由敢作敢為,但不夠穩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囑他凡事要多請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3)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4)春秋戰國是諸侯割據爭霸、戰爭硝煙彌漫的時期,關于戰爭,各家觀點不一,請談談墨家(墨子)和儒家(孟子)的看法。 【聯系實際—生活之窗】 (5)有些學校存在一些不良的風氣,比如有的同學不愛護學校公共財物。怎樣來借鑒諸子百家的思想改善不良風氣,使同學們自覺地保護好學校的公共財物呢 【情感升華—提高認識】 (6)對以上各派的處理方式,你如何認識 【感悟提升】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學術思想領域異常活躍,產生了一批學者,如老子、孔子等,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青少年學生要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學習先賢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和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2019·陜西師大附中月考)下面是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的漫畫,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結論。它所表達的觀點最接近于 A.老子 B.莊子 C.孔子 D.孟子 ( )2.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善于從正反兩個方面思考問題,曾說:“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還在。”下面屬于他的思想的是 A.仁政 B.無為而治 C.兼愛 D.法治 ( )3.(2018·黃石學業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源于中國古代的“仁、義、信”等思想。中國古代的“仁、義、信”思想屬于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4.有學者認為:“孔子之道,遠傳于四域之外,東經朝鮮,波及日本……”外國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參閱 A.《韓非子》 B.《道德經》 C.《論語》 D.《墨子》 ( )5.(2019·揚州江都期末)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下列孔子的觀點中,最能體現這一精神的是 A.仁者愛人 B.以德治國 C.有教無類 D.因材施教 ( )6.(2019·天津河東期末)追求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墨子思想中體現這一特點的主張是 A.“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B.“兼愛”“非攻” C.“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D.“仁者愛人”“為政以德” ( )7.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的工作進行了全面規劃部署。在戰國時期主張實行“法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莊子 D.韓非 ( )8.(2019·深圳南山期末)學了某課后,同學們討論本班任課教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得儒家真諦 ②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要求大家互愛互利,頗有道家風范 ③英語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 ④歷史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 )9.(2018·濱州學業考)以下是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示意圖,圖示中“大變革”處的內容應是 A.國家產生 B.文明起源 C.政權分立 D.社會轉型六、 知識鏈接 1、“百家爭鳴”:百家爭鳴中的“百家”是虛指,形容學派之多,是對先秦至漢代初期各學派的總稱。漢初司馬談將諸子概括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東漢班固則概括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合成九流,再加上小說家,則稱十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所謂“爭鳴”,指當時代表各階級、各階層的學者和思想家,按照本階級、本階層的利益訴求,對宇宙、社會進行解釋,發表各自的見解。從春秋末年到漢初的300多年時間里,各家學說互相爭鳴、互相吸取融合,不斷豐富,不斷深入,形成了學術文化上空前繁榮的局面。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文化逐漸統一,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2、陰陽家是盛行于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古代大家與近代學者都認為陰陽家源于道家,屬于道家支派,近代出土竹簡《三十時》等證實早期陰陽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五行學說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凡即具有生發,柔和特性者統屬于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于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于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于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于水。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3、名家:以辯論名實等思辨問題為中心,并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派,又稱“辯者”、“刑(形)名家”。按“名”就是指稱事物的名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概念”;“實”就是“名”所指稱的事物。名家之所以被稱為“名家”,就是因為他們同樣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最先圍繞“刑名”問題,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后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研究。圍繞“名”和“實”的關系問題,展開論辯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名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又流于“苛察繳繞”,疙疙瘩瘩,詭譎奇異,所以歷史上一直名聲不好。名家的代表人物有公孫龍、惠施等。 4、縱橫:即合縱連橫。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第劃謀多以國家政治需要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 縱橫,或合眾弱以攻一強,此為縱;或事一強以攻諸弱,此為橫。前者主要以連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聯合團結,是為陽謀多陰謀少;后者主要以破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為陰謀多而陽謀少。對縱橫謀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 縱橫家崇尚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的技巧,他們注重揣摩游說對象心理,運用縱橫捭闔的手段,或拉攏或分化,事無定主,說無定辭,一切從現實的政治要求出發。縱橫家在戰國時期的社會舞臺上非常活躍,其思想和活動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5、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戰國《尸子》、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戰國時期商鞅門客尸佼、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顯龐雜。又因雜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為主,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并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雜家在歷史上并未如何顯赫,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 “雜家”這稱號,現在基本上說的就是此人沒有專業本事,什么都知道一點,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6、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漢朝中期以后農家迅速衰落。 代表人物:戰國時楚國人許行,無著作留傳,生平事跡可見于《孟子》一書。當時隨行學生幾十人,頗有影響,儒家門徒陳相、陳辛兄弟二人棄儒學農,投入許行門下。 相關著作:《神農》、《野老》、《宰氏》、《董安國》、《尹都尉》、《趙氏》等均已佚。沒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來,他們的思想和活動散見在諸子的著述中。如《管子》一書中的《地員》、《牧民》、《權修》、《五輔》、《八觀》等篇重點記述了農家思想。 主張:由于當時的平民絕大多數都從事農耕,所以“重農”就是“重民”,重農傾向必然會發展為民本思想。民本主義思想是農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環。 7、兵家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的一個重要學派,以研究作戰、用兵為其主要宗旨。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系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家主要代表有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他們的著作留傳下來的有:《孫子兵法》、《吳起》、《孫臏兵法》、《尉繚子》等。這些著作均是當時戰爭和治兵經驗的總結,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戰術原則,包含有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戰的哲理。 8、三教九流:三教九流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后泛指宗教、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種行業、各色人物。此詞本無褒貶。而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導案 第2 頁 共 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