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課題: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使用時間:2019年11月20日 導案編號: 一、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第85頁,了解西晉建立的背景,劃出并掌握西晉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和都城,劃出并掌握西晉統一全國的時間;結合86頁的《材料研讀》,了解西晉建立后的治國方略和社會狀況。 2、閱讀課文第86頁,了解“八王之亂”的背景,劃出并掌握“八王之亂”的爆發時期,目的等基本史實,理解并掌握“八王之亂”的影響。 3、閱讀課文第87頁,結合87頁的圖示和磚畫,了解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結合《西晉內遷少數民族的分布圖》,劃出并記住內遷的少數民族,了解少數民族內遷的方向、內遷后的生活區域和內遷后的影響。 4、閱讀課文第88頁,了解在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國”的情況,了解前秦統一黃河流域后采取的統治措施及其影響。 5、思考:西晉政權的短命與實行分封諸侯王有什么關系?二、 預習檢測 完成練習冊第17課P80填空題。三、 合作探究 【情景再現】 時值天下荒亂,百姓多有饑餓而死。晉惠帝司馬衷聞之,心有不解地說道:“這些老百姓吃不飽飯,為什么不吃肉粥呢 ” 通過以上故事,我們知道了晉惠帝是一位怎樣的君主。這樣的君主執政,將會對統一天下的西晉王朝帶來怎樣的影響 【歷史解釋·三國歸一】 材料一 三國實力比較表 戶數人口兵力魏103萬443萬60萬蜀28萬94萬10.2萬吳52.3萬230萬23萬(1)結合材料一分析,三國中哪一國的實力最強 哪一國的實力最弱 最終是哪一國完成統一 標志事件是什么 【歷史解釋·八王之亂】 材料二 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 ——[西晉]魯褒《錢神論》 材料三 據《晉書》記載,晉武帝分封諸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邑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 材料四 (2)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八王之亂”出現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其影響。 【歷史理解·民族遷徙】 材料五 (3)根據圖示概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的特點。指出北方民族開始遷往中原的三個少數民族名稱。 (4)什么原因導致中原漢族遷往江南 結合上述材料,說說人口流動和地區交流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感悟提升】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 (1)西晉使我國從分裂復歸于統一,這符合人民愿望,也適應社會經濟、民族文化發展的需要,從而肯定統一是中國歷史最突出的特點。 (2)中華民族是統一,固然是多種矛盾沖突的結果,但統治階級的腐敗是其走向滅亡的根源。歷史昭示我們,應居安思危,吸取歷史教訓。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漢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 (3)西晉短暫的統一,固然是多種矛盾沖突的結果,但統治階級的腐敗是其走向滅亡的根源。歷史昭示我們,應居安思危,吸取歷史教訓。四、 我的疑問五、 課堂檢測 ★要求:1、不看課本和資料;2、劃出關鍵詞;3、把選項寫在題號前的括號里。 ( )1.下圖是三國鼎立示意圖,如果按照其滅亡的先后順序排列,應是 A.魏→蜀→吳 B.蜀→魏→吳 C.吳→蜀→魏 D.蜀→吳→魏 ( )2.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斷。圖中 處政權的建立者是 A.司馬懿 B.司馬炎 C.苻堅 D.曹丕 ( )3.匈奴左賢王劉宣等私議:“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材料中“司馬氏骨肉相殘”是指 A.八王之亂 B.七國之亂 C.牧野之戰 D.巨鹿之戰 ( )4.成語“亂七八糟”和兩個歷史事件有關,“亂七”和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有關,“八糟”和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有關。“八王之亂”產生的影響有 ①造成巨大社會災難,百姓飽受痛苦 ②標志著西晉滅亡 ③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④前秦統一黃河流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5.李白的詩句“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年間,中原人民紛紛遷居江南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遷主要是因為 A.北方自然條件惡劣 B.北方戰亂頻繁 C.北方統治者殘暴 D.南方經濟發達 ( )6.人口遷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普遍現象。我國古代人口大量南遷開始于 ( )7.據傳匈奴族和華夏族是同源,秦漢時期稱雄于中原以北,魏晉時期內遷到 A.陜西關中 B.遼寧 C.山西 D.河套地區 ( )8.每個王朝興盛的原因離不開“勵精圖治、與民休息”這些關鍵詞,但是滅亡的原因都不相同。下圖的“晉墓壁畫”可以印證西晉王朝滅亡的哪一原因 A.皇族為爭權奪利,內戰不休,引發“八王之亂” B.被統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統治集團內部生活奢侈腐化 D.皇帝暴病而亡 ( )9.下面歷史時間軸上“☆”所指代的是我國北方所處的某一歷史時期。該歷史時期是 A.東漢時期 B.三國時期 C.西晉時期 D.十六國時期 ( )10.(2019·駐馬店質檢)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下列少數民族中曾在4世紀后期統一黃河流域,結束分裂割據局面的是 A.匈奴 B.鮮卑族 C.氐族 D.羌族六、 知識鏈接 1.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2.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255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司馬昭繼其父及其兄之后,繼續發展司馬家族勢力權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盡皆知。其黨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馬炎后來篡魏自立。后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4.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晉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 咸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咸寧五年(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于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后,他采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并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后,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葬峻陽陵。 4. 五胡十六國,指的是由匈奴、鮮卑、羯、氐、羌、高句麗六個北方少數民族,西南巴氐族,漢族共同建立的十六個政權。 匈奴淵源于秦時期的北狄。戰國末年,匈奴勢力轉強,威逼北方的秦、趙、燕三國。為防匈奴,三國被迫在邊境一帶修筑長城。到兩漢時期,匈奴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帝國。中原王朝在長期征戰無效之后,采取「和親政策」,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單于(王)。漢魏之際,匈奴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依附中原王朝,北匈奴則遠遷西北中亞。至西晉末,南匈奴首領劉淵率部南下,在中原建立了漢,族子劉曜改稱為趙(史稱前趙)。其后,復有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屬于匈奴一支的盧水胡建立北涼。隋唐以后,匈奴逐漸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不復見于記載。 氐族淵源于先秦時期的西戎,秦漢時期漢化程度已經很高,唯服裝、婚喪仍保持著舊有習俗。西晉末年,因不滿晉王朝的苛重奴役,扶風氐帥齊萬年率眾反晉,導致了西晉王朝的崩潰。與此先后,仇池(今甘肅成縣西)氐帥楊茂搜自立為王,建仇池國;公元351年,武都氐裔苻健占領關中,自稱秦天王,建國大秦,史稱「前秦」。前秦崩潰以后,氐族首領呂光復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建立后涼,及后又被后秦所滅。隋唐以后,氐族已不復見于記載,融合于各個民族之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7課導案 第4 頁 共 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