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16課 三國鼎立 使用時間:2022年11月18日 導案編號: 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80頁,劃出并掌握曹操為擴大勢力所采取的措施;結合《官渡之戰形勢圖》,劃出并掌握官渡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和影響。 2、閱讀課文第81 -82頁第1段,結合81頁《赤壁之戰形勢圖》,了解赤壁之戰的背景,劃出并掌握赤壁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和影響。(重點及難點) 3、閱讀課文第82頁第2段-84頁,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響,劃出并掌握魏、蜀、吳這三個政權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掌握三國的地理位置;掌握三個政權所采取的措施,理解這些措施的作用。 4、思考: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占據優勢的曹操為何會被孫劉聯軍打敗?二、 預習檢測 完成練習冊16課P75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 三國赤壁古戰場,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 漢末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英雄豪杰紛紛登場,盡顯智慧和膽略。讓我們參與下列活動,領略歷史人物的風采。 【歷史解釋·逐鹿中原】 材料一 材料二 毛玠語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 ——《三國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戰役 請說明判斷的理由。據材料二分析曹操取勝的原因 【歷史解釋·決戰江南】 材料三 “令瑜拒操。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已有疾疫,初一交戰不利,引次江北。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去北軍二里余, 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焰障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 ——《文獻通考》 (2)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的原因。 【歷史解釋·三分天下】 材料四 材料五 (3)材料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材料五反映的史實是什么 (4)依據材料四、五,分析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感悟提升】 通過對三國鼎立原因的分析,認識到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曹操為實現統一大業努力奮斗,積極進取,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任何符合人民愿望,順應歷史潮流的做法終究會對歷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東漢末年,控制了漢獻帝,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的是 A.劉備 B.曹操 C.孫權 D.諸葛亮 ( )2.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決定性的戰役是 A.牧野之戰 B.長平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 )3.“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勝強……”曹操“以弱勝強”的原因有 ①漢獻帝接到許 ②招攬人才 ③與孫權結盟 ④戰術正確 ⑤袁紹驕傲輕敵 ⑥實行屯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4.公元207年,曹操曾寫詩言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 A.消滅袁紹 B.稱雄北方 C.廢漢建魏 D.統一全國 ( )5.“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這次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赤壁之戰 D.官渡之戰 ( )6.“……由是曹之勢力,不能復至南方,而三國之勢遂定。”該材料反映的是 A.長平之戰的結果 B.官渡之戰的背景 C.赤壁之戰的影響 D.淝水之戰的過程 ( )7.(2018·岳陽學業考改編)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歌詞中的“分三國”是指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其形成的標志是 A.208年,赤壁之戰 B.220年,曹丕稱帝 C.221年,劉備稱帝 D.229年,孫權稱帝 ( )8.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評價,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是 A.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B.戰亂頻繁,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C.政權割據,形成了國家分裂局面 D.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 )9.三國時期,曾派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首次加強了海峽兩岸交流的政權是 A.東漢 B.魏國 C.蜀國 D.吳國 ( )10.三國時,為開發我國西南地區作出重大貢獻的是 A.曹操 B.曹丕 C.諸葛亮 D.孫權六、 知識鏈接 1.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2.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后病逝。 3.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并于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并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4.劉備(161年-223年),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后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后,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后進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5.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命人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于首陽陵。曹丕于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于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稱“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6.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后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歲。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6課導案 第5 頁 共 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